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19张PPT)
14 山水画的意境
年 级:九年级
学 科:初中语文(统编版)
入山水
《万山红遍》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入山水
入山水
《万山红遍》
遇大师
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中国近代杰出的画家、诗人,画家齐白石的弟子。李可染自幼即喜绘画,13岁时学画山水。43岁任中央美术学院教授,49岁为变革山水画,行程数万里旅行写生。72岁任中国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画研究院院长。晚年用笔趋于老辣,擅长画山水、人物,尤其擅长画牛。
代表画作有《漓江胜景图》《万山红遍》《井冈山》等。代表画集有《李可染水墨写生画集》《李可染中国画集》《李可染画牛》等。
阅读要求:请大家浏览课文,在课文中做些圈点勾画,注意把握以下几个要素:
① 核心概念(论题)
② 主要观点(中心论点)
③ 所用实例(论据)
④ 所做结论
读山水
读山水
核心概念
主要观点
所用实例
所做结论
“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第1段)
李太白的《送孟浩然之广陵》、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齐白石画虾、毛泽东的《沁园春·雪》、五代画家荆浩画松、一位作者写生、苏州四棵古老的柏树、四川人说的话
“画画要有意境,还要有意匠”,“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第9、10段)
意境
读山水
阅读要求:再读课文,抓住每段的关键语句,梳理文章的论证思路,以思维导图的形式呈现出来。
山水画的意境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怎样表现意境
什么是意境
怎样获得意境
什么是意匠
意境与意匠之间的关系
古诗里的意境
毛主席诗里的意境
活动小结
文章层次分明,遵循“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写作思路进行论述。
在议论文写作时,也可以借鉴这种思路来组织文章。
品山水
1.课文多处引用诗句及一些人们耳熟能详的句子,很多同学不理解,讲山水画为什么要讲诗歌呢?
引用内容 意境(景、情) 作用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名句“缘物寄情” 品山水
引用内容 意境(景、情)
作用
毛泽东《十六字令三首》 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山的崇高里蕴含着人的英雄气概。
帆已远,故人已不见,送别的人依然遥望江水的画面,表达了诗人难舍的深情。
具体阐释了艺术作品是如何通过写景充分表达人的思想感情,从而创造出意境的。这些诗词大家耳熟能详,景与情融合无间,具有很好的示范作用。
引用内容 意境(景、情)
作用
《沁园春·雪》: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
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
名句“缘物寄情” 壮丽的雪景反映了诗人的胸怀和思想的高度。
证明艺术家写词作画都会站得高于现实,因而更能全面深入认识现实;以此为例具有典范性;贴近现实,具有时代性。
最秀丽、最险恶、最雄奇、最幽美,赞美之情一览无余
意在论述“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
作用:论述古人在景物描写中融合个人情感的写作手法,对意境进行阐释。引用名句,既有较强的说服力,同时又使得行文典雅,富有知识性。
2.作者所举的实例不仅丰富了观点的表达,还成为了我们写作的素材。文中还有哪些地方对我们的写作有所启发呢?
