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件+教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课件+教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909.1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人美版
科目 美术
更新时间 2016-07-02 22:02:46

文档简介

第5课 绘画中的透视现象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了解什么是透视,以及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能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比、观察和分析等方法,帮助学生了解生活中的透视现象,引导学生构建出绘画中的透视规律,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重点难点
1. 教学重点 初步了解视平线和消失点在透视现象中的作用,掌握透视规律,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的美感。
2、教学难点 如何运用透视知识表现近大远小的透视现象。
3教学过程
一.了解概念
3.1.1消失点。
随着视线的延伸,景物会逐渐聚于一点,这个点叫消失点。 提问:消失点的位置可以变动吗? 出示两张消失点在画面不同位置的图片,让学生观察。 学生通过观察总结出:消失点的位置是可以变动的。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消失点的定义及其在透视现象中的变化) 小结:想突出左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右移;想突出右边的景物消失点就往左移。
3.1.2视平线。
教师引导学生关注通过消失点的这条水平线。这条线叫视平线。视平线就是与眼睛平行的水平线,平视时视平线与地平线重合。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视平线的位置。通过观察发现视平线与地平线之间的关系。) 教师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学生用手比一比自己的视平线。【设计意图:学生通过教师的演示,了解到视平线的位置并不是固定的。) 通过对照生活中的场景,让学生了解视平线的变化。如果想表现视平线以下的景物,视平线就要高一点,想表现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视平线就要低一点。
3.1.3消失线。
在感受透视现象给画面带来美感的同时,引导学生发现消失线的规律。 视平线以上的景物越远越向下,视频线以下的景物越远越向上,景物的轮廓与消失点的连线叫消失线。
(学生观察视平线以上和视平线以下景物的消失方向。)
(设计意图:通过对比观察,使学生了解景物的消失方向。)
观察思考发现规律 引导学生观察消失线夹角处天空和道路近宽远窄的透视现象,从而总结出树的透视规律。通过图片,让学生了解北京颐和园长廊中横梁与树的变化规律是一样的。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发现树的透视规律有:近高远矮、近粗远细、近疏远密。)
了解树的透视规律。通过观察横梁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3.1.4二、了解树的透视规律。通过观察横梁的变化,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
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找出消失点、视平线和消失线。分析透视规律。
(设计意图:让学生进一步理解透视规律。)
3.1.5三.欣赏有透视现象的图片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受到透视现象就在我们身边。
3.1.6四.教师演示如何表现透视现象。
1. 确定视平线。
2. 确定消失点。
3. 找出消失线。
4. 画树。
(学生了解如何运用透视规律来表现树)
5. 画环境。
(设计意图:学生观察教师如何根据自己的需要确定视平线和消失点。学生通过教师示范了解消失线与树冠、树根之间的关系。)
3.1.7五.艺术实践感受透视
运用透视知识,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
(设计意图:运用透视知识表现景物,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3.1.8教学活动
活动1【作业】作业评价与展示
1. 能够有目的地安排视平线和消失点的位置。
2. 能够运用透视现象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空间。 学生欣赏作品,进行自评和互评,提高学生欣赏和评价的能力。
小结:今天,你学到了什么? 透视现象可以表现室外风景,也可以表现室内空间,以后我们继续研究。
课件10张PPT。《绘画中的透视现象》你发现了什么?消失点消失点消失点消失点视平线消失线创作一幅有透视现象的风景画步骤:
1、确定视平线位置。
2、确定消失点。
3、找出消失线。
4、画树。
5、添画环境。你学到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