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同步练习(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801.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浙教版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2 12:01:4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2024年3月3日全国爱耳日的主题是“科技助听,共享美好生活”,形成听觉的部位是(  )
A.鼓膜 B.外耳道 C.耳郭 D.大脑皮层
2.“爆竹声声辞旧岁”,新年燃放爆竹,在一旁观看时最好张开嘴,或闭嘴堵耳,这种做法主要为了(  )
A.保护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
B.防止听觉神经受损
C.使咽鼓管张开,保护听小骨
D.保持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3.在《梦溪笔谈》里记载:行军宿营的士兵枕着牛皮制成的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早听到夜袭敌人的马蹄声。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  )
A.大地—头骨—听觉神经 B.空气—头骨—听觉神经
C.大地—耳膜—咽鼓管 D.空气—耳膜—咽鼓管
4.小刚扁桃体发炎没有及时治疗,几天后感觉耳朵疼,经检查是患了中耳炎。病菌从口腔侵入中耳的通道是(  )
A.听小骨 B.耳蜗 C.外耳道 D.咽鼓管
5.在学校举行的逃生演习中,同学们听到警报声需要迅速逃生。如图是人耳的结构,下列关于人耳结构在此过程中作用的描述正确的是(  )
A.②收集声波
B.③带动听小骨振动
C.⑤放大振动
D.⑥产生听觉
6.每年的3月3日是“世界爱耳日”,下列相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
B.鼓膜内有听觉感受器,可以感受声波
C.坐在汽车上,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是靠半规管和前庭
D.飞机起降时可咀嚼口香糖,使咽鼓管张开从而使鼓膜内外气压平衡
7.“倒车,请注意!”路人听见提示音后,可以及时躲避车辆,避免事故的发生。听觉形成过程路径正确的是(  )
①听神经 ②鼓膜 ③耳蜗 ④外耳道 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⑥听小骨
A.①→②→⑥→③→④→⑤ B.④→③→①→②→⑥→⑤
C.④→①→②→⑥→③→⑤ D.④→②→⑥→③→①→⑤
8.下列情形有利于保护听觉的是(  )
A.参加场地音乐会,站在音响旁边
B.使用耳机时把音量调高
C.在教室经常大声喧哗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佩戴保护耳罩
9.骨传导耳机深受广大运动爱好者的喜爱,如图所示,使用时,将耳机紧贴骨头,利用骨传导技术,声波直接通过骨头传至听神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在骨传导过程中,耳蜗起到了放大振动的作用
B.听觉产生的部位在大脑
C.若鼓膜受损,则佩戴骨传导耳机无法听见声音
D.骨传导耳机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
10.每年的3月3日是国际“爱耳日”,提醒全球人类注意爱护自己的耳朵。下列生活中有关对耳朵的保护措施及其目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游泳时戴上泳帽盖住耳朵预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
B.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和减小音量,保护②鼓膜免受损伤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③,使其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防止病菌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请根据耳的基本结构回答:
(1)有些人晕车,与耳的前庭、    有关。
(2)当飞机降落时,乘客咀嚼食物,其目的是咽鼓管张开,使     ,防止胀痛。
(3)听觉形成的部位在     。
12.人类通过     收集声波,经外耳道传入、冲击     使之振动,再沿着听小骨、    、听神经将刺激传递到     ,形成听觉。
13.2024年5月18日,“诸暨西施音乐节”在西施滩火热开幕,歌手激情开唱,现场音浪炸裂。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     产生,以     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     (填结构名称)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     产生听觉。
14.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如图1: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     产生的;图2是耳的构造示意图,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耳道→    →听小骨→    →听觉神经→听觉中枢。
15.根据人耳的结构,回答下列问题。
(1)鼓膜接受声波刺激产生振动,然后通过     传到内耳,刺激    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的听觉中枢,形成听觉。
(2)调查表明,我们需要养成科学的用耳习惯:
①感冒引起鼻咽部炎症,要及时就医,否则病菌有可能通过    进入中耳引起中耳炎。
②不要经常套耳塞听高分贝的音乐,因为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     使听力减退。
16.当遇到巨大声响时,一同学迅速张口,这样可以使空气经咽鼓管进入鼓室,从而保持     内外的气压平衡,以免被震破。而另一同学迅速捂住耳朵,避免声波经     直接冲击鼓膜,也避免了其被震破。
17.如图甲所示,将玻璃罩内正在发声的音叉紧靠悬挂在线上的小球,小球会多次被弹开。
(1)此实验中乒乓球所起的作用是     。
(2)将玻璃罩内气体抽去,仍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但是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     。
