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第二学期九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一、选择题(共 30分,每小题 1. 5分)
1 .在北京人遗址中的 13 层文化堆积里,共发现了 5 层面积较大、堆积较厚的灰烬和其他用火的遗迹。灰 烬成堆、成层分布的现象,表明北京人( )
A .具备人工取火的能力 B .会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C .已广泛使用青铜工具 D .已具有管理火的能力
2 .国之重器“利簋”铭文记录了公元前 1046 年,周武王兴兵与诸侯联军讨伐殷商,与商朝大军决战于牧野, 商军大败的相关史实。用公元纪年法来计算,公元前 1046 年是( )
A .公元 11 世纪 40 年代 B .公元前 11 世纪 40 年代
C .公元 10 世纪 40 年代 D .公元前 10 世纪 40 年代
3 .有人评价商鞅变法的某项措施:“以前是贵族任战士,现在是战士为贵族”。这项措施是( )
A .加强刑罚 B .奖励生产 C .推行县制 D .奖励军功
4 .公元前 221 年,秦始皇在全国推行度量衡标准,制作颁行标准器,并且设立机构每年检查校正生产和 商业活动中使用的度量衡。这有利于( )
A .为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B .不同地域人民语言交流
C .方便各地的交通往来 D .加强国家对经济的管理
5 .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发生于( )
A .东汉末年 B .西晋末年 C .唐朝中期 D .两宋时期
6 “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员的主要制度,一直维持了约 1300 年”。科举制正式确立于( )
A .隋朝 B .两汉时期 C .明朝 D .魏晋时期
7 .唐末黄巢起义后,藩镇割据才普遍出现,部分实力雄厚的藩镇先后被封为王,所建立的封国实际上已 是高度自主的王国。唐朝灭亡后,各地藩镇纷纷自立,其中地处华北地区、军力强盛的政权控制中原,形 成五代 材料反映了( )
A .黄巢起义推翻了唐朝的统治 B .藩镇割据形成于唐朝灭亡后
C .五代是唐末藩镇割据的延续 D .五代十国时期各地战乱不已
8 “如果没有中国的这个发明,就不会有世界近代发达的航海事业,就不会有哥伦布等人的一系列地理大 发现,就不会有各国间大规模的经济文化交流。”这个发明是( )
A .造纸术 B .火药 C .指南针 D .活字印刷术
9 .明朝末年,政治腐败日益严重,国家财政危机深重,朝廷不断加派赋税,饥民遍野,阶级矛盾异常尖 锐。由此可见,农民起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 )
A .自然灾害频繁影响生产 B .农民反抗意识逐渐觉醒
C .政治腐朽社会矛盾激化 D .外族入侵民族危机加重
10 “这次军事冲突的规模是很有限的,但强迫闭关自守的天朝上国打开了大门,由此而引发的一系列中外 冲突使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传统结构逐渐崩坏,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朝贡体系也逐步解体。”“这次军 事冲突”指的是( )
A .鸦片战争 B .第二次鸦片战争 C .甲午中日战争 D .八国联军侵华战争
11 .消息传出后,全国哗然,掀起反割地反投降的斗争。在北京应试的学子发出改革政治、挽救民族危亡 的强烈呼吁。台湾人民表达了“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的决心。上述历史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
A .《南京条约》的签订 B .《北京条约》的签订
C .《马关条约》的签订 D .《辛丑条约》的签订
12 “甲午中日战争,中国被日本打败,义和团运动后,中国又遭到列强的报复,这终于使中国的有识之士 看到中国的当务之急是要有一个更好的更现代化的政府,而不是一个濒于崩溃的帝王之家。”这里的“有识之 士”应该是( )
A .林则徐、邓世昌 B .陈独秀、毛泽东 C .康有为、梁启超 D .孙中山、黄兴
13 .1921 年 2月,《东方杂志》感叹:“一年来,社会主义的思潮,在中国可以算得风起云涌了 …… 仿佛有‘雄 鸡—鸣天下晓’的情景。”这一“情景”的出现( )
A .动摇了封建礼教的统治地位 B .促成了革命统一战线的形成
C .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 D .为中国共产党成立准备了思想条件
14 .中国共产党与中国国民党,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其中第二次国共合作正式建立的标志是( )
A .九一八事变 B .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
C .七七事变 D .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
