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往事依依 课件 教案 音频文件 统编版(部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0 往事依依 课件 教案 音频文件 统编版(部编版)(2024)语文七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32.5M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6:25:27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10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积累“徜徉、历历在目、眼花缭乱”等常考词语。
◎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
◎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
◎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品味和积累优美的文学语言,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热爱。(重点)
◎让学生理解文学作品对自身成长的重要意义,自觉养成爱读书,读好书的习惯。培养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难点)
【教学课时】
2课时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PPT课件,准备《往事依依》授课教材和课文朗读音频文件。
学生:完成预习任务,收集描写祖国风光的诗句。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导入新课(5分钟)
教师:同学们,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芽的第一棵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那么,在这些脚印中,有哪些往事令你记忆犹新?(学生自由发言,分享自己的童年回忆)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特级语言教师于漪先生也有自己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故事。
(板书文题及作者)
【设计意图】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忆并讨论自己的成长往事,从而引出本课,使学生有亲切感,更容易走入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20分钟)
1.知人论事:识作者,知背景(出示课件)
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邀请撰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学习生活往事的散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2.破题:明基调(出示课件)
教师: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 "往事",标题中的 "依依"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本文标题中的“依依”,“依依”在这里是“十分留念、不舍分离”的意思。从标题可以推知,文章内容是对往事的追忆,而这些往事又是令作者怀念、思慕不已的。
3.读文:理脉络
(1)字词通关(出示课件)
①字音字形
教师:现在我们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这一课的生字词,检查一下大家的预习效果,其他同学注意纠错。”(学生朗读,其余学生评价,最后教师总结,强调一些易错字的读法,学生齐读,注意字音。)
重点强调:徜徉(cháng yáng)、险峻(jùn)、逃窜(cuàn)、浩渺(miǎo)、水泊(pō)、婵娟(chán)、雕镂(lòu)、狼狈(bèi)、绚丽(xuàn)、角色(jué)、镌刻(juān)、慷慨(kāng kǎi)、历历在目(lì)、记忆犹新(yóu)、心旷神怡(kuàng)、鸦雀无声(què)、眼花缭乱(liáo)
②多音字辨析
率:率领(shuài)、效率(lǜ)
泊:梁山泊(pō)、停泊(bó)
晃:摇晃(huàng)、晃眼(huǎng)
角:角色(jué)、角度(jiǎo)
方法:通过组词帮助学生记忆。
③形近字辨析
窜(逃窜)、蹿(蹿红)、撺(撺掇)
渺(浩渺)、缈(缥缈)
镌(镌刻)、携(携带)
缭(眼花缭乱)、撩(撩人心弦)、瞭(瞭望)
方法:让学生观察字形,找出异同点,再进行组词辨析。
④词语集注
搜索枯肠:形容竭力思索。
身历其境: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 "身临其境"。
历历在目: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
油然而生: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乐在其中: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
津津有味:形容兴味特别浓厚。
气象万千: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方法:让学生结合语境理解词语的意思,并造句加深印象。
(2)文章层次划分
教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给文章划分层次。(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问题,小组讨论交流。)
预设
第一部分(1):总写——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分写——回忆少年时代难忘的往事。
第三部分(8):总写——收束全文,扣题,升华中心。
(3)文章梳理往事
教师:于漪老师教学风格独特,著述颇多,成就斐然。这与其青少年时期所受的文学熏陶分不开。在本文主体部分中,于老师回忆了哪几件往事呢?这些往事给她带来了怎样的感受和影响?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以表格的形式进行梳理概括。可在小组内交流讨论。
(学生默读,思考并讨论,师指名回答)
预设
课件出示:
教师小结: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
【设计意图】从“知人论事、破题、读文”三方面,使学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对文章有整体的感知,为后面深入研读课文打下基础。
三、探究内容,体会情感(20分钟)
1.第一部分(第 1 段)
教师:开篇一句 "年华似流水" 有什么作用?"搜索枯肠" 与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 形成对比,有什么表达效果?(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开篇一句 "年华似流水",简洁而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搜索枯肠" 一词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 "历历在目"" 记忆犹新 " 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2.第二部分第一层(第 2 段)—— 观图画
教师:展示山水画插图提问:"文中说这是 ' 极普通的画 ',但作者 ' 百看不厌 ',这矛盾吗?为什么?"(学生思考回答)
预设 "极普通" 与 "百看不厌"、"仿佛进入画中"、"乐在其中" 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时候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富于想象。"凝视" 与 "徜徉" 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乐趣
教师:作者在第 2 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作者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请同学们找出相关语句进行朗读,并赏析。(学生默读第2段,勾画相关语句)
预设
原文: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预设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和水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教师: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
预设 原文: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品词析句: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教师:作者这篇文章写的是童年往事,但为什么写了“那时读”的感受之后,还要写“以后读”呢?
