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初三科学中考6月适应性试卷

文档属性

名称 【精品解析】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初三科学中考6月适应性试卷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8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科目 科学
更新时间 2025-07-02 13:48:07

文档简介

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初三科学中考6月适应性试卷
1.(2025·宁波模拟)下列模型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氨分子的是(  )
A. B.
C. D.
【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氨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氨气的化学式为NH3,由化学式可知,每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构成的,观察图示可知,能表示氨分子的是B。
故答案为:B。
2.(2025·宁波模拟)银杏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的树种,它的叶子看起来像小扇子,入秋后叶子变为金黄色,特别养眼。所结的银杏果俗称白果含有丰富营养,具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要注意适量进食,以免中毒,那么银杏在植物分类上属于(  )
A.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苔藓植物
【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解答】银杏的种子白果,没有果皮包被,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银杏树与裸子植物。
故答案为:A。
3.(2025·宁波模拟)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达到100℃时,一定会沸腾
B.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小,密度会变小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D.水是由氧气和氢气构成的
【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分析;
B、根据水结冰后的变化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和结论分析;
D、根据水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A、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水在达到 100℃时,不一定会沸腾,故A错误;
B、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密度会变小,故B错误;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故C正确;
D、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2025·宁波模拟)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2025·宁波模拟)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气、氧气三种物质组成
C.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
D.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解答;
B、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解答;
C、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青蒿素分子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是由碳、氢气、氧气三种物质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由原子构成,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6.(2025·宁波模拟)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西昌市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的过程中多次突发林火“爆燃”。据此分析下列有关森林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细沙覆盖可燃物能有效隔绝空气
B.用水灭火可有效降低树木的着火点
C.砍伐出防火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所致
【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主要有:①分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 用细沙覆盖可燃物能有效隔绝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水灭火可有效降低树木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着火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砍伐出防火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所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2025·宁波模拟)1997年2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宣布世界上首例来源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克隆羊“多莉”问世。其过程是:将苏格兰黑面母羊的去核卵细胞和芬兰白色母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形成重组细胞并促使其发育成早期胚胎,把胚胎植入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性状很像芬兰白色母羊,这是因为芬兰白色母羊提供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
A. 基因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脂肪
【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如克隆绵羊“多利”就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
(2)细胞核能够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
(3)性状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解答】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故选A。
8.(2025·宁波模拟)被誉为“活化石”的镇海棘螈晋升为国家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镇海棘螈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卵生。棘螈在动物分类上属于(  )
A.哺乳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鱼类
【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两栖纲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
【解答】镇海棘螈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卵生,符合两栖类特有的特征;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9.(2025·宁波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加热液体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量筒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C错误;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2025·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南极海洋冰山的美丽景象。冰山实质就是海中漂浮的大块淡水冰。据科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冰山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B.冰山所受的重力小于它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C.冰山熔化一部分后仍会漂浮在水面上
D.冰山熔化一部分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答案】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冰山熔化一部分后,密度不变,小于海水的密度,由此可知冰山的浮沉状态;熔化一部分后,冰山的重力变小,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其受到的浮力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其排开水的体积变化。
【解答】A、由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冰山在海水中漂浮,冰山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故A错误;
B、冰山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冰山所受的重力等于它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故B错误;
C、冰山熔化一部分后密度仍然小于海水,所以仍会漂浮在水面上,故C正确;
D、冰山熔化一部分后,重力变小,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变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2025·宁波模拟)将甲乙钥匙插入橙子电池,并连接开关、电流表及LED灯(如图),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偏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LED灯是电路中的用电器
B.通过甲乙钥匙的电流大小相等
C.电路中有电池就一定有电流
D.闭合开关,水果会发生化学变化
【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解析】【分析】 A.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和用电器等元件组成。
B.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
C.电压是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D.水果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 A.LED灯是电路中的用电器,消耗电能,故A正确;
B.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通过甲、乙钥匙的电流大小相等,故B正确;
C.闭合电路中,有电池一定有电流,故C错误;
D.闭合开关,水果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C。
12.(2025·宁波模拟)2023年9月23 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是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大则中国强大,我们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次亚运会中获得201金111银71铜,取得了亚运会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更可贵的是886名参赛队员中,有630人是首次参加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于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闭幕,当天地球所处图中的位置与接近的月相分别为(  )
A.①满月 B.②下弦月 C.②满月 D.③下弦月
【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月相图对应农历日期: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或初八(月相朝西),满月/望——农历十五或十六,下弦月——农历廿二或廿三(月相朝东),大潮出现农历日期与月相:农历初一(新月)、农历十五(满月)。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闭幕,当天地球所运行在北半球的秋分日与冬至日位置之间即③段,此时接近的月相是下弦月。
故答案为:D。
13.(2025·宁波模拟)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于几种研究方法所举的例子正确的是 (  )
A.分类:陶瓷、塑料、金属是生活用品中常用的材料,它们都属于有机物
B.归纳: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比较:二氧化碳和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两者都属于酸
D.推理: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
【答案】B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碳酸、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盐的概念分析。
【解答】A.陶瓷属于无机物,塑料属于有机物,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物,故错误;
B.NaOH、Ca(OH)2 都能与 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是归纳法,故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因此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二氧化碳不属于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盐酸属于酸,故错误;
D.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例如氯化铵(NH4Cl),它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盐,其中不含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4.(2025·宁波模拟)小虞同学做完科学实验从26℃的实验室内走到寒冷干燥(2℃)的室外,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舒张 减少
B.舒张 增加
C.收缩 减少
D.收缩 增加
【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当小虞同学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温度变化,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下丘脑会发送信号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则①表示的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同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以减少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故②表示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
故选C。
15.(2025·宁波模拟)如图是一个弹性小球从台阶上以一定速度滚下的轨迹图,关于该过程说法合理的是(  )
A.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整个过程中只发生了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C.整个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
D.小球均未与台阶接触情况下,位点4动能大于位点3
【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AB、运动过程中,小球会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逐渐减小,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在下落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在碰撞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会转化为小球的弹性势能,故A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在碰撞后的高度上升、质量不变,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大,所以这个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不是一直减小的,故C错误;
D、小球均未与台阶接触情况下,位置4的速度大于位置3的速度,位置4动能大于位置3的动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2025·宁波模拟)《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人炼锡的情景。将数百斤锡砂(主要成分: 装入洪炉,用木炭堆架起来,鼓风熔炼,火力足够时,锡便可顺畅流出。最后用铁管槽道将锡引入铺有炭末与瓷灰的炉外低池即可。
(1) SnO2中锡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答案】(1)+4
(2)2CO↑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SnO2中Sn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故答案为:+4。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其数目保持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1个锡原子、2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反应后有:1个锡原子,则空格处应有2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则空格处应添加2CO;又因为CO为气体,故答案为:2CO↑。
17.(2025·宁波模拟) 小明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了一个内置电动机的按摩棒,如图:
三种类型的按摩头
(1)用A型按摩头振动按摩时,小明妈妈说有些疼痛。除了施力小些外,还可以换上图乙中   型按摩头;
(2)闭合开关,电动机带动按摩头振动,指示灯发光。断开开关,指示灯熄灭,用手按压按摩头,按摩棒上的指示灯又发光,这是由于   现象造成的(选填“电生磁”或“磁生电”)。由此可判断,在正常使用时指示灯与按摩棒电动机是   (选填“串”或“并”)联的。
【答案】(1)C
(2)磁生电;并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感觉疼痛的大小是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2)①指示灯发光,指示灯中一定有电流,但是此时已经断开电源,因为手的按压使指示灯发光,一定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种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②根据按摩头和指示灯是否互相影响判断两者的连接关系。
【解答】(1)用A型按摩头振动按摩时,小明妈妈感到疼痛,是因为压力作用效果比较大,为了减小压力作用效果,可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也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所以选择C按摩头。
