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 色彩的明度 教学设计
1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对明度一词有较准确的理解。能够识别基本颜色的明度变化。能用水粉工具调出明度的变化并用明度渐变的方法表现一幅作品。
2.过程与方法:通过感受明度变化的美感,激发学生学习色彩的兴趣,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自主探究提高明度和降低明度的方法,体验色彩的魅力,培养学生对色彩的感受力。3.情感态度价值观:通过本课激发学生对色彩的兴趣,更加关注生活中的色彩,愿意用色彩表达生活中的美感,了解色彩的明度在绘画作品及生活中的运用。
2学情分析
已有基础:五年级学生属于高年级阶段,在中年级已经积累了一些色彩知识。学习过三原色、三间色、冷暖色等色彩知识。在《艳丽的大公鸡》中,学生已经初步了解运用冷暖对比来表现画面。学生在三年级和四年级都接触过国画技法对用水来调颜色不陌生。
学习困难:在本课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是如何让学生了解什么是色彩的明度。对于五年级的学生来说,让他们运用已经掌握的知识进行自主探究、合作分析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能够通过观察和分析感受和体验色彩明度带给人的美感。由于学生初次感受色阶,对水粉调和的技法不够熟练,水份的多少也是不容易控制的,教师可以通过直观的示范加以演示。
3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感受色彩的明度变化,体验色彩的美感。
教学难点:用水粉表现一幅明度变化的美术作品。
4教学过程
活动1【导入】生活中的图片引入
课件中图片引入,教师让学生观察大海的颜色有没有变化。
学生通过观察发现大海的颜色有深浅轻重的变化。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出明度的概念:我们把这种色彩的明暗、深浅、浓淡的程度叫做色彩的明度,从而引出课题。
教师出示课题:
《色彩的明度》
意图:从生活引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出课题。
教师叙述明度的定义后,学生朗读定义并尝试默背定义。
教师板书关键词:明暗、深浅、浓淡
意图: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了解相关术语定义。
活动2【讲授】寻找生活中的明度,分析感受,探究明度提高与降低的方法
1、课件图片中,寻找生活中色彩的明度。
学生寻找出有明度变化的蝴蝶、花、日出图片。
教师总结:它们都出现了明暗、深浅、浓淡的变化。
意图:了解明度变化这一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
2、分析比较梵高的《向日葵》和高更的《向日葵》在明度上的感受。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同样的题材明度不同,带给人的感受也不同。
学生感受到前者明度高、后者明度低。明度高的感觉兴奋、温暖,明度低的感觉沉闷、黑暗。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明度高的感到:舒服、高兴、愉快、喜悦。
明度低的感到:平静、忧伤、情绪低落。
引导学生深入的认识到:在创作中可以根据不同的主题、心情、意境选择不同的明度。
意图:体会色彩明度的高低带给人的不同感受,了解在创作中的作用。
3、探究明度提高和降低的方法
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讨论,三个组尝试油画棒、三个组尝试水粉、三个组尝试墨,分别探究明度提高和降低的方法。
学生通过探究发现:水粉通过加白色、水来提高明度,通过加黑色来降低明度。墨通过加水来提高明度。油画棒和水粉相同还可以通过轻画和重画来提高和降低明度。学生了解了不同颜料提高和降低明度的方法。
教师帮学生总结并引导学生感受色相环中颜色本身就有明度高低之分,颜色通过加浅色和深色也能提高和降低明度。
意图: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意识,进一步激发他们对色彩的兴趣。
4、教师讲解作业要求,并演示绘画步骤及方法。
教师演示:
选色
颜色本身明度高适合多次降低明度,颜色本身明度低适合多次提高明度。
提高明度
不断地加入白色。
降低明度
加入少量黑色。
意图:了解用水粉工具及明度变化如何表现一幅作品,充分感受色彩的艺术魅力。
活动3【活动】学生尝试
学生在已画好的小稿上用水粉来尝试明度渐变作品。
意图: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活动4【作业】互评作品,复习归纳
1、请学生把画完的作品贴到前面黑板上明度渐变的背景中来。
2、学生互评喜欢的作品,表达自己的看法。
意图:使学生从优秀作品中得到启发,同时也锻炼了欣赏美、表述的能力,另外从别人的评价中增强了自信心和成就感。
3、欣赏课件中明度渐变的优秀作品。
教师帮助学生归纳:这些作品的层次变化多,色相还可以发生变化,还能通过明度变化来表现物体的立体感,同学们在课下可以尝试。
4、教师测试本堂课的重点知识题,学生默背明度定义并回忆知识要点。
课件10张PPT。 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
明暗、深浅、浓淡的程度。 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
、 、 的程度。生活中的色彩明度高更 《向日葵》梵高 《向日葵》你有什么方法能让一个颜色
的明度提高或降低吗?高低色彩明度是指色彩的的程度.提高色彩明度的方法有:降低色彩明度的方法有:明暗深浅浓淡加白、加水、轻画加深色、加黑、加浅色、重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