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无忧】3.9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课堂无忧】3.9 地球的表面 教学设计
格式 doc
文件大小 2.4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苏教版(2017秋)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9-08 13:59:32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课堂无忧】五年级科学上册 9.地球的表面(苏教版)教学设计
核心素养
科学观念:通过观察地形图片,认识五种常见的陆地地形及其主要特征。
科学思维:能运用模型建构的方法,观察和描述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的特点,对地球表面的布局有感性地认识。
探究实践:能利用常见材料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来表现地形特征,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设计与物化地形模型的能力。
态度责任:通过制作立体地形模型的活动,学会设计和决策,懂得协商和协作,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能对周围的地形特征的研究产生兴趣。
重点与难点
重点:描述五种常见地形的主要特征。
难点:设计并制作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
教学内容
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意在指导学生观察并描述地球表面五种常见地形的特点,尝试利用身边的材料制作立体模型来表现地形特点,持续提高学生用科学语言描述的能力以及设计与制作模型的能力。本课教学内容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认识地球表面常见地形的特点。先借助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让学生感受地球并不是一个光滑球体,它的表面高低起伏,有陆地和海洋两种表现形式。再以图片的形式展现高原、平原、山地、盆地、丘陵五种陆地地形,用卡通人物提示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
第二部分是描述各种地形的主要特点,引导学生观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四种地形,从地势高低和起伏大小两个方面准确描述它们的特点。
第三部分为制作一个包含两种地形的立体模型。教材呈现了两种立体地形模型的图片,学生可以参考这两种立体模型的材料和做法来设计并制作自己的地形模型。通过制作活动,让学生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培养学生设计与制作模型的能力。
教学准备
教师材料: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立体地形模型、教学相关视频和 PPT。
学生分组材料:立体地形模型的制作材料,如纸板、旧衣服或塑形布、废纸或海绵、丙烯颜料、笔、剪刀、胶带等。
教学过程
活动一 认识两种地球仪
1.认识地球仪。
地球仪,即地球的模型。为了便于认识地球,人们仿造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缩小,制作了地球的模型一地球仪。在地球仪上设有长度、面积和方向、形状的变形,所以从地球仪上观察各种景物的相互关系是整体而又近似于正确的。地球仪按用途可分为经纬网格地球仪、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教学地球仪等。
2.摸两种地球仪,说说它们有什么不同。
(1)政区地球仪:世界分为七大洲,其中除南极洲外,共分布200多个国家或地区。政区地球仪就是平常我们经常使用的地球仪,它详细记录了每个国家或地区的位置、行政划分,它的特点主要是球面光滑,利用颜色区分表现区域行政划分。
(2)地形地球仪:它是表示地形的模型,球面是凹凸不平的,我们可以根据地形地球仪上的颜色或高低起伏来判断该区域的地形特点。
(3)二者的不同:政区地球仪表面光滑,有不同色块,蓝色代表海洋,其他颜色代表陆地上的国家,相邻国家的颜色不同。
地形地球仪表面凹凸不平,用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海洋深度和陆地海拔,蓝色表示水,绿色表示耕地、平原和森林,黄色表示山地、沙漠,白色表示冰川。也就是说,这两种地球仪的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颜色的含义不同,文字注释也不同。
设计意图:
五年级学生对陆地地形的认识往往非常肤浅,会误以为公园里的小山丘就是山地,误以为草原也是地形的一种,不知道陆地上其他类型的地形,更不知道各种地形的区别。
本着先直接经验后间接经验、先整体后局部的逻辑顺序,此活动安排了两个小活动来帮助学生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特点。先让学生分别观察并触摸政区地球仪、地形地球仪,感受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对地球表面形成一个宏观认识;再借助阅读活动带领学生认识不同的陆地地形,熟悉地形名称,借助示意图建立起这些地形的表象。
