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文档属性

名称 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15古诗二首 教学设计(表格式)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9.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6:20: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古诗二首》 教学内容:统编版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刘六单元第15课《古诗二首》 教学目标: 语言运用: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思维能力: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 文化自信: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中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重点: 1.认识“晓、慈、毕、竟、映、绝、鹂、鸣、含、岭、泊”11个生字,读准多音字“行”,会写“湖、莲、穷、荷、绝、含、岭、吴”8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并背诵。 教学难点: 1.能初步了解《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绝句》中诗句的意思,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描绘的画面。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理解诗题,把握诗文 营造氛围,理解诗题 1.“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历来就被人们称之为“人间天堂”,那你知道杭州有什么著名的景点吗? 2.(ppt配乐出示西湖十景图,着重介绍“南屏晚钟”)这里的南屏是指南屏山,它就在西湖边上,在这座山脚下有一座净慈寺,每当傍晚时分,寺里的钟声敲响,清越悠扬的钟声能传遍大半个杭州城,因此“南屏晚钟”也就成了净慈寺的美称,成为了著名的“西湖十景”之一。 3.出示净慈寺的图片,(板书:净慈寺)生个别读,正音,齐读, 4.一千多年前,诗人杨万里就在这里送别他的好友林子方(板书:送 林子方),你知道他们是在什么时候分别的吗?你是怎么知道的? (1)联系旧知,理解“晓”的意思。(早晨)可引导学生回忆“春晓”是指春天的早晨。(板书:晓出) (2)请生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3)根据理解,读好诗题的停顿: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板书: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二、初读感知,整体把握 1.学生自读古诗。出示学习任务一。 2.检查反馈。 (1)指名读,其他同学就读的字音、停顿、声音等方面进行评价。 (2)教师矫正共性问题后多形式朗读。 (3)交流反馈诗中描写的主要景色。(板书:莲叶、荷花) 二:想象画面,感受独特 (一)、品析诗句,想象诗意 学习一、二句诗。引导:作者在西湖边送别好友,看到西湖六月的美景,在他眼里,初夏时节的西湖风景怎么样? 理解有困惑的词语 理解“四时”。明确:四个季节叫四时,诗中四时指除六月之外的其他时节。 理解“毕竟”。出示《古代汉语词典》中“毕竟”的解释:“究竟”“终归”和“到底”等。明确此诗中,“毕竟”即“到底”的意思。 (2)诗人认为六月的西湖风光在一年之中是最美丽,最独特的。 3. 过渡:到底是怎样的景色,让作者如此感慨呢 读第三、四句诗,把你想象到的画面和同桌说一说,再全班交流。 预设: (1)“接天莲叶”说明莲叶非常多,一片紧挨着一片, 一直连到天边。“无穷碧”说明莲叶的颜色特别鲜亮碧绿,一眼望不到边。(板书:无穷碧) (2)“映日荷花别样红”,说明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特别红,红色的荷花在一大片绿色的荷叶中会非常抢眼,在太阳光的照耀下红得发亮。(板书:别样红) 学生随文认识“映”字。 (3)反复练习,师生共读。 ① 作者仅用了2句话14个字,就把盛夏西湖这幅生动的画面展现在我们眼前,杨万里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师)接天莲叶(生)无穷碧, (师)映日荷花(生)别样红。 指导朗读。出示学习任务二。 预设:前两句诗要读出赞叹的语气。“毕竟”“不与”可以读得稍重,体现诗人由衷的赞美之情。读后两句诗要略带激昂的语调,边读边想象荷叶一碧万顷的壮观景象。“无穷”应读得稍重一些。第四句诗要想象在朝阳映照下的荷花红得艳丽的画面,“别样”可以重读。“别样红”因在诗尾,节奏应稍慢,“红”字可适当拖长渐弱,以表现出古诗起伏回环、委婉动听的音韵美。(板书:赞美之情) (二)、创设情境,背诵全诗 1、引导思考:这是一首送别的诗,诗中本应写满离别的情意,为何诗人在诗中不提离别二字,却描写了西湖六月美丽的风光。