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武汉市五校联合体2024-2025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地理试题
一、单选题
法拉吉是位于阿拉伯半岛东南部阿曼自古以来修建的一种水渠灌溉系统。该系统是利用重力,从高往低把山泉水、地下水引到村落,部分藏于地下,部分出露地面。我国新疆的坎儿井是通过地下渠道将稳定的地下水引导至地面,用于灌溉和生产生活的无动力吸水设施。下图分别示意阿曼地理位置、法拉吉景观和坎儿井剖面,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阿曼与我国新疆均气候干旱,两者干旱原因的主要差异是( )
A.阿曼受西南季风影响,新疆受西北季风影响
B.阿曼受信风带影响,新疆受西风带影响
C.阿曼受地形阻挡水汽,新疆受副热带高压带影响
D.阿曼受副热带高压带控制,新疆深居内陆远离海洋
2.坎儿井暗渠多沿等高线延伸,而法拉吉渠道更倾向于顺坡直下,二者差异的核心是( )
A.地形坡度差异 B.水源补给稳定性 C.输水防蒸发需求 D.施工技术水平
3.某干旱地区采用“法拉吉+坎儿井”组合灌溉系统,其设计意图是( )
①利用法拉吉快速引地表径流,补充坎儿井水源②通过坎儿井暗渠输水,减少法拉吉明渠蒸发
③利用法拉吉明渠调蓄洪水,降低坎儿井压力④通过坎儿井竖井监测水位,优化法拉吉输水
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
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中西部是埃塞俄比亚高原,为热带草原气候,青尼罗河发源于此。尼罗河的主要水源来源于青尼罗河。埃塞俄比亚北部、东北部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已严重制约其社会经济的发展。下图中左图是尼罗河示意图,右图示意埃塞俄比亚的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4.按北半球季节,推测尼罗河的丰水期是( )
A.冬春季节 B.春夏季节 C.夏秋季节 D.秋冬季节
5.指出埃塞俄比亚北部和东北部地区面临的主要生态问题是( )
A.水土流失 B.水资源枯竭 C.森林减少 D.土地荒漠化
6.埃塞俄比亚北部和东北部作为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说法正确的组合是( )
①全面禁牧,恢复自然植被 ②调整农业结构,发展节水农业
③大力植树造林,防治风沙 ④控制人口增长,减轻生态压力
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
在以武汉为中心的“1+8”都市圈中,武汉的辐射能力强弱也取决于都市圈内其他8个城市的承接能力。对这8个城市在都市圈经济辐射中的承接能力进行综合评价,综合评价指标越高,越有助于承接经济辐射,从而有助于发挥武汉市经济辐射作用的最大价值。下图中左图为武汉“1+8”都市圈分布简图,右图为武汉都市圈内其它8个城市经济辐射承接能力的评价指标数据统计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7.据右图分析,制约鄂州承接武汉经济辐射能力的关键因素是( )
A.相对经济规模 B.常住人口规模 C.基建完善程度 D.产业契合程度
8.按综合指标分析,下列城市中承接武汉经济辐射能力最突出的城市是( )
A.黄石 B.黄冈 C.仙桃 D.潜江
9.为增强承接效能,推动武汉对都市圈经济辐射高效转化,八个城市见效快的措施是( )
①完善基础设施 ②提升城市等级 ③配套公共服务 ④打造投资环境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
南亚巴基斯坦西水东调工程是指从印度河向甲河调水,该工程促进了该国东部地区耕作制度由一年两熟转为一年三熟,缓解了巴基斯坦粮食短缺的状况。下图为南亚局部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0.与输入地相比,输出地的特点是( )
A.河流年平均径流总量更丰富 B.降水在季节分配更趋近均衡
C.河流携带泥沙的能力更弱 D.径流量随季节波动幅度更小
11.影响输入地耕作制度改变的主要原因是( )
A.区域气候出现暖湿化转变 B.可开垦为耕地的荒地面积拓展
C.灌溉水源的供给得以增加 D.农业种植技术实现跨越式提升
12.乙城镇位于印度的平原地区,城镇规划中应考虑楼栋间通风问题,从该地区最大风频角度看,最合理的楼栋间布局是( )
A.a B.b C.c D.d
南美洲北部的内格罗河是亚马孙河北岸最大支流,水色黝黑,内格罗河在西班牙语中为“NegroRiver”,意为“黑色的河流”,流域内原始热带雨林广布。内格罗河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下图示意内格罗河地理位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
13.相较于布朗库河,内格罗河( )
A.流域面积小 B.含沙量大 C.流速平缓 D.汛期较长
14.内格罗河称为“黑色的河流”,其最可能的原因是( )
A.雨林茂密,阳光遮挡 B.植茂腐丰,水蕴腐质
C.水土流失,含沙量大 D.航运繁忙,排污量大
15.内格罗河是目前世界上比较“健康”的河流之一,其主要原因是( )
A.流域经济发达,环保措施完善 B.热带雨林气候,海陆间水循环活跃
C.周边无大工业,污染排放极少 D.河流水量丰沛,水体沼泽自净力强
二、综合题
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党河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内流河疏勒河的支流。自1975年党河水库建成后,随着敦煌党河灌区灌溉面积的扩大,党河下泄水量日益减少。20世纪后期,多数情况下党河与疏勒河已无明显水力联系,仅在大洪水时有少量洪水汇入疏勒河下游河道。作为生态脆弱区的重要河流,党河流经肃北县,敦煌市,是这两个地区生产、生活的主要水源,被称为肃北、敦煌的“母亲河”。近年来,肃北县和敦煌市协作开发利用党河流域的水资源,使流域内特色林果业如葡萄等瓜果发展迅速。下图示意党河流域部分图。