预设 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将“那时候”与“以后读”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小时候读书印象鲜明。
教师:你有见过哪些自然风光?请仿照作者的用语,写一段文字。
预设 我见过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上的黄果树瀑布,瀑布以上,河谷宽阔,稻田纵横;从岩壁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以下,则河流深切,峡谷险峻。
第二课时
复习导入(5分钟)
教师: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往事依依》,回忆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①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往事依依》,谁能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往事?
②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③第二段作者写的儿时观图画的记忆让作者获得了什么?
(学生思考回答)
探究内容,体会情感(35分钟)
3.第二部分第二层(第 3-4 段)—— 读诗歌
教师:品析第三自然段,有运用那些手法来描写?
预设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对比 引出下文,用对比的手段显示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教师:第二自然段写了观图画,第四自然段写千家书,那么第三段与第二、三段有什么关系,它的意义是什么?
预设 这是一个过渡段。概述读书给“我”学生时代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乐趣, 引出对读《千家诗》的美好回忆。
教师:品析第四段的前两句,能看出有什么特殊的语句吗?它发挥了什么作用?
预设 作者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并且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分组朗读第四段的诗句)
教师:作者引用“万紫千红总是春”时,为什么不直接说“春天很美”? (展示《千家诗》书影)书中按季节编排诗歌,这样的编排有什么好处?和文中“风光流转”有什么关系?
预设 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按季节编排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变化,和“风光流转”呼应。
引用《千家诗》中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也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能感受到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
教师:作者在第四段引用了许多诗句,这些诗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它们是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来编排的,同前文相照应。如果随意调换,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显得杂乱。
教师: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
(学生朗默读第4段,思考并回答问题)
预设 作者在提及《千家诗》后,突然宕开一笔,写祖国的大地山川、家乡的山山水水、四季的风云变幻,再转回《千家诗》上来,看似衔接不甚紧密,但细想来,的确是先有山川风物,后有歌咏它们的诗歌,以山川风物起笔,境界更为大气、开阔,行文也更加摇曳多姿。此外,这样也更能凸显古典诗歌的意义,不仅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更能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教师:再次朗读这些诗句,感受诗句的美好。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一下课外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学生高声朗读)
预设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题西林壁》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白居易《暮江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杜甫《望岳》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4.第二部分第三层(第 5 段)—— 听讲课
教师: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分别诵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田汉的《南归》的情境,感染了大家,也令作者难以忘怀。结合课件资料,请用原文回答这两位老师对作者的启发。
课件出示:
(1)诗词背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南归》:《南归》是田汉早期的一部浪漫主义话剧,作者运用浪漫的想象,童话般地描写了春姑娘和流浪诗人辛先生、青年农民李正明之间的男女感情,表现他们倦于现实人生的苦恼与美好憧憬的幻灭,悲叹理想、现实间的冲突。剧作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同时又交织着坚决的反抗。
(2)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生于1929年的于漪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预设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教师(模仿文中老师"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的动作提问):这一段运用了什么描写?为什么老师读辛弃疾词时会有这样的动作?这体现了诗词的什么情感?
