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期末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2个小题,共3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19分)
材料一:
工匠精神是一种严谨认真、精益求精、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要弘扬工匠精神。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对于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自古就有尊崇和弘扬工匠精神的优良传统,一些工艺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瓷器、丝绸、家具等精美制品和许多庞大壮观的工程建造,都离不开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诗经》中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反映的就是古代工匠在切割、打磨、雕刻玉器等时精益求精、反复琢磨的工作态度。《庄子》中讲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道也,进乎技矣”。可以说,我国古代非常注重工匠精神,形成了很浓厚的“尚巧工”的社会氛围。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党在带领人民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始终坚持弘扬工匠精神。无论是“两弹一星”、载人航天工程取得的辉煌成就,还是高铁、大飞机等的设计与制造,都离不开工匠精神,都展现出我们对工匠精神的继承与发扬。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高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我国是世界制造业第一大国,在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位居世界第一。但总体而言,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关键在于提高创新能力,而工匠精神是助推创新的重要动力。工匠精神不是因循守旧、拘泥一格的“匠气”,而是在坚守中追求突破。把工匠精神融入生产制造的每一个环节,敬畏职业,追求完美,才能实现突破创新。我们要通过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劳动者追求完美、勇于创新的精神,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奠定坚实基础,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弘扬工匠精神有助于提升中国品牌国际形象。品牌是企业走向世界的通行证,也是国家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国家形象的亮丽名片。近年来,我国品牌建设取得长足进步,但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还不多,这与我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第一制造业大国的地位很不相称。提升品牌形象,要求把工匠精神融入设计、生产、经营的每一个环节,做到精雕细琢、追求完美,实现产品从“重量”到“重质”的提升。通过弘扬工匠精神,让每个劳动者恪尽职业操守,崇尚精益求精,进而培育众多大国工匠,不断提高产品质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建设品牌强国。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离不开各行各业劳动者的共同推动。社会对各种人才的评价会直接影响劳动者努力进取的方向。当前,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这就要求我们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社会风尚,为弘扬工匠精神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弘扬工匠精神,还要形成相应体制。健全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制度,注意提高劳模和技能人才的政治待遇、经济待遇、社会待遇,为劳模和技能人才发挥作用搭建宽广舞台,使他们经济上有保障、发展上有空间、社会上有地位。
弘扬工匠精神,还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在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中成就自己的精彩人生。
(摘编自陈昊武《在新时代大力弘扬工匠精神》)
材料二:
一盏枯灯一刻刀,一把标尺一把锉,构成一个匠人的全部世界。别人可能觉得他们同世界脱节,但方寸之间他们实实在在地改变着世界:不仅赋予器物以生命,更刷新着社会的审美追求,扩充着人类文明的疆域。工匠精神从来都不是什么雕虫小技,而是一种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坚守工匠精神,并不是把“拜手工教”推上神坛,也不是鼓励离群索居、“躲进小楼成一统”,而是为了擦亮爱岗敬业、劳动光荣的价值原色,倡导质量至上、品质取胜的市场风尚,展现创新引领、追求卓越的时代精神,为中国制造强筋健骨,为中国文化立根固本,为中国力量凝神铸魂。将一门技术掌握到炉火纯青,这固然是工匠精神,但工匠精神的内涵又远不限于此。有人说“没有一流的心性,就没有一流的技术。”的确,倘若没有发自肺腑、专心如一的热爱,怎能有废寝忘食、尽心竭力的付出;没有臻于至善、超今越古的追求,怎能有出类拔萃、巧夺天工的卓越;没有冰心一片、物我两忘的境界,怎能有雷打不动、脚踏实地的笃实。工匠精神中所深藏的,有格物致知、正心诚意的生命哲学,也有技进乎道、超然达观的人生信念。从赞叹工匠继而推崇工匠精神,见证社会对浮躁风气、短视心态的自我疗治,对美好器物、超凡品质的主动探寻。我们不必人人成为工匠,却可以人人成为工匠精神的践行者。
(摘编自李斌《以工匠精神雕琢时代品质》)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正是由于古代劳动者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我国的工艺如瓷器、丝绸、家具等的水平在世界上长期处于领先地位。
B.工匠精神不仅需要“匠气”,而且需要追求突破创新,这对我国加快建设制造强国,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意义重大。
C.从社会层面而言,弘扬工匠精神应双管齐下,既要倡导尊崇工匠精神的良好社会风尚,又要构建与之相应的体制。
D.工匠们看似“躲进小楼成一统”,其实他们不仅没有脱离现实世界,而且还通过自己的工作成为改变世界的主要力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工匠“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和庖丁解牛游刃有余都体现了工匠精神,我国古代尊崇工匠的社会氛围也非常浓厚。
B.世界500多种主要工业产品中,我国有220多种工业产品的产量居世界第一,这得益于我国对工匠精神的弘扬与坚持。
C.或认为工匠精神是雕虫小技,或盲目神化工匠精神,或鼓励匠人与世隔绝,诸如此类、都不是对工匠精神的正确认识。
D.两则材料话题相同,但重点不同:材料一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价值及如何弘扬工匠精神,材料二侧重阐述工匠精神的内涵。
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各项中不能体现工匠精神的一项是( )
A.钟芳蓉2020年高考中获取佳绩,不顾非议选取北京大学考古专业。
B.施品芳加工大型客机C919的一个小小零件,足足做了两个多小时。
C.吴书瑞“十年磨一剑”,探索并学握了古建筑彩绘修复的沥粉技巧。
D.顾秋亮安装深水载人潜水器的零部件,精密程度达到了0.01毫米。
4.在新时代,弘扬工匠精神有什么现实紧迫性?请根据材料一简要概括。
5.材料一说“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如何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6分)
5月11日,中国公布了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本刊为此专访了中国与全球化智库特邀高级研究员、“人口与未来”网站联合创始人黄文政。
三联生活周刊:根据最新公布的第七次人口普查结果,中国人口总量为141178万人。你怎么看这一数字?
黄文政:普查人口总数达到14亿与之前官方每年公布的出生人口数基本吻合。这验证了过去十年的实际生育率没有抽样调查显示的那么低,但也已经非常低了。从对经济社会的实际影响来说,总人口数据是超过还是不到14亿其实并没有特别大的意义。
三联生活周刊:除了总人口这个数据之外,你认为本次人口普查数据中,还有哪些点值得关注?
黄文政:我比较担心的是,人口总数超过14亿了,会淡化人们对超低生育率的感受,从而让很多人认识不到大力鼓励生育的紧迫性。“七普”公布实际数据表明,2020年的出生人口仅为1200万,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3,处于非常低的生育水平。这些才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
三联生活周刊:与总人口14.1亿相比,为何出生人口、总和生育率这些数据更值得关注?
黄文政:因为我们之前预判,中国人口负增长的“拐点”大概会在2023-2025年之间出现。不过,这些判断是基于2010年的“六普”人口结构数据以及近年的出生人口数据,而且也没有考虑到新冠疫情的影响。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9年中国出生人口为1465万人,死亡人口为998万人。中国的出生人口自2016年开始是逐年递减的,分别是1786万人、1723万人、1523万人、1465万人,到2020年是1200万。由于二孩生育堆积效应趋于结束以及育龄妇女人数减少等原因,这个下降趋势将会持续,而死亡人口则逐年上升。因此,中国人口大概率在“十四五”期间进入负增长。
疫情发生可能会导致一个短期的生育低潮以及随后的补偿期,这有可能使这个拐点提前,并导致拐点在几年的时间内拉锯式地摆动。但长远来说,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出生人口塌陷。
三联生活周刊:为什么说这将是一种“塌陷”?
黄文政:因为首先,当下育龄女性的数量在快速萎缩,育龄女性就是潜在的母亲数量。近年来中国育龄妇女数量平均每年减少500万左右。目前22岁到35岁的女性是生育主力,在未来10年,这一育龄高峰年龄段的女性也将锐减30%以上。其次,新一代人的生育意愿更低。现在很多年轻人不愿结婚,结了婚也是丁克,这种现象越来越普遍。育龄妇女受教育水平提升,以及房价、养育孩子的成本过高等,都导致女性可能推迟生育时间,甚至是减少生育数量。
三联生活周刊:生育意愿下降的确在这些年特别明显。另一方面,“全面二孩”的政策就没有起到效果吗?