(2)断开电源,手按压按摩头时,指示灯发光,说明指示灯中有电流通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是由于磁生电现象造成的,这种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
断开开关,按摩头不振动,指示灯熄灭,用手按压按摩头,按摩棒上的指示灯又发光,说明指示灯和按摩头有重新组成闭合回路,因而原来两者是并联的。
故答案为:(1)C;(2)磁生电;并。
18.(2025·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为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该地仍然保留着我国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法,江边的盐田经阳光蒸晒,晒干之后得到粗盐。小金按如图乙所示的操作流程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
(1)通过①操作得到的物质为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有   (填序号)。
(3)测定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时,下列实验操作中,会使测量结果偏大的是()(填字母)。
A.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
B.蒸发所得的精盐比较潮湿
C.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答案】(1)混合物
(2)①②③
(3)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操作①是溶解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
(3)根据测得结果偏大,获得的精盐的质量偏多进行分析。
【解答】(1)操作①是溶解操作,通过操作①所得到的物质中含有氯化钠、泥沙、水等,为混合物;(2)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的作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①②③;
(3)A、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小;
B、蒸发所得的精盐比较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大,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大;
C、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称量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小。
故选:B。
故答案为:(1)混合物;(2)①②③;(3)B。
19.(2025·宁波模拟)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理发时会用到一种特殊的“理发神器”———吸尘式理发器;该工具集理发与吸尘功能于一体,可以将剪下的头发碎屑迅速收集到机器内部;吸尘式理发器工作时,机器内部的空气流速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周围空气流速,使头发碎屑在空间站内的气压作用下,向机器内部运动;
(2)宇航员在上飞船前,要先换上舱内压力航天服。若返回舱密封性被破坏,舱内气压骤降,宇航员体内的液体会剧烈汽化,出现“体液沸腾”的危险现象,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而穿上舱内压力航天服可以避免这种危险现象的出现;
(3)返回舱外涂有一层烧蚀材料,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熔化、汽化和升华等变化   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答案】(1)大于
(2)降低
(3)吸收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升华及升华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气压越低,沸点也就越低;
(3)返回舱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容易烧毁火箭,所以要利用特殊材料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解答】(1)吸尘式理发器工作时,机器内部的空气流速大于周围空气流速,压强小于周围空气的压强,使头发碎屑在空间站内的气压作用下,向机器内部运动。
(2)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当返回舱密封性破坏,空气泄漏,舱内气压下降时,宇航员体内的液体会剧烈汽化,出现“体液沸腾”的危险现象,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
(3)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高温下发生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故答案为:(1)大于;(2)降低;(3)吸收。
20.(2025·宁波模拟)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1)如图1为某“茶园养鸡”生态农业模式图。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①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③如表为葫芦藓、蕨、茶、杉的检索表。茶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选填“甲”、“乙”或“丙”)。
(2)泡茶品茶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文化。
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   现象。
(3)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其化学式为 C15H14O6,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   
【答案】(1)群落;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甲
(2)运动状态;扩散
(3)15:8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力的作用效果;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和群落的关系、食物链的含义、被子植物的特点等来分析;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扩散现象来分析;
(3)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1)①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
②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一条食物链是: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
③茶属于被子植物,所以有种子,并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是甲;
(2)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物体从高浓度的地方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的过程;
(3)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其化学式为C15H14O6,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15×12):(6×16)=15:8。
故答案为:(1)①群落;②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③甲;(2)①运动状态;②扩散;
(3)15:8。
21.(2025·宁波模拟) 2019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日。
(1)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A.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B.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C.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D.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板块的   ,容易发生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答案】(1)C;D
(2)交界处
(3)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全球有六大板块和无数小板块组成,一般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解答】(1)当地震来临时,在六楼的同学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不能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A错误;室外的同学跑到空旷的地方去,不能跑到教室内躲避,B错误;在教室内来不及跑出教室的同学,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C正确;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D正确。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从板块构造角度来看,四川省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
(3)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由图示信息可知,A处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1)CD;(2)交界处;(3)地壳。
22.(2025·宁波模拟)小衢利用带孔的橡皮管、漏斗、大小不同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填结构名称);
(2)实验中,小衢用小颗粒来模拟血液中尿素等物质,那么大颗粒塑料模拟血液中   (写出1种);
(3)小江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一处欠妥,因为该装置不能模拟肾单位的   作用。
【答案】(1)肾小球
(2)血细胞
(3)重吸收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 (1)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静脉、③模拟肾小管。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是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小江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一处欠妥,因为该装置不能模拟肾单位的重吸收作用。
23.(2025·宁波模拟)学习小组同学对洗衣剂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开展探究性活动。
任务一:谈古一一古代洗衣剂“灰”。《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清簌;衣裳垢,和灰清浣。”古人洗衣用的“灰”指的是草木灰。
活动一:获得草木灰。在实验室里焚烧秸秆,获得草木灰。
活动二:了解草木灰
【实验准备】称取一定质量的草木灰,用热水浸泡并过滤,将滤液平均分成两份。
(1)【探究实验一】
检验草木灰浸出液的酸碱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   色 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2)【探究实验二】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对另一份滤液进行实验,部分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反思】
实验测定装置C质量增重了,装置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查阅资料:发现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可能原因是()(填序号)。
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
(4)任务二:现代洗涤剂——碳酸钠。碳酸钠俗称“纯碱”,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清洗油污,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某兴趣小组对影响 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 溶液,并测定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溶液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去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填序号)。
(5)用适量碳酸钠粉末洗涤沾有油污的餐具,为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1条)。
【答案】(1)红
(2)
(3)A;C
(4)⑨
(5)升高温度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无色酚酞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分析;
(2)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
(3)A、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C装置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解答】(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溶液变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2)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则装置C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被C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故正确;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故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C装置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故正确。
(4)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由表可知,实验⑨的pH最大,碱性最强,则去油污效果最好的是⑨;
(5)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温度越高,溶液的pH越大,去油污效果越好,温度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pH越大,去油污效果越好,故用适量碳酸钠粉末洗涤沾有油污的餐具,为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1)红;(2);(3)AC;(4)⑨;(5)⑨;
24.(2025·宁波模拟)某校环保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
(1)若废水中仅含一种溶质时,其中的阳离子是   。
(2)若要将①、②两个反应中产生的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可以采取   操作。
(3)写出在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答案】(1)Fe3+
(2)过滤
(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加入硝酸银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和有色溶液,说明废水溶液含有氯离子,有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废水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据此答题。
【解答】往废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有白色沉淀氯化银生成,说明原废水中一定含有Cl-,而在有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Fe(OH)3和硝酸钠生成,说明有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铁,因此废水溶液中一定还有Fe3+,在不影响图中现象的同时,废水还有可能含有钠离子、硝酸根离子,则当废水中仅含有一种溶质时,该溶质一定是FeCl3,而当废水中含有多种溶质时,还有可能含有硝酸钠、硝酸铁或氯化钠;或者含有硝酸、盐酸,所以
(1)若废水中仅含一种溶质时,其中的阳离子是铁离子,故填:铁离子。
(2)若要将①、②两个反应中产生的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可以采取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3)由于废水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氯离子,故氯化铁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Fe3+;(2)过滤;(3);
25.(2025·宁波模拟) 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
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 A与B都需要
(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
(2)放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因此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选:B;
(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
26.(2025·宁波模拟)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电流大小的关系。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装有等量的煤油,瓶内电阻的阻值分别为5欧和10欧,A、B是相同的玻璃管,管内初始液面位置相同。
实验一:闭合开关,通电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记作h1和h2。
实验二:断开开关,当两根玻璃管中的液面降回到原来的高度后,减小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再闭合开关,通电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记作h3和h4。
(1)除电流表和秒表外,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为   。
(2)实验中,将电阻丝串联连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时   相同。
(3)多次重复实验均发现 h1<h3<h4,则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答案】(1)刻度尺
(2)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
(3)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要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析;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3)第二次实验中,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不易直接观察,由转换法,可使等质量初温相同的液体吸收热量,由温度变化确定产生的热量多少,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1)除电流表和秒表外,因要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实验中,将电阻丝串联连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时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
