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三校联考历史学科试卷
一、单项选择题(60分,共20题,每小题3分)
下图为我国不同地区出土的新石器时代的文物,可用于佐证( )
A.地理环境复杂多样B.青铜文明辉煌灿烂C.手工技艺高超精湛 D.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在岭南交广地区,孙吴时已出现‘再熟之稻’……梁代夏侯夔在豫州(今安徽寿县)立堰‘灌田千顷,岁收谷百万余石’……在桑蚕生产方面,有一年‘八熟’之蚕”。材料叙述的现象是( )
A.北方人口的南迁 B.江南地区的开发 C.地方豪强的壮大 D.诸侯争霸的影响
宋末元初,向海南黎族妇女学习纺织技术,并传播和改进海南棉纺织技术的女纺织家是( )
A.冼夫人 B.李清照 C.嫘祖 D.黄道婆
《宋史·食货志》载:“南渡后,水田之利,富于中原,故水利大兴。”《后乐集》载:“江浙一带,昔之曰江曰湖,今皆田也。水稻种植遍及南方各地。”下列史实能够印证材料观点的是( )
①当时流传“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谣 ②制瓷业发达,景德镇发展成为著名的瓷都
③南方赋税收入成为国家财政的主要支柱 ④发明了新的灌溉工具——筒车
A.①②③ B.①②③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中国古诗具有一定史料价值,可以以诗文证史,下列诗句能够证实民族英雄郑成功功绩的是( )
A.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B.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
C.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D.开辟荆榛逐荷夷,十年始克复先基
鸦片战争前,“中国”一词多指“中原”“中土”地区。鸦片战争后,“中国”逐渐成为“万邦之一”的正式国家称号。这一变化反映了当时( )
A.西方势力深入内地 B.民族国家观念形成 C.贸易形势发展变化 D.西北边疆不断巩固
历史学家金冲及说:“如果用短近的眼光来看,甲午战争对中国似乎只是一场备受屈辱的悲剧;但以更长远的眼光来看,却又是一个新的起点。屈辱迫使人们重新思考,屈辱又催促人们猛醒,发愤图强,从而揭开中国近代历史上新的一页。”这一“新的起点”的论断是基于甲午战争( )
A.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B.推动了中国政治近代化转型
C.列强侵华由商品输出转为资本输出 D.揭开了近代民主革命的序幕
图片、碑刻等都是历史的见证。右图所示图文资料共同见证的历史是( )
A.国共合作,打倒军阀 B.国共内战,星火燎原
C.推翻帝制,走向共和 D.国共合作,抗日烽火
20世纪20年代,中国共产党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与这一道路直接相关的文章是( )
A.《文学革命论》 B.《我的马克思主义观》
C.《庶民的胜利》 D.《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下列图片共同反映的内容是( )
A.正面战场的抗战 B.敌后战场的抗战 C.全民族坚持抗战 D.东北抗联的抗战
1950年11月,全国财政会议接受了陈云同志提出“国防第一,稳定市场第二,经济建设第三”的主张,并确定为国家财经工作的方针。这一方针( )
A.是坚持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有益探索 B.是对美国发动侵朝战争的积极应对
C.标志着我国国防建设取得历史性突破 D.导致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比例严重失衡
1992年,被人们称为中国改革的分水岭。世界银行前驻华首席经济学家华而诚曾讲道:“如果说此前中国一直在隧道中探索,1992年应该说人们终于看到了隧道口的光亮。”这是因为( )
A.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 B.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
C.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扩大开放 D.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
据记载,波斯一带的年轻人从小就阅读《荷马史诗》,“唱颂索福克勒斯和欧里庇得斯的悲剧诗”;梵文史诗《罗摩衍那》就深受《伊利亚特》和《奥德赛》的影响,而古罗马的《埃涅阿斯纪》中可以看出很深的印度文学的烙印。由此可见( )
A.文化传统将影响统治策略 B.希腊文学是世界文学发展的源头
C.征服者推行文化包容政策 D.不同文明间存在一定程度的交流
“当市民们获得权力和财政资源时,他们通常能说服国王向他们颁发皇家特许状,准许他们在一个单独的市镇内联合起来。”材料反映了中世纪西欧城市( )
A.确立了封君封臣制度 B.是独立自主的经济、政治单位
C.是相对自治的共同体 D.完全摆脱了国王和领主的控制
金寿铁在《普遍史:重温法国大革命与俄国革命的意义》一文中写道:“大革命无疑带给了下一个时代最大的革命成果,就是这场大革命极大地唤醒了人民的阶级意识与革命首创精神。”作者旨在强调法国大革命( )
A.摧毁法国封建统治 B.摆脱英国殖民统治C.推动资本主义发展 D.促进社会思想解放
早期工人斗争主要着眼于薪酬,结果往往收效甚微。随着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的结合,工人把经济与政治斗争相结合,提出改造社会等政治纲领。这说明马克思主义( )
A.适应了工人斗争的现实需要 B.揭示了人类发展的客观规律
C.随着实践运动不断发展 D.肯定阶级斗争的历史进步性
