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淮北市濉溪中学2024-2025学年高二6月月考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从口传时代到印刷时代,再到如今的数智时代,文学的书写、保存、传播、阅读都随着媒介的更迭而不断发生革命性的变化。
在口耳相传的时代,故事被大脑编织,从口舌产生,再由耳朵接收。
书写印刷时代,故事与人开始出现分裂。首先,口传时代“想故事”与“讲故事”同时发生的并行时间顺序被破坏了,随之变成了先后顺序;其次,等故事全部呈现于纸张上后,才能被他者阅读,口传时代叙事的同时性被破坏;此外,因为叙事动作从“讲述”变成了“书写”,叙事者的声音在这其中也被消解。在故事的接受上亦是如此,接收中,声音完全退场,每个环节都从听觉模式转变成沉欧无言的视觉模式,沉浸式的文学情感体验逐渐走向冷静旁观的工具理性。
进入数智时代,我们只需要敲击键盘,选取几个关键词,就可以生成一篇篇幅极长的故事文本。在主要的故事情节架构上,软件用户似乎还享有一定的决策权,而到了具体的用词、句法环节,我们几乎不会再去耗费时间作斟酌选择。在这样的语境下,我们可以将选取提示词的软件用户和人工智能模型视为共同叙事者。今年国产人工智能写作软件DeepSeek炸裂出场,用于生成故事时,大语言模型、长结构、多场景应用使其拥有不亚于一般人类写作者的标准化写作水平.真正激化了数智时代的“叙事焦虑”。面对人工智能写作的成熟精妙,专业人士的反馈是微妙的:在作品创作领域,有人直接向AI“出卖灵魂”,让它代替自己进行写作:在学术写作领域,人工智能生成的逻辑缜密、层次清晰、语言精美的成品,让旁观者们产生出人文学科大厦将倾的恐慌感。口传时代,讲故事的人思考与表达同时发生;书写印刷时代,写故事的人的思考先于表达;数智时代,人类少量思考,机器无限表达。口舌消失了,声音消失了,叙事离人的身体越来越远,文学的写作与接受都愈发冷静。
数智时代,或主动或被迫与AI同行的我们,如何讲好故事 观察AI生成的长篇小说成品,似乎我们缺乏的不是好故事,而是“讲”。数智时代的叙事焦虑,或可求助于口传时代最朴素的真实,把故事还给口舌、还给耳朵、还给现场,还给表达欲和创作冲动。
(摘编自王樱子《从“讲故事的人”到“生成故事的人”》)
材料二:
春节假期,DeepSeek所作诗歌、所写散文频频亮相朋友圈,带着浓浓的“科技抒情风”惊艳众人。回顾2024年,《我的阿勒泰》因同名电视剧热播登上畅销书排行榜,彰显了文学向影视转化,最终回馈文学本身的循环。另一端,网络文学用户累计至5.5亿,催生了网文短视频改编,带来了文化产业的持续繁荣……这些看似无关的文学事件,都是互联网时代媒介融合的结果,独属于这个时代。
阿尔文·托夫勒在《第三次浪潮》中宣告了“工业主义的死亡和新文明的诞生”,“大众化被分众化所取代”。其预言准确地抓住了当下时代最主要的特征——分众化。在这个时代,我们都成为文化信息的分享者、创造者、传递者与消费者。过去的报纸、书籍、文献、电影、电视都是个人与群体之间的交流媒介。而今,我们与世界之间只隔着一台手机或隐藏于无形的“网络”。
文学环境的改变、受众群体的不断扩大,尤其是载体技术的迭代更新,制造着新的“媒介话语权”,以技术与受众为基础对传统文学生产、传播样态进行“倒逼”。传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互联网上人人都可以是讲述者与“作家”,在其生产一端无需传统纸质出版媒介的审定、认可,他们只需讲述并获得消费者的认可即可,读者或消费者正在成为评价标准中的重要影响因素,如评论与弹幕。传统的“接受方”(读者)不仅提供读者反馈,而且参与创作过程,建构出新的结构与力量。
载体带来的结构变化导致了“分众化”,传统的文学生产与出版体系与话语权威式微但依旧发生影响,网络文学、微短剧及纯文学的影视改编带来数量庞大的不容忽视的受众群体。各色“小众”依照个体定制的趣味与标签被互联网技术精准送达不同群体中。
与“分众”相伴生的是数字化技术之间的“无界”与转化。在这个时代,文字这种静态的存在似乎无法规避漂流的命运,光影组合与新型技术手段融合视觉、听觉,甚至触觉,带来了更为直观的审美体验,而网络与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去中心化”的创作模式为普通写作者提供了平台,也丰富了文学的多样性。因此,《我的阿勒泰》这类作品的影视化改编、将传统文学出版与“直播”关联等,都是传统文学主动转化与跨界的生存策略。