(3)在实验过程中我们能听见声音,接受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乙中【⑧】    内。
18.请看下面耳的基本结构图回答:
(1)接受声波信息的听觉感受器位于图中[⑤]    内。
(2)“为救护车让道”是交通文明的基本准则。当你听到远处急救车的鸣笛声时,尽管是绿灯也会在等到救护车过后方能择机行走。请写出之后声波到达大脑形成听觉的过程     (用图中序号和箭头表示)。
(3)遇到巨大响声时要     ,以免[⑨]    损伤,造成耳聋。
1.2声与听觉(第二课时)同步练习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D A D B B D D B C
一.选择题(共10小题)
1.【分析】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人就产生了听觉。可见听觉是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形成的。
故选:D。
2.【分析】声音可以传递能量;巨大的声响会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
【解答】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振动剧烈导致鼓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口腔内的气压即鼓室内的气压与鼓膜外即外耳道的气压保持平衡。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这样就避免了压强的突然改变,对鼓膜的影响。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3.【分析】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声音在不同的介质传播的速度一般是不同的,一般在固体中最快,在液体中次之,在空气中最慢;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
【解答】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的箭筒睡在地上,马蹄声通过地面传给箭筒,箭筒的振动引起头骨的振动,头骨的振动传给听觉神经,士兵利用声音在固体传播速度比在气体中快的特点,可以提前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做好准备,故士兵们感知声音的途径是大地—头骨—听觉神经—大脑,可见A正确。
故选:A。
4.【分析】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耳的卫生保健,解答时可以从耳的结构方面来分析。
【解答】解:下面是耳的结构模式图。
可见,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咽鼓管一端连通咽部,另一端连通鼓室。得了扁桃体、咽炎如不及时治疗,病菌就有可能沿着咽鼓管进入中耳的鼓室,会引发中耳炎,使听力下降。
故选:D。
5.【分析】观图可知: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神经。
【解答】解:A、②是外耳道,将声波传至鼓膜,A错误。
B、③是鼓膜,把声波振动转为机械振动,带动听小骨振动,B正确。
C、⑤是耳蜗,里面有听觉感受器,接受震动刺激产生神经冲动,C错误。
D、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产生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感觉细胞,再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产生听觉,D错误。
故选:B。
6.【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A.耳是人的听觉器官,分为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A正确。
B.听觉感受器位于耳蜗内,B错误。
C.坐在汽车上,即使闭上眼睛也能判断出汽车的速度大小和方向的改变,接受这种刺激的感受器位于前庭和半规管,C正确。
D.鼓室内有咽鼓管能调节鼓室的压力,使鼓膜内外压力维持平衡。乘坐飞机时,乘务员往往要求乘客在飞机降落时咀嚼食物,咀嚼食物可以使咽鼓管张开,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击穿鼓膜,D正确。
故选:B。
7.【分析】耳的结构如图: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④外耳道传到②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⑥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③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①听神经传递到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因此听觉形成过程的正确途径是:④外耳道→②鼓膜→⑥听小骨→③耳蜗→①听神经→⑤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选:D。
8.【分析】经常处于嘈杂环境容易造成听觉系统对中波声音接收能力下降,有时候听不清别人所说的话,周围有噪音的时候情况尤甚。
【解答】解:ABC、经常处于嘈杂环境容易造成听觉系统对中波声音接收能力下降,有时候听不清别人所说的话,周围有噪音的时候情况尤甚。所以“参加场地音乐会,站在音响旁边”、“使用耳机时把音量调高”和“在教室经常大声喧哗”都会造成听力的下降,ABC不正确。
D、在非常嘈杂的环境中佩戴保护耳罩,能够减少嘈杂环境对耳的伤害,有利于保护听力,D正确。
故选:D。
9.【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解答】解:A、不论是利用骨传导还是空气传导制作的耳机,最后都是要通过耳蜗中的毛细胞振动才能形成听觉,耳蜗不能起到放大振动的作用,A错误;
B、据分析可见:听觉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B正确;
C、使用骨传导耳机是通过声波引起颅骨振动,直接将声音信号传递到听小骨,声波不需要经过鼓膜,所以鼓膜受损,佩戴骨传导耳机也能听见声音,C错误。
D、骨传导耳机不能治疗各种听力障碍,比如听神经不能传递信息等所致的听力障碍。D错误。
故选:B。
10.【分析】图中①外耳道、②鼓膜、③半规管、④耳蜗。
【解答】解:A、防耳内进水,防止①外耳道发炎,A正确;