黄文政:“全面二孩”政策起到了一定效果,但它有明显的堆积效应,在这些年已经在慢慢地释放出来,导致效果也在逐步减弱。
各种生育意愿的调查显示,生育了一孩的家庭愿意生二孩的比例不到50%,这意味着在年龄结构和生育状态逐渐趋于稳定后,以后二孩的数量只会有一孩的一半,也就是说目前所生的二孩中,有一半是暂时性的堆积。如果不是二孩放开的话,这几年的数据就会不如现在,所以“全面二孩”的效果还是很大。
三联生活周刊:本次“七普”人口数据公布之后,你怎么判断中国人口在未来10年甚至更远的走向?
黄文政:中国未来的人口会很快进入负增长“拐点”。但如果根据过去几次人口普查的数据,那么未来10年人口下降的幅度会趋缓,可能会进入一个平台期。
三联生活周刊:从政策角度,我们应该做哪些调整?
黄文政:首先应该尽快全面放开生育。我们认为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公布之后,今年应该就可以全面放开了,但仅仅全面放开可能也无法逆转这个下降趋势。
因此,我们不只要全面放开,还要鼓励生育。推出鼓励生育的措施,很多国家都在做。鼓励生育真的不是简单说说而已,要花很大的力气去做,这个具体取决于政策高度了。如果政策提升到比经济短期发展更重要、关乎国家未来的角度,跟环保、扶贫等政策相提并论,肯定还是有办法的,办法总是比困难多。我们要花非常大的力气,才再进一步提高到更替水平。这个是高度,取决于政策的选择,取决于我们要认识到这个问题有多严重。
三联生活周刊:中国人口也面临着老龄化的问题。本次公布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占总人口18.70%,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但你一直强调“少子化”才是最大的危机。为什么?
黄文政:老龄化其实是“少子化”的一个结果。就是因为孩子少了,老年人才相对多了,如果小孩足够多的话,老龄化的问题就没有这么糟糕。
(节选自《三联生活周刊》,有删改)
6.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次普查人口总数超过14亿,证明过去十年对实际生育率的抽样调查是不可靠的。
B.相比于人口总数超过14亿,出生人口、总和生育率这些普查数据更值得我们关注。
C.“全面二孩”政策有明显的堆积效应,促进生育的效果会相对集中在某一时段释放。
D.全面放开和鼓励生育,有助于解决我们国家目前正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7.下列对《三联生活周刊》提问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提问由浅入深,从普查数据反映的问题到发展趋势,再到政策调整建议。
B.根据专家的回答作追问,有助于访谈深入,但不利于与受访者的互动。
C.站在读者的立场,提出大众关心的问题,回应了读者对人口问题的关切。
D.既有预设的问题,更有现场生成,体现了对采访内容和进程的良好掌控。
8.下列引文不能支持黄文政观点的一项是()
A.地有余而民不足,君子耻之。(《礼记·杂记下》)
B.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国语》)
C.不患土之不广,患民之不育。(《宋书·周朗传》)
D.民之多寡不足为国之盛衰。(《文献通考·自序》)
9.解释“塌陷”在文中的含义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10.根据材料,简要阐述人口普查的意义。
二、文言文阅读(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选自《左传》)
智伯率韩、魏二国伐赵。围晋阳,决晋水而灌之。城下缘木而处,县釜而炊。襄子谓张孟谈曰:“城中力已尽,粮食匮乏,大夫病,为之奈何?”张孟谈曰:“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乃见韩、魏之君,说之曰:“臣闻之,唇亡而齿寒。今智伯率二君而伐赵,赵将亡矣。赵亡,则君为之次矣。及今而不图之,祸将及二君。”二君曰:“智伯之为人也,粗中而少亲。我谋而泄,事必败,为之奈何?”张孟谈曰:“言出君之口,入臣之耳,人孰知之者乎?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二君乃与张孟谈阴谋,与之期。张孟谈乃报襄子。至其日之夜,赵氏杀其守堤之吏,决水灌智伯。智伯军救水而乱。韩魏翼而击之,襄子将卒犯其前,大败智伯军,杀其身而三分其国。襄子乃赏有功者,而高赫为赏首。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
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故君子曰:“美言可以市尊,美行可以加人。”
(选自《淮南子·人间训》)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面约之
B.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C.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D.亡不能存/危不能安/无为贵智士/臣请试潜行见/韩魏之君而约之