但应该想清楚的一点是,“分众”与“转化”既是传统文学的生存现状,也是“以终为始”的重建自我主体性的过程。传统文学目前大多是“圈子内”的故事,破解之道,一方面在认识“分众”,留下固定的精准受众;另一方面,还在融合“分众”。2024年,王家卫执导改编的《繁花》上映,读过小说《繁花》的人与看过电视剧《繁花》的人在“分众”之下带来了“合”,原来较为传统的圈内受众急速扩大。在无界的信息时代,“分众”之“分”在“转化”的媒介手段中得以打开新的审美对话空间。
总之,媒介融合时代,文学受众的多样化现实与文学生产传播结构性变化,需要写作者与传统文学出版机构、文学群体积极把握“分”“合”之间的转化之道,有效融入多媒体融合的时代格局中。
(摘编自钟媛《“无界”与“分众”:媒介融合时代的文学接受》)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书写印刷时代到数智时代,文学创作从以人力书写、字斟句酌为主,转变为在具体词句上不再需要人力过多耗时。
B.数智时代的人工智能写作软件能够生成逻辑缜密、语言精美的文本,这使得写作者在创作中失去了主体性和主导权。
C.从口传、书写印刷到数智时代,文学的叙事方式经历了从同时性到先后性、从听觉到视觉、从身体性到工具性等多种转变。
D.数智时代解决叙事焦虑的方法可以是回归口传时代的朴素真实,把故事还给声音和现场。
2.根据材料二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学失去“轰动效应”,是因为读者不再认可传统文学的内容。
B.传统文学主动转化与跨界,是应对数字化技术之间的“无界”与转化这一情境的策略。
C.王家卫执导改编的《繁花》,让所有看过电视剧和读过小说的人实现了“合”。
D.媒介融合时代,传统文学破解“分众化”困境的方法是放弃固定受众,进行多媒体融合。
3.下列对两则材料论述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材料一通过文学创作领域和学术写作领域对人工智能写作的反馈的对比,呈现出作者所陷入的危机。
B.两则材料都用到了DeepSeek作为例子,前者重在强调其水平给人带来的压力,后者重在引出互联网时代的媒介融合。
C.材料二运用托夫勒“分众化”理论,结合影视改编与网络文学等现象,分析媒介融合时代文学接受与生产的结构性变革。
D.材料二以“分众化”与“无界”为核心,讨论传统文学在媒介融合中的生存策略,提出“分合转化”是重建文学主体性的路径。
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数智时代的传统文学创作面临哪些特定挑战。
5.在出版社举办的“AI时代的写作”座谈会上,你将有机会作为学生代表提出建议。请结合上述材料准备你的发言提纲,分析在媒介融合的数智时代,传统文学可以如何应对挑战以实现更好发展。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平安批(节选)
陈继明
安顿好自己后,梦梅马上要做的事情是寄平安批,当然越快越好,目的只是报平安,不寄钱不必脸红。不过,依习惯应该至少寄银两元,取双数,图个吉利。“批一封,银二元”,童谣也是这么说的。
从小就知道有一种家书,叫“平安批”,在少年梦梅的想象中,人因此分为两种,一种是寄批的,一种是等批的。后者除了在家里苦等和拜老爷,什么事也做不了。而前者,就算受尽磨难,总少不了一种独来独往的味道。对那些过番者的想象,在一个不识愁滋味的孥仔心里,像做梦一样无边无沿。那是一个无限大无限远的美好世界,那个世界名叫番畔。
自己家的番批是从南洋的最远端寄来的,而邻居们收到的番批,大多来自暹罗。那些批脚进村时,会故意站在村口扯着嗓子大喊几声,收番批哟……马上就能感觉到,整个村子都在摇晃,四处传来咣当咣当的开门声和稀里哗啦的脚步声。批脚们的声音扯得很长很长,颤巍巍、热乎乎的,几乎能把村子的魂勾了出去。
想不到眼看三十岁了,梦梅自己才有机会成为寄平安批的人。