(3)第二次实验中,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对甲中电阻丝而言而知,因h1<h3,则有,第二次实验电阻产生热量多;可知,在电阻和通电时间不变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根据可知,h3<h4,可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总之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则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故答案为:(1)刻度尺;(2)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3)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27.(2025·宁波模拟)拟南芥植物作为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代表,已多次被带上太空进行研究。为研究乙烯、生长素对拟南芥根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经不同处理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根伸长区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越多则表明长度越长)。
组别 实验处理 根伸长区细胞生长情况
1 空白对照 ++++
2 加入乙烯 +++
3 加入生长素 ++
4 加入乙烯和生长素 +
①太空中拟南芥生长的东倒西歪主要是因为失去了   的刺激;
②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单独加入乙烯或生长素都能够   (填“促进”或“抑制”)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同时加入,对根生长的共同作用效果是   ;
(2)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ACC是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12h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答案】(1)重力;抑制;抑制作用增强
(2)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 拟南芥在地球陆地上生长发育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在太空中生长发育受到的重力会大大降低,只受微重力影响。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① 拟南芥的样子看起来东倒西歪,这主要是因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在地球上,植物的生长方向通常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使得根部向下生长,茎部向上生长。然而,在太空环境中,由于失去了重力的刺激, 拟南芥的茎部无法保持直立生长,因此出现了东倒西歪的现象。
②分析实验一:由第1组分别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第4组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
(2)据图分析,ACC的浓度越高,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越高,所以可得出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故答案为:(1)①重力;②抑制;抑制作用增强;(2)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28.(2025·宁波模拟)2025年春晚现场,人形机器人与专业舞者共同表演的《秧BOT》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新奇体验。
(1)机器人精彩的舞蹈演出体现了其精准的“视觉”,它是通过镜头中的   (选填“凸”或“凹”)透镜将来自于物体的光会聚到“视网膜”————图像传感器上;
(2)机器人能模仿人类进行抬手动作,但是两者动力不同。人利用肱二头肌收缩将前臂抬起(如图乙),此时前臂相当于费力杠杆;机器人依靠电动机驱动关节转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3)某型号人形机器人模仿将机械臂由下垂抬起至头顶转动手绢的动作,若该机器人机械手臂的质量为6kg,将机械臂抬起时重心上升的高度为40cm,则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多少功 (g取10N/kg)
【答案】(1)凸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3)根据题意,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功W= Gh= mgh=6kg×10N/kg×0.4m=24J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2)根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
(3)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其应用分析。
【解答】 (1)机器人的镜头是凸透镜,相当于人眼中的晶状体和角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
(3)根据题意,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功W= Gh= mgh=6kg×10N/kg×0.4m=24J。
故答案为:(1)凸;(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3)24J。
29.(2025·宁波模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濒危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
(1)长江流域所有的中华鲟构成   ;
(2)近年来野生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这一珍惜物种,科研部门于今年3月在武汉放流5万尾中华鲟,放流前,鱼体要浸泡在食盐水中消毒,欲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该食盐水溶液,可向49千克水中加入氯化钠   千克;
(3)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如图乙所示,为研究信号处理其洄游情况,科研人员在鱼体内植入微型信号发射装置器,通过监测船上的听筒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出的稳定声波确定鱼的相对距离,若此时监测船水平向左匀速运动,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则以岸上群山为参照物,此时中华鲟可能的运动情况为:   (选填“水平向左运动”、 “静止”或“水平向右运动”)。
【答案】(1)种群
(2)1
(3)水平向左运动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参照物及其选择;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溶质质量分数=;
(3)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说明监测船和中华鲟之间距离不变,据此判断。
【解答】(1)根据种群的定义可知,长江流域所有的中华鲟构成种群。
(2)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溶剂为49千克水,根据题意可知:
=2%;
解得:m氯化钠=1kg;
(3)此时监测船水平向左匀速运动,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说明监测船和中华鲟之间距离不变,因此中华鲟也是水平向左运动。
故答案为:(1)种群;(2)1;(3)水平向左运动。
30.(2025·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脚踏式翻盖垃圾桶的实物图,翻盖的原理利用了杠杆,图乙所示是两个杠杆组合的示意图。桶盖的质量为300g,脚踏杆和其他连接杆的质量不计,已知. =5cm,桶盖DO2质量分布均匀,厚度不计,D为重心,桶盖闭合时,连接杆BC处于竖直状态。
(1) 由图乙可知, AO1B为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
(2)若要把桶盖翻开,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多大 (g取10N/kg)
(3)4月1日入汛以来,广东珠江流域多次发生特大洪水,给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有人建议把小区塑料垃圾箱改造为洪水应急救生器,平时塑料垃圾桶,洪水来了应急可以当救生器来救生。总质量为1.5千克总体积为45立方分米的密封完好的装有几个抓环的塑料垃圾桶(垃圾桶被清空所有垃圾),可以让多少千克的人坐在垃圾桶上,垃圾桶刚好浸没水中而不下沉
【答案】(1)省力
(2)设脚对A点的作用力为F,顶杆对B点的作用力为F1,顶杆对桶盖上C点的作用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同一顶杆,对B、C两点的力大小相等,即:
桶盖的重为: G= mg=0.3kg×10N/ kg=3N,
且力臂DO2的大小为: DO2=30cm+5cm=35cm,
由②可得:
所以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
(3)因为漂浮,所以
m人=43.5kg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杠杆的分类;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判断出杠杆的种类;
(2)分析图乙,有两个杠杆AO1B和O2CD,O1和O2分别为支点,知道各力臂大小,知道桶盖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桶盖的重,分别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求出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
(3)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重力公式列方程可得可以让多少千克的人坐在垃圾桶上,垃圾桶刚好浸没水中而不下沉。
【解答】(1)由图乙可知,AO1>O1B,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AO1B为省力杠杆;
故答案为:省力;
(2)设脚对A点的作用力为F,顶杆对B点的作用力为F1,顶杆对桶盖上C点的作用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同一顶杆,对B、C两点的力大小相等,即:
桶盖的重为: G= mg=0.3kg×10N/ kg=3N,
且力臂DO2的大小为: DO2=30cm+5cm=35cm,
由②可得:
所以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
(3)因为漂浮,所以
m人=43.5kg
31.(2025·宁波模拟)在制作馒头时,为了使其更加松软可口,常常会加入一些小苏打(碳酸氢钠) 作为膨松剂。当小苏打与面团中的酸性物质(以醋酸CH3COOH为例)反应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馒头在蒸煮过程中膨胀起来。
(1)请完成小苏打与醋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制作面团的过程中可以将小苏打溶解在少量水中,形成小苏打溶液。某同学查询资料发现:用中等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1.0%~1.2%)的小苏打溶液制作的面团发酵和蓬松效果较好。该同学想要配制中等浓度的小苏打溶液,但是在配制过程中未控制好加入的小苏打质量,得到的小苏打溶液浓度未知。现为了确定配制的小苏打溶液浓度,他取20g该溶液于锥形瓶中,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醋酸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醋酸溶液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克 29.89 39.78 49.67 59.56 69.56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该20g小苏打溶液中碳酸氢钠完全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②列式计算来判断该同学配制的小苏打溶液是否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答案】(1)H2O
(2)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0g+10g×5-69.56g=0.44g
② 设小苏打溶液浓度x,
84 44
20gx 0.44g
x=4.2%>1.2%;
答:不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1个,碳原子都是3个,反应前氢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反应前氧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所以横线部分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2) 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0g+10g×5-69.56g=0.44g;
② 设小苏打溶液浓度x,
84 44
20gx 0.44g
x=4.2%>1.2%;
答:不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32.(2025·宁波模拟)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种可测量物体质量大小的装置,主要结构如图甲所示,从电流表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物体质量的大小。AB为长20cm阻值为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托盘上无物体时,滑片P恰好位于电阻丝最上端A处;每次测量时,在托盘中放上重物后,弹簧增加的弹力F与滑片 P向下移动的距离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0标有“10Ω 0.5A”,电流表量程为0~0.6A。不计一切摩擦。
(1)闭合开关,托盘上无物体时,电流表示数为多少
(2)在确保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3)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为0.3A,所测物体质量为多少
(4)若利用电压表(量程0~3V)示数来显示物体质量大小,其它条件不变,要求物体质量越大,电压表示数也越大。在图丙中接入电压表后与原装置相比,该装置所能测量质量的最大值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答案】(1)由题可知,此时R0和RP串联,电流表示数为
(2)由题可知, Ro标有“10Ω0.5A”, 电流表量程为0~0.6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Im=0.5A,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
(3)流表示数为0.3A,根据欧姆定律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为
又因为AB为长20cm阻值为 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所以此时接入电阻丝的长度为 10cm,由乙图可知G=F=2N
所以物体的质量
(4)变小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托盘没有重物时,电阻AB全部接入,和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已知总电压以及两个用电器的电阻,用欧姆定律求解电流;
(2)确保电路安全,不能让电流表损坏,不能让定值电阻损坏,结合题目分析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用P=UI求解最大电功率;
(3)已知电流表的电流为0.3A,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求解总电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计算电阻AB的阻值,然后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4)通过题目判断出电压表的位置,然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AB的阻值,判断质量的变化。
【解答】(1)由题可知,此时R0和RP串联,电流表示数为
(2)由题可知, Ro标有“10Ω0.5A”, 电流表量程为0~0.6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Im=0.5A,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
(3)流表示数为0.3A,根据欧姆定律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为
又因为AB为长20cm阻值为 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所以此时接入电阻丝的长度为 10cm,由乙图可知G=F=2N
所以物体的质量
(4)要求物体质量越大,电压表示数也越大,所以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此时最大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得:,RP最小为10欧姆,此时测量的最大质量为0.2kg,所以该装置所能测量质量的最大值变小;
1 / 1浙江省宁波市第七中学教育集团初三科学中考6月适应性试卷
1.(2025·宁波模拟)下列模型中(“”表示氮原子,“”表示氢原子),下列模型中能表示氨分子的是(  )
A. B.
C. D.
2.(2025·宁波模拟)银杏是一种极具观赏价值、食用价值的树种,它的叶子看起来像小扇子,入秋后叶子变为金黄色,特别养眼。所结的银杏果俗称白果含有丰富营养,具有祛痰、止咳、润肺、定喘等功效,但要注意适量进食,以免中毒,那么银杏在植物分类上属于(  )
A.裸子植物 B.蕨类植物 C.被子植物 D.苔藓植物
3.(2025·宁波模拟)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下列关于水的说法正确的是(  )
A.水在达到100℃时,一定会沸腾
B.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小,密度会变小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
D.水是由氧气和氢气构成的
4.(2025·宁波模拟)老鹰的视觉非常灵敏,能在几千米的高空准确无误地辨别地上的动物,如蛇、田鼠等,它形成视觉的部位是(  )
A.眼睛 B.视网膜 C.大脑 D.视觉神经
5.(2025·宁波模拟)我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而获得诺贝尔奖,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气、氧气三种物质组成
C.青蒿素由青蒿素分子构成
D.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
6.(2025·宁波模拟)2020年3月30日,四川省西昌市发生森林火灾,在灭火的过程中多次突发林火“爆燃”。据此分析下列有关森林灭火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 用细沙覆盖可燃物能有效隔绝空气
B.用水灭火可有效降低树木的着火点
C.砍伐出防火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
D.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所致
7.(2025·宁波模拟)1997年2月23日,英国《自然》杂志宣布世界上首例来源于哺乳动物体细胞的克隆羊“多莉”问世。其过程是:将苏格兰黑面母羊的去核卵细胞和芬兰白色母羊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融合,形成重组细胞并促使其发育成早期胚胎,把胚胎植入另一只苏格兰黑面母羊的子宫中,由它孕育并产下克隆羊“多莉”。克隆羊“多莉”的性状很像芬兰白色母羊,这是因为芬兰白色母羊提供的乳腺上皮细胞的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  )
A. 基因 B.蛋白质 C.氨基酸 D.脂肪
8.(2025·宁波模拟)被誉为“活化石”的镇海棘螈晋升为国家一级 保护野生动物。镇海棘螈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卵生。棘螈在动物分类上属于(  )
A.哺乳类 B.爬行类 C.两栖类 D.鱼类
9.(2025·宁波模拟)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 B.