15 .从土地改革到农业合作化,从联产承包责任制到乡村振兴战略,党和政府不断调整农业政策的根本出 发点是( )
A .提高粮食产量 B .解决温饱问题 C .缩小城乡差距 D .增进农民福祉
16 .1954 年,周恩来在日内瓦会议上提出:“亚洲人民自己的事情应当由亚洲人民自己来管。”这表明新中国 坚持( )
A .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 B .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C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观 D .联合国为中心的多边外交
17 .雅利安人侵入该地后,逐渐建立起严格的社会规范:农民要一直在土地上劳作,他们的后代也是这样。 手工业者专门从事一项工作,代代相传,为更高等级服务。最苦最累最“肮脏”的工作,也由固定的等级负 责。材料反映的是( )
A .西欧庄园 B .印度种姓制度 C .租地农场 D .雅典民主政治
18 .17 世纪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体。在这种政治模式下,国王不仅“临朝不理政” , 而且无权废除任何法律。下列对国王“临朝不理政”产生重大影响的文献是( )
A .《大宪章》 B .《权利法案》 C .《资本论》 D .《共产党宣言》
19 .1864 年,马克思在国际工人协会《协会临时章程》中指出:“工人阶级的经济解放是一切政治运动都应 该作为手段服从于它的伟大目标。”为此,协会( )
A .开展经济斗争 B .发动武装革命 C .加强宣传教育 D .建立工人政权
20 .1921 年 3 月,在俄共(布)第 10 次代表大会上,列宁作了关于粮食税取代余粮收集制的报告。第二年 3 月,俄共(布)又决定将利用商品货币关系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作为党的基本任务。这些调整措施使苏维埃俄 国( )
A .开启近代化进程 B .走上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C .巩固了工农联盟 D .开始了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
二、综合题
21 .( 6 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
材料一 :汉初社会经济残破,地方割据势力强大,中央集权有限,统治者采取了变通的郡国并行的 国家结构形式,这种国家结构形式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统治阶级在与分裂势力作顽强斗争 的同时,也要求“ 郡国自拊循其民 ” ,给予地方政府较大的自主权,为缓和汉初国家与社会的矛盾奠定了 政治基础。
——摘编自卜宪群《秦汉之际国家结构的演变》
材料二 :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 ……它以空前繁荣的经济文化、众多的人口和广大的地域 成为中华民族的主题凝聚核心。秦汉统一与边疆开发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 现实。
——摘编自刘正寅《“ 大一统 ”思想与中国古代疆域的形成》 (1)( 3 分)根据材料一 ,指出作者是如何认识汉初“郡国并行制”的?为解决这一制度带来的弊端,汉武帝 在政治和经济上分别有何举措?
(2)( 3 分)根据材料二,指出秦汉时期对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产生的影响。
22 .( 8 分)
材料一 :根据儒家“ 征召有才能的人才能更好地解决国家种种问题 ”的基本信条,隋唐时期把平等 竞争机制引入选官制度,向社会各阶层人才打开了入仕的大门。
——摘编自张国安《中国古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现代借鉴》 材料二 :唐太宗在位 20 多年,开创了唐朝的盛世局面。他广纳贤才,知人善任,同时减轻人民的劳
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政治上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唐玄宗前期励精图治,重用贤能,实行了一
系列改革 ……发展经济,改革税制 ……使唐朝进入了鼎盛时期。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材料三 :为防止唐末以来武将专横跋扈的弊端重现,宋太祖有意重用文臣掌握军政大权。后继的宋 太宗继续采取抑制武将、提升文官地位的政策,使文臣统兵的格局逐渐形成。当时的文官担任中央和地方 的要职,甚至主持军务。武将带兵打仗要按照朝廷预授的“ 阵图 ”行军布阵 ……
——摘编自人教版七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1)( 3 分)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一中的“选官制度”是什么?该制度的创立有何意义?