步入街区,恍若到了汕头,所见所闻完全是潮人世界。满耳朵的潮州话被异乡的炎热空气传来传去,连暹罗人都能说几句。街上好多家批局,在汕头都看见过同一家批局在国内的分号,那些字号平时记不得,此刻才发现它们藏在记忆的至深处。又看见了红墙朱瓦的妈祖庙,比梦梅在汕头见过的任何一座都更大,更气派。入得内来,大殿正中,是金身的妈祖。急忙跪下去,一拜,再拜,三拜,手中并没有持香,心里也没有愿想,只是把全部敬意和辛酸都存放在简单的跪拜和作揖中。起身时早已是以泪洗面。
庙门外不远处有人卖猪血汤,梦梅立即连半步路都走不动了,过去用眼神要了一碗。切得不薄不厚的猪血,加上半把不软不硬的真珠花菜,只喝了半口,整个潮汕便连根拔起,鱼一样滑入喉咙,好像望穿秋水的并不是一个人,而是一碗猪血汤。
随即看见万昌批局门口有不少人在排队,一看就知道主要是潮汕老乡,大裆裤,粗布衫,大声聊天的,蹲在地上吸水烟的,个个都松松垮垮,不把暹罗当番畔的样子。
梦梅走进批局,看到只有一个人在写批。梦梅去问,老板模样的人说,写批先生病了,临时找人顶替,是生手。
梦梅问,我可以帮忙吗?
老板看了看梦梅,有岂敢劳驾的意味。
梦梅笑着说,免润笔啦。
老板也一笑,说,润笔一定要给。抬出一张桌子,直接摆在门口。砚台、笔墨、印章、批封和信纸,都准备好。寄批的人一眨眼分成两队。
梦梅随即拿起笔锋有些发秃的小楷笔,抬头看向第一个人。
那人说,我要给细妹寄六个鹰洋。把六枚摞在一起的鹰洋轻轻放在桌上。
梦梅用记忆中的模样开始写批封:
吉信烦至海邑江东汕州龙头角。
老板一直立在梦梅身后,马上说,一手好字!米南宫的传人啊!甚至还用手势比画了一下用笔。
写好批封,梦梅抬头看向寄批人。
寄批人还没出声,眼睛先湿了:前天晚上,梦见我阿娘站在我旁边不说话,面色灰土,我从梦中惊醒,整整一天都打不起精神。最让我伤心的是,做梦的晚上,正好是先母忌辰的前一日。现寄银六元给我细妹婵花,请她收到后马上去我母墓前,替我祭扫,并转告我母,儿一切安好,万勿挂念。
寄批人抹完眼泪又说,我叫李广基。
梦梅立即在信纸上写起来:婵花细妹:
前天,即九月二十一日深夜,我梦见吾母,立而无言,亦无喜色,使我惊醒,一夜难眠,今日全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今寄鹰洋六元,内抹四元由你家用,二元用作祭奠吾母之资,万望细妹在坟前禀知母亲,我在暹中一切安好,请勿挂念。
愚兄广基
丙辰九月廿三日
写完三封批后,梦梅这边的队伍越来越长,目不识丁的番客宁愿多等一点时间,也要请书法更好的先生写批。那位老板,姓宋,万昌是他的名字,惠来人。等寄批人离开后,宋万昌问梦梅,请问先生在哪里高就?梦梅说,不是先生,是亡命之徒,刚下南洋没几天。宋万昌说,我看先生西装革履,器宇不凡,哪里像亡命之徒?总不是孙中山的革命党吧?梦梅有些紧张,忙说,不是不是,没那水平。宋万昌小声说,革命党不会白流血的,从丁未起义到武昌起义,动静一次比一次大。梦梅说,老兄,我真的不是革命党。宋万昌重新打量一番梦梅,说,好吧,是不是都好,我们这儿正缺一个写批先生,如果愿意屈尊,就留下吧,待遇从优。做一个写批先生?这是梦梅未想象过的,但一听就喜欢,只是好事来得太容易了,不好意思马上答应。宋万昌说,吃住免费安排,月薪八十元港币。梦梅说,只是一面之缘,你真的放心吗?宋老板笑着说,我自有识人的绝招。我所欣赏的,不是你的字,也不是你的文,透过你的字和文,我看见了你的另一样东西,你猜是什么?是德。梦梅半信半疑之际,宋老板又说,梦见吾母,立而面无喜色,使我惊醒,日无宁心,最为痛心者,有梦之夜,正是吾母忌辰之前一日也——这些话,一字一词都很真,无德之人是写不出来的。梦梅脸红了,挠头摸耳地说,我只不过是尽可能表达了寄批人的心情。宋老板连连摇头说,我知道,我太知道了,能把寄批人的心情写出来并不容易。梦梅说,多谢先生赏识,那我就先干几天试试。
(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以“平安批”为线索,将主人公梦梅儿时的想象、对汕头的回忆与眼前暹罗的街景交织在一起,写出他复杂的情绪。
B.村子里的开门声、脚步声和“批脚”们的吆喝声混杂在一起,本文运用拟声词和通感手法来描绘声音,令读者身临其境。
C.寄平安批本应“越快越好”,本文却先写梦梅在寄批的路上拜妈祖庙,又写他吃猪血汤,情节上的延宕增加了故事张力。
D.梦梅所写与李广基口述的内容相同,但语体不同,一文一白,反复叙述,既增添了作品的文采,又使情感表达更加饱满。
7.关于文中宋万昌邀请梦梅做写批先生这个段落,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宋万昌怀疑梦梅是革命党的细节,写出时代背景,也揭示了潮汕人下南洋的真正原因。