C. D.
10.(2025·宁波模拟)如图所示,是南极海洋冰山的美丽景象。冰山实质就是海中漂浮的大块淡水冰。据科学分析,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冰山熔化,海平面升高。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冰山所受到的浮力一定大于它所受的重力
B.冰山所受的重力小于它排开水所受的重力
C.冰山熔化一部分后仍会漂浮在水面上
D.冰山熔化一部分后排开水的体积不变
11.(2025·宁波模拟)将甲乙钥匙插入橙子电池,并连接开关、电流表及LED灯(如图),闭合开关后电流表指针偏转,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LED灯是电路中的用电器
B.通过甲乙钥匙的电流大小相等
C.电路中有电池就一定有电流
D.闭合开关,水果会发生化学变化
12.(2025·宁波模拟)2023年9月23 日至10月8日在杭州举行的第19届亚运会,是亚洲最高规格的国际综合性体育赛事。少年强则中国强,体育强大则中国强大,我们中国体育代表团在本次亚运会中获得201金111银71铜,取得了亚运会参赛历史上的最好成绩,更可贵的是886名参赛队员中,有630人是首次参加亚运会。杭州亚运会于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闭幕,当天地球所处图中的位置与接近的月相分别为(  )
A.①满月 B.②下弦月 C.②满月 D.③下弦月
13.(2025·宁波模拟)科学思维是提升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下列对于几种研究方法所举的例子正确的是 (  )
A.分类:陶瓷、塑料、金属是生活用品中常用的材料,它们都属于有机物
B.归纳:NaOH、Ca(OH)2都能与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
C.比较:二氧化碳和盐酸都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则两者都属于酸
D.推理:由金属阳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则盐中一定有金属元素
14.(2025·宁波模拟)小虞同学做完科学实验从26℃的实验室内走到寒冷干燥(2℃)的室外,其体温调节的部分过程如图所示,图中①和②分别是(  )
A.舒张 减少
B.舒张 增加
C.收缩 减少
D.收缩 增加
15.(2025·宁波模拟)如图是一个弹性小球从台阶上以一定速度滚下的轨迹图,关于该过程说法合理的是(  )
A.运动过程中小球的机械能保持不变
B.整个过程中只发生了重力势能和动能之间的转化
C.整个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一直在减小
D.小球均未与台阶接触情况下,位点4动能大于位点3
16.(2025·宁波模拟)《天工开物》中记载了古人炼锡的情景。将数百斤锡砂(主要成分: 装入洪炉,用木炭堆架起来,鼓风熔炼,火力足够时,锡便可顺畅流出。最后用铁管槽道将锡引入铺有炭末与瓷灰的炉外低池即可。
(1) SnO2中锡元素的化合价为   。
(2)其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17.(2025·宁波模拟) 小明用自己的零用钱为妈妈买了一个内置电动机的按摩棒,如图:
三种类型的按摩头
(1)用A型按摩头振动按摩时,小明妈妈说有些疼痛。除了施力小些外,还可以换上图乙中   型按摩头;
(2)闭合开关,电动机带动按摩头振动,指示灯发光。断开开关,指示灯熄灭,用手按压按摩头,按摩棒上的指示灯又发光,这是由于   现象造成的(选填“电生磁”或“磁生电”)。由此可判断,在正常使用时指示灯与按摩棒电动机是   (选填“串”或“并”)联的。
18.(2025·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为西藏芒康盐井古盐田,该地仍然保留着我国最原始的手工晒盐方法,江边的盐田经阳光蒸晒,晒干之后得到粗盐。小金按如图乙所示的操作流程提纯含少量泥沙的粗盐。
(1)通过①操作得到的物质为   (选填“纯净物”或“混合物”)。
(2)如图所示的实验操作中,需要用到玻璃棒的有   (填序号)。
(3)测定粗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时,下列实验操作中,会使测量结果偏大的是()(填字母)。
A.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
B.蒸发所得的精盐比较潮湿
C.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
19.(2025·宁波模拟) 2023年10月26日,神舟十七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
(1)空间站里的航天员理发时会用到一种特殊的“理发神器”———吸尘式理发器;该工具集理发与吸尘功能于一体,可以将剪下的头发碎屑迅速收集到机器内部;吸尘式理发器工作时,机器内部的空气流速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周围空气流速,使头发碎屑在空间站内的气压作用下,向机器内部运动;
(2)宇航员在上飞船前,要先换上舱内压力航天服。若返回舱密封性被破坏,舱内气压骤降,宇航员体内的液体会剧烈汽化,出现“体液沸腾”的危险现象,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   (选填“升高”或“降低”);而穿上舱内压力航天服可以避免这种危险现象的出现;
(3)返回舱外涂有一层烧蚀材料,进入大气层时,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在高温下发生熔化、汽化和升华等变化   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20.(2025·宁波模拟)茶是世界三大饮品之一,起源于中国,盛行于世界。
(1)如图1为某“茶园养鸡”生态农业模式图。
1a有种子……2 1b无种子…………………3 2a种子外有果皮包被………甲 2b种子外无果皮包被…乙 3a有根茎叶的分化…丙 3b有茎叶,无根………葫芦藓
①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   (选填“种群”或“群落”)。
②请写出该生态系统中的一条食物链:   。
③如表为葫芦藓、蕨、茶、杉的检索表。茶在检索表中对应的位置是   (选填“甲”、“乙”或“丙”)。
(2)泡茶品茶是一种茶艺,更是一种文化。
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   。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   现象。
(3)茶对身体健康有益。
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其化学式为 C15H14O6,它有降低血脂、抑制动脉硬化等作用。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   
21.(2025·宁波模拟) 2019年5月12日是汶川地震11周年纪念日。
(1)下列关于地震发生时的做法正确的是()
A.在六楼的同学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
B.室外的同学跑到教室内躲避
C.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
D.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
(2)从板块构造角度分析,四川省位于板块的   ,容易发生地震。
(3)如图乙为地球内部三层结构示意图,A处为汶川地震震源所在的位置,A处位于   (填地层结构名称)。
22.(2025·宁波模拟)小衢利用带孔的橡皮管、漏斗、大小不同的塑料颗粒、水和注射器等制作了如图所示的“肾单位模型”,回答问题:
(1)“肾单位模型”中的①模拟   (填结构名称);
(2)实验中,小衢用小颗粒来模拟血液中尿素等物质,那么大颗粒塑料模拟血液中   (写出1种);
(3)小江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一处欠妥,因为该装置不能模拟肾单位的   作用。
23.(2025·宁波模拟)学习小组同学对洗衣剂的变迁产生了兴趣,开展探究性活动。
任务一:谈古一一古代洗衣剂“灰”。《礼记·内则》:“冠带垢,和灰清簌;衣裳垢,和灰清浣。”古人洗衣用的“灰”指的是草木灰。
活动一:获得草木灰。在实验室里焚烧秸秆,获得草木灰。
活动二:了解草木灰
【实验准备】称取一定质量的草木灰,用热水浸泡并过滤,将滤液平均分成两份。
(1)【探究实验一】
检验草木灰浸出液的酸碱性。
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 溶液变   色 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2)【探究实验二】测定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对另一份滤液进行实验,部分实验如图所示:
【实验反思】
实验测定装置C质量增重了,装置C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3)查阅资料:发现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可能原因是()(填序号)。
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
(4)任务二:现代洗涤剂——碳酸钠。碳酸钠俗称“纯碱”,碳酸钠溶液呈碱性,可用于清洗油污,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某兴趣小组对影响 溶液去油污效果的因素进行探究。用不同温度的水,配制溶质质量分数分别为2%、6%和10%的 溶液,并测定溶液pH,记录数据如下:
实验编号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溶质质量分数 2% 2% 2% 6% 6% 6% 10% 10% 10%
溶液温度 20 40 60 20 50 60 20 40 70