活动二 地球表面的各种地形
上图中大部分呈现的是陆地,右下角是海洋。岩石和土壤构成了高低起伏、形态多样的地形。山地、高原、盆地、平原、丘陵是陆地的五种基本形态。海底的地形也是起伏不平的,有盆地、平原、丘陵、海沟等地形,并不像游泳池底部那样平整。那么这些地形有哪些特点呢
1.高原:地势高,地表起伏小。
高原最本质的特征是海拔较高,通常是指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比较完整的大面积隆起地区。高原素有“大地的舞台”之称,它是在长期连续的大面积地壳抬升运动中形成的。有的高原表面宽广平坦,地势起伏不大;有的高原则山峦起伏,地势变化很大。世界最高的高原是我国的青藏高原。我国的高原主要有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和黄土高原等。
2.山地:地势高,地表起伏很大。
地球陆地的表面有许多蜿蜒起伏、巍峨奇特的群山。这些群山层峦叠嶂,形成一个山地大家族。山地是指海拔在500米以上的高地,起伏很大,坡度陡峭,沟谷幽深,一般多呈脉状分布。山地是一个众多山所在的地域,有别于单一的山或山脉。山地是大陆的基本地形,分布十分广泛,尤其是亚欧大陆和南北美洲大陆分布最多。我国的山地大多分布在西部,如喜马拉雅山脉、昆仑山脉、唐古拉山脉、天山山脉等。
3.丘陵:地势中等,地表起伏不大。
丘陵与山地的差别是山地的高度差异比丘陵要大。
丘陵一般海拔在200米以上, 500米以下,相对高度一般不超过200米,起伏不大,坡度较缓,地面崎岖不平,由连绵不断的低矮山丘组成。丘陵在陆地上分布很广,一般分布在山地或高原与平原的过渡地带。黄土高原上有黄土丘陵,长江中下游河段以南有江南丘陵,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上的丘陵分布也很广。丘陵一般没有明显的脉络,顶部浑圆,是山地久经侵蚀而形成的地貌。
4.平原:地势低,地表起伏小。
平原海拔一般在200米以下,地面平坦或起伏较小,主要分布在大河两岸和濒临海洋的地区。平原是人口集:中分布的地方。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是我国的三大平原,全部分布在我国东部。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平原,海拔200米左右,广泛分布着肥沃的黑土。华北平原是我国东部大平原的重要组成部分,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长江中下游平原大部分海拔50米以下,地势低平,河网纵横,有“水乡泽国”之称。
5.盆地:四周地势高,中间地势低。
盆地,顾名思义就像一个放在地上的大盆子,所以人们就把四周高、中间低的盆状地形称为盆地。盆地地貌在全球分布广泛,地球上最大的盆地在非洲大陆中部,是刚果盆地。我国有五个十分有名的盆地,分别为四川盆地、塔里木盆地、吐鲁番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盆地分为大陆盆地和海洋盆地两大类型。
设计意图:
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是区别不同地形的关键特征,虽然已经隐含在前一段课文中,但是并不足以引起学生的重视,学生在描述地形特征时常受照片中植被、水体的影响,导致不能基于地势高低和地表起伏这样的本质特征进行描述。本活动在整体认识地球表面特点的基础上,意在帮助学生掌握描述各种地形主要特点的科学语言,形成识别各种地形的背景知识。
活动三 制作地形模型
1.认识地形模型。
地形模型是以微缩实体的方式来表示地形地貌特征,并在模型中体现山体、水体、道路等事物,主要表现的是地形数据,使人们能从微观的角度来了解宏观的事物。地形模型的应用范围极其广泛,具有立体感强、形象直观、制作简便、经济实用等特点。
2.制作地形模型。
制作材料:纸板、旧衣服或石膏塑形布、旧报纸或泡沫塑料、丙烯颜料等。
画示意图:用线条表示地形轮廓和高低起伏,用色彩表示岩石、植被和水体,用文字注明地形名称。
制作步骤:(1)依据绘制的地形示意图。用旧报纸、泡沫塑料等在纸板上堆出自己想要的大致形状,并用胶带等固定。
(2)将石膏塑形布用水浸泡之后取出,盖在做好的模型轮廓上,在石膏塑形布没有凝固之前可以调整山体局部形状,完全凝固之后与下面的材料结合在一起。
(3)石膏塑形布凝固之后,用丙烯颜料在模型上涂上自己需要的颜色,有条件的话还可以在模型表面涂白乳胶,粘上草粉(将草干燥后粉碎而成的粉状物质)。
制作须知:可参考教材给的两个地形立体模型,但要注意的是,教材模型表现了两种制作思路。左边的立体模型用纸板堆叠而成,表现了丘陵和平原,是等高线地形表达法的立体呈现方式。右边的立体模型采用覆盖式方法制作,表现的是山地和盆地,侧重表现地表轮廓。
设计意图:
立体地形模型制作活动能促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不同地形的特点,学会使用常见材料来表现地形特征。这是一项有益的科学实践活动,需要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和技术方法,学会设计和决策,懂得交流和协作,学习他人的制作方法,了解更多的地形信息。这样学生才能享受到设计与制作的喜悦。
活动手册
课堂总结
本课通过摸政区地球仪和地形地球仪,感受地球表面的地形特征;通过观察各种地形的图片,描述它们的特点;通过制作立体地形模型,更好地领会地形特征。
板书设计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