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8课《吆喝》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2.9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2 09:34:2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吆喝》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积累重点字词。
2、了解旧北京有关吆喝的民俗知识。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模仿京味吆喝的朗读,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之美的能力,学会体味生活中蕴含的浓郁的情趣。
教学重点:
1、体味京味语言的魅力。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感受民俗文化特色,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民俗类散文的语言和写法。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学习课文;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播放相声片段《卖布头》。吆喝声,是“生活
( http: / / www.21cnjy.com )交响曲”,质朴简单而趣味良多。如果时光倒流几十年,在旧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人们经常可以听到商贩的各种叫卖吆喝声。如今,这些清脆悠扬的叫卖声大多已经淹没在都市的喧嚣声中,但是,一听萧乾的《吆喝》,依旧能引发我们无尽的遐想。那往昔的生活片段,人生的种种印象,仿佛都随着这吆喝声而鲜活起来。今天,我们学习《吆喝》这篇文章,了解一下旧北京人们的生活情景,品一品老北京的京腔京调儿吧。
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带,学生听读,初步感知课文。
要求:(1)重要词语;(2)“圈点勾画”读书法;(3)学生交流初读课文的感受。
2、重点词语
(1)注音
囿(yòu)
钹(bō)
招徕(lái)
铁铉(xuán)
饽荠(bí
qí)
秫秸秆(shú
jiē
ɡǎn)
(2)解释下列词语
招徕:招揽
饽饽:馒头或其他面食,也指用杂粮面制成的块状食物
秫秸:去掉穗的高粱秆
随机应变:跟着情况的变化,掌握时机,灵活应付
合辙押韵:这里指押韵
油嘴滑舌:形容说话油滑
囿于:局限于;拘泥于
隔阂:相互情意不通,思想有距离
吹嘘:夸大地或无中生有地说自身或他人的优点;夸张地宣扬
吆喝:大声喊叫(多指叫卖东西、赶牲口、呼唤等)
3、学生交流感受。(自由谈,教师不干预)
教师总结:本文介绍了旧北京大街小巷的各种吆
( http: / / www.21cnjy.com )喝声,令我们仿佛看到了当时的北京人为了生活而叫卖的情景。这些叫卖的人,往往都是生活在社会底层的穷苦人,他们为了生活,不停地叫卖,不停地奔波。现在,我们再读课文,指出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三、再读课文,合作探究
1、文中介绍了哪些吆喝声?是按照什么顺序介绍的?
学生浏览,圈点勾画。
顺序:首先,从早到晚。(第5段----第9段)然后,从春到冬。(第10段)
2、根据内容,我们一起来给课文分层次。
一(1-3):由北京街头招徕客人的音响引出话题。
二(4-10):介绍吆喝声。
三(11-14):概括吆喝声特点:内容、声调变化和音韵节奏。
3、文章写了很多种吆喝,哪个片段你最喜欢?为什么?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议一议。
自由谈。
4、作者对老北京街头的吆喝声怀着怎样的情感?
作者在对老北京街头吆喝声的娓娓介绍中,包含着怀念之情,包含着对往事的美好回忆,同时也对这些口头文化遗产的逐渐消失而感到惋惜。
四、仔细揣摩,品味语言
1、本文是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写的,特别是描写吆喝的语句,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试找几例,仔细品味,体会其中的意味。
馄饨喂——开锅!
行好的——老爷——太(哎)太
教师:这些对吆喝的描写,极富特色,从这些“戏剧性”的艺术中,读者聆听到那些奇妙无比、特色鲜明的“声乐艺术”,欣赏到富有京城特色的民俗风情。
五、课外拓展
1、小小辩论会:
(1)现代社会的文明发展速度极快,作为青少年更关注进步的文化,那么一种文化的进步,是否就要以牺牲传统为代价呢?
(2)青少年怎样对待非物质文化遗产?
参考要点: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的组成部
( http: / / www.21cnjy.com )分,是民俗文化的组成部分,五千年的文化底蕴使其有着独特的美丽,它更贴近民众的生活,真实在先市井风情,开展抢救和保护民俗文化是很有意义的。
2、寿县是历史文化名城,你知道寿县有哪些著名的文化艺术吗?
正阳关“三阁”:抬阁、肘阁、穿心阁。
寿州锣鼓
楚文化民间故事
吆喝
五:布置作业
1、熟读。
2、完成《基础训练》。
3、课后搜集整理街头吆喝声,体味“吆喝”的韵味。
教学反思:
第二课时:完成《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