溶液pH 10.90 11.18 11.26 11.08 11.27 11.30 11.22 11.46 11.50
去油污效果最好的是   (填序号)。
(5)用适量碳酸钠粉末洗涤沾有油污的餐具,为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   (写1条)。
24.(2025·宁波模拟)某校环保小组对一种工业废水按下列步骤进行实验(假设能发生的反应均恰好完全反应)。
(1)若废水中仅含一种溶质时,其中的阳离子是   。
(2)若要将①、②两个反应中产生的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可以采取   操作。
(3)写出在①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25.(2025·宁波模拟) 甲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和乙图是用蜡烛和烧瓶来“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装置。
(1)实验甲中,使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的好处是   ,在确定蜡烛B和蜡烛A的像是否完全重合时,人眼的观察位置应该是   (填字母)。
A.从玻璃板后观察蜡烛
B.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
C. A与B都需要
(2)实验乙调整蜡烛和烧瓶至如图所示位置,在墙壁上得到清晰的   实像(填“放大”、“缩小”或“等大”)。
26.(2025·宁波模拟)某同学用如图所示装置探究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导体电阻、电流大小的关系。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烧瓶内装有等量的煤油,瓶内电阻的阻值分别为5欧和10欧,A、B是相同的玻璃管,管内初始液面位置相同。
实验一:闭合开关,通电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记作h1和h2。
实验二:断开开关,当两根玻璃管中的液面降回到原来的高度后,减小滑动变阻器连入电路的阻值。再闭合开关,通电1分钟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别记作h3和h4。
(1)除电流表和秒表外,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为   。
(2)实验中,将电阻丝串联连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时   相同。
(3)多次重复实验均发现 h1<h3<h4,则可以得出的结论为    。
27.(2025·宁波模拟)拟南芥植物作为十字花科植物的典型代表,已多次被带上太空进行研究。为研究乙烯、生长素对拟南芥根生长的影响机理,研究者进行了如下实验。
(1)实验一:研究者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经不同处理的培养液中培养,一段时间后,测量并记录根伸长区细胞生长情况,结果如下表(“+”越多则表明长度越长)。
组别 实验处理 根伸长区细胞生长情况
1 空白对照 ++++
2 加入乙烯 +++
3 加入生长素 ++
4 加入乙烯和生长素 +
①太空中拟南芥生长的东倒西歪主要是因为失去了   的刺激;
②实验结果说明:在该实验条件下,单独加入乙烯或生长素都能够   (填“促进”或“抑制”)根生长;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同时加入,对根生长的共同作用效果是   ;
(2)实验二:将拟南芥幼苗分别放在含有不同浓度ACC的培养液中培养(ACC是乙烯前体,分解后产生乙烯),12h后测定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实验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可得出的结论是   。
28.(2025·宁波模拟)2025年春晚现场,人形机器人与专业舞者共同表演的《秧BOT》给人们带来了一场新奇体验。
(1)机器人精彩的舞蹈演出体现了其精准的“视觉”,它是通过镜头中的   (选填“凸”或“凹”)透镜将来自于物体的光会聚到“视网膜”————图像传感器上;
(2)机器人能模仿人类进行抬手动作,但是两者动力不同。人利用肱二头肌收缩将前臂抬起(如图乙),此时前臂相当于费力杠杆;机器人依靠电动机驱动关节转动,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   ;
(3)某型号人形机器人模仿将机械臂由下垂抬起至头顶转动手绢的动作,若该机器人机械手臂的质量为6kg,将机械臂抬起时重心上升的高度为40cm,则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多少功 (g取10N/kg)
29.(2025·宁波模拟) 中华鲟是我国特有的一种濒危鱼类,主要分布于我国的长江流域。
(1)长江流域所有的中华鲟构成   ;
(2)近年来野生中华鲟数量急剧下降,为保护这一珍惜物种,科研部门于今年3月在武汉放流5万尾中华鲟,放流前,鱼体要浸泡在食盐水中消毒,欲配置溶质质量分数为2%的该食盐水溶液,可向49千克水中加入氯化钠   千克;
(3)中华鲟是一种洄游性鱼类。如图乙所示,为研究信号处理其洄游情况,科研人员在鱼体内植入微型信号发射装置器,通过监测船上的听筒接收信号发射器发出的稳定声波确定鱼的相对距离,若此时监测船水平向左匀速运动,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则以岸上群山为参照物,此时中华鲟可能的运动情况为:   (选填“水平向左运动”、 “静止”或“水平向右运动”)。
30.(2025·宁波模拟)如图甲所示是脚踏式翻盖垃圾桶的实物图,翻盖的原理利用了杠杆,图乙所示是两个杠杆组合的示意图。桶盖的质量为300g,脚踏杆和其他连接杆的质量不计,已知. =5cm,桶盖DO2质量分布均匀,厚度不计,D为重心,桶盖闭合时,连接杆BC处于竖直状态。
(1) 由图乙可知, AO1B为   (选填“省力”“费力”或“等臂”)杠杆。
(2)若要把桶盖翻开,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多大 (g取10N/kg)
(3)4月1日入汛以来,广东珠江流域多次发生特大洪水,给群众的生命安全造成巨大损失,有人建议把小区塑料垃圾箱改造为洪水应急救生器,平时塑料垃圾桶,洪水来了应急可以当救生器来救生。总质量为1.5千克总体积为45立方分米的密封完好的装有几个抓环的塑料垃圾桶(垃圾桶被清空所有垃圾),可以让多少千克的人坐在垃圾桶上,垃圾桶刚好浸没水中而不下沉
31.(2025·宁波模拟)在制作馒头时,为了使其更加松软可口,常常会加入一些小苏打(碳酸氢钠) 作为膨松剂。当小苏打与面团中的酸性物质(以醋酸CH3COOH为例)反应时,会生成二氧化碳气体,从而使馒头在蒸煮过程中膨胀起来。
(1)请完成小苏打与醋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在制作面团的过程中可以将小苏打溶解在少量水中,形成小苏打溶液。某同学查询资料发现:用中等浓度(溶质质量分数为1.0%~1.2%)的小苏打溶液制作的面团发酵和蓬松效果较好。该同学想要配制中等浓度的小苏打溶液,但是在配制过程中未控制好加入的小苏打质量,得到的小苏打溶液浓度未知。现为了确定配制的小苏打溶液浓度,他取20g该溶液于锥形瓶中,再逐次加入相同质量分数的醋酸溶液,测出每次锥形瓶中反应后溶液的总质量,数据记录如下表。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第四次 第五次
加入醋酸溶液质量/克 10 10 10 10 10
反应后溶液总质量/克 29.89 39.78 49.67 59.56 69.56
试分析计算下列问题:
①该20g小苏打溶液中碳酸氢钠完全反应时,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
②列式计算来判断该同学配制的小苏打溶液是否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32.(2025·宁波模拟)综合实践活动中,同学们设计了一种可测量物体质量大小的装置,主要结构如图甲所示,从电流表指针所指的刻度就可以知道物体质量的大小。AB为长20cm阻值为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托盘上无物体时,滑片P恰好位于电阻丝最上端A处;每次测量时,在托盘中放上重物后,弹簧增加的弹力F与滑片 P向下移动的距离x的关系如图乙所示。电源电压恒为6V,R0标有“10Ω 0.5A”,电流表量程为0~0.6A。不计一切摩擦。
(1)闭合开关,托盘上无物体时,电流表示数为多少
(2)在确保电路安全的前提下,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多少
(3)某次测量时,电流表示数为0.3A,所测物体质量为多少
(4)若利用电压表(量程0~3V)示数来显示物体质量大小,其它条件不变,要求物体质量越大,电压表示数也越大。在图丙中接入电压表后与原装置相比,该装置所能测量质量的最大值   (选填“变大”、 “变小”或“不变”)。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B
【知识点】构成物质的粒子模型
【解析】【分析】根据氨分子结构来分析。
【解答】氨气的化学式为NH3,由化学式可知,每个氨分子是由1个氮原子与3个氢原子构成的,观察图示可知,能表示氨分子的是B。
故答案为:B。
2.【答案】A
【知识点】种子植物;孢子植物
【解析】【分析】裸子植物的种子裸露着,没有果皮包被,不能形成果实.被子植物的种子的有果皮包被,能形成果实;藻类植物、苔藓植物、蕨类植物都不产生种子,靠孢子繁殖后代,属于孢子植物。
【解答】银杏的种子白果,没有果皮包被,裸露,不能形成果实,因此银杏树与裸子植物。
故答案为:A。
3.【答案】C
【知识点】凝固与凝固现象;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水的组成和主要性质
【解析】【分析】A、根据水的沸点与压强的关系分析;
B、根据水结冰后的变化分析判断;
C、根据电解水的现象和结论分析;
D、根据水的组成分析判断.