B.宋万昌看重梦梅的“德”,他认为只有与人为善的人,才可以写出“寄批人”的心情。
C.梦梅去寄批,却意外成为写批先生,将人物“身份”巧妙转换,使故事主题更加多元。
D.本段集中描写宋万昌和梦梅的对话,叙述的节奏与前文不同,配合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8.文中写潮汕老乡“不把暹罗当番畔的样子”,除了写出梦梅看到他们后的熟悉与惊讶,还有哪些意味?
9.长篇小说《平安批》书写潮汕人“下南洋”的奋斗史与心灵史。节选部分之后的情节是,郑梦梅受到批局老板宋万昌的赏识,继承了批局,成长为一名爱国侨商。请结合节选部分,谈谈故事发展的合理性。
二、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侍郎退之①足下:稹与前襄州文学掾甄逢游善。逢,故刑部员外郎济之子。济,天宝中隐于卫之青岩山,采访使苗公等五人皆以状荐,凡十征不起,末以左拾遗就拜之。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甄生惧其难免,俯首从事。至天宝十二载,禄山反状潜兆,虑不得脱,乃伪喑其口,复隐青岩。逾年而禄山叛,即日遣伪节度使蔡希德缄刃逼召,且曰:“或不可强,斩首来徇。”既而甄生噤闭无言,延颈承刃,气色和定,若甘心然。希德义而舍之,禄山亦终不能致。肃宗高其行,因授馆于三司治所,令从贼官囚惭拜之。受污者莫不俯伏仰叹,恨不即死于其地。
夫死忠者不必显,从乱者不必诛,而能眷眷本朝,甘心白刃,难矣哉!是以理平则为公、为卿、为鹓、为鹭,世变则为蛇、为豕、为獍、为枭者,十恒八九焉。若甄生冕弁②不加于其身,禄食不进于其口,于天宝盖青岩之一男子耳。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稹常读注记,缺而未书,谨备所闻,盖欲执事者编此义烈,以永永于来世耳。
子逢始生之岁,颜太师、崔太傅皆为歌诗以美贤者之有后,且序甄生之本末云。及逢既长耕先人旧田于襄之宜城读书为文不诣州里。岁馑则力穑节用,以给足亲戚;岁穰则施馀于其邻里、乡党之不能自持者,前后斥家财、排患难于朋友者数四,由是以义闻。
稹闻风既久,因与之游。逢每冤其父之名不在于史,将欲抱所冤诣京师,告诉于司史氏。因晓甄生以无自入之势,且告以执事者辱与稹游,愿得所冤之状告。既而自思,滓贱之中,犹愿贡所闻于执事,得非愚且僭耶?然而诮笑之暇,幸垂察焉。
不宣,某再拜。
(节选自元稹《与史馆韩侍郎书》,有删改)
[注]①侍郎退之:韩愈,唐宪宗时曾任史馆修撰一职,负责掌修国史。②冕弁:礼帽,借指仕宦者。
10.材料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及逢A既长B耕先人旧田C于襄之D宜城E读书F为文G不诣州里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徇,巡行示众,成语有“徇私枉法”,其中的“徇”字意思与此不相同。
B.致,招致、招引,与《过秦论》“以致天下之士”中的“致”意思相同。
C.“以给足亲戚”的“以”与《小石潭记》“以其境过清”的“以”用法相同。
D.“执事”为尊称,与《烛之武退秦师》中“敢以烦执事”的“执事”用法一致。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甄济早年隐居山林,多次拒绝朝廷征召,后被迫出山,在安禄山叛乱前,假装口不能言再次隐居。
B.甄济面对威逼利诱不为所动,肃宗推崇他的品行,让他开馆授课,投降叛军的官员因此心怀惭愧。
C.元稹认为世人在天下太平的时候愿意做公卿,成为贤才,在时世动荡之际,很多人或逐利或变节。
D.甄逢深受父亲影响,灾年赈济亲族,丰年帮扶乡邻,以义闻名。元稹认可甄氏父子,并与甄逢交好。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适值禄山朝奏京师,恳于上前求为宾介,玄宗可其奏。
(2)及乱则延颈受刃,参合古今之士,盖百一焉。
14.元稹写信给韩愈,恳请他将甄济的事迹编录入史,这一行为背后蕴含着多方面的考量,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寄晋州孙学士