(1)说出党河干流整体流向,描述其流量的时空变化主要特点,并推测该河偶有洪水的可能原因。
(2)从气候及水源角度,指出党河流域内葡萄等瓜果生产的优势自然条件。
(3)水是党河流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请为党河流域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三条可行性措施。
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数据中心是用特定设备在互联网上传输、存储数据信息的场所。数据中心的设备精密,对环境质量要求较高,过冷过热、潮湿干燥、灰尘等都不利于设备的保护和长期使用。数据中心最大特点是高耗能。
贵州省贵阳市平均海拔1071米,冬季平均气温约4-6℃,夏季平均气温约22-24℃,森林覆盖率达46.5%。2015年,经国家批准,贵阳市、贵安新区共同创建国家级大数据产业发展聚集区。现今贵阳市已成为我国南方最大的数据中心基地,也推动了该市产业升级,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发展。图1示意贵州省地形简图,图2示意贵阳产业结构变化。
(1)从地形、地质角度,分析贵阳市、贵安新区建立数据中心基地的有利条件。
(2)相较于承接我国东部地区的产业转移,说明贵阳建立数据中心基地产生的益处。
(3)依据图2,描述贵阳市2010年-2020年产业结构变化,列举自2015年因建设数据中心基地而产生的两个可能新增产业。
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位于英国东南部的M地区曾为湿地(沼泽),年降水量是蒸发量的1.2~1.5倍,远低于英国西部、北部。在罗马时代(大致约为公元前27年至14世纪中期前)当地人们尝试排水,但仅零星开垦。17世纪引入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术后,湿地得以成片开垦。经过几百年的开发,M地区已成重要农产品生产基地,但也产生诸如土壤、生态等方面的问题。下图示意M地区在英国的位置。
(1)分析M地区在罗马时代湿地仅得到零星开垦的可能原因。
(2)说明17世纪M地区湿地成片开垦的有利社会经济条件,并说出成片开垦后发展农业的有利自然条件。
(3)相较于成片开垦前,推测当前M地区农业发展产生的土壤与生态问题。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D B A C D C A B D A
题号 11 12 13 14 15
答案 C A C B D
16.(1)整体流向:大致自东南向西北流。流量时空变化特点:时间上,季节变化大;夏季(夏秋季)流量大,冬季(冬春季)流量小;年际变化相对较小;空间上:从上游到下游流量逐渐减少。偶有洪水的原因:夏季气温异常升高,导致高山冰雪融水量大幅增加;夏季偶尔的强对流产生短时强降水,形成山洪。
(2)气候:气候干旱,晴天多,光照充足,利于瓜果光合作用,积累糖分;昼夜温差大,夜晚呼吸作用弱,糖分消耗少,瓜果甜度高。水源:有党河提供灌溉水源,瓜果生长的用水有保障;水源的污染少,水质好。
(3)肃北县和敦煌市在水资源利用方面加强协作与统筹管理,合理分配水资源(或统筹协调流域内上下游水资源利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如滴灌、微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因地制宜,适度扩大特色林果业规模,注重品种优化;发展生态农业,减少化肥、农药使用,保护土壤和水源环境;加强流域内植被保护,防治水土流失;控制农业开发强度,避免过度垦殖导致生态退化。
17.(1)高原地形,海拔高度适宜,冬夏气温利于数据中心设备的自然降温;喀斯特地貌广布,较大的天然溶洞多,为设备提供理想的存放场所;贵州省地势起伏较大,水能丰富,为数据中心基地提供充足的电力;山区高原,森林覆盖率高,空气质量好;地质稳定,地震少,设备运行安全。
(2)相较于承接东部产业,数据中心属于高新技术产业,利于推动当地产业向高端、智能升级,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可快速实现贵阳的产业跨越发展;数据中心产业的市场竞争力强,附加值远高于传统转移产业;吸引人才,助力贵阳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数据中心低污染、低排放,减轻环境压力,环境影响小。
(3)描述变化:第一、二产业下降,第三产业上升;新增产业:数据加工、分析、交易、服务,智能制造,人工智能训练,数据人才培训、工业物联网平台开发等。
18.(1)罗马时代生产力水平较低,排水技术落后,难以大规模改造湿地;当时人口可能较少,对农产品需求有限,开垦动力不足。
(2)有利社会经济条件:17 世纪荷兰风车与水利工程技术传入,提供了高效排水手段,能大规模成片改造湿地;随着社会发展,农产品市场需求增加,推动湿地成片开垦。
有利自然条件:相较于英国西部、北部,M 地区年降水量大于蒸发量的倍数低,光照条件好;水源较充足;湿地开垦后土壤肥沃(原湿地有机质积累多);地形平坦,利于农耕。
(3)土壤方面:长期耕作,造成土壤肥力下降,土壤结构被破坏;农药、化肥的频繁使用,土壤污染加重。生态方面:湿地减少,原有生态系统遭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湿地调蓄径流、净化水质等生态功能减弱,区域生态环境趋于脆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