南漳县2024-2025学年度下学期学生学业质量监测
七年级历史试题
(共60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2分,共24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
1.孔子认为:人要有爱心和同情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以上体现的思想核心是
A. “仁” B. “道” C “兼爱”“非攻” D.以法治国
2.都江堰在夏季洪水来临时利用弯道动力学的自然规律,将六成以上的江水泻入外江主流,而后汇入长江,使成都平原免受洪涝灾害。据此可知都江堰的修建
A.凸显了工程的艰巨性B.促进了经济文化的交流
C.体现了设计的科学性D.展现了统一王朝的力量
3.今年《哪吒之魔童闹海》在各大影院上映后,“哪吒”形象深入人心.其实“哪吒”最早是一个印度人,在《罗摩衍那》中是俱毗罗神的三太子,后来随着佛教传入我国,经过道教的吸收改造,“哪吒”变成了托塔李天王的儿子,成了一个中国孩子。以上材料说明中国文化具有
A.和平性B.连续性C.包容性D.原生性
4.魏晋南北朝时期,氐族人的餐桌上出现了黍、粟、麦、稻等食物,并逐渐取代肉类成为主食;受氐族饮食的影响,汉族人的肉类来源也得到拓展。这一现象反映了
A.政权更迭期繁 B. 民族交融加强C.中外交流频繁 D. 江南地区开发
5.右图是《唐长安城平面图》 ,该图直观反映了长安城的特点:
A.城市人口众多
B.是国际大都市
C.都市生活繁华
D.规划井然有序
6.下图是唐朝阎立本绘制的《步辇图》 婚使者的场景。这幅绘画作品可以佐证:
A. 唐太宗善于用人
B.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往来
C.唐朝的经济繁荣
D.唐朝的开放与包容
7.据《儒林公议》记我:北宋“状元登第,虽将兵数十万,恢复幽蓟(指被辽占据的蓟州和幽州),逐强虏于穷漠……其荣亦不可及也。”产生这种价值取向的原因是北宋、
A.武将专权 B.崇文抑武 C.尚武轻文 D.积贫积弱
8.两宋时期市舶司的收入情况如下:977年—1076年为50万缗,1140年约为120万缗,1159年为200万缗,这些数据说明两宋时期
A.海外贸易的发展B.手工业推动了经济发展
C.造船技术的改进D.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
9.下列两幅形势图反映了我国两宋时期
A.国家统一稳定 B.民族政权并立 C.经济重心南移 D.科技文化繁荣
10.元代青花瓷以洁白的瓷胎和精美的钴蓝纹饰闻名,纹样既有传统的龙凤牡丹,也有阿拉伯文字和伊斯兰风格的几何图案。这反映了元代
A.手工业技术领先世界 B.中外文化交流密切
C.元政府重视海外贸易 D.汉族文化失去优势
11.郑和来到南洋以后,以强大的武装力量,告诫那些“喜战好斗”的岛国:“循礼安分,勿得违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不服,则耀武以慑之”,于是“凡所号令,罔敢不服从”。郑和的做法所体现的思想是
A.正本清源、立法治国 B.唯我独尊、天朝上国
C.无为而治、道法自然 D.热爱和平、睦邻友好
12.李时珍是湖北蕲春县人,明朝杰出的医药学家。他编写的《本草纲目》问世后先传入日本、朝鲜,后又陆续被翻译成拉丁文、法文、俄文、德文、英文等多种文字。这说明《本草纲目》
A.规模空前 B.图文并茂 C.内容详实 D.影响深远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4题,共36分)
13.【大运河】(8分)
材料一隋朝完成统一大业后,开凿运河和新建东都洛阳,目的都是将政治军事基地向东向南伸展,通过建立交通线,加强对北齐故地关东地区和原陈朝统治的江南地区的有效控制。开凿北到涿郡的永济渠,是为了加强对东北地区的控制,以满足镇辽东转输的需要……中国的经济和政治重心原在北方,经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动乱,北方受到严重破坏, 而江南逐渐发展成为我国重要经济区。
——摘编自《教师教学用书》七年级下册
材料二
材料三大运河昔日的漕运地位已成为过去,但大运河作为历史文物的特质和内容, 却在历史的年轮中更加显现。大运河沿线留下了大量运河敌道、水工设施、庙宇楼阁、亭台园林、碑林石刻、沉船遗迹等物质文化遗产和农耕习俗、手工技艺、民俗表演、仓储文化、特色美食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文化遗产都成为新时代下展现民族文化魅力、彰显民族文化信心的厚重载体。在悠远历史中流淌的大运河依然是激发精神共鸣、丰盈民族文化自信心的文化河。
——《中国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
(1)根据材料一,归纳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原因.(3分)
(2)仔细观察材料二中的两幅图,指出与隋朝大运河相比,元朝大运河有哪些变化? (2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代下大运河的历史文化价值。(3分)