预设 “大声朗诵”“左右摇摆”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读书时的沉浸、陶醉的情状。“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侧面写出了国文教师的朗诵非常的感人,让人充满激情,使我之后每次登上北故楼都心生感慨。
教师:这就是好的朗读能传递情感,我们平时读书也要注意语气语调。
教师:“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中“滚瓜烂熟”表现了什么?这段话有什么意义?
预设 “滚瓜烂熟”写出了“我”因为国文教师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的印象之深,除此之外,在国文教师的影响下,“我”从此喜欢上了辛弃疾的词。
教师:文中对第二位国文老师用了什么手法去描写?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预设 运用神态描写和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方法,“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从正面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
教师: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预设 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和“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教师:第5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词典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 谈谈你的理解。
预设 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二者表达的情感及程度不同。“雕镂”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之深,让“我”永不忘记;“镌刻”则指“我”对诗歌的深刻印象。
教师: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预设
①老师深情的朗诵使这几句诗令“我”深受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老师对这几句诗的深情朗诵,触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教师:文中老师说“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这一段为什么要用老师说开头?
预设 引用老师说的话来深化主旨,写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和影响。
教师:为什么文中最后一段再次提及“往事依依”,用“金色”形容回忆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预设 “往事依依”,点题,“金色的回忆”呼应开头的“记忆犹新”,强调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简短有力收束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教师:为什么文中最后一段再次提及“往事依依”,用“金色”形容回忆包含作者怎样的情感?
4.体会情感
教师: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缕缕情思。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预设
(1)体会情感:
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
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
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
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
(2)作者成长的源头: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设计意图】分析文章主体部分,先将作者的依依往事分为“图画”“诗歌”“听课”三部分来具体探究,探究过程中结合朗读,使学生以读促思,再升华至探讨作者情感,教学层层递进,使学生学习循序渐进。
四、教师总结,布置作业(10分钟)
1.教师总结
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结构梳理】
2.布置作业
①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
②预习《再塑生命的人》
【设计意图】由课内学习写作方法延伸到课外写作,将理论与实践结合。
【设计亮点】
在教学过程中,贯穿于全程的讨论、交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诗句诵读、词句评点,丰富了学生的语言材料;景物、人物描写的赏析,锻炼了学生的鉴赏能力;人物的比较阅读,加深了学生对写作材料与写作目的之间关系的理解;课后写作练习,有助于提升学生的写作水平。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文中领起句有三处: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领起全文)2.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领起第4段)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领起第5段的余下内容和第6段)
文章的主题(中心)可以概括为:作者通过叙写少年时代印象深刻的几件往事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对这些往事的追怀,敦促自己不断奋进,也包含了劝勉年轻一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读书的意味。
二、阅读文章重点写的几件往事,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参考答案: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借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读《千家诗》,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听老师关于读书做人的教导铭刻在心,终生受用不尽。
三、 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2.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3.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4.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参考答案:
1.“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花环的花朵。
2.“沉浸”的本义是浸入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人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全班合作,以“我们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
参考答案:略
21世纪教育网 www.21cnjy.com 精品试卷·第 2 页 (共 2 页)
HYPERLINK "http://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 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共60张PPT)
10 往事依依
R ·七年级上册
第一课时
10 往事依依
学习目标
简要了解作者,积累“徜徉、历历在目、眼花缭乱”等常考词语。
默读课文,梳理文章思路及内容,结合关键句把握文章中心。(重点)
品味本文优美生动的语言,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丰富情感。(难点)
认识文学作品对人成长的意义,培养主动阅读优秀文学作品的习惯,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新课导入
童年时期是人生的第一步阶梯,是萌芽的第一棵春芽,对人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你们现有的人生旅程中,已经留下了一串串成长的脚印。那么,在这些脚印中,有哪些往事令你记忆犹新?
