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下15《自相矛盾》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自相矛盾》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文言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一个卖矛和盾的自我夸耀却无法自圆其说的故事,进而告诫人们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前后一致,自圆其说。是一篇具有深刻哲理的寓言小故事。本单元以“思维的火花”为主题,编排三篇课文,展现了思维与智慧。意在引导学生梳理结合实际思考问题的意识,指导要根据具体情况选择恰当的解决问题的办法。本文作为第一篇引导课文,内容简单易懂,故事性强,便于学生理解。
二、学情分析
对于寓言故事的学习,学生由二年级感知故事中的道理,到三年级明白其中的道理,再到五年级分析推理其中的道理,已具备一定的认知经验。通过《司马光》《囊萤夜读》等课文的学习,学生也掌握了一些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在本课的学习中,教师想通过引导学生回忆文言文的学习方法,让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严谨的思维方式,提升运用知识、生活经验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目标
1.会读“吾、弗、夫”,会写“矛、盾”,联系上下文,猜测理解“誉、弗、立”的意思。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故事的内容,通过朗读翻译、表演品析人物语言,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
3.用自己的话演演这个故事并联系生活,说说生活中“自相矛盾”的事例。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通读课文,理解重点字词意思,会用自己的话讲述“自相矛盾”的故事。
教学难点:推测人物的思维过程,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感悟故事的寓意,并形成生活经验。
五、教法学法
教学方法:指导朗读法、情景创设法
学法指导:合作探究法、品词析句法
六、教学准备
PPT教学课件
七、教学过程
板块一:谈话激趣
1.趣味回忆学过的寓言故事。
导语:复习以前学过的寓言故事,引导学生了解《自相矛盾》也是一则寓言故事。
2.学习“矛”“盾”,指导书写。
“矛”,古代用来刺杀敌人的长柄兵器。“盾”古代打仗是防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的牌。而自从有了《自相矛盾》的故事,“矛盾”一词就用来比喻说话或做事相互抵触。那这个故事中又蕴藏着怎样的秘密呢?
【设计意图】采用学生熟知的寓言故事激趣,借助字义演变,理解词语,设置悬念,为后续学习做好铺垫。
板块二:初知故事
1.请同学们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不好的地方多读几遍。
教师出示多音字:
夫(fú)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 “夫”,放在句首,表示将发表议论,念二声;另一读音念渔夫(fū)
2.再读课文。做到正确、流利,停顿和节奏恰当。
楚人/有鬻/盾与矛者,誉之/曰:"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又誉/其矛曰"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其人/弗能应也。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教师出示完整的节奏划分和需要注意的读音,要求学生再次朗读课文,熟悉课文内容。)
3.朗读展示,学生评价。
【设计意图】本文文章短小,节奏清晰,适合朗读教学,而文言文的理解更需要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一点点去体会文意。为了让学生更快的熟悉课文内容,培养语感,记清课文节奏和重点字词读音,教师在授课初设置了三层朗读学习要求,便于学生加深学习印象。
板块三:再读探究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同学们,刚刚我们通过多种方式的读,熟悉了课文的内容。那你能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则文言文的内容吗?
1.同桌合作,借助注释和已有经验,理解课文内容。一人读课文,一人用自己的话讲讲文章内容,再交换完成。
2.展示学习成果,教师相机评价。
(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理解句义的方法:借助注释,组词,联系上下文,查字典,想象等)
3.相机提问“誉之曰”的“誉”、“其人弗能应也”的“弗”、“不可同世而立”的“立”分别是如何理解的。
4.讲演结合。现在,你能再试着用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用原文来表述这个故事吗?那你又能想象人物动作、神态,给同学们演演这个故事吗?
【设计意图】准确把握学情,顺势而为。由于学生对白话文版本的故事耳熟能详,因此教学中将理解故事内容做简单处理,为了学生更加形象的理解,加入课堂表演,既能锻炼学生的表现力,也能更好的体现学生自主学习的主体性。在学生表演故事时,搭建支架,引导学生结合生活经验,合理想象、丰富语言,帮学生把故事讲得生动有趣。
5.然而,楚人的一番吆喝吸引了不少的围观者,听了楚人的吆喝,有没有人买呢?为什么?(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应也。)
启发想象:为什么这个人不能回答呢?其根本原因是什么呢?”
预设: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那同学们你能试着说说你从中明白的道理吗?
预设:说话做事要实事求是,自圆其说。
6.联系生活实际,说说你有过内心矛盾、纠结的时候吗?怎么解决?先让我们玩个游戏,给大家提供一点思路,学生再进行自由发言。
7.再读课文,尝试背诵。
【设计意图】抓关键词句,设置情境,结合已有经验,激发想象,明白“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深化故事的寓意;巧换立场,层层推进,感知思维过程,学会正确化解、处理生活问题,为孩子的人生奠基。巧借经典,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与提升。在理解“自相矛盾”本义的基础上,教学生学会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思维的火花。这样在落实单元要素的同时,让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得到扎实落地。
板块四:拓展阅读
1.简介出处和作者。
《自相矛盾》出自《韩非子·难一》,是战国末期著名的哲学家、思想家,政论家和散文家,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的著作。这部书现存五十五篇,约十余万言。书中还有其他的寓言故事,会让我们领悟更多的人生道理。
2.布置作业:
①续写故事。
②写一写自己“自相矛盾”的经历。
③阅读《韩非子》的其他故事。
【设计意图】韩非子的寓言故事既蕴含了丰富的道理,又充满了哲学的智慧,值得我们用心阅读,思考其中的道理,学习致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