工业革命初期,为要尽量利用一切地方,工厂建成几层,各层尽可能不高。机器占了最多的面积……空气中经常弥漫着混杂机油的棉尘。这说明早期的工厂( )
A.工作环境恶劣 B.管理手段落后 C.普遍雇佣女工 D.社会分工鲜明
下图是国际社会主义运动发展示意图,其中空白处应填的是( )
A.第一国际 B.工业革命 C.十月革命 D.宪章运动
1935﹣1937年比利时国民统一政府的改革被反对派谴责为盲目抄袭美国的新政;1933年,英国职工代表大会通过决议,督促英国政府效法罗斯福实行新政。这反映罗斯福新政( )
A.增强了政府宏观调控能力 B.恢复了人民对政府的信心
C.对资本主义世界产生影响 D.开创国家干预经济的先河
下表是1949—1989年联合国成员国数量变化表。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年份(年) 1949 1959 1969 1979 1989
联合国成员国数量(个) 58 83 125 149 156
A.全球经济的发展 B.美苏冷战的结束 C.联合国职能扩大 D.亚非拉国家的独立
二、非选择题(40分。共3题,21题14分,22题14分,23题12分)
21.(14分)报刊是时代的晴雨表,也是历史的风向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末,中国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甲午中日战争以后,光绪帝下诏准许官民办报,随着清政府“言禁”“报禁”的开放,办报出现了高潮,伴随着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一些爱国知识分子纷纷以创办报刊作为宣传其思想的武器。 ——摘编自《中国近代报刊史》
材料二 如图
材料三 《民报》风行海内外,多次重印,仍然供不应求。继《民报》之后,又一批革命刊物,如《复报》……相继创刊……国内许多城市,都有革命党人主编的报纸出版。……革命派已经以明显的优势占领了思想阵地。革命运动于是不可遏制地迅猛发展。 ——摘编自杜文青《帝国改革往事:公元前700年—公元1911年》
材料四 《解放日报》最早创刊于1941 年中国共产党延安时期,是中国共产党的机关报。1941年6月9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普南战役的教训》的社论,揭露日军破坏国共合作的谣言攻势。1941年8月3日,《解放日报》发表题为《努力开展文艺运动》的社论,文章论述了文艺在抗战中的作用及发展抗战文艺的必要性。1943年7月2日,邓小平在《解放日报》发表了《太行区的经济建设》社论,文章总结了太行区经济工作的经验,指出根据区地军民找到了一条战胜各种困难的经济建设道路。 ——摘编自《中国新闻事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19世纪末20世纪初我国近代报刊业发展的原因。(4分)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的三种刊物宣传的思想主张分别是什么?(3分)指出材料三中《民报》的创刊对革命发展的意义。(2分)
(3)根据材料四概括《解放日报》在抗日战争中发挥的作用。(3分)
(4)综上所述,谈谈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的关系。(2分)
22.(11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2025年5月7日至10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邀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今年秋天,中国也将隆重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台湾回归中国正是二战的胜利成果,是战后国际秩序重要组成部分。习近平主席指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等一系列具有国际法效力的文件都确认了中国对台湾的主权,其历史和法理事实不容置疑。……多国领导人均表示坚定恪守一个中国政策,认为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王毅谈习近平主席对俄罗斯进行国事访问并出席纪念苏联伟大卫国战争胜利80周年庆典》
材料二 假如没有中国,假如中国被打垮了,你想有多少师团的日本兵,可以调到其他方面来作战。他们马上可以打下澳大利亚,打下印度……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请写出抗日战争全面爆发的时间和标志(2分)。请写出一例苏联伟大卫国战争中的重要战役(2分)。
(2)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写出能够证明“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的史实。(需从中国古代史、中国现代史和材料中各举一例)(6分)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说中国的抗日战争为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做出了什么贡献。(2分)
(4)请你谈一谈中俄隆重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重大意义。(2分)
23.(12分)中医药承载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和历史,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
朝代 人物 中医药学发展成就
战国 扁鹊 已懂得用针刺、汤药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总结出望、闻、问、切四诊法
