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认识感官》教案
【核心概念】
5.生命系统的构成层次
【学习内容与要求】
5.5 人体由多个系统组成
④认识别人的眼、耳、鼻、舌、皮肤等器官,列举这些器官的功能与保护方法。
【教学目标】
1.科学观念
(1)知道眼睛、鼻子、耳朵、舌头、皮肤都是人体的感觉器官(感官),通过观察活动认识不同感官的功能。
2.科学思维
(1)能在教师指导下,利用各种感官分别观察物体的主要特征,通过口述、画图等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
3.探究实践
(1)会细致、全面、有条理地观察并描述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4.态度责任
(1)养成仔细观察、乐于表达、耐心倾听的好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能利用感官科学地观察,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难点:能描述并交流物体在颜色、形状、声音、气味、味道、粗糙光滑、冷热等方面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冷藏过的橘子、常温橘子。
教师:四个不透明的透气布袋、橘子(橘子皮可适当切割以散发气味)、瓜子、铃铛、冰袋,图片、声像、课件等。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引入 【ppt:1-5】 出示图片、引入故事情境与游戏:树林里的一只小松鼠发现了草地上有四个被人遗漏的布袋,好奇的小松鼠想知道袋子里装的是什么,但小心翼翼的它不敢轻易打开袋口。(教师出示四个布袋,袋里分别装有橘子、瓜子、冰袋、铃铛)请小朋友们帮助小松鼠想一想,怎样能在不打开袋子的条件下知道里面有什么物品? 组织学生用自己想到的方法试一试、并说清楚观察到的明显现象,帮助小松鼠作出判断。 教师打开袋子揭秘。 聚焦主题:在揭秘之前,同学们能初步判断出袋子里的物品,是因为生活中我们的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能帮助我们去感受周围世界,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感官。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来认识感官(板书)。 学生调动已知、已会的观察本领来提供方法。预设:用鼻子闻气味、摇晃袋子听声音、隔着袋子摸一摸物品等。 预设: 袋①:摸上去圆圆的、有点软软的,闻起来有橘子香味。(橘子) 袋②:摸上去一粒一粒的,摇晃有沙沙声、闻起来有瓜子香味。(瓜子) 袋③:摸起来冰冰的、硬硬的。(冰块) 袋④:摇晃有铃铛声。(铃铛) 学生直观地用眼睛看到物品。 聚焦学习主题——认识感官。 创设生动有趣的故事情境,快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及已知已会的观察本领。 选取学生生活中较为熟悉且具有代表性的物体作为袋子中的“秘密”,意在让学生主动地整理感受周围世界的方法。 引领学生明确“感官”的概念。
活动探究 【ppt:6-23】 练习使用感官 任务一:用眼睛看 (情境)得知袋子里装有食物后,小松鼠决定与远处的伙伴分享食物。在寻找伙伴的路途中,小松鼠经历了许多奇幻的事情。 出示图片:小松鼠先是被眼前的一片美景吸引住了。请小朋友们和小松鼠一起欣赏美景(30秒),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1)可出示“我用眼睛观察,看到了……”的句式引导学生描述。 (2)在学生交流自己看到什么的过程中,教师可补充提问,如“树是怎样的?”以引导学生从颜色、形状、大小等方面描述观察对象。 (3)适时评价,针对性地对学生在按顺序观察、找得全面、观察得细致、描述得有条理等方面进行评价反馈。 3.小结:我们用眼睛观察,从上往下依次看到了蓝天白云,被阳光照亮的山峰、山顶尖尖的、像三角形,高高的树、细长的树干、黄绿色的叶子,黄褐色的沙土,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石头,流动的河水等绚丽多彩的景象。