14.【小钱币,大历史】货币的演变反映了历史的变迁(9分)
材料一 从夏商的天然海贝到战国时期的铜币,再到秦汉的统一形制,铸造技术的 进步是货币规范化的关链;北宋时期,造纸术和活字印刷术的发展促进了纸币的诞生,而元朝时纸币成为官方主要货币。
——郭彦岗《中国货币演变史》
材料二商业的繁荣促进了货币交易量的增长,但长期以来市场上流通的金属货币携带很不方便。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交子”,这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摘自部编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材料三
——摘编自部编2024版《中国历史》七年级下册
(1)报据材料一,完成下列表格(2分)
(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北宋时期纸币产生的原因。(3分)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契丹、西夏货币在形制、钱文(货币上的文字)上与唐朝“开元通宝”的相同之处;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4分)
15.【传统文化】(9分)
材料一 这条路线不仅促进了丝绸、瓷器、茶叶等商品的流通,还推动了佛教、伊 斯兰教、希腊哲学等宗教与思想的传播。2014年,这条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评价其“展现了公元前2世纪至公元1世纪期间亚欧大陆经济、文化和社会的互动”。
——摘编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2014年)
材料二 此制(科举制)用意,在用一个客观的考试标准,来不断地挑选社会上的优秀分子,使之参与国家的政治。此制的另一优点,在使应试者怀牒自举(自由报考),公开竞选…可以促进全社会文化之向上;可以培植全国人民对政治之兴味而提高其爱国心;可以团结全国各地域于一个中央之统治……
——摘自钱穆《国史大纲》
材料三 印刷术发明前,欧洲人九成是文盲。印刷术传播到欧洲后,16世纪欧洲的识字率从5%升到30%,书籍成本降低了 95%,中世纪《圣经》的价格从30弗罗林降低到 3-5弗罗林,读书不再局限于少数特权阶层。印刷术发明之前,文化的传播主要靠手抄书籍,费时、费事,又容易抄错、抄漏,阻碍了文化的发展与传播。印刷术的兴起还带动了纸张、印刷设备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也为作者、出版商和书商带来了商机……中国印刷术给人类的发展献上了一份厚礼。
——摘编自《中国网》
(1)指出材料一中“这条路”的名称:根据材料一,指出“这条路”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世界文化遗产的原因。(3分)
(2)根据材料二,概括科举制蕴含的选拔人才的智慧。(3点即可,3分)
(3)根据材料三,概括中国印刷术的发明对世界文明的贡献。(3分)
16.【文物与国家统一】(10分)
文物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遗留下来的遗物或遗迹,是人类活动的见证。下列文物见证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历程。
请选择材料中至少两件文物,以“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为题,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要求:史论结合,条理清晰)历史答案
一、选择题(每小题 2 分,共 24 分)
1-12 ACCBD BBABB DD
二、非选择题(36 分)
13.(8 分)
(1)①加强对关东、江南及东北地区的控制;②适应经济重心南移需求。
(2)河道缩短且更直,以大都为中心。
(3)①是文化遗产载体;②激发民族文化自信;③展现历史文化魅力。
14.(9 分)
(1)秦汉:统一形制货币;宋元:纸币。
(2)①铸造技术进步;②商业繁荣,金属货币不便;③造纸术与印刷术发展。
(3)相同:圆形方孔,钱文用汉字。原因:唐朝文化影响力大,周边政权学习中原文化。
15.(9 分)
(1)丝绸之路。促进亚欧大陆经济、文化和社会互动。
(2)①以客观标准选拔;②自由报考、公开竞争;③推动文化发展、增强爱国心。
(3)①提高欧洲识字率;②降低书籍成本,打破文化垄断;③带动相关产业发展。
16.(10 分)
示例:
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秦朝铜权与元朝宣政院印见证国家统一历程。秦铜权体现中央集权,统一度量衡奠定多民族国家基础;元宣政院印表明西藏纳入版图,体现边疆治理创新。从秦到元,中央通过制度创新加强控制,促进民族交融,文物印证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在治理中不断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