东汉 ① 发明了“麻沸散”。创编出“五禽戏”。
张仲景 《伤寒杂病论》发展了中医学的理论和治疗方法,总结了各种疾病的症候,还发展了“治未病”的思想。
唐朝 孙思邈 《千金方》总结唐以前历代的医学理论和实践经验,收集5300多个药方,记载了800多种药物。孙思邈被后世尊为“药王”。
② 李时珍 《本草纲目》记载药物1800多种,收录药方11000多个,附有1100多幅药物形态图。17世纪初传入日本和朝鲜,后又被译为多种文字。
(1)请将表格①②两处补充完整。根据表格内容概括我国中医药学的发展特点。(4分)
材料一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谈到撰写《伤寒杂病论》的背景时说:感往昔之沦丧,伤横夭之莫救,乃勤求古训,博采众方……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虽未能尽怠诸病,庶可以见病知源。 ——《伤寒论·序》
材料二 (旧药物著作)名称多杂……时珍病之。乃穷搜博采……历三十年,阅书八百余家,稿三易而成书,曰《本草纲目》。 ——《明史·李时珍传》
(2)依据材料,归纳《伤寒杂病论》《本草纲目》撰写过程的共同特点(2分)。结合所学,说出《本草纲目》的历史地位(2分)。
材料三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原创的医学科学,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的生命观、健康观,兼具科学和人文的双重属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强调我们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
——摘编自程纯、胡刚《坚定传承发展中医药的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依据材料,概括当今社会我们应如何弘扬中医学(4分)。
2024-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初三年级三校联考历史学科试卷
评分参考
一、选择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D A D B B C D C
题号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答案 B D D C D A A C C D
二、非选择题
21.(1)原因:民族危机空前严重;政策的允许;资产阶级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开展;爱国知识分子的努力。(4分)
(2)思想主张:变法图强;民主共和;民主和科学。(1点1分)
意义:《民报》是中国同盟会的机关报,它的创刊为革命派提供了宣传革命思想的阵地,使革命派以明显优势占领思想阵地,促进了革命思想的传播,推动了革命运动迅猛发展。(2分)
(3)作用:宣传团结抗日思想;鼓舞抗日军民士气;指导敌后抗日根据地的经济建设。(1点1分)
(4)关系:近代报刊是反映时代变化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媒体,在记录历史、宣传思想、传播信息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代报刊与时代发展联系密切,既是时代变革的产物,又能推动社会进步(2分)
22.(1)1937年;七七事变(卢沟桥事变)(2分)斯大林格勒战役(莫斯科保卫战、柏林会战、列宁格勒战役等)(2分)
(2)中国古代史:三国时,吴国孙权派将军卫温率领万人船队到达夷洲,加强了大陆与台湾的联系;元朝设置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今台湾),这是历史上中央政府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的行政机构;1662年(或“清朝时”),郑成功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台湾;清军进攻台湾,台湾归入清朝版图;清朝设置台湾府,隶属福建省。(任选其一)
根据材料:《开罗宣言》中规定,日本所窃取的中国领土,例如东北地区、台湾及其附属岛屿、澎湖列岛等,归还中国;《波茨坦公告》重申了《开罗宣言》的条件必须实施。(任选其一)
中国现代史:海峡两岸达成“九二共识”,都承认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的一部分。
(3)①中国战场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东方主战场,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作出了巨大贡献;②中国军队牵制了日军的大量主力,为其他战场的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创造了有利条件。(意思相近即可)(2分)
(4)提醒人们牢记历史,珍惜和维护世界和平,警示人们以史为鉴,避免类似战争的再度发生。(言之有理即可)(2分)
23.【答案】
(1)补充:①华佗;②明朝。(2分)
特点:源远流长;诊断方法独特;重整理与总结等。(任选两点即可)(2分)
(2)共同特点:勤于学习、博采众长、继承前代医学成果。(任选两点即可)(2分)
历史地位:在世界医药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2分)
弘扬:充分发挥中医药的独特优势,推进中医药现代化,推动中医药走向世界;要继承好、发展好、利用好传统医学,用开放包容的心态促进传统医学和现代医学更好融合。(4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