看来大家都有自己的童年回忆,特级语言教师于漪先生也有自己的回忆。今天,让我们一起步入于漪先生的《往事依依》,走进她的成长故事。
作者名片
于漪(yī),1929年生,江苏镇江人,著名语文特级教师,教育家。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她努力探索语文教学规律,坚持教文育人,着力塑造学生良好的文化素质,训练与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2019年,相继获得国家“人民教育家”“最美奋斗者”称号。
背景链接
《往事依依》是著名语文教育家于漪应《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的邀请撰写的一篇回忆自己童年学习生活往事的散文(回忆性散文),发表在《中学生阅读(初中版)》1999年第7期的“追忆黄金时光”栏目上。本文选自《于漪全集》第20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略有改动。
题目解说
作者回忆了少年时代的“往事”,标题中的“依依”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本文标题中的“依依”,“依依”在这里是“十分留念、不舍分离”的意思。从标题可以推知,文章内容是对往事的追忆,而这些往事又是令作者怀念、思慕不已的。
徜徉( )险峻( ) 逃窜( )
浩渺( ) 水泊( ) 婵娟( )
雕镂( ) 狼狈( ) 绚丽( )
角色( ) 镌刻( ) 慷慨( )
历历在目( ) 记忆犹新( )
心旷神怡( ) 鸦雀无声( )
眼花缭乱( )
字词学习
chánɡ yánɡ
miǎo
lòu
jué
jùn

bèi
juān
cuàn
chán
xuàn
kānɡ kǎi

kuànɡ
liáo
yóu
què
◆多音字
( )率领( )效率

shuài

“泊”作动词用,读作bó,如“泊船、停泊”;作名词用,读作pō,如“梁山泊、湖泊”。
( )梁山泊、湖泊( )停泊、漂泊



( )摇晃( )晃眼

huànɡ
huǎnɡ
( )角色
( )角度

jué
jiǎo
◆形近字
窜( )逃窜
蹿( )蹿红
撺( )撺掇
渺( )浩渺
缈( )缥缈
miǎo
cuàn
miǎo
cuān
cuān
镌( )镌刻
携( )携带
juān
xié
向上或向前跳。
乱跑,乱逃;改动(文字)。
缭( )眼花缭乱
撩( )撩人心弦
瞭( )瞭望
liáo
liáo
liào
◆词语集注
形容竭力思索。
搜索枯肠
亲身到了那个境地。也作“身临其境” 。
身历其境
十分清楚地出现在眼前。历历,(物体或景象)一个一个清清楚楚的。
历历在目
指某种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油然而生
指所做的事情很有乐趣。多形容自得其乐。
乐在其中
形容兴味特别浓厚。津津,兴趣浓厚的样子。
津津有味
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
气象万千
出自《论语·述而》:“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
津津乐道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崔颢《黄鹤楼》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课文,思考以下三个问题并用一句话概括文章内容。
1.如何给文章划分层次?
2.文章写了哪几件往事?
3.文中有哪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课文解读
文章层次划分
第一部分(1):总写——引出对往事的回忆,开启下文。
第二部分(2—7):分写——回忆少年时代难忘的往事。
第三部分(8):总写——收束全文,扣题,升华中心。
阶段 主要事件 感受 影响
小时候
童年
初中
小结: 看山水画和
《水浒传》插图
读《千家诗》
听两位国文老师诵读
宋词和诗歌
老师谆谆教导
乐在其中,身历其境(津津有味)
沉醉意境,美不胜收
深深感动,深受感染
铭刻在心
启发“我”的
形象思维
获得美的享受、
生活乐趣
培养“我”课外
阅读的兴趣
使“我”一生受用
作者按照时间顺序,围绕“读书”分别选取了看画、读诗、听课等事件进行叙写,且各有侧重。可谓线索明晰,选材精当。
文章梳理
课文解读
①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
开篇一句“年华似流水”,简洁而形象地点出了时间的流逝。时间流逝会带走许多东西,会让许多事情的记忆变得模糊,甚至“搜索枯肠而不可得”;“搜索枯肠”一词表明许多事情竭力思索都想不起来,与“历历在目”“记忆犹新”形成鲜明对比,强烈的反差,衬托文中写的这几件事留给作者的印象非常深刻。
【部分解】:点题,简述对往事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感受,引出下文对几件往事的回忆。
课文解读
②这只是一幅极普通的画,清晨看到,晚上看到,一天少说看到三四次,竟百看不厌。有时凝视久了,自己也仿佛进入画中,“徜徉于山水之间”,甚得其乐。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
课文解读
品词 “极普通”与“百看不厌”、“仿佛进入画中”、“乐在其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小时候对万事万物的好奇和富于想象。同时“入了神,自然乐在其中”不仅是对看山水画这一经验的总结,其实也是艺术欣赏的一条普遍规律:当你专心致志、全情投入地去欣赏作品时,总能领悟到其中的美妙之处并获得审美愉悦。
品词 “凝视”与“徜徉”传神地写出了作者对山水画的痴迷,作者自己乐在其中,书画给自己带来生活的乐趣。
课文解读
作者在第2段写了看图画,从艺术形象中受到了最初的文学熏陶。作者看了哪些景色?