曾 巩
风标①闲淡易为安,晋陕应忘道路难。
学似海收天下水,性如桂奈月中寒。
素心②已向新书见,大法③常留后世看。
自送西舟江上别,孤怀经岁未能宽。
【注】①风标:风度。②素心:本心。③大法:道理,学问。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闲淡”二字勾勒出友人的形象,“应忘”暗含对其处世态度的肯定。
B.颔联运用比喻手法,展现了孙学士的才学与品性,表达对友人的赞美之情。
C.颈联的“新书见”与“后世看”形成前后呼应,强调友人著作的历史价值。
D.诗末“孤怀经岁未能宽”与“天涯若比邻”都用对比表达了诗人的深情。
16.曾参说:“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请结合这句话,谈谈这种君子之交在诗中是如何体现的。
四、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古代文人作品中不乏涉及星宿的句子,如《蜀道难》中的“ ”和《赤壁赋》中的“ ”就是其中的名句。
(2)“后真相时代”人们更倾向于依赖个人的情感和信仰来形成舆论,从而影响人们对事件真相的认知,苏轼在《石钟山记》中的“ , ”两句就对这一类轻信传说、妄加臆断的人进行了指责。
(3)小刚发现很多成语在古诗文中都能寻觅到踪影,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有“柳暗花明”这个成语,这样的古诗文还有“ , ”等。
五、语言文字运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当人类仰望星空时,总能感受到宇宙的深遂与神秘。2024年4月25日,神舟十八号载人飞船从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起程,开起中国空间站常态化运营新篇章。此次任务中,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航天员驻留太空192天,创下在轨时长新记录,他们既要完成空间站日常维护,又需开展近百项科学实验,每项操作都凝聚着航天科技的智慧之光。
有趣的是,航天员们的作息安排并非千篇一律,①有人需要每天工作10小时处理紧急事务,②有人却能通过高效规划充足休息时间;③有人连续进行舱外作业依然精神饱满;④有人专注实验研究却需要频繁弥补能量。这生动诠释了航天工作的特殊性:在微重力环境下,身体机能与工作节奏都需要进行适应性调整。
空间站的安全防护是此次任务的重点。航天员们先后实施6次货物出舱和3次出舱活动,其中在5月执行的首个出舱任务中,他们在舱外连续工作8小时16分,突破了单次出舱任务的最长时长。安装新型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对关键设备进行“太空加固”,如同为空间站穿上量身定制的“防护铠甲”。科研人员会采用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比对防护装置安装前后的数据变化的量化评估法来判断这些防护措施是否有效。当空间碎片撞击预警次数明显下降时,就说明防护系统正在发挥预期作用。但单纯增加防护装置并非万全之策,过度防护反而会增加空间站质量,影响轨道维持效率。因此对于安全防护,需要讲究适度原则。航天员们还创新采用了“模块化替换”的方式,即对受损或老化的设备部件进行局部更换而非整体维修。这样既保障了设备安全,又实现了资源的最优配置。
18.下列词语与文中加点的“防护铠甲”得名方式最接近的一项是( )
A.坚壁深垒 B.铜墙铁壁 C.坚甲利兵 D.高城深池
19.文中第一段有多处错别字,请找出任意两处并加以改正。
20.文中第二段画波浪线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21.文中画横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的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2.某新闻记者围绕神舟十八号任务对叶光富、李聪、李广苏三位航天员进行了采访。请结合语段内容,补充完整下列采访摘要。每空不超过15字。
记者: ?