12.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侯,西周春秋时期爵位名称,晋侯和留侯中的侯都是爵位。
B.“然郑亡”与“亡去不义”(《鸿门宴》)中的“亡”字含义不同。
C.“乃见韩、魏之君”与“百姓之不见保”(《齐桓晋文之事》)中的“见”字含义相同。
D.“人孰知之者乎”与“孰能为之大”(《侍坐》)中的“孰”字含义相同。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一烛之武说秦伯而退晋师,可谓一箭双雕,文章最后一段从侧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机智与出色的辞令。
B.文段二趁着智伯军队混乱之机,韩军和魏军从两翼攻打过来,赵襄子又率领军队从正面出击,杀死智伯,又将晋国分成了韩、魏、赵三国。
C.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挺身而出,一个夜缒而出,一个涉水出城,并出色地完成了任务。
D.文中主要人物烛之武、张孟谈两人都以纾解国难为重,有胆识,有智慧,为了国家利益,不顾个人安危,令人尊敬。
14.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①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
②且同情相成,同利相死,君其图之!
15.赵襄子赏有功之臣,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高赫?(3分)
三、诗歌鉴赏(共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忆江上吴处士【注】
贾岛
闽国扬帆去,蟾蜍亏复圆。
秋风生渭水,落叶满长安。
此地聚会夕,当时雷雨寒。
兰桡殊未返,消息海云端。
【注】处士:指隐居不入仕的人。
16.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中的“蟾蜍亏复圆”句,既表示友人离开已经很长时间了,又暗含怀念之意。
B.颔联写朋友离开长安后的情景:强劲的秋风从渭水那边吹来,长安落叶遍地,显出一派萧瑟的景象,借以表现友人离去后作者寂寞而凄冷的心情。
C.颈联回忆过去与朋友聚会的情景:在一个雷雨交加、寒气逼人的晚上,两人聚在一起,欢叙友情。尾联是希望从“海云端”那儿得到朋友的一些消息。
D.“兰桡”句中的“兰桡”,指用木兰树做的桨,这里代指船。“殊”是“特殊,不一般”的意思。
17.本诗颔联是历来为人称道的名句。白朴在元杂剧《梧桐雨》中化用为“西风渭水,落日长安”。你更欣赏哪句?请结合诗句简要说明。(6分)
四、语言文字运用(共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10分)
在刚刚结束的巴黎奥运会上,很多运动员展现出了“松弛感”。无论是只戴着普通近视眼镜加睡眠耳塞、单手插兜的土耳其射击运动员,还是比赛后要睡觉和撸猫的中国游泳运动员潘展乐,沉稳应对挑战和压力,心态和表现都值得赞赏。“松弛感”在心理学上可以被理解为面对紧张情境时,甲的心理状态和情绪特质。近些年,人们追求松弛感,其实是不焦虑、不纠结、更自然的理想生活表达。从心理学应用角度来看,减少情绪内耗,提高心理韧性。
松弛感与后天环境有关,(①)。一般来说,低神经质的人比高神经质的人更能承受压力,生活中更加平和悠闲;(②)。决定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但大多数人的神经质水平会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升。作为父母,要接受孩子天生的高神经质和高敏感,不要只是一味地批评乙地为孩子着想,营造一个宽松、和谐的家庭氛围。
松弛感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个体较为积极和合理的认知模式。在情绪ABC理论中,A表示诱发性事件;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性事件产生的一些信念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该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③),同样的事件A,由于不同的信念B,一个人觉得这是老师为了帮助自己进步,情绪就比较平静,就会丙。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每处不超过12个字。
2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但不得改变原意。
21.下列句子中的“这”和“即对这件事的看法和解释”中的“这”,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她考上了理想大学,这真值得庆贺!