③梁山雄伟险峻,水泊烟波浩渺,水面有无边无际的芦苇,山上有一排排大房子……
品词 “雄伟险峻”“烟波浩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梁山和水泊的特点。插图的景物描写,将山、水细致地刻画出来,展现出了山的雄伟和水的广阔,描绘出一幅美丽的图画。
课文解读
作者运用的四字短语典雅凝练,引人遐想。作者又是怎样通过画中之景进行联想的呢?找出相关语句,并体会。
④这一切,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好像就是家乡长江边焦山一带。那时读《水浒传》,会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真是津津有味。
品词 作者将《水浒传》中的图景与家乡焦山一带进行联想,使自己如临其境。“好像就是”“不知不觉”“犹如身历其境”等语句形象地描绘出“我”借助眼前的景物解读梁山泊背景的读书趣事。
课文解读
对比 将“那时候”与“以后读”的感受进行对比,突出小时候读书印象鲜明。
【层解】:第二部分第一层(2):观图画,看山水画和《水浒传》插图,如身临其境(趣)。
⑤那时读《水浒传》,会……
⑥以后年龄增长,也曾重读《水浒传》……
作者这篇文章写的是童年往事,但为什么写了“那时读”的感受之后,还要写“以后读”呢?
课文解读
我见过我国最大的瀑布——云贵高原上的黄果树瀑布,瀑布以上,河谷宽阔,稻田纵横;从岩壁上直泻而下的瀑布,如雷声轰鸣,山回谷应,气势非凡,雄伟壮观;瀑布以下,则河流深切,峡谷险峻。
你有见过哪些自然风光?请仿照作者的用语,写一段文字。
第二课时
10 往事依依
复习导入
回忆课文,思考并回答以下三个问题。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往事依依》,谁能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往事?
2.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3.第二段作者写的儿时观图画的记忆让作者获得了什么?
课文解读
⑦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对比 引出下文,用对比的手段显示出石印本《千家诗》的魅力,同时设置悬念,吸引读者阅读兴趣。
比喻 运用比喻的修辞,把读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比作“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把读书的益智作用,形象地描绘成“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表达了作者对书的喜爱之情。
过渡段
课文解读
⑧祖国的大地山川气象万千,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雪,丽日蓝天,风云变幻,真是美不胜收。
品词 作者多用四字短语或成语,简洁又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变化多端的自然美景,并且交代了孕育了《千家诗》中那些美妙的咏物诗的源头活水,赞美了祖国和家乡的自然美,表达了作者热爱祖国和热爱自然的感情。
课文解读
⑨《千家诗》中很大一部分诗歌歌咏祖国风物,按春夏秋冬时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活生生地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阴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阁笔费评章”……
⑩诗句中丰富的颜色给生活涂上了绚丽的色彩:“红紫芳菲”“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令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课文解读
引用
引用《千家诗》中歌咏祖国四季风光的优美诗句,“春花秋月,夏云冬雪,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之中。”突出了诗歌的意境,增添了文章的文采和美感。按季节编排让读者感受到时间变化,和“风光流转”呼应。
引用《千家诗》中描绘那五彩纷呈的世界的精妙词语,具体表现阅读《千家诗》带给“我”的美好感受和浓郁情趣,也使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丽和作者深厚的文学素养,还能感受到作者爱祖国、爱家乡、爱大自然的情怀。
【层解】:第二部分第二层(3-4):读诗歌,读《千家诗》,编织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美)。
课文解读
作者在第四段引用了许多诗句,这些诗句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不能调换。因为它们是按春、夏、秋、冬的时序来编排的,同前文相照应。如果随意调换,会使文章条理不清,显得杂乱。
课文解读
作者在写读诗往事的时候,先概述了家乡风物,然后引用了众多《千家诗》中的诗句,这是为什么?