【解答】A、水的沸点与压强有关,水在达到 100℃时,不一定会沸腾,故A错误;
B、水结冰后体积会变大,密度会变小,故B错误;
C、水在通电的条件下能分解成氧气和氢气,故C正确;
D、水是由氧元素和氢元素组成的,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4.【答案】C
【知识点】眼球的结构与视觉的形成
【解析】【分析】物体反射来的光线进入眼睛,依次经过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当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的特定区域,大脑立即处理有关信息,就形成了视觉。
【解答】鹰的视网膜上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获得图像信息时,会通过视觉神经将信息传给大脑大特定区域,大脑处理有关信息,形成了视觉,因此老鹰形成视觉的部位是大脑,C符合题意。
故答案为:C
5.【答案】C
【知识点】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解答;
B、根据物质的组成进行解答;
C、根据物质的构成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构成进行解答。
【解答】A、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青蒿素分子是由碳、氢、氧原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错误;
B、青蒿素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不是由碳、氢气、氧气三种物质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C、青蒿素是由青蒿素分子构成的,故选项说法正确;
D、分子由原子构成,青蒿素分子由碳、氢、氧三种原子构成,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答案为:C。
6.【答案】B
【知识点】燃烧与灭火
【解析】【分析】灭火的方法主要有:①分离可燃物;②隔绝氧气;③降低温度,据此判断即可。
【解答】A. 用细沙覆盖可燃物能有效隔绝空气,故A正确不合题意;
B.用水灭火可有效降低树木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而不能降低着火点,故B错误符合题意;
C.砍伐出防火隔离带是为了隔离可燃物,能达到灭火的目的,故C正确不合题意;
D.森林“爆燃”可能是地表腐质层释放大量的可燃性气体被引燃所致,故D正确不合题意。
故选B。
7.【答案】A
【知识点】遗传物质的传递
【解析】【分析】(1)“克隆”的含义是无性繁殖,即由同一个祖先细胞分裂繁殖而形成的纯细胞系,该细胞系中每个细胞的基因彼此相同。如克隆绵羊“多利”就是用乳腺上皮细胞(体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细胞核移植的,它利用了胚胎细胞进行核移植的传统方式。
(2)细胞核能够控制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在细胞的代谢、生长、分化中起着重要作用,是遗传物质的主要存在部位。因此在克隆的过程中,谁提供了细胞核,克隆出来的生物就像谁。
(3)性状是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形态结构、生理特性和行为方式都称为性状。基因控制生物性状。
【解答】细胞核中含有控制生物性状的基因。
故选A。
8.【答案】C
【知识点】常见的脊椎动物
【解析】【分析】两栖纲是一类原始的、初登陆的、具五趾型的变温四足动物,皮肤裸露,分泌腺众多,混合型血液循环。
【解答】镇海棘螈幼体用鳃呼吸,成体主要用肺呼吸,卵生,符合两栖类特有的特征;故C正确;
故答案为:C。
9.【答案】A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
【解析】【分析】A.根据液体倾倒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胶头滴管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加热液体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量筒使用的正确方法,进行分析。
【解答】A.向试管中倾倒液体试剂时,瓶塞要倒放,标签要向着手心,瓶口紧挨试管口;故A正确;
B.使用胶头滴管滴加液体时,胶头滴管应垂直悬空在试管口上方,不能伸入试管内,故B错误;
C.给试管中的液体加热时,应该用酒精灯的外焰加热试管里的液体,且液体体积不能超过试管容积的三分之一,拇指不能放在短柄上,故C错误;
D.量取液体读数时,视线与液体的凹液面最低处保持水平,图中俯视刻度,故D错误。
故答案为:A。
10.【答案】C
【知识点】阿基米德原理;物体的浮沉条件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自身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物体受到的浮力等于其排开的液体受到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分析浮力与排开水的重力大小;冰山熔化一部分后,密度不变,小于海水的密度,由此可知冰山的浮沉状态;熔化一部分后,冰山的重力变小,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可知,其受到的浮力变化,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可知其排开水的体积变化。
【解答】A、由物体浮沉条件可知,冰山在海水中漂浮,冰山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故A错误;
B、冰山所受到的浮力等于它所受的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冰山所受的重力等于它排开水所受的重力,故B错误;
C、冰山熔化一部分后密度仍然小于海水,所以仍会漂浮在水面上,故C正确;
D、冰山熔化一部分后,重力变小,处于漂浮状态,浮力变小,根据阿基米德原理,排开水的体积变小,故D错误。
故答案为:C。
11.【答案】C
【知识点】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判别;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
【解析】【分析】 A.电路由电源、开关、导线和用电器等元件组成。
B.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
C.电压是使电荷发生定向移动形成电流的原因。
D.水果电池放电时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答】 A.LED灯是电路中的用电器,消耗电能,故A正确;
B.串联电路的电流处处相等,通过甲、乙钥匙的电流大小相等,故B正确;
C.闭合电路中,有电池一定有电流,故C错误;
D.闭合开关,水果会发生化学变化,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故D正确。
故选C。
12.【答案】D
【知识点】地球公转;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月相
【解析】【分析】当太阳光直射在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冬至日,为12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短夜长,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夜现象;当太阳光直射在北回归线上时,这一天称为夏至日,为6月22日前后,北半球昼长夜短,北极圈以内地区有极昼现象;当太阳光第一次直射在赤道上时,这一天称为春分日,为3月21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第二次直射在赤道上时为秋分日,为9月23日前后,全球昼夜平分。)月相图对应农历日期:新月/朔——农历初一,上弦月——农历初七或初八(月相朝西),满月/望——农历十五或十六,下弦月——农历廿二或廿三(月相朝东),大潮出现农历日期与月相:农历初一(新月)、农历十五(满月)。据图中信息解答。
【解答】杭州亚运会于2023年10月8日(农历八月二十四)闭幕,当天地球所运行在北半球的秋分日与冬至日位置之间即③段,此时接近的月相是下弦月。
故答案为:D。
13.【答案】B
【知识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非金属、非金属氧化物、酸之间的转化;盐与化肥
【解析】【分析】A.根据物质的分类标准进行分析;
B.根据碱的化学性质进行分析;
C.根据二氧化碳、碳酸、盐酸的性质进行分析;
D.根据盐的概念分析。
【解答】A.陶瓷属于无机物,塑料属于有机物,金属属于金属材料,不是有机物,故错误;
B.NaOH、Ca(OH)2 都能与 CO2、SO2反应,得出某些碱能与某些非金属氧化物反应,这是归纳法,故正确;
C.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因此二氧化碳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但二氧化碳不属于酸;盐酸能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盐酸属于酸,故错误;
D.由金属阳离子(或铵根离子)和酸根阴离子构成的化合物属于盐,盐中不一定有金属元素,例如氯化铵(NH4Cl),它是由铵根离子和氯离子构成的盐,其中不含金属元素,故错误。
故答案为:B。
14.【答案】C
【知识点】体温的控制
【解析】【分析】根据对人体体温调节的知识分析判断。
【解答】根据题意可知,当小虞同学暴露在寒冷环境中时,皮肤上的冷觉感受器会感知到这种温度变化,冷觉感受器将信号传递给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为了减少热量的散失,下丘脑会发送信号使皮肤的毛细血管收缩,则①表示的是皮肤毛细血管收缩。同时,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以减少通过汗液蒸发散失的热量,故②表示汗腺分泌的汗液减少。
故选C。
15.【答案】D
【知识点】动能和势能的大小变化;动能和势能的转化与守恒
【解析】【分析】(1)动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速度,质量越大,速度越大,动能越大。
(2)重力势能大小的影响因素:质量和高度,质量越大,高度越高,重力势能越大。
(3)物体克服阻力做功,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内能。
【解答】AB、运动过程中,小球会克服阻力做功,机械能逐渐减小,一部分机械能转化为了内能;在下落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会转化为动能;在碰撞的过程中,小球的动能会转化为小球的弹性势能,故AB错误;
C、根据图片可知,小球在碰撞后的高度上升、质量不变,小球的重力势能增大,所以这个过程中小球的重力势能不是一直减小的,故C错误;
D、小球均未与台阶接触情况下,位置4的速度大于位置3的速度,位置4动能大于位置3的动能,故D正确。
故答案为:D。
16.【答案】(1)+4
(2)2CO↑
【知识点】元素化合价的规则与计算;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2)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解答】(1)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氧元素的化合价为-2,设SnO2中Sn的化合价为x,则:x+(-2)×2=0,解得x=+4;故答案为:+4。