悟山水
(1)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启示: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者不太熟悉,就一定写不出好的文章。这要求我们尽量熟悉写作的对象,把握它们的精神实质。
(2)一棵树、一座山,观其精神实质,经过画家思想感情的夸张渲染,意境会更鲜明;木然地画画,是画不出好画的。
启示:要把握客观外物的精神实质,融入自己的情感和感受,才能创造出美好的意境。不带感情地写作,是写不出好文章的。
(3)一个山水画家,对所描绘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说假话不行。
启示:对于所描写的景物,一定要有强烈、真挚、朴素的感情,这样才能认识深刻全面,也才能打动人。无病呻吟、为赋新词强说愁是不行的。
(4)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启示:对生活没有深刻感受,不能产生自己的感悟,也没有表现的欲望,总是重复别人说过的话,写出来的文章一定没有个性和独创性。
运用本文学到的知识再来欣赏一下《万山红遍》这幅山水画。
赏山水
用朱砂层层点满画面,将山渲染成通红一片,使秋色更红火、更热烈,更带有丰收后喜悦的气氛。前进的溪涧则为庄严壮观的画面增添了动感。更是借毛泽东诗词中“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歌颂了欣欣向荣的时代。
《万山红遍》
回顾、小结、初步了解文艺论文的阅读策略。
首先,要在作者专业研究领域中把握文中的核心概念及概念之间的关系。其次,梳理全文“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的论述思路。最后,要注意分析文中所举实例。这些实例除论证作者观点之外,更是作者对专业问题进行研究的思路和过程的呈现,融入了作者对相关专业问题的深刻认知。
忆山水
运用课文中有关意境的论述,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词进行赏析。
提示:赏析时,要注意从景与情的结合上来分析。
恋山水教学设计
课程基本信息
学科 初中语文 年级 九年级 学期 春季
课题 山水画的意境
教学目标
1.把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梳理论述思路,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品味语言,赏析关键语句。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1.能够准确理解“意境”这一概念,理解作者对山水画艺术的独到见解。 2.能够理顺作者是如何一步步展开论述,从哪些方面来支撑自己的观点的,能够理解材料是如何用来证明或阐释作者的观点的。
教学难点: 能够将文章中提到的理论方法应用到实际的文学作品和山水画作的鉴赏中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设置驱动性任务:浙江美术馆正在正在举行专题画展,先特聘学生讲解员。让我们一起在《山水画的意境》中探索讲解亮点,制作出我们的讲解宝典吧! 二、学习目标 1.把握核心概念,理解作者观点; 2.其次梳理论述思路,体会实例与作者观点的关系; 3.品味语言,赏析关键语句。 三、确定文体结构 《山水画的意境》是一篇文艺论文。文艺论文属于特殊议论文,它既有普通议论文的论说性,又有艺术性,通常具有较强的专业属性。 作为议论性文章的一种,文艺评论文的阅读策略与一般议论文有相同之处,如都需要把握作者的观点,分析观点和材料之间的关系,梳理课文的论证思路,但文艺性评论文作为一种特殊的议论文,有较强的专业性,因而其阅读策略,除了遵循议论性文章的一般阅读策略之外,还有其独特之处:须注意作者在其专业领域中所提出的观点、核心概念,以及各概念之间的关系,注意作者为表达其观点和核心概念所使用的专业术语的特殊含义。 四、阅读与讨论 (一)任务一 读懂概念,把握作者观点 速读课文,勾画出能够提示层次结构的语句,快速理清行文思路。 提示:关注文章的开头、结尾,反复出现的词句以及特殊的句式等。 我们可以找到以下提示文章层次结构的语句: (1)画山水,最重要的问题是“意境”,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2)什么是意境?我认为,意境就是景与情的结合;写景就是写情。 (3)怎样才能获得意境呢?我以为要深刻认识对象,要有强烈、真挚的思想感情。 (4)肯定地说,画画要在意境,否则力量远处使,但是有了意境不够,还要有间匠。 我们发现,作者多次提及“意境”这个词,这是本文的核心概念,围绕这个核心概念,作者提出自己的观点,即“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 (二)任务二 找出段落的关键语句画出思维导图,梳理论证过程 总结:“提出问题”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分析问题”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本文从三个方面展开:即阐释什么是意境,获得意境的途径和表达意境的方法是意匠。