航天员:首先,安装新型空间碎片防护装置加固关键设备,然后,对设备运行参数量化评估。
记者:在防护过程中要如何平衡防护效果与空间站运行效率?
航天员: 。
记者: ?
航天员:这是一种创新维护方式。是对设备的局部更换而非整体维修。
六、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认同偏见根深蒂固,难以撼动;有人却坚信可以打破偏见的桎梏,重塑自我。
对此,你有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结合生活实际,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见解。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B 2.B 3.A 4.①创作过程简化:作者在创作时对用词、句法的斟酌减少,深度思考与精细打磨不足。
②创作主体动摇:人工智能写作成熟,人类地位受到冲击,形成“叙事焦虑”,甚至让AI代替写作。
③传统文学地位下降:“分众化”使传统文学权威式微,失去“轰动效应”。
④受众定位融合困难:影视改编可带来庞大受众,甚至实现个性定制,而传统的文学生产很难。
⑤审美体验更迭:与数字化技术带来的多元感官审美体验相比,文字的静态使传统文学存在受挑战。 5.①建议创作者回归人文表达:面对AI写作的冲击,传统文学可借鉴口传时代的真实表达,强调创作冲动与情感体验,避免过度依赖技术。
②建议创作中主动跨界与转化:传统文学应通过影视改编、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实现跨界转化,如《我的阿勒泰》通过电视剧热播回馈文学本身。
③建议传播中精准定位受众:认识、留下、融合“分众”,利用互联网技术将内容送达不同群体,如《繁花》通过影视改编融合“分众”,扩大传统圈内受众。
6.D 7.D 8.
①潮汕人身在异乡却似在故乡的生活状态;
②潮汕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带着自己的文化,中华文化根植于每个人的血脉之中。 9.
①有才华、敢担当,是梦梅奋斗成功的前提;
②爱国侨商宋万昌的赏识与当地华侨努力图存的社会环境,为梦梅的成长提供了机遇;
③对乡人和故土的深情,是梦梅成为爱国侨商的精神内核。
10.BEG 11.C 12.B 13.(1)正好赶上安禄山到京城朝拜上奏,(侯希逸)在皇帝面前恳切地请求(让甄济)担任自己的属官,玄宗同意了他的奏请。
(2)等到国家动乱时就伸长脖子接受杀戮,(这样的人)与古今的士人相比较,大概只有百分之一罢了。 14.①甄济气节高尚,义烈之举值得铭记;
②当时世风多逐利变节,其事迹入史可教化世人、激励守义;
③以往史料对甄济记载缺失,元稹欲借此弥补。
15.D 16.①“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是指品德高尚的人用文章、学问结交朋友,也依靠朋友帮助培养自己的仁德。
②孙学士学问广博如海,曾巩与他诗书往还,此为“以文会友”。
③孙学士为人恬淡,品性高洁,令人钦佩,可见“以友辅仁”。
17. 扪参历井仰胁息 徘徊于斗牛之间 事不目见耳闻 而臆断其有无 寄蜉蝣于天地 渺沧海之一粟(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女娲炼石补天处,石破天惊逗秋雨/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18.B 19.①“深遂”改为“深邃” ②“开起”改为“开启” ③“新记录”改为“新纪录” 20.②在“高效规划”后加“获得”;④将“弥补能量”改为“补充能量”。 21.为了判断这些防护措施是否有效,科研人员会采用量化评估法,实时监测设备运行参数,比对防护装置安装前后的数据变化。 22. 空间站的安全防护是如何进行的 遵循适度原则 “模块化替换”具体指什么
23.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