作者在提及《千家诗》后,突然宕开一笔,写祖国的大地山川、家乡的山山水水、四季的风云变幻,再转回《千家诗》上来,看似衔接不甚紧密,但细想来,的确是先有山川风物,后有歌咏它们的诗歌,以山川风物起笔,境界更为大气、开阔,行文也更加摇曳多姿。此外,这样也更能凸显古典诗歌的意义,不仅带给我们审美的愉悦,更能激发我们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课文解读
请同学们互相分享一下课外积累的描述祖国风光、四季景物的诗句。
(1)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苏轼《题西林壁》
(2)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白居易《暮江吟》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4)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课文解读
作者回忆了两位国文老师分别诵读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和田汉的《南归》的情境,感染了大家,也令作者难以忘怀。结合资料,请用原文回答这两位老师对作者的启发。
课文解读
(1)诗词背景
《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作者晚年任镇江知府时,登北固亭极目远眺,只见滚滚长江,却难见中原故国,不禁心潮起伏,思绪万端。他从京口曾是三国东吴都城,想到当年孙权仅十九岁便统帅万军坐镇东南,多次战胜强敌的英雄业绩,对比眼前只图苟安的南宋小朝廷的昏庸无能,感慨系之,便写下了这首词。
课文解读
《南归》:《南归》是田汉早期的一部浪漫主义话剧,作者运用浪漫的想象,童话般地描写了春姑娘和流浪诗人辛先生、青年农民李正明之间的男女感情,表现他们倦于现实人生的苦恼与美好憧憬的幻灭,悲叹理想、现实间的冲突。剧作弥漫着悲伤的气息,同时又交织着坚决的反抗。
课文解读
(2)作者所处时代背景
生于1929年的于漪在炮火连天中辗转求学:先是以优异成绩考入江苏教育学院附属师范学校;一年后因学校调整,再考入省立淮安中学;读了一个学期,淮安中学搬迁,又考入刚刚复校的镇江中学。
此后,我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课文解读
国文教师教古文喜欢大声朗诵。记得一次教辛弃疾的词《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老师朗诵时头与肩膀左右摇摆着,真是悲歌慷慨,我们这些做学生的,爱国情怀油然而生。此后,我每次登上满眼风光的北固楼,望着滚滚长江水,回顾千古兴亡事,总是感慨万端。
动作描写 “大声朗诵”“左右摇摆”这一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表现出老师读书时的沉浸、陶醉的情状。
侧面描写 “爱国情怀油然而生”侧面写出了国文教师的朗诵非常的感人,让人充满激情,使我之后每次登上北故楼都心生感慨。
课文解读
不用说,这首词我至今还能背得滚瓜烂熟。我就是从那时开始爱读辛弃疾词的。
品词 “滚瓜烂熟”写出了“我”因为国文教师对辛弃疾的《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这首词的印象之深,除此之外,在国文教师的影响下,“我”从此喜欢上了辛弃疾的词。
课文解读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这种感情传染了整个教室,一堂鸦雀无声,大家都被深深感动了。
正面、神态描写 “神情凝注在眼睛里”从正面形象准确地描绘出老师在朗诵时那激动的心情、专注的神态。
侧面描写 “学生的“鸦雀无声”“被深深感动了”从侧面表现出了国文老师的朗诵使学生身临其境。
【层解】:第二部分第三层(5):听讲课,国文老师朗诵诗歌,在心中碉楼下深刻印象(情)。
结合文章内容,梳理这两位老师上课的异同点。
不同点 相同点
老师
所教内容
诵读课文的特点
学生们的感受
对“我”产生的影响
国文老师
代课国文老师
都是国文老师
宋词(古)
现代诗(今)
都是抒情诗词
把慷慨的感情融入身体动作
把深深的感情凝注在眼睛里
都采用诵读法,都深入人心
激发学生爱国之情
学生都被深深感动
学生都深受感染
从此喜欢读辛弃疾的词
对新文学更有兴趣