B.你们别忙活了,我这就离开。
C.别怕这怕那的,放开手脚大胆去做!
D.我这才知道原来她是我的同乡。
22.“松弛感”因和肌肉、皮肤“松弛”有诸多相似而得名。“特种兵旅游”与此类似,请简述“特种兵旅游”的含义并分析它得名的缘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各小题。(10分)
船儿悄悄地穿出连环着的三个壮阔的涵洞,青溪夏夜的韶华已如巨幅的画豁然而抖落。哦!凄厉而繁的弦索,颤岔而涩的歌喉,杂着吓哈的笑语声,劈拍的竹牌响,更能把诸楼船上的华灯彩绘,显出火样的鲜明,火样的温煦了。小船儿载着我们,①在大船缝里挤着,挨着,抹着走。它忘了自己也是今宵河上的一星灯火。
既踏进所谓“六朝金粉气”的销金锅,谁不笑笑呢!今天的一晚,且默了滔滔的言说,且舒了恻恻的情怀,暂且学着,姑且学着我们平时认为在醉里梦里的他们的憨痴笑语。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②纸薄的心旌,我的,尽无休息地跟着它们飘荡,以至于怦怦而内热。这还好说什么的!如此说,诱惑是诚然有的,且于我已留下不易磨灭的印记。
23.文中有三个重叠形式“滔滔、恻恻、怦怦”,说说它们和“滔、恻、怦”相比,语意上各自上有什么不同。
24.对文学作品来说,标点标示的停顿,有时很有表现力。文中有两处画横线部分,请任选一处,分析其中的逗号是怎样增强表现力的。
25.语言文字运用Ⅰ和Ⅱ中画波浪线部分,都使用了“都”字,说说二者表意上的不同。
①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
②看!初上的灯儿们一点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
五、默写(6分)
26.名篇名句默写。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诗人谢灵运住过的地方及其环境的句子是“ , 。”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 , ”两句写词人梦见妻子,两人相对,默默无语胜过千言万语。
(3)古诗词中“月”与“酒”(有的则是“酒杯”“酒樽”)俨然成了“标配”,或上下句,或同一句,它们如影相随,相互配合,或抒发孤独寂寞,或寄寓思乡怀人,或阐发哲理感悟……如:“ , ”。
六、写作(60分)
27.根据要求写作。
请以“想飞”为题,联系现实生活,展开联想或想象,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有细节描写;语言流畅,书写清晰。不少于700字。将题目写在答题卡上。
答案解析部分
【答案】1.C
2.B
3.A
4.①我国制造业大而不强,实现制造业转型升级迫在眉睫。②我国在国际上真正叫得响的品牌不多,与我国的地位很不相称。③社会上依然存在轻视职业教育、不重视技能人才的现象。
5.①敬业,把提高技艺水平当作头等大事。②热爱,应发自肺腑热爱,专心如一。③肯付出,废寝忘食,尽心竭力。④精益求精,臻于至善,超今越古。⑤专注,冰心一片,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⑥有信念,要技进乎道,超然达观。⑦重实践。格物致知,脚踏实地。
【答案】6.A
7.B
8.D
9.含义:中国出生人口持续下降,中国人口将进入负增长。表达效果:形象生动的表现了国家目前正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问题。
10.使人们了解到人口生育率水平低,鼓励生育的紧迫性。使人们认识到国家目前正面临的越来越严重的老龄化问题。使政府调整政策,应该尽快全面的放开并鼓励生育。
【答案】11.B
12.C
13.C
14.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15.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参考译文:
僖公三十年晋文公和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从属于晋的同时又从属于楚。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水的南面。
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假如派烛之武去见秦穆公,秦国的军队一定会撤退。”郑文公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壮年的时候,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也不能有什么作为了。”郑文公说:“我没有及早重用您,现在由于情况危急因而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这件事。
