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古诗词诵读《涉江采芙蓉》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30.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0:21: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涉江采芙蓉》
《古诗十九首》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往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教学目标:
了解文学常识,背诵诗歌;
学习本诗的写作手法;
理解诗歌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的情感并把握其情感变化。
教学重点:熟读并背诵诗歌;掌握诗歌的情感变化。
教学难点:理解诗歌思想内容;学习其中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探究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人有采花折柳赠人来传情达意的习惯,它传达了对亲朋爱人的关怀思念。今天,也让我们走进兰泽境地,共同采撷一朵芙蓉。
二、文学常识:
《涉江采芙蓉》选自《古诗十九首》,是南北朝时期萧统编纂的《文选》中的一组“杂诗”的标题,是东汉末年文人五言诗的选辑,它的内容大多表现游子矢志无成和游子思妇的离别相思之苦。但艺术成就却很高,长于抒情,善用事物来烘托,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这组诗歌,得到古人极高的称誉。刘勰《文心雕龙》评价为“五言之冠”;钟嵘《诗品》说是“文温以丽,意悲而远,惊心动魄,可谓几乎一字千金”。
三、背景介绍
《涉江采芙蓉》是反映游子思妇的相思之诗。两汉时期,经学成为士人跻身朝堂、谋求功名的重要资本。于是千千万万的学子离乡游学求宦。但是对于如此众多的士人而言,官僚机构的容纳能力实在太有限了,这必然形成一种得机幸进者少、失意向隅者多的局面。于是一个坎凛失意的文人群体便产生了,这就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游子”和“荡子”。这些宦途失意的游学的士子在宦途无望、朋友道绝的孤单失意中,自然会苦苦地怀念故乡和亲人。此诗即是《古诗十九首》中描写怀乡思亲的代表作。
四、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本诗为五言诗,采用二三格式断句,第三个字可适当延长发音时间。
《涉江采芙蓉》
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
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
还顾/往旧乡,长路/漫浩浩。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学生齐读
明确:读准字音,初步感知情感“忧伤”
音频范读
明确:把握情感基调,缓慢,低婉,悠长,哀伤。
学生个人朗读
教师带读并齐读
五、文本赏析
本诗直白的告诉我们,主人公在采芙蓉。涉江采芙蓉(衔接自然)
主人公为什么要采芙蓉?(给学生一两秒的时间思考,教师自己说出答案)
明确:“芙蓉”有“夫容”之意,一语双关,指女子想着爱人的容颜,体现了女子对爱人的思念之情。芙蓉有同心之意,表达了男女之间同心同德坚贞不移的爱情。“莲”与“怜”谐音,“莲子”的谐音是“怜子”,象征男女爱慕之情。古人有采花折柳赠人的习惯。
主人公采芙蓉的环境如何?有什么作用?心境又是怎样的呢?
明确:兰泽多芳草(教师翻译一遍)。芙蓉、兰泽、芳草,代表着高雅清幽。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环境描写的作用:侧面烘托了主人公形象的雅洁和感情的纯洁美好。采摘莲花想要送给心上人,心境是愉快的。
那主人公采摘的芙蓉花是要送给谁呢?送到了吗?用原文回答。这个时候主人公的情感是怎样变化的?
明确: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学生回答之后,教师再翻译一遍)。没有送到。欢欢喜喜的采摘了芙蓉,但心上人远隔千里,内心倍感失望。主人公的情感变化是由开始的愉快转化为现在的失望。以乐景衬哀情,运用设问手法,自问自答,更添孤寂落寞之感。
探究思考,你们认为是谁在采芙蓉即本诗的抒情主人公是谁?游子?思妇?(两个观点都讲,让学生去讨论,时间分配在十分钟左右,不必深入,讲些浅显容易懂的)
明确: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还顾往旧乡,长路漫浩浩(这个句子需要讲解的深入一些)。
同学们,谁在涉江采芙蓉?谁在还顾望旧乡?(解释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还顾”一词,动作性和画面感很强,可以清晰地表现出主人公孤独、忧愁、惆怅的形象和心情。“漫浩浩”一词写主人公与还顾者所见“旧乡”的距离,给人以路途延绵无尽的感觉。这两个词含蓄地传达了主人公极度痛苦且深深无奈的心情,可是,这两句并没有直接点明主人公的痛苦无奈,这样就给读者留下了很大的想象空间,具有含蓄不尽的艺术效果。)
观点一:“还顾”者就是“涉江”者,古代离乡远行的照例是男子,照这样看,便是男子在说话,是他在“还顾望旧乡”,想念他的心爱的女子,“涉江采芙蓉”的是他,“忧伤”的也只是他。(古代也有男子采花采草的惯例,如屈原离骚)
观点二:“还顾”者就是“所思”者,不是“涉江”者,却还是“旧乡”的男子。照这样看,说话的人是留在“旧乡”的女子,是她在“涉江采芙蓉”,心想自己在采芳草寄给“所思”的男子;同时那位“所思”的男子也在“还顾望旧乡”,起“长路漫浩浩”欲归不得之叹。(一般认为,举例出支持观点)(悬想手法)
这里运用了一个新的写作手法:
悬想:是中国古代诗歌经常采用的一种表现手法。可以理解为:为了抒发作者或者作品中主人公此时的感情,却不直接着笔,而是通过想象对方的情况或者以后的情形,委婉而含蓄地表达出现在的情感。
悬想是一种时间和空间的转移。首先写的是现在的情形,接下来却转移了时间和空间,连描写的对象也变了,但两个对象或者两种空间共存于一首诗中,其中的联系就是:悬想的对象就是作者此时心中所想的对象。
主人公采到了芙蓉,却送不到心上人的手中,对此,我们除了能够体会到主人公的黯然神伤之外,还能体会到什么?(讲情感串联的话,带领学生,直接回顾前文所讲,从最开始的愉快到失望到无奈再到最后的也就是此刻的忧伤)
明确:主人公在涉江采芙蓉时,内心是比较愉悦的,到第二联,芙蓉采到却无可送的失望,再到第三联游子身处异地回望故乡,长路漫漫无可归的无奈,再看最后一句,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翻译一遍)十分明显,此刻主人公的情感是忧伤的。
还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两个彼此相爱的人的真挚笃厚的感情。因爱之深才思之深,因爱之长久才有“终老”之“忧伤”。直抒胸臆。
五、总结陈词:
通过分析诗歌我们可以知道,本诗运用了多种写作手法如设问、以乐衬哀、悬想等手法去描写诗歌的情感。本文的感情基调是忧伤的,但是其感情发展变化脉络明晰,从最开始采莲送人的愉快,到送不出去的失望,再到游子难回旧乡的无奈,以及最后的相爱却不能相守的忧愁。
《涉江采芙蓉》借助他乡游子和家乡思妇采集芙蓉来表达相互之间的思念之情,深刻地反映了游子思妇的现实生活与精神生活的痛苦。
课后拓展:
请同学们在课后把《涉江采芙蓉》扩写成一篇文章,字数不限,要求能够清晰明了的展现诗歌主人公的情感变化。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