B、长时间戴耳机听音乐,会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骨膜受损,会使听力下降,因此减少戴耳机听音乐的时间,可保护②鼓膜,B正确;
C、谨慎用药,防止药物破坏④耳蜗不能接受刺激,导致耳聋,C错误;
D、上呼吸道感染后及早治疗,因为病菌可通过咽鼓管进入鼓室引发中耳炎,D正确。
故选:C。
二.填空题(共8小题)
11.【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解:(1)半规管和前庭内有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位觉(平衡觉)感受器,前者引起旋转感觉,后者引起位置感觉和变速感觉。前庭及半规管过敏的人,在直线变速及旋转变速运动时,传入冲动引起中枢有关部位过强的反应,导致头晕、恶心、呕吐、出汗等,这就是有些人晕船、晕车的原因。
(2)当吞咽食物和打呵欠时咽鼓管的管口开放,空气由此进入鼓室,可以保持鼓膜内外的气压平衡,若一方压力过大,鼓膜就会被震破,听力受损。在飞机降落时,乘务员要求乘客咀嚼口香糖都是这个道理。
(3)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听觉中枢,形成听觉。因此听觉的形成部位在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故答案为:
(1)半规管。
(2)鼓膜内外的气压保持平衡。
(3)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12.【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
【解答】解: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
故答案为:
耳郭;鼓膜;耳蜗;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
13.【分析】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据以上分析解答。
【解答】解:歌手演唱时,歌声通过声带振动产生,以声波形式经空气传播进入人耳,刺激人耳内耳蜗中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传至大脑皮层产生听觉。
故答案为:
振动;声波;耳蜗;大脑皮层。
14.【分析】图中①耳郭、②外耳道、③鼓膜、④听小骨、⑤耳蜗、⑥听觉神经、
【解答】解:探究声音产生原因的实验如图1:轻敲音叉,用悬吊着的乒乓球接触发声的叉股,发现乒乓球弹开,说明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当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时,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因此,人耳听到声音的过程是:外耳道→鼓膜→听小骨→耳蜗→听觉神经→听觉中枢。
故答案为:振动;鼓膜;耳蜗。
15.【分析】耳由外耳、中耳、内耳三部分构成,如图:
【解答】解:(1)在听觉的形成过程中,首先接受声波刺激的是鼓膜,在声波的撞击下,引起鼓膜的振动;然后经过中耳的三块听小骨将振动传到内耳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听觉感受器发出神经冲动,神经冲动沿听神经传导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然后形成了听觉。
(2)①咽鼓管是咽喉与中耳的通道,病菌若由此进入中耳,人会患中耳炎。
②有些同学骑车时喜欢戴着耳机高分贝听歌,这样不仅为交通安全埋下了隐患,而且长期如此最有可能损伤鼓膜和耳蜗,使听力渐进式减退。
故答案为:(1)听小骨;耳蜗。
(2)①咽鼓管。
②鼓膜。
16.【分析】巨大的声音能量很大,会对人的耳膜造成伤害,如果耳膜两边有较大的压强差,耳膜会受到严重伤害。据此解答。
【解答】解: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振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耳膜内外压强相等(因为内部连通),避免对鼓膜造成损伤;如果闭嘴的同时用双手堵耳,这样噪声就会在接受处减弱噪声,避免声波经外耳道直接冲击鼓膜,也避免了其被震破。
故答案为:鼓膜;外耳道。
17.【分析】(1)根据科学研究中的转化法进行分析;
(2)根据声音的传播条件进行分析;
(3)根据听觉的形成过程进行分析。
【解答】解:(1)用橡皮锤敲击音叉,音叉接触竖直悬吊的静止乒乓球,乒乓球被弹起,乒乓球的作用是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将玻璃罩内气体抽去,仍会观察到小球被多次弹开,但是听不到声音,这是因为声音的传播需要空气,声音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听觉形成的过程是: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引起鼓膜的振动;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的听觉感受器,产生神经冲动;神经冲动通过与听觉有关的神经传递到大脑皮层的听觉中枢,就形成了听觉。可见听觉的形成过程中,把声波信息转变成神经冲动的主要结构(听觉感受器)是耳蜗。
故答案为:
(1)将音叉的振动放大;
(2)空气;
(3)耳蜗。
18.【分析】耳的结构包括外耳、中耳和内耳。外耳包括耳郭和外耳道;中耳包括鼓膜、鼓室和听小骨;内耳包括半规管、前庭和耳蜗。据图可知:①耳郭(耳郭)、②外耳道、③半规管、④与听觉有关的神经、⑤耳蜗、⑥咽鼓管、⑦鼓室、⑧听小骨、⑨鼓膜。
【解答】解:(1)内耳的⑤耳蜗里有听觉感受器,能感受声波的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2)听觉的形成过程是:外界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导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对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这样就产生了听觉。即声波→②外耳道→⑨鼓膜→⑧听小骨→⑤耳蜗→④听觉神经→听觉中枢。
(3)当听到巨大声响时,空气震动剧烈导致耳膜受到的压力突然增大,容易击穿鼓膜。这时张大嘴巴,可以使咽鼓管张开,因咽鼓管连通咽部和鼓室,这样可保持鼓膜内外大气压的平衡,以免振破鼓膜。如果闭嘴同时用双手堵耳也是同样道理。
故答案为:(1)耳蜗。
(2)②→⑨→⑧→⑤→④。
(3)迅速张开口或者闭嘴、堵耳;鼓膜。
第1页(共1页)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