在夜晚有人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楼放下去,见到秦穆公,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假如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怎敢冒昧地拿这件事情来麻烦您。然而越过别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邻国的势力雄厚了,您秦国的势力也就相对削弱了。如果您放弃围攻郑国而把它当作东方道路上招待过客的主人,出使的人来来往往,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缺乏的东西,对您也没有什么害处。而且您曾经给予晋惠公恩惠,惠公曾经答应给您焦、瑕二座城池。然而惠公早上渡过黄河回国,晚上就在那里筑城防御,这是您所知道的。晋国,怎么会有满足的时候呢?现在它已经在东边使郑国成为它的边境,又想要向西扩大边界。如果不使秦国土地亏损,它到哪里去夺取土地?削弱秦国对晋国有利,希望您还是多多考虑这件事!”秦伯非常高兴,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派遣杞子、逢孙、杨孙戍守郑国,秦伯就回国了。
晋国大夫子犯请求出兵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如不是秦国国君的力量,就没有我的今天。依靠别人的力量而又反过来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者,这是不明智的;用混乱相攻取代联合一致,是不符合武德的。我们还是回去吧!”晋军也就离开了郑国。
(选自《左传》)
智伯率领韩、魏两国攻打赵国,包围了晋阳城,并挖开晋水灌淹它。(晋阳)城中的军民爬上树居住,悬挂着锅来烧饭。(这时,)赵襄子对张孟谈说:“(晋阳)城里人力已经耗尽,粮食也十分缺乏,将领们也都疲惫不堪,怎么办呢?”张孟谈说:“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于是张孟谈见到魏、韩两国的君王,游说道:“我听说,唇亡齿寒。现在智伯率领你们两国来攻打我们赵国,赵国就要灭亡了。赵国如果灭亡,你们两国就是下一个(要灭亡的)了。如果不趁现在想办法,灾难也就很快要落到你们两国头上了。”韩、魏两国君王说:“智伯这个人,内心骄横而少恩寡情。我们的计谋如果泄露,事情就坏了,这如何是好?”张孟谈说:“话从二位君王口中出来,进入到我的耳中,谁还会知道呢?再说,情况相同的人应该互相成全,利益一致的人应该生死与共。二位君王还是仔细想想吧!”于是韩、魏两国的君王与张孟谈暗中谋划,和他商定举事日期。张孟谈就回城报告赵襄子。到了约定日期的夜晚,赵襄子(派人)杀了看守堤防的官吏,挖开大堤(使水倒)灌进智伯的军营,智伯军队连忙堵水,一片慌乱。韩军和魏军从两边打过来,赵襄子又率军队从正面出击,将智伯的军队打得大败,杀死了智伯,又将他的封地一分为三。赵襄子于是奖赏有功之人,但最先受奖赏的是高赫。大臣们提出问题:“晋阳能够保住,是张孟谈的功劳。可现在却是高赫获首赏,这是什么缘故?”赵襄子回答:“当晋阳被围困,我的国家社稷危难灭亡的时候,众多大臣没有不对我流露出轻侮骄傲的神情的,唯有高赫仍然不失君臣礼节,所以我首先奖赏他。”
由此看来,“义”才是做人的根本。即使有战胜敌人,挽救国家的功劳,也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所以《老子》说:“美好的言辞可以志在博得尊重,美好的德行可以超越众人。”
(选自《淮南子 人间训》)
11.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其中,“亡不能存”“危不能安”,句子结构相同,是两个并列的分句,其间应该断开,排除AC;
“潜行”和“见韩魏之君”的主语都是“臣”,“见”是谓语,“韩魏之君”是宾语,“潜行”和“见韩魏之君”之间应该断开,由此排除D。
句意:国家面临灭亡而不能使它保存,有了危难却不能使它安定,那也就不用尊重我们这些有智谋的人了。请让我试着偷偷出城,去会会魏、韩两国的君王,和他们商定这件事。
故答案为:B。
12.本题考查学生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学文化常识的能力。
C.“战国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错,应当是“春秋末年”。
故答案为:C。
1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C.“烛之武、张孟谈都是在国家危难之际,主动请缨”错,结合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可见烛之武不是主动请缨,而是佚之狐向郑伯推荐了他。
故答案为:C。
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越”,越过;“鄙”,边邑;“焉”,何;“陪”,增加;“邻”,邻国,指晋国。
(2)“同情”,相同情况;“成”,动词,成全;“死”,同生共死;“其”,表示委婉地商量,还是。
故答案为: ①越过别国而把远地当作边邑,您知道这是困难的,为什么要灭掉郑国而给邻国增加土地呢?
