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文档属性

名称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第17课《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4.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教版(新课程标准)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16-07-02 09:48:36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走一步,再走一步》教学设计
寿县寿春中学
江明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有创意地阅读课文并复述故事。
过程与方法:
学会思考,感悟普通生活中所蕴涵的深刻哲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乐于尝试,敢于冒险。
2.培养患难与共的品质。
3.化整为零,克服畏难情绪,增强克服困难的自信心。
教学重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体会作者在文章中表现出的为实现理想不畏艰险、努力奋斗的精神。
教学难点
领会文章中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基本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激趣入题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意想不到的困
( http: / / www.21cnjy.com )难,比如,父母突然下岗了,家中经济陷入困境;你学习很努力,可升入中学后,却发现自己和别人差距挺大,不会学习了;你想和同学搞好关系,可又感到大家都不理解你……面对这些,你也许感到困惑,也许感到茫然,其实,人生路上遇到困难是正常的,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走一步,再走一步》,从课文中这个孩子的脱险经历中去寻求启示吧。
(作者简介见“课前导学”中的“作家作品”)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
1、自由诵读,积累生字词。
见课本
2、默读课文,复述故事。
时间: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
地点:美国费城
人物:“我”,5个男孩,父亲
事件:
三、跳读课文, 个性体验
1、爬悬崖的过程哪些情节详写了?
“我” 爬悬崖的动作和心理活动。
2、画出描写“我”爬悬崖时的动作、心理活动的句子。
四、研读课文, 展示交流
1、开头为什么突出天气“闷热”?
为下文孩子们爬到悬崖上去凉爽凉爽作铺垫。
2、找出课文中描写“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突出了“我”的什么心理?
我爬下悬崖走第一步时的动词是“伸、探、踩”,这几个动词突出了我小心翼翼的心理。
3、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出描写我遇险时神态及心理的句子。(心惊肉跳、几乎晕倒;软弱哀求;头昏目眩、啜泣;不能动弹)
4、“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指的是什么
“永远忘不了的经历”有两层意思:①从悬崖上
( http: / / www.21cnjy.com )学到的经验使自己终生受益。②将这“经验”归纳成:“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也就是告诉我们,在困难面前不应该畏惧害怕,而要冷静地分析困难,化解困难,要由易入手,循序渐进,坚持到底。
5、为什么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
因为想着距离,就会被困难所吓倒,就没有战胜它的信心了。
6、文题“走一步,再走一步”,你怎样认识这一标题的含义?
在人生的道路上,不管面对怎样的困难,只要把大困难分解为小的困难,一个一个地认真解决,终会取得成功。
7、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在文中有何作用?“走一步,再走一步”仅仅指当时“我”下悬崖的情形吗?
从内容上看,文章最后一自然段已不局限在“我
( http: / / www.21cnjy.com )”那次下悬崖的经历上了,而是指人生旅途中的各种挫折。在面对这些挫折时,不要想整个困难有多大,而只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一步一步走,直至解决所有困难。在文章中,这段文字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走一步,再走一步”首先是指那次“我”在父亲鼓励下克服困难的过程,其次还指人生面临挫折时克服挫折的一步步具体行动。
五、布置作业
你认为文章中令你最感动的地方是什么?为什么感动?说一说你的看法。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检查作业:
学生交流、师生点评
二、创设情境, 研读课文
同学们,苏轼的《题西林壁》
( http: / / www.21cnjy.com )是这样写的:“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诗人移动视线从不同角度观察山姿,那么进入视野中的庐山形象也就有了差异。同样,从不同的角度去解读文章,也就会有不同的感觉和发现,西方评论人说“有一千个观众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可见随着思维空间的拓展,阅读质量也就随之提升了。
多角度阅读,首先要确立角度,关键也在于
( http: / / www.21cnjy.com )确立角度。怎样确立角度呢?可以着眼于某一人物,也可以着眼于某一情节,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举个例子来说,评论文中杰利什么地方做得对,什么地方做得不太好,就是一个角度。这样的角度文中很多。你们想想看,这篇文章,我们还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去思考,从而提出不同的疑问?
(学生思考讨论,确定角度,提出疑问)
(一)“我”的角度
1、为什么“我”明明知道自己体弱、胆怯,也记得母亲的训诫,还要去冒险爬悬崖呢?
是好朋友杰利“别做胆小鬼”的话语刺激了“我”,自尊心、虚荣心占了上风,于是冒险去爬悬崖。
2、文章从哪些方面描写“我”处于险境时的狼狈和恐惧心理,有何作用?
心理活动和动作描写:爬、全身颤抖、
( http: / / www.21cnjy.com )冷汗直冒、胸腔里咚咚直跳、蹲、心惊肉跳、哀求、啜泣、头晕目眩、伏、恐惧、疲乏、全身麻木、不能动弹。这些语句刻画了“我”处于险境中的心理状态。这里有被抛弃的委屈,受嘲笑的屈辱,有不知所措的迷惘,也许还有不该冒险的悔意。
3、“我”脱险过程中有哪些变化?
毫无信心: 害怕会摔死——啼哭。
萌发信心: 似乎能办到——移、探。
信心大增: 是能办到的——啜泣。
4、文章写“我”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原因一样吗?
“我”凭着自己的努力战胜了看似无法
( http: / / www.21cnjy.com )战胜的困难,在下悬崖时,曾有两次哭泣,前者是恐惧、委屈和伤心,后者却复杂得多,有历险的余悸,有脱险的欣悦,有对父亲的感激,还有一种全新的感觉——“我”终于凭着自己的力量战胜了看似无法战胜的困难。这使“我”第一次清晰地意识到自己身上的潜在力量,从而激起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
(二)父亲的角度
1、父亲是怎样救孩子下来的?
参考:鼓励他一步一步地走下来。
2、父亲为什么不直接抱他下来?你同意父亲的做法吗?为什么?
参考:这位父亲深知,如果自己上去救,孩子自己的能力毫无长进。他让孩子自己下来,经受一次历练,增长勇气和经验。
3、父亲怎样教“我”脱险?
总结:安慰——指导——鼓励。
4、怎样评价父亲?
他是一个充满爱心和教育智慧的父亲。
5、父亲不来,假如你是文中的“我”,孤身一人在悬崖上,你将怎么办?
(尽量从不同侧面肯定学生的答案,引导他们朝着机智、勇敢的方向回答)
(三)杰利、四个小伙伴的角度
1、你赞成四个小伙伴的做法吗?
四个小伙伴的行为是不对的。但他们同样也是幼稚的孩童,他们并没有主观上的恶意。反而反映了生活的真实性。他们衬托出了“我”的软弱、胆小。
2、怎样评价杰利?
3、如果你是杰利会怎么做?
能想出法子帮助“我”的答案都给予表扬,抓住时机培养学生患难与共的品质。
4、你如何评价其他四个孩子?
还不懂事,能同玩乐,却不能共患难。四个孩子的做法不得当。
三、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
2、完成《基础训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