(2)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及其数目保持不变。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反应前有:1个锡原子、2个氧原子和2个碳原子;反应后有:1个锡原子,则空格处应有2个碳原子与2个氧原子,则空格处应添加2CO;又因为CO为气体,故答案为:2CO↑。
17.【答案】(1)C
(2)磁生电;并
【知识点】增大或减小压强的方法;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的辨别;电磁感应
【解析】【分析】(1)感觉疼痛的大小是压力作用效果的大小,压力作用效果跟压力大小和受力面积大小有关。减小压强的方法是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或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
(2)①指示灯发光,指示灯中一定有电流,但是此时已经断开电源,因为手的按压使指示灯发光,一定是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种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②根据按摩头和指示灯是否互相影响判断两者的连接关系。
【解答】(1)用A型按摩头振动按摩时,小明妈妈感到疼痛,是因为压力作用效果比较大,为了减小压力作用效果,可以在受力面积一定时减小压力,也可以在压力一定时增大受力面积,所以选择C按摩头。
(2)断开电源,手按压按摩头时,指示灯发光,说明指示灯中有电流通过,机械能转化为电能,这是由于磁生电现象造成的,这种现象是电磁感应现象。
断开开关,按摩头不振动,指示灯熄灭,用手按压按摩头,按摩棒上的指示灯又发光,说明指示灯和按摩头有重新组成闭合回路,因而原来两者是并联的。
故答案为:(1)C;(2)磁生电;并。
18.【答案】(1)混合物
(2)①②③
(3)B
【知识点】常见实验操作;蒸发操作与粗盐提纯;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区别
【解析】【分析】(1)根据操作①是溶解操作进行分析;
(2)根据溶解、过滤、蒸发操作所需的仪器进行分析;
(3)根据测得结果偏大,获得的精盐的质量偏多进行分析。
【解答】(1)操作①是溶解操作,通过操作①所得到的物质中含有氯化钠、泥沙、水等,为混合物;(2)在溶解、过滤、蒸发操作中都要用到的玻璃仪器是玻璃棒,在溶解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搅拌,加快粗盐的溶解速率的作用;过滤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是引流;蒸发操作中,玻璃棒的作用搅拌,防止局部温度过高,造成液滴飞溅,故选:①②③;
(3)A、蒸发过程中晶体飞溅,会导致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小;
B、蒸发所得的精盐比较潮湿,会导致得到的精盐的质量偏大,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大;
C、蒸发皿中的精盐没有全部转移到称量纸上,会导致称量的精盐的质量偏小,而使精盐的产率偏小。
故选:B。
故答案为:(1)混合物;(2)①②③;(3)B。
19.【答案】(1)大于
(2)降低
(3)吸收
【知识点】熔化与熔化现象;汽化及汽化吸热的特点;沸点及沸点与气压的关系;升华及升华现象;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
【解析】【分析】(1)在流体中,流速越大的位置,压强越小;
(2)气压越低,沸点也就越低;
(3)返回舱与大气摩擦产生的热量很容易烧毁火箭,所以要利用特殊材料在物态变化过程中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解答】(1)吸尘式理发器工作时,机器内部的空气流速大于周围空气流速,压强小于周围空气的压强,使头发碎屑在空间站内的气压作用下,向机器内部运动。
(2)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的降低而降低,当返回舱密封性破坏,空气泄漏,舱内气压下降时,宇航员体内的液体会剧烈汽化,出现“体液沸腾”的危险现象,这是因为液体的沸点随气压降低而降低;
(3)返回舱外包裹的烧蚀材料高温下发生熔化、蒸发和升华等变化,上述变化的过程中会吸收热量,使舱内保持合适的温度,保障了宇航员和设备的安全。
故答案为:(1)大于;(2)降低;(3)吸收。
20.【答案】(1)群落;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甲
(2)运动状态;扩散
(3)15:8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群落的物种组成;生物之间的食物联系(食物链、食物网);力的作用效果;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种群和群落的关系、食物链的含义、被子植物的特点等来分析;
(2)根据力的作用效果、扩散现象来分析;
(3)根据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1)①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区域内,相互之间具有直接或间接关系的各种生物的总和,茶园内所有的生物属于群落;
②食物链始于生产者,终于消费者,所以一条食物链是: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
③茶属于被子植物,所以有种子,并且种子外有果皮包被,因此是甲;
(2)①用热水冲泡茶叶时,茶叶随水而动,说明力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②品茶时,茶香四溢,这是一种扩散现象,扩散现象是指物体从高浓度的地方扩散到低浓度的地方的过程;
(3)茶叶中含有一种物质叫儿茶素,其化学式为C15H14O6,儿茶素中碳元素和氧元素的质量比C:O=(15×12):(6×16)=15:8。
故答案为:(1)①群落;②杂草→害虫→鸡或杂草→鸡;③甲;(2)①运动状态;②扩散;
(3)15:8。
21.【答案】(1)C;D
(2)交界处
(3)地壳
【知识点】地球内部的结构;地震的预报和防范;世界上火山地震带的分布
【解析】【分析】全球有六大板块和无数小板块组成,一般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的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地球内部结构是指地球内部的分层结构,根据地震波在地下不同深度传播速度的变化,一般将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
【解答】(1)当地震来临时,在六楼的同学及时将身边的书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不能选择坐电梯尽快逃生,那样会被困在电梯里面,A错误;室外的同学跑到空旷的地方去,不能跑到教室内躲避,B错误;在教室内来不及跑出教室的同学,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可用书包、枕头、靠垫等保护头部,C正确;如果被埋压废墟下,不哭喊,尽量保存体力,用石块敲击能发出声音的物体,向外发出呼救信号,D正确。
(2)一般来说,板块的内部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容易发生火山、地震。从板块构造角度来看,四川省位于板块的交界处,容易发生地震。
(3)地球内部分为三个同心球层:地核、地幔和地壳。由图示信息可知,A处位于地壳。
故答案为:(1)CD;(2)交界处;(3)地壳。
22.【答案】(1)肾小球
(2)血细胞
(3)重吸收
【知识点】血液循环
【解析】【分析】(1)肾单位是肾脏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包括:肾小球、肾小囊、肾小管。
(2)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形成原尿。
(3)尿的形成主要包括两个连续的生理过程: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
【解答】 (1)图中①模拟肾小球、②模拟肾小静脉、③模拟肾小管。
(2)用塑料颗粒模拟血液中不能进入肾小囊的成分是血细胞(或大分子蛋白质)。
(3)小江同学认为该装置有一处欠妥,因为该装置不能模拟肾单位的重吸收作用。
23.【答案】(1)红
(2)
(3)A;C
(4)⑨
(5)升高温度
【知识点】酸碱指示剂及其性质;盐的性质及用途
【解析】【分析】(1)根据无色酚酞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分析;
(2)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
(3)A、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分析;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C装置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
(4)根据表格数据分析;
(5)根据表中数据分析。
【解答】(1)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滴加无色酚酞溶液,无色酚酞溶液在碱性溶液中变红,在中性和酸性溶液中均不变色,故溶液变红色,说明草木灰浸出液显碱性;
(2)碳酸钾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钾、二氧化碳和水,则装置C发生反应为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钠反应生成碳酸钠和水,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3)A、用浓盐酸代替稀硫酸进行了实验,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挥发出的氯化氢被C中的氢氧化钠溶液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故正确;
B、装置中残留的二氧化碳没有被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小,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低,故错误;
C、氢氧化钠溶液与空气直接接触,空气中的二氧化碳也被C装置吸收,会导致测得生成二氧化碳的质量偏大,测得草木灰中碳酸钾的含量偏高,故正确。
(4)溶液碱性越强,去油污效果越好,由表可知,实验⑨的pH最大,碱性最强,则去油污效果最好的是⑨;
(5)由表中数据可知,溶质质量分数相同时,温度越高,溶液的pH越大,去油污效果越好,温度相同时,溶质质量分数越大,溶液的pH越大,去油污效果越好,故用适量碳酸钠粉末洗涤沾有油污的餐具,为达到较好的洗涤效果,可采取的措施有升高温度。
故答案为:(1)红;(2);(3)AC;(4)⑨;(5)⑨;
24.【答案】(1)Fe3+
(2)过滤
(3)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物质的鉴别、推断
【解析】【分析】根据加入硝酸银产生氯化银白色沉淀和有色溶液,说明废水溶液含有氯离子,有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产生红褐色沉淀,说明废水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据此答题。
【解答】往废水中加入硝酸银溶液后有白色沉淀氯化银生成,说明原废水中一定含有Cl-,而在有色溶液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有红褐色沉淀Fe(OH)3和硝酸钠生成,说明有色溶液中一定含有硝酸铁,因此废水溶液中一定还有Fe3+,在不影响图中现象的同时,废水还有可能含有钠离子、硝酸根离子,则当废水中仅含有一种溶质时,该溶质一定是FeCl3,而当废水中含有多种溶质时,还有可能含有硝酸钠、硝酸铁或氯化钠;或者含有硝酸、盐酸,所以