②况且相同情况的人应该互相成全,有相同利益的人应同生共死。请两位君王还是仔细考虑吧!
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分析筛选文本信息的能力。
第一问:众大臣认为首要的功劳是谁的?结合原文“群臣请曰:‘晋阳之存,张孟谈之功也。而高赫为赏首,何也’”可见,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
第二问:为什么赵襄子却首先奖赏是高赫?结合原文“襄子曰:‘晋阳之围也,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者,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吾是以先之。’由此观之,义者,人之大本也,虽有战胜存亡之功,不如行义之隆”可见,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故答案为: 晋阳能够保住,众大臣认为是张孟谈的功劳。赵襄子认为作战的功劳比不上施行忠义来得高贵。
【答案】16.D
17.(示例一)原句好。“秋风”“落叶”描绘出深秋时节长安城萧瑟、冷落的氛围,意象开阔、疏朗。“生”“满”从动态反衬冷清、寂寞。
(示例二)改句好。“西风”“落日”点出时节惨淡,衬托作者悲愁的心境。去掉动词之后,诗句用列锦手法将意象叠加,增加了读者联想想象的空间。西风肃杀,落日笼罩全城,意境深沉、雄浑。
【答案】18.甲处,结合语境,形容运动员面对紧张情境时的心理状态,“从容不迫”合适;乙处,强调家长要站在孩子角度考虑,“设身处地”恰当;丙处,根据语境,与情绪平静对比,“愤愤不平”或“泪如泉涌”都可表示受批评后的不同情绪。
19.①处,前文说松弛感与后天环境有关,后文提到神经质与先天遗传有关,所以此处应填与先天有关的内容;②处,与前文低神经质的人对比,应填高神经质的人生活状态;③处,根据后文“而是”可知,此处应填与事件本身无关的内容。
20.原句有两处错误,一是“决定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句式杂糅,改为“一个人神经质的高低,很大程度上受到先天遗传的影响”;二是“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和认知水平的提高而逐渐上升”不合逻辑,应是逐渐降低。
21.A
22.“特种兵旅游”特点是时间短、费用少、游览景点多,与特种兵执行任务时高强度、高效率、充满挑战的特点相似,所以得名。
【答案】23.三个重叠词语“滔滔”“恻恻”“怦怦”与“滔”“恻”“怦”相比,语意得到了强化:“滔滔”形容“水大”的样子,比“滔”更显猛烈,能突出“我”和友人交谈之多;“恻”是“恳切”的意思,比“恻”程度更深,更能表现出“我”和友人推心置腹的情景;“怦怦”形容心跳的声音,比“怦”更能表现出作者心动的样子。
24.①处,两个逗号将“挤着”“挨着”“抹着”三个动作分隔开来,叙述完每个动作后进行停顿,突出了河上船儿之多,情景之热闹。
②处,两个逗号将主语“心旌”和定语“我的”以及谓语“飘荡”分隔开来,突出强调了作者此时心底的温柔和沉醉。
25.①“故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都广受欢迎。”的意思是桂花酒、桂花饼、桂花糖等食物每一种都是广受欢迎的。“都”表示总括。
②“看!初上的灯儿们一意点掠剪柔腻的波心,梭织地往来,把河水都皴得微明了”的意思是连河水都被灯儿们照映得微明了,“都”表示“甚至”。
26.【答案】(1)谢公宿处今尚在;渌水荡漾清猿啼
(2)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3)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