看来小朋友们都有一双会发现的眼睛。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用眼睛看,获得的信息最多。(板书:眼睛、看) 任务二:用耳朵听 (情境)过了一会,不远处突然传来了一阵悦耳的声音,好奇的小松鼠便顺着声音寻找了过去。 1.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和小松鼠一起听一听,你能辨别出什么声音呢? (1)要求学生安静地听。 (2)依次播放流水声、奏乐(萨克斯)声、蝉鸣声和鸟鸣声。 2.组织学生交流汇报。 (1)可出示文字,引导学生用“我用耳朵观察,听到了……”的句式描述声音。 2.出示情境图片并小结:原来呀,我们听到的是一处流水的声音,还有小山上农舍里农夫在奏乐的声音,伴随着蝉鸣声和鸟鸣声,动听极了。在辨别声音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耳朵来听,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板书:耳朵、听) 任务三:用皮肤感知 (情境)正当小松鼠沉浸在美妙的音乐声中时,小松鼠的伙伴也出现了。它们一起享受了一场音乐盛宴,而后,小松鼠便邀请了伙伴共进美食。 1.谈话:刚刚小朋友们和小松鼠共同欣赏了美景与音乐,现在想不想再继续和小松鼠一起享用美食呢(出示橘子)?那我们先来一个比赛——“看谁最会观察”,最会观察的小朋友将在品尝环节获得最大、最美味的橘子。 2.出示任务要求: (1)分别用手感知两个未剥皮的橘子,说说你的感受。 (2)剥去其中一个橘子的皮,再次触摸感觉皮内和皮外的区别。 3.组织学生实验,巡视引导学生用皮肤体验橘子的软硬、冷热、粗糙光滑。 4.组织学生汇报交流,评奖出最会观察的小组。 小结: ①当我们有目的地运用感官获取信息时,就是在观察。 ②在刚刚的实验中,同学们运用了手上的皮肤去获取了信息。遍布全身的皮肤是触觉器官,可以感知冷、热、痛、痒、光滑、粗糙、软、硬等。(板书:皮肤,触摸感知) 任务四:用鼻子闻,用舌头尝 谈话:现在我们的教室里弥漫着一股什么气味呢?你们是运用什么感官观察到的? 2.谈话并出示任务:看来同学们都迫不及待想要品尝橘子了,请享用并给各自尝到的橘子一个评价吧! 温馨提醒: ①试一试,尝到味道的是嘴巴还是舌头? ②生活中对不认识的物品不能随便闻和尝。 3.组织、引导学生一边实验一边交流、相互补充。 小结:刚刚同学们运用鼻子闻到了教室里弥漫着一股橘子香味,鼻子是嗅觉器官,能帮我们闻到气味;我们还运用舌头尝到了酸甜可口的橘子肉,舌头是味觉器官,能帮我们尝到味道。(板书:鼻子、闻;舌头,尝) 交流研讨 在练习使用感官的过程中,你们体验到了每种感官有什么作用呢? 如果你的感官停止工作一天,会怎样? 关注情境。 明确学习任务,仔细观察图片。 预设:我用眼睛观察,看到了蓝天白云,阳光、尖尖的山峰像三角形,高高的树、细长的树干、绿色的叶子,黄褐色的沙土,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石头,河水…… 学习如何有序地、详细地观察,在老师的引导下感受到用眼睛看能获得很多信息,知道眼睛是视觉器官。 关注情境。 学生安静、认真地听取、辨别声音。 预设:我用耳朵观察,听到了流水声、乐器声、蝉鸣声和鸟鸣声。 观察图片并再次听取声音,眼耳结合,确认声音的来源。知道听到声音的器官是耳朵,认识到耳朵是我们的听觉器官。 关注情境。 预设:表达强烈的品尝及学习欲望。 明确学习任务。 领取实验材料(每组一个冰橘子和一个常温橘子)。 预设:我用手观察,感觉橘子有一点点软软的、不是很硬,其中一个橘子感觉比较凉,橘子的外表皮摸起来比较光滑,内表皮有些粗糙…… 理解“观察”的概念。 知道皮肤是触觉器官,能感知冷热、痛痒、软硬等。 预设:橘子味,运用鼻子闻到的。 品尝橘子。 评价橘子的味道,预设:我用舌头观察,尝到了橘子是甜甜的、酸酸的、香香的…… 知道鼻子是嗅觉器官,舌头是味觉器官。 