(1)若废水中仅含一种溶质时,其中的阳离子是铁离子,故填:铁离子。
(2)若要将①、②两个反应中产生的沉淀和溶液进行分离,可以采取过滤操作,故填:过滤。
(3)由于废水溶液中含有铁离子、氯离子,故氯化铁与硝酸银反应,化学方程式为:
故答案为:(1)Fe3+;(2)过滤;(3);
25.【答案】(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
(2)放大
【知识点】平面镜成像特点、原理和现象
【解析】【分析】(1)利用玻璃板透明的特点,可以观察到玻璃板的另一侧,便于找到像的位置;根据平面镜所成的是像是虚像的特点,应在物体一侧观察;
(2)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解答】(1)为了确定像的位置,让蜡烛A的像和蜡烛B重合,既能观察到A蜡烛像的同时,也能观察到B蜡烛,因此实验中要使用透明的玻璃板;因为平面镜所成的像是虚像,所以在玻璃板前蜡烛A这一侧观察才能看到蜡烛的像,故选:B;
(2)由图乙可知,此时物距小于像距,根据凸透镜成实像时,物距小于像距,成倒立、放大的实像。
故答案为:(1)便于确定像的位置;B;(2)放大。
26.【答案】(1)刻度尺
(2)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
(3)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影响电流热效应的因素(焦耳定律)
【解析】【分析】(1)根据要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分析;
(2)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与通过的电流、导体的电阻和通电时间有关,研究与其中一个因素的关系时,要控制另外两个因素不变,结合串联电路电流的规律分析;
(3)第二次实验中,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电阻丝产生的热量不易直接观察,由转换法,可使等质量初温相同的液体吸收热量,由温度变化确定产生的热量多少,结合控制变量法分析;
【解答】(1)除电流表和秒表外,因要记录液面上升的高度,本实验中还需要用到的测量工具为刻度尺;
(2)串联电路各处的电流都相等,实验中,将电阻丝串联连接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实验时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相同;
(3)第二次实验中,电路的电阻变小,电流变大,对甲中电阻丝而言而知,因h1<h3,则有,第二次实验电阻产生热量多;可知,在电阻和通电时间不变时,电流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根据可知,h3<h4,可得出在电流和通电时间相同时,电阻越大,产生的热量越多,总之可以得出的结论为: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则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故答案为:(1)刻度尺;(2)电流大小和通电时间;(3)在通电时间相同的情况下,通过导体的电流越大、导体电阻越大,电流通过导体产生的热量越多。
27.【答案】(1)重力;抑制;抑制作用增强
(2)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知识点】观察结果的记录与分析;控制变量法
【解析】【分析】1、 拟南芥在地球陆地上生长发育会受到重力的影响,而在太空中生长发育受到的重力会大大降低,只受微重力影响。
2、对照实验:在探究某种条件对研究对象的影响时,对研究对象进行的除了该条件不同以外,其他条件都相同的实验。根据变量设置对照实验,使实验结果具有说服力。一般来说,对实验变量进行处理的,就是实验组。没有处理的就是对照组。
【解答】(1)① 拟南芥的样子看起来东倒西歪,这主要是因为失去了重力的刺激。在地球上,植物的生长方向通常会受到重力的影响,使得根部向下生长,茎部向上生长。然而,在太空环境中,由于失去了重力的刺激, 拟南芥的茎部无法保持直立生长,因此出现了东倒西歪的现象。
②分析实验一:由第1组分别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乙烯和生长素都能够抑制根的生长;第4组与2、3组实验对比可得:与单独处理相比较,两者共同作用时抑制作用增强。
(2)据图分析,ACC的浓度越高,幼苗根中生长素的含量越高,所以可得出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故答案为:(1)①重力;②抑制;抑制作用增强;(2)乙烯通过促进生长素含量增加来影响根的生长。
28.【答案】(1)凸
(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
(3)根据题意,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功W= Gh= mgh=6kg×10N/kg×0.4m=24J
【知识点】凸透镜成像的应用;直流电动机的构造原理与工作过程;功的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根据凸透镜成像规律分析;
(2)根据电动机的工作原理分析;
(3)根据功的计算公式W=FS及其应用分析。
【解答】 (1)机器人的镜头是凸透镜,相当于人眼中的晶状体和角膜,外界物体在视网膜上成倒立、缩小的实像;
(2) 电动机的工作原理是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而转动;
(3)根据题意,驱动电机需要克服重力做功W= Gh= mgh=6kg×10N/kg×0.4m=24J。
故答案为:(1)凸;(2)通电导体在磁场中受到力的作用;(3)24J。
29.【答案】(1)种群
(2)1
(3)水平向左运动
【知识点】种群的概念;参照物及其选择;一定溶质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解析】【分析】(1)种群指同一时间生活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
(2)溶质质量分数=;
(3)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说明监测船和中华鲟之间距离不变,据此判断。
【解答】(1)根据种群的定义可知,长江流域所有的中华鲟构成种群。
(2)配制质量分数为2%的氯化钠溶液,溶剂为49千克水,根据题意可知:
=2%;
解得:m氯化钠=1kg;
(3)此时监测船水平向左匀速运动,信号处理装置将信号处理后发现接收到的声音的响度和音调保持不变,说明监测船和中华鲟之间距离不变,因此中华鲟也是水平向左运动。
故答案为:(1)种群;(2)1;(3)水平向左运动。
30.【答案】(1)省力
(2)设脚对A点的作用力为F,顶杆对B点的作用力为F1,顶杆对桶盖上C点的作用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同一顶杆,对B、C两点的力大小相等,即:
桶盖的重为: G= mg=0.3kg×10N/ kg=3N,
且力臂DO2的大小为: DO2=30cm+5cm=35cm,
由②可得:
所以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
(3)因为漂浮,所以
m人=43.5kg
【知识点】浮力大小的计算;杠杆的分类;杠杆中最小力问题
【解析】【分析】(1)根据动力臂与阻力臂的关系判断出杠杆的种类;
(2)分析图乙,有两个杠杆AO1B和O2CD,O1和O2分别为支点,知道各力臂大小,知道桶盖的质量,利用重力公式求桶盖的重,分别利用杠杆平衡条件列出方程求出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
(3)物体漂浮时受到的浮力等于重力,根据阿基米德原理、重力公式列方程可得可以让多少千克的人坐在垃圾桶上,垃圾桶刚好浸没水中而不下沉。
【解答】(1)由图乙可知,AO1>O1B,即动力臂大于阻力臂,所以AO1B为省力杠杆;
故答案为:省力;
(2)设脚对A点的作用力为F,顶杆对B点的作用力为F1,顶杆对桶盖上C点的作用力为F2,根据杠杆平衡条件可得:
同一顶杆,对B、C两点的力大小相等,即:
桶盖的重为: G= mg=0.3kg×10N/ kg=3N,
且力臂DO2的大小为: DO2=30cm+5cm=35cm,
由②可得:
所以脚对踏板A处的压力至少为:
(3)因为漂浮,所以
m人=43.5kg
31.【答案】(1)H2O
(2)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0g+10g×5-69.56g=0.44g
② 设小苏打溶液浓度x,
84 44
20gx 0.44g
x=4.2%>1.2%;
答:不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知识点】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解析】【分析】(1)根据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进行分析。
(2)①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
②根据二氧化碳的质量结合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
【解答】(1)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反应前后钠原子都是1个,碳原子都是3个,反应前氢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3个,反应前氧原子是5个,反应后应该是4个,所以横线部分化学式为H2O;
故答案为:H2O
(2) ①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的二氧化碳质量为220g+10g×5-69.56g=0.44g;
② 设小苏打溶液浓度x,
84 44
20gx 0.44g
x=4.2%>1.2%;
答:不符合他预期的浓度。
32.【答案】(1)由题可知,此时R0和RP串联,电流表示数为
(2)由题可知, Ro标有“10Ω0.5A”, 电流表量程为0~0.6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Im=0.5A,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
(3)流表示数为0.3A,根据欧姆定律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为
又因为AB为长20cm阻值为 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所以此时接入电阻丝的长度为 10cm,由乙图可知G=F=2N
所以物体的质量
(4)变小
【知识点】欧姆定律及其应用;电路的动态分析;电功率计算公式的应用
【解析】【分析】(1)托盘没有重物时,电阻AB全部接入,和定值电阻组成串联电路,已知总电压以及两个用电器的电阻,用欧姆定律求解电流;
(2)确保电路安全,不能让电流表损坏,不能让定值电阻损坏,结合题目分析电路中的最大电流,用P=UI求解最大电功率;
(3)已知电流表的电流为0.3A,应用欧姆定律的变形求解总电阻,然后根据串联电路电阻规律计算电阻AB的阻值,然后计算出物体的质量;
(4)通过题目判断出电压表的位置,然后根据欧姆定律计算出AB的阻值,判断质量的变化。
【解答】(1)由题可知,此时R0和RP串联,电流表示数为
(2)由题可知, Ro标有“10Ω0.5A”, 电流表量程为0~0.6A, 所以电路中的最大电流 Im=0.5A,电路允许的最大电功率是
(3)流表示数为0.3A,根据欧姆定律得
滑动变阻器接入电阻为
又因为AB为长20cm阻值为 20Ω的电阻丝,其阻值与长度成正比,所以此时接入电阻丝的长度为 10cm,由乙图可知G=F=2N
所以物体的质量
(4)要求物体质量越大,电压表示数也越大,所以电压表并联在定值电阻两端,此时最大电压为3V,根据串联电路分压规律可得:,RP最小为10欧姆,此时测量的最大质量为0.2kg,所以该装置所能测量质量的最大值变小;
1 / 1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