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
一、选择题
1.乌镇以其“小桥流水”这一典型的江南水乡美景,而被确定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如图为景区内一座古桥及其倒影,倒影形成原理是( )
A.光的直线传播 B.光的色散 C.光的反射 D.光的折射
2.从平面镜里看到背后墙上挂钟的指针位置如图所示,此时准确的时间应该是( )
A.2:35 B.9:25 C.2:25 D.8:05
3.如图,平静秀丽的某湖面上出现了数只天鹅,俯冲嬉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天鹅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
B.天鹅的倒影是等大的实像
C.天鹅向水面俯冲时相对于水面是静止的
D.天鹅的倒影是光的折射形成的
4.如图所示,检查视力时,将视力表放在被测者头部的后上方,被测者识别对面墙上镜子里的视力表的像。则视力表中开口向下的“M”字在镜中的开口方向和距被测者的距离分别为( )
A.W;2.8m B.W;4.7m C.M;2.8m D.M;4.7m
5.如图是神奇的魔术——浇不灭的蜡烛实验(如图甲):实验时准备两支蜡烛,点燃平面镜前的蜡烛,平面镜后面未点燃的蜡烛放在烧杯内。向烧杯内慢慢加水,透过平面镜看到蜡烛火焰并没有被水浇灭(如图乙)。下列做法会导致魔术不成功是( )
A.选择较薄的玻璃板
B.两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放置相等
C.选择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
D.玻璃板倾斜放置在桌面上
6.如图是通过车内后视镜(平面镜)观察到后方汽车的情景,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
A.所看到的汽车的像是实像
B.该后视镜对光线不会产生会聚作用
C.当后方车靠近时该后视镜中的像会变大
D.能从后视镜观察后方汽车的像是由于光的折射
7.如图所示,将平面镜和铅笔竖直放置在水平桌面上,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铅笔水平向右移动时,它的像将变小
B.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的像也将向上移动
C.若在平面镜后放一木板,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
D.若改用一块较小的平面镜,铅笔的像将变小
8.如图所示是春秋战国时期盛水的容器——“鉴”,我国古代将镜子称作“鉴”就是由于“鉴”中盛水可当作镜子。若你正对着“鉴”中平静的水面,就会看到自己在水中的像。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人看到的像是由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
B.人在水中所成的像是倒立的虚像
C.人靠近水面,水中的像远离水面
D.人靠近水面,水中的像变大
9.小明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竖直立在水平台上,再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在玻璃板后移动蜡烛B使其与蜡烛A的像重合,并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则此实验中正确的是( )
A.平面镜越大,物体离平面镜越近,成的像就越大
B.小明将蜡烛B点燃,可以更方便地使蜡烛B与蜡烛A的像重合
C.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其所在位置放一光屏,从前面透过玻璃板不能看到蜡烛A的像
D.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10.如图甲是汽车抬头显示(汽车平视显示)系统,简化后的成像原理如图乙,它能使显示器上的重要行车数据通过前挡风玻璃成像在司机正前方,方便安全驾驶。行车时,若要使挡风玻璃上成的像调低,需将显示器( )
A.左端垫高 B.右端垫高
C.水平靠近挡风玻璃 D.水平远离挡风玻璃
二、填空题
11.如图是牙医用口腔镜给病人检查的情景,牙医在口腔镜中看到的是牙齿的 (选填“实像”或“虚像”)。当口腔镜远离牙齿时,镜中牙齿像的大小 (选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2.小敏同学身高1.72m,站在平面镜前2m处,他看到镜子中的自己的像是由于光发生 形成的,镜中他的像的高度等于 m,该像与平面镜间的距离等于 m,当小敏向平面镜走近时,小敏在镜中的像的大小将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13.如图是停车场经常使用的“广角镜”,可以用来扩大司机的观察范围,防止车祸发生。它的原理和车的后视镜相同。回答系列问题:
(1)1905年,英国车手多萝西莱发明汽车后视镜,以便于观察后方来车。与“广角镜”相似的是,二者都用了凸面镜。因为凸面镜能够 (选填“会聚”或“发散”)光线;
(2)把该凸面镜想象成一块平面镜。先将一个浦江桃形李放在该平面镜前,此时量得物距为6cm。接着移动平面镜,移动至原来桃形李成像的位置后停止。此时物体到像点的距离为 cm。
14.如图甲所示,魔术师将空箱的正面朝向观众,将一枚硬币投入箱子后,发现硬币凭空消失了;实质上,魔术箱的内部构造如图乙所示,正面是透明的,底部贴有黑白相间的方格纸,镜子与底面成45度角放置,且反射面朝前;则图甲中A、B两个黑方块的大小关系为A (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B,投进去的硬币 (选填“能”或“不能”)在镜子上成像。
15.如图所示,是某司机在行驶时从倒车镜中看到的情景。汽车的倒车镜是 (选填“凹面镜”或“凸面镜”),其作用是 ,从倒车镜中看到后车B侧的转向灯闪烁,则该司机判断后车准备向 (选填“左”或“右”)侧转向。
16.如图所示为水位测量仪的示意图。A点与光屏PQ在同一水平面上,从A点发出的一束与水平面成45°角、方向不变的激光,经水面反射后,在光屏上的B点处形成一个光斑,光斑位置随水位变化而发生变化。
(1)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 像(填“虚”或“实”);
(2)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 m;
(3)入射光线不变,光斑B向左移动,说明水位 (选填“上升”或“下降”)了。
17.开车用导航时,可能会用到HUD(抬头显示)投影模式,将手机置于汽车前挡风玻璃下方,就可以将导航的信息通过前挡风玻璃投影到正前方(如图),避免因低头看仪表而造成事故。根据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驾驶员在挡风玻璃上看到的数字“60”是由于光反射形成的 (填“实像”或“虚像”)。
(2)图中HUD投影模式显示左转,那么在手机上显示的应该是下图中的 。(填选项)
A.B.C.D.