预设: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鼻子闻,用舌头尝,用皮肤感知冷热、软硬、痛痒…… 预设: ①视觉停止工作:看不见物品,无法正常生活、上学,走路容易摔跤…… ②听觉停止工作:听不到声音,无法和人交谈…… ③嗅觉停止工作:闻不到气味,食欲下降…… ④味觉停止工作:尝不到酸甜苦辣,食欲下降;无法判断食物是否新鲜…… ⑤触觉停止工作:无法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温度、软硬…… 一年级学生的学习注意力时间较短,教学活动设计继续延伸故事情境,能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让活动探究更高效。 用眼睛看是学生最熟悉的观察方法,所以活动探究从用眼睛看开始,带领学生进入观察的第一步。教师详细地呈现和总结,是为了给学生“怎样做到更‘科学地’观察”做示范,以此给后续几个观察活动做样例。 选取学生熟悉的流水声、蝉鸣声、鸟鸣声等大自然的声音,学生能轻而易举地进行辨别,从而提高学习成就感;而想要准确地辨别出萨克斯乐器的声音则有些难度,此处又恰好能激发学生在“解密”过程中的好奇心。 用皮肤感知是教科书上活动探究环节的最后一项学习任务,教学设计根据情境将其灵活地往前提。 用有奖比赛的形式鼓励学生更加认真仔细地观察,将学生的学习欲望推至高潮。 实验材料的选取巧妙地让学生更全面地感受软硬、冷热、光滑和粗糙。 此环节让学生现场品尝,意在让学生更直观地描述味道,明确尝到味道的是舌头而不是嘴巴。 将闻一闻和尝一尝这两个活动设计在一起,能让学生更好地区分:闻到的是气味,尝到的是味道。 强化感官的作用,学生在思考问题的同时意识到日常应该好好保护自己的感官。
拓展延伸 【PPT:24-28】 出示图片,组织学生阅读图片:有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 鹰能在高空中看到地上的兔子。 大蜡螟能听到极微小的声音。 狗的嗅觉是众所周知的灵敏,远远超过人类。它们能够嗅出极微弱的气味,用于追踪、寻找物品或识别不同的个体。同时,狗的听觉也很敏锐,能够听到远处的声音。 大象的嗅觉和听觉都非常灵敏,能够感知到远处的声音和气味。它们还通过触觉来感知环境,如使用鼻子触摸和感知物体。 组织学生拓展交流:你还知道哪些动物的感觉器官也有了不起的功能? 作业:调查还有哪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这对它们的生存有什么用处? 观看图片,了解动物拥有与生俱来的观察本领,有一些感官比人类更发达,有利于它们生存。 课后思考、询问身边有经验的人,准备下节课交流。 课下调查、拓宽视野。 利用图片资料将对人的感觉器官的认识推演到动物世界,加深对感觉器官的认识。 提问问题的同时出示样例图片,以提醒学生思考问题时应拓宽思路:动物的种类非常多,包括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里游的,许多动物的感官都特别灵敏。 课本以土拨鼠作为活动背景,以此引发学生思考:土拨鼠的感官能力与其能够灵活地适应地下生活是否有关。
课堂小结 【PPT:29】 认识“感官”的概念: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感官。 练习使用感官,体验到感官对我们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眼睛是视觉器官,获得的信息最多。 耳朵是听觉器官。 鼻子是嗅觉器官,舌头是味觉器官。 遍布全身的皮肤是触觉器官,可以感知冷、热、痛、痒等。 3.认识有些动物的感官特别灵敏,有利于它们生存。 巩固感官的概念。 能利用感官科学地观察,获得关于事物的很多信息。 加深对感官的认识。 回顾、梳理、强化本课重难点。
学习评价 【ppt:30】 1. 教师评价以班级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师根据小组同学的课堂表现进行小组加星,例如:安静倾听、仔细观察、认真思考、积极发言等。 自我评价:学习新课后,学生从“我会听、我会观察、我会说”几个维度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主要以鼓励为主,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课堂学习习惯。
【板书】
4.认识感官
7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