(2)( 2 分)根据材料二、归纳“盛世”和“鼎盛”局面出现的共同原因。
(3)( 3 分)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分析材料三反映的是宋朝的什么政策?该政策有何积极作用?
23 .( 8 分)中国共产党始终立足国情、审时度势地选择革命或建设道路。
材料一 :国共历史上的第一次合作取得了重大的成就,其中最为突出的两项成就,其一是创办了一 所新式的军事院校,其二是领导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有力地推动了全 国革命形势的发展。
材料二 :不但小块红色区域的长期存在没有疑义,而且这些红色区域将继续发展,日渐接近于全国 政权的取得。
——毛泽东《井冈山的斗争》
材料三 :1956年,我国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国家对农业进行社 会主义改造,主要是把分散的个体农民组织起来,引导他们参加农业生产合作社,走集体化和共同富裕的 社会主义道路 ……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出现了全行业公私合营的高潮,在改造过程中,国家对 资本家占有的生产资料实行赎买政策,实现了和平过渡,是中国社会主义改造的创举。
——摘编自统编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1)( 2 分)材料一中提到的“军事院校”和“一场轰轰烈烈的战争”分别指什么?
(2)( 2 分)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第一块“红色区域”的名称。中国共产党由此探索出怎样的革 命道路?
(3)( 4 分)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对资本主义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的措施。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 社会主义改造完成的历史意义。
24 .( 8 分)科学技术的发展在推动社会进步,科学技术也影响到国际关系的变化。
材料一 :如果说,牛顿为工业革命创造了一把科学的钥匙,瓦特拿着这把钥匙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 门 …… 工业革命,还使英国走进了现代化的大门,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这也就迫使整个世界追 随着英国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因此,我们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是英国引领了当时世界的潮流,打开了 现代世界的大门。
· ——摘编自《大国崛起》
材料二:第一次工业革命,许多技术发明来源于工匠的实践经验,科学和技术尚未真正结合;第二次 工业革命,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科学发挥更为重要的作用。
——摘编自百度百科
材料三:从整体上来说,第一次工业革命在给予清王朝以沉重的打击的同时,也刺激了这个古老帝国 的发展与崛起,虽然后来又历经第二次工业革命带来的惨痛的洗礼,但是在总的历史进程上已经开始萌发 复兴之意了。
——刘天《英国工业革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
(1)( 2 分)结合所学,回答瓦特“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的发明是什么。根据材料一 ,指出工业革命使英 国发生的变化。
(2)( 3 分)根据材料二,归纳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二次工业革命中推动新式交 通工具变革的发明。
(3)( 3 分)根据材料三,概括两次工业革命对近代中国产生的影响。
答案
1-5 DBDDB 6-10 ACCCA 11-15 CDDDD 16-20 BBBAC
21 .(1)郡国并行制符合了汉初历史与现实的客观状况。举措:政治:颁布推恩令;经济:盐铁官营,将铸 币权收归中央。
(2)秦汉是我国多民族形成与发展时期,奠定了我国疆域的基础,创造了各民族共同为一体的中华民族。
22 .(1)科举制。该制度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 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
(2)善于用人、重视经济发展、善于改革、关注民生等。
(3)重文轻武。该政策扭转了五代十国时期尚武轻文的风气,杜绝了武将拥兵自重的情况,有利于政权的稳 固和社会稳定;造就了宋朝科技发达、文化昌盛、人才辈出的文治局面。
23 .(1)黄埔军校;北伐战争。
(2)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
(3)公私合营、赎买政策。意义:三大改造的完成,实现了生产资料从私有制向社会主义公有制的转变,我 国从此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24 .(1)改良蒸汽机。使英国成为第一个现代化国家,向现代化的方向前进。
(2)科学研究(自然科学)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发明:内燃机。
(3)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近代化的探索、救亡图存的探索、向西方学习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