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文档属性

名称 2024-2025学年山东省济宁市鱼台县七年级下学期7月期末语文试题(PDF版,含答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8.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5:06:17

文档简介

2024一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质量监测
七年级语文试题
本试卷共8页,满分120分。考试用时120分钟。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和座号填写在答
题卡和试卷规定的位置上。
2,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
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策写在试卷上无效。
3.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
相应的位置,不能写在试卷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策;不能
使用涂改液、胶带纸、修正带。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中华美德,乃民族精神瑰宝,赓续千年,滋养华夏心田。值此“美德润心田,经典伴成
长”主题活动开展之际,让我们共悟美德真谛,在经典传承中点亮文化薪火。
【活动一:美德润心·语林探微】
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美德如摧璨星河,恒久闪烁。翻开书页,那些动人的篇章正绽放
着永恒的光芒:“两弹元勋”邓稼先埋首戈壁,至死不懈;闻一多拍案而起,以般切文字点
燃民族热血;(y1路)梨花悄然绽放,哈尼小姑娘(修q1)的茅屋,温暖了多少深山迷路的
旅人的心;井冈翠竹郁郁苍苍,在绝壁悬崖间书写着如履平地的诗行.
这些跃动的文字里,有鞠弱尽痊的赤诚,有舍生取义的担当,有润物无声的善良。它们
穿越时空,在墨香中迸发永恒力量,化作照亮心灵的火炬,指引新时代少年传承美德,续写
时代华章。
1.文段中加点字注音和括号内词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殷切(yin)驿路
悄然(qiǎo)
修茸
&.殷切(yan)驿路
悄然(giǎo)
修茸
c.殷切(yin)峄路
悄然(qiao)
修茸
D.殷切(yan)峄路
悄然(giao)
修葺
2.材料中划线的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至死不解
B.郁郁苍苍
C.如履平地
D.鞠躬尽瘁
3.读了以上文字,小宁记录了自己的感受,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2分)
A.通过学习这段文字,使我对中华美德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B.文中“驿路梨花”的意象,象征着哈尼小姑娘善良无私的美德。
C.邓稼先的故事,让我们感受到了他至死不懈地为国防事业。
D.新时代少年要发扬和继承中华美德,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七年级语文第1页共8页参考答案
一、积累与运用(28分)
1. A(2分)
解析:“殷切”读作 yīn qiè,“驿路”正确,“悄然”读作 qiǎo r
án,“修葺”正确。
2. C(2分)
解析:“如履平地”形容在艰难地方行走平稳,此处用于写翠竹在绝
壁的姿态,搭配不当。
3. B(2分)
解析:A项缺主语,删去“通过”或“使”;C项缺宾语,句末加“的
奉献精神”;D项语序不当,“继承”与“发扬”调换。
4. A(2分)
解析:③以朱子家训引出校园“光盘行动”,⑤举“黄香温席”典故,
①接范仲淹事例,②过渡到校园美德,④总结倡议,逻辑连贯。
5.(1)(3分)
选图 1:“看这古文字‘孝’,老人弯腰,孩子搀扶。小时候,父母
扶我们学步;长大后,我们应像图中一样,用双手撑起他们的晚年。”
选图 2:“从幼时被父母呵护,到长大后为他们梳头——‘孝’是时
光里的双向奔赴。今天,让我们聊聊如何用行动诠释这份传承。”
(2)(3分)
示例:孝是风雨征程中的温暖庇护,孝是寒夜星空中的永恒灯塔。
(3)C(2分)
解析:C项“临患不忘国”强调忠,与“孝”无关。
6. A(2分)
解析:B项祥子堕落主因是社会压迫;C项《钢铁》起点为十月革命
后;D项“筑路”社会环境反映经济恢复艰难。
7.(4分)
祥子:三次买车失败仍坚持拉车,如被大兵抢车后偷骆驼换钱,体
现底层劳动者的韧性,却终被社会压垮。
保尔:筑路时患伤寒仍坚持工作,全身瘫痪后以笔为武器创作,在
绝境中坚守信仰,展现革命战士的钢铁意志。
8.(6分)
①自缘身在最高层
②独怆然而涕下
③深林人不知
④隔江犹唱后庭花
⑤落红不是无情物
⑥化作春泥更护花
二、阅读与鉴赏(42分)
(一)(5分)
9. B(2分)
解析:“柳自垂”以静衬静,无“时光流逝惆怅”之意。
10.(3分)
选 C古琴。理由:诗中“水仙懒吟”“碧罗未题”营造含蓄雅致的文
人意境,古琴音色古朴醇厚,其舒缓旋律契合新荷静谧之美,能诠释
诗词的文人雅趣。
(二)(14分)
11. B(2分)
解析:“通而有间”的“通”指竹节贯通,“中通外直”的“通”指
莲茎内部贯通,释义相同。
12. D(2分)
解析:乙文借竹表达君子品格,非“仕途理想”。
13.(3分)C、D、F
断句:竹有君子之道四焉/中虚而静/通而有间/有君子之德
14.(3分)
(莲茎)内部贯通,外部笔直,不横生藤蔓,不旁生枝茎,香气远
闻更加清芬,洁净地挺立。
15.(4分)
莲:“出淤泥不染”象征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中通外直”体
现正直通达的君子气节。
竹:“中虚而静”喻谦逊虚心,“外坚而直”表坚贞操守,“应蛰而出”
显通变智慧,“玉声珊然”现君子仪度。
(三)(10分)
16. A(2分)
17. D(2分)
解析:全文主要借竹象征革命精神,非“对自然景物的喜爱”。
18.(3分)
三个“还”字构成递进,突出毛竹被烧、断、砍后仍有竹枝、竹鞭、
竹根,象征革命力量生生不息,强化坚韧不拔的象征意义。
19.(3分)
背景色选“翠绿色”。理由:文中毛竹“郁郁苍苍”“青翠挺拔”,绿
色象征生机与革命活力,其“不向敌人弯腰”的坚贞与绿色的永恒生
命力呼应,凸显革命精神的蓬勃不息。
(四)(13分)
20. C(2分)
解析:烤麦穗等情节主要体现麦收乐趣与童年记忆,非“生活无拘
无束”。
21.(3分)
视觉“晶莹黏糯的米”“深红色的大枣”,味觉“软糯、甜润、浓香”,
多角度描写粽子口感与香气,画面感强,流露对家乡美食的眷恋。
22.(4分)
麦收与端午在时间上重合,粽子是麦收时的解暑美食,两者交织成
童年记忆;麦收的艰辛与粽子的香甜,蕴含劳动的价值与家乡的温情,
成为难以割舍的情感纽带。
23.(4分)
示例:如今收割机代替了人工拾穗,成品粽叶少了煮笋叶的烟火气。
可麦香与粽香仍在记忆里缠绕,那些弯腰拾穗的午后、井里冰粽的清
凉,永远是心底的故乡味。
三、写作(50分)
24. 略
提示:补题如“藏在岁月里的温暖”“藏在岁月里的坚守”,可结合
生活细节(如外婆缝补衣物、父亲送伞等),以具体场景展现美德,
注意抒情与议论结合。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