“我”都牢记了所讲内容,且由此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课文解读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这样安排是否重复,有何作用。
课文解读
不重复。虽然都是写了两位国文老师入情入理讲课的情形,但所讲内容是一古一今,讲课情状也不同,对同学们和“我”的影响更不一样。这样写,充分展现了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对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感、培养兴趣所起的重要作用。
课文解读
第5段中的“雕镂”和“镌刻”在词典中都解释为“雕刻”,既然意思相同,为什么不用同一个呢 谈谈你的理解。
为了避免重复,使语言富于变化。二者表达的情感及程度不同。“雕镂”写出了老师的讲课对“我”的影响之深,让“我”永不忘记;“镌刻”则指“我”对诗歌的深刻印象。
课文解读
为什么“这几句诗镌刻在我心上”,至今难以忘怀
①老师深情的朗诵使这几句诗令“我”深受感动,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② 老师对这几句诗的深情朗诵,触发了“我”对新文学的兴趣,开阔了“我”的眼界,使“我”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
课文解读
老师常对我们说:“你们光念几篇课文是远远不够的,课外要有计划地认认真真读点好书;多读书,读好书,能丰富知识,增添智慧,成为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引用 引用老师说的话来深化主旨,写明老师对我们的教诲和影响
【层解】:第二部分第四层(6):听教诲,老师关于读书的教导,铭刻在心,一生受用(理)。
【部分解】:第二部分:深情回忆求学生涯中促成自己心智发展的、难以忘怀的一些人和事,写出这些经历让“我”受益终生。
课文解读
往事依依,金色的回忆唤起我的青春激情,催我不断奋进。
“往事依依”,点题,“金色的回忆”呼应开头的“记忆犹新”,简短有力收束全文,点明文章中心。
【部分解】:第三部分:收束全文,再次强调回忆美好往事对“我”的激励作用,并呼应开头,再次点题。
课文解读
“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怎样的情感
①“金色的回忆”一语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深深的留恋之情。
②这些往事对“我”的成长意义重大,也在今后不断催“我”奋进,是“我”十分珍贵的记忆。因而,“金色的回忆”一语也包含着“我”对这些往事的珍视之情。
课文解读
请结合之前的分析,从作者的依依往事中体会这种感情,并探寻她成长的源头。
(1)体会情感:
①看山水画:写神情专注、徜徉画中之乐,表现了热爱大自然之情。
②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写浮想联翩、如历其境之乐,表现了好读书、善品味之趣。
③读《千家诗》:写吟诵诗句、沉醉诗境之乐,表现了爱国、爱美、爱生活之情。
④听国文老师上课:写聆听朗诵、深受感染之乐,表现了酷爱文学、关注时代的情思。
课文解读
(2)作者成长的源头:
少年时代深受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深受优秀教师的影响,广泛阅读优秀的文学作品。
课堂小结
于漪深情追溯了少年时代的“依依”往事,抒写了自己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同学们能向于老师学习,热爱自然,热爱读书,热爱文学,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希望多年后的你们回忆起今天的依依往事时,依然会热爱语文。
主旨归纳
本文通过对童年及初中求学生涯中一些常萦绕胸怀而十分留恋的往事的回忆,抒写了作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的深情,告诉青少年要多读书,读好书,明做人之理,做一个志趣高尚的人。
结构梳理
往事依依
情: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
理:多读书,读好书
历历在目、记忆犹新
引出回忆(总)
看图画、读诗歌
听讲课、聆教诲
回忆往事(分)
金色回忆,催“我”奋进
总结往事(总)
艺术特色