最后是“解决问题”,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得出综合性结论。“意境和意匠是山水画的两个关键。” 这也是议论文的一般结构“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三)思考探究 既然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文章最后两段为什么要提意匠呢?请你《漓江胜境图》,结合意境和意匠的知识点赏析画作。 明确: (1)画中的意境 景:山连绵、陡峭、雄奇,水弯曲、绵延、清澈。山和水都“奇美”。 情:对漓江山水的热爱,对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赞美。 (2)画中的意匠 为更好地表现漓江山水的特点及画家的情感,这幅画主要运用了“剪裁”“夸张”这两种表现手法:如画的主体部分是连绵的群山,山的颜色从近到远由浓变淡,凸显山的雄奇;近处山峰高耸陡峭,远处山峰云雾缭绕,凸显山的高;用房子和船的小来突出山的高大。 小结:如果李可染对漓江山水没有至深挚爱之情,他又怎能观察到漓江山水“奇美”的特点?如果李可染不用心选材、构思、布局,又怎能通过画面把漓江的“奇美”传递给每一个赏画的人呢?所以,李可染先生才说“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而要表达意境,就必须千方百计地进行意匠加工,唯有如此,才能让自己的作品感动别人。 (四)任务三 基于读者,探究说理方式 作者在谈论山水画的意境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呢?试举例分析其作用。 (1)举例论证 作者举例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的诗句,使人联想到依依送别的情境:帆已经远去,消失了,送别的人还遥望着江水,好像心都随帆和流水去了……情寓于景。这四句诗,没有一句写作者的感情如何,完全描写自然的景色,然而却使人深深体会到诗人的深厚的友情。 进一步论证在我们的古诗里,往往有很好的意境,说明意境对诗画的重要性,诗画有了意境,就有了灵魂! 举例毛泽东的《沁园春 雪》,论证本段的分论点:即写诗、作画都要求站的高于现实,这样来观察、认识现实,才可能全面深入。毛主席的诗句充分体现了诗人胸怀和思想的崇高境界。 小结:作者李可染列举大量的古诗词,原来是为了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什么是意境,以及如何获得意境,此外引用古诗词论证,还可以让文章更典雅,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诗画同源”的另一种表现方式! (2)道理论证 引用四川人的话“峨眉天下秀,夔门天下险,剑阁天下雄,青城天下幽”,有力地论证“每一处风景都有其各自不同的特色”的观点,进而论述了画作要力求表现对象的精神实质,创造出鲜明意境,增强说服力。 (3)对比论证 作者以画松树为例,把五代画家荆浩长期观察画松“始得其真”的事例,与一位出外写生的作者短暂观察画松浮光掠影的事例作对比,突出强调了只有重视长期观察才能深刻认识对象,创造出鲜明的意境,增强了说服力。 小结:作者首先提出 “意境是山水画的灵魂”这一中心论点。然后具体论述什么是“意境”,以古诗词为例论证了诗画有意境,就有了灵魂。接着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论述怎样获得意境。最后还证论述了意境和意匠的关系,强调要苦心经营意匠。 (五)任务四 学以致用,培养鉴赏能力 作者引用古诗词论证意境概念时,对毛泽东的《十六字令三首》一笔带过,现在让我们运用意境理论,来赏析毛主席的这三首小令。 提示:联系写作背景,结合具体字词,赏析词中的意境(景+情)。结合具体字词,赏析诗人的意匠(表现手法) 明确:以第一首小令为例:“山,快马加鞭未下鞍。惊回首,离天三尺三。” 这首小令运用夸张的手法,把人与天的距离说成“三尺三”,凸显山之崇高;民谣说过这里的山“马过要下鞍”,而红军战士依然骑马飞驰过山,凸显红军战士们的英勇无畏。 联系当时背景,1934年中央红军翻越越城岭,即“老山界”,这是战士们“长征中所过的第一座难走的山”(《老山界》)这首小令表现了红军战士面对天险的乐观心态,表达了毛泽东对红军战士英勇无畏品质的赞美。 五、总结 意境不仅是山水画的灵魂,也是传统诗词的灵魂,中国古代艺术家用自己的心灵感受着世界,或用文字,或用图像,向人们传达他们对这个世界的感受和理解。最后让我们一起来读李可染的话:“自己都不曾感动,当然更感动不了别人。”愿每一位同学都能有一颗敏感、善思的心灵,去感受这个千姿百态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