杨万里究竟想对林子方说些什么呢? 2. 学生自由读诗,读熟记诵。 3. 创建情境背诵:六月的一个早晨,太阳刚刚升起,诗人走出净慈寺,来到西湖边,送别他的好友林子方,诗人看见了他在其他季节没有看见过的美景,不由得发出了一声赞叹: 。荷叶碧绿一望无际,荷花在朝阳的映照下显得格外红艳,诗人不由得高声吟道: 。 4. 出示关键词,提示学生背诵。 示例:毕竟、不与、无穷、别样。 5. 出示西湖夏日荷塘图,让学生边想象画面边背诵。要求学生背诵时也要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第2课时 一、回顾旧知,引入新课 1.出示西湖荷花图,学生看图背诵《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看着画,想起诗,这就是很多古诗最奇妙的地方——画中有诗。 解读“绝句”:绝句是古诗的一种,有的是五言,有的是七言。有些没有题目,就直接叫“绝句”。上一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也是绝句,不过有题目。(板书:绝句) 2. 了解作者,简单介绍杜甫。 二、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1. 初读古诗。对照拼音,学生自由朗读《绝句》,要求:把字音读准确。 2. 指名朗读,教师正音。 (1)读好多音字“行”。 ① 点拨:“行”是多音字,此处应读háng 。(课件出示) ② 强化:读准“一行白鹭上青天”,齐读三遍。 课件出示组词,对比读准两个音: háng: 行列、两行字、银行。 xíng: 行走、步行、言行举止。 (2)读准后鼻音字。 鸣(míng): 鸟鸣、鸣叫。 岭(lǐng): 山岭、崇山峻岭。 (3)识记生字:鹂、鸣、含、岭、泊。 点拨:“鹂、岭、泊”是形声字,说出它们的声旁和形旁,猜一猜意思。 “鸣”是会意字,鸟用口发声,即为鸣叫。 “含”与“口”相关,可以组词“含泪、包含”。 教师鼓励学生用自己擅长的方法识记,对巧妙的识记方法予以表扬和肯定。 3. 教师示范读,学生跟读。 4. 学生自主练读。 5. 学生展示练读效果,学生互评。 活动四:品读诗句,感受画面 三、感受色彩之美 1.学习“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出示学习任务三。 预设: (1)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教师相机板书:黄鹂、白鹭、翠柳、青天) (2)黄、翠、白、青。(圈:黄、翠、白、青) 点拨释疑:看看书中插图,说说古代的“翠”是指什么颜色,古代的“青”又是什么颜色。(翠:绿色;青:蓝色) 组织交流:翠绿的柳叶,蓝蓝的天空,黄鹂、白鹭,这么多的色彩给你什么感受呀 3.激趣引导,想象动态画面。 (1) 引导:诗中哪两个字让你感觉画面动起来了 预设:“鸣”字让我们仿佛听到了黄鹂鸟的鸣叫,它们在树枝间跳来跳去。“上”字和“飞”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一行白鹭排着整齐的队伍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板书:黄鹂鸣、白鹭飞 动) 全班交流:结合插图想象画面,用自己的话说说诗中的画面。 预设:仿佛让我们看到了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枝上鸣叫,一行白鹭飞向蔚蓝的天空,处处都展现了生机勃勃。 交流中,教师可以引导:我们的眼前不但出现了美美的画面,耳边还仿佛还听到了什么声音呢 (黄鹂、白鹭的叫声) 4.小组交流如何读好前两句诗。 预设:要带着愉悦轻松的感情朗读。第一句诗中“两个”,声音要响亮,为全诗的朗读定下基调,“翠”突出柳树新绿,萌发生命的活力,要读得亮而脆。第二句诗中,“一行”和“白鹭”之间的停顿不宜长,可以想象白鷺飞得高,飞得远,在天际自由飞翔、姿态优美的画面,“上”字读时语调要上扬。 四、感受虚词之妙 学习“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出示学习任务四。 1.全班交流。在交流过程中相机指导理解:窗含、千秋雪、门泊、万里船…… 预设1:理解“窗含”。 思考质疑:雪山怎么能含在窗户里 教师点拨:要想理解这两个字,就要注意诗人具体是在什么地方看雪山的。引导学生观察书中插图。 情景体验:大家透过教室窗户,看看窗外远处的景物,看到了什么 预设:这窗外的景色就好像是镶嵌在窗框中的一幅画。诗人透过窗户看远处的雪山,雪山就包含在窗框内,窗框就像画框,雪山图就在诗人眼中了。诗人从近望远,视野多么开阔啊! 预设2:理解“千秋”“万里”。 质疑:“千秋”,就是千年,山上的雪真的有一千年吗 这条船真的行走了不多不少正好一万里吗 关联日知理解,出示诗句: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启发引导:山顶上的积雪,终年不化,好像有一千年那么久。门口停泊的小船,可能已经行程万里或者即将行程万里。作者由景的静想到了景的动,思绪穿越时空,想象力多么丰富啊!带着赞赏的感觉来读一读。(板书:千秋雪 万里船 静) 2.小组交流如何读好后两句诗。 预设:第三句诗中“千秋雪”应读得舒缓,语调稍微上扬,以表现时间的久远。第四句诗中“万里船”要慢而稳,表现出东吴的遥远和深远的意境。 板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