1.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课文题目“往事依依”是贯串全文的纽带,开头有感而发,引出对几件往事的回忆,接着追忆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读《千家诗》、听国文课、谈读书收获等往事,最后由事入理,抒发感悟,强调回忆往事的激励作用。文章由现实到回忆再到现实,层次清晰,结构严谨。
艺术特色
2.用词准确,生动传神。
本文的语言优美,名言佳句处处可见,如描绘评注图象所展现的梁山景象(第2段),祖国家乡美好的风光气象(第4段),描摹国文老师讲课入神的情态(第5段)等等。
课后作业
1. 片段写作:作者写两位国文老师上课的情景十分具有感染力。请你仿照作者的写法,试着写一写你最受感染的一个课堂片段。
2. 预习《再塑生命的人》
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一、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文中领起句有三处:
1.年华似流水。几十年过去,不少事情已经模糊,有的搜索枯肠而不可得,但有几件事仍历历在目,至今记忆犹新。(领起全文)
2.学生时代的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领起第4段)
3.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领起第5段的余下内容和第6段)
一、默读课文,勾画文中的领起句,把握全文主要内容和结构。联系文章的标题、开头和结尾,概括文章的主题。
参考答案:
文章的主题(中心)可以概括为:作者通过叙写少年时代印象深刻的几件往事及其对自己的影响,表达了对这些往事的追怀,敦促自己不断奋进,也包含了劝勉年轻一代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祖国、热爱读书的意味。
二、阅读文章重点写的几件往事,想一想,这几件事对作者有什么特殊的意义?
参考答案:
看山水画、读《评注图像水浒传》,借助形象形成了深刻的记忆,发展了形象思维。读《千家诗》,沉浸在诗句营造的美好意境之中,激发起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听老师朗诵《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爱国之情油然而生,开始爱读辛弃疾词。听老师朗诵《南归》深受感动,对新文学更有兴趣,读了许多有名的中外小说,开阔了眼界,使自己的心与时代更加贴近了。
听老师关于读书做人的教导铭刻在心,终生受用不尽。
三、 文中有一些词语运用巧妙,值得反复玩味。细读下面的句子,注意加点词语,品味其表达效果。
1. 书,给我以广阔的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的生活花环的,竟是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石印本《千家诗》。
参考答案:
“编织”与“花环”相照应,而“美丽的生活花环”又与下文《千家诗》中歌咏祖国风物、四季风光的诗篇相照应。阅读这些诗篇,生活如同花环般色彩斑斓;而这一首首诗,正是“编织”这一花环的花朵。
2. 脑海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沉浸在美的享受中,生活情趣浓浓郁郁。
参考答案:
“沉浸”的本义是浸入水中,多用来比喻人处于某种气氛或思想活动中。这里说“沉浸在美的享受中”,表明“我”已经全身心投人到一种审美的状态之中,反映了《千家诗》中五彩纷呈的诗歌对“我”的影响之深。
3. 老师入情入理的讲课也在我心上雕镂下深刻的印象,培养了我课外阅读的兴趣。
参考答案:
“雕镂”的本义是在竹木、玉石、金属等上面刻画,这里用以表明老师人情人理的讲课给“我”的印象之深,难以磨灭。
4. 老师朗诵着,进入了角色,那深深感动的神情凝注在眼睛里。
参考答案:
“凝注”是“凝聚、聚结”的意思(“凝”和“注”本身都有集中的意思),眼神中满满地都是凝聚的感动,凸显了老师朗诵时的全情投入;而“我”能关注到老师眼中“凝注”的感动,说明“我”也全情投入并被老师深深感动了。
四、在你的学习生活中,有没有一些经历让你印象深刻,虽时过境迁仍历历在目?从中选取一二,仿照课文的第2段或第5段写一小段文字。全班合作,以“我们的依依往事”为主题出一期壁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