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什么》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分析
《我是什么》是一篇科学童话,以第一人称“我”的叙述方式,生动形象地介绍了水在自然界中的多种形态变化及与人类的关系。课文内容富有童趣,语言浅显易懂,通过学习这篇课文,能让学生了解一些自然常识,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学生对周围的世界充满好奇,具有强烈的探索欲望。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识字、朗读和理解能力,但对但对于一些抽象的自然现象的理解可能还存在困难。在教学中,要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直观的图片、视频等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目标
1. 认识"晒、极”等15个生字,读准多音字"没",会写“变、极”等10个字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 知道水的不同形态的变化以及与人类的利害关系。
4. 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探索兴趣,培养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
认识生字,写好生字,理解水的变化过程及与人类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水在不同情况下发生的形态变化,体会文中用词的准确性。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1.谜语导入:小珍珠,圆又圆,落在热地不见影,落在湿地无踪影。(打一自然现象)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与水有关的课文《我是什么》。
课文讲解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圈出生字新词,借助拼音多读几遍。
教师检查生字读音,重点强调“晒、蒸、植”等字的读音。
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文中的“我”是什么
2.学习第一自然段
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学生理解”我会变”的意思,感受水的神奇。
指导朗读,读出水的变化多样和神奇的语气。
3.学习第二自然段
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水变成了什么 它是怎样变化的
结合文中的语句,理解“白衣服”黑衣裳”红袍”分别指什么。
通过图片展示、动作演示等方式,帮助学生理解水在不同条件下变成汽、云的不同形态。
指导朗读,读出云的不同形态的特点。
4. 学习第三自然段
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找出描写雨、冰雹、雪的句子,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如“落打飘”,体会雨、冰雹、雪下落时的不同状态。
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说说自己对雨、冰雹、雪的感受。
指导朗读,读出雨、冰雹、雪的不同特点。
5. 学习第四自然段
齐读第四自然段,思考:水做了哪些好事和坏事
引导学生找出相关语句,理解水对人们的利弊关系。
组织学生讨论: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让水多做好事,少做坏事
课堂小结
1.回顾课文内容,总结水的变化过程及与人类的关系。
2.引导学生思考:生活中还有哪些自然现象像水一样会变呢
拓展延伸
1.让学生课后收集有关水的谚语或诗歌,并和同学们分享。
2.鼓励学生观察生活中水的变化,写一篇观察日记。
作业布置
1.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给家长听。
2.完成课后练习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