(3)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 (填“白天”或“晚上”)时使用该功能效果比较好。
18.如图所示,平面镜前有一点光源S,请分别用平面镜成像原理和光的反射原理画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的像S’。
三、探究题
19.如图是“探究平面镜成像特点”的实验装置图。
(1)实验室提供了厚薄不同的两块玻璃板,你应选择 (选填“厚”或“薄”)玻璃板进行实验;
(2)在实验过程中,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 立在水平桌面上,然后在白纸上用笔记下 (选填“蜡烛”或“玻璃板”)的位置。取甲、乙两支等大的蜡烛,将蜡烛甲放在玻璃板的左侧,则蜡烛乙应放在玻璃的另一侧,在图(b)中人眼应沿 (选填“A”、“B”、“C”、“D”)方向才能看到甲的像,移动蜡烛乙,直到蜡烛乙与 重合;
(3)为了判定所成的像是否为虚像,人眼应在图(b)中沿 (选填“A”、“B”、“C”、“D”)方向观察光屏。
20.小科同学在做“探究平面镜成像的特点”的实验时,将一块玻璃板竖直架在水平台上,再选取两段完全相同的蜡烛A和B,点燃玻璃板前的蜡烛A,进行观察,如图所示,在此实验中:
(1)选用器材有玻璃板、火柴、光屏(白纸)、蜡烛、刻度尺。小科选择玻璃板代替镜子进行实验的目的是 ;
(2)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他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其中图 (选填序号)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移去后面的蜡烛B,并在其所在位置上放一光屏(白纸),则光屏上 (填“能”或“不能”)承接到蜡烛烛焰的像;
(4)小科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 (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试卷第1页,共3页
试卷第1页,共3页
《1.4光的反射和折射(第二课时)》参考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答案 C B A D D B C A D C
1.C
【详解】由于倒影是平面镜成像现象,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倒影是光的反射形成的,故C符合题意,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B
【详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与物体本身的左右是相反的,过12点与6点作一条直线,作出表针关于这条直线的对称图形,如图:
故准确的时间是9:25。故B符合题意,ACD不符合题意。
故选B。
3.A
【详解】A.倒影属平面镜成像现象,所成的像是与物体等大的虚像,所以天鹅从空中俯冲向水面,水中的倒影大小不变,故A正确;
BD.天鹅在水中的倒影,属于平面镜成像现象,其原理是光的反射,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所成的像是虚像,故BD错误;
C.天鹅向水面俯冲时,以水面为参照物,天鹅相对于水面位置发生变化,所以天鹅向水面俯冲时相对于水面是运动的,故C错误。
故选A。
4.D
【详解】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等大正立的虚像,视力表中开口向下的“M”字在镜中的开口方向向下,因平面镜成像时像距与物距是相等的,视力表与平面镜之间的距离为2.5m,故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平面镜的距离为2.5m,而被测者与平面镜的距离又为
故视力表在镜中的像与被测者之间的距离
故D符合题意,ABC不符合题意。
故选D。
5.D
【详解】“魔术”是利用平面镜成像,当两支蜡烛竖立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也竖立在水平桌面上时,未点燃的蜡烛代表像的位置;
A.选择较薄的玻璃板,像不“重影”,故A不符合题意;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两蜡烛到平面镜的距离放置相等,故B不符合题意;
C.像和物体大小相等,所以选择大小相等的两支蜡烛,蜡烛与像能够完全重合,故C不符合题意;
D.玻璃板倾斜放置在桌面上,像成在玻璃板的斜上方,玻璃板后的蜡烛无论怎样移动都不能与之完全重合,魔术失败,故D符合题意。
故选ABCD。
6.B
【详解】A.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知,汽车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是虚像,故A错误;
B.汽车的后视镜是平面镜,平面镜对光没有会聚作用,故B正确;
C.平面镜成像特点:物体在平面镜中成的像与物大小相等,故C错误;
D.平面镜的原理是光的反射,能从车内看到后方汽车是由于光的反射,故D错误。
故选B。
7.C
【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所以当铅笔水平向右移动远离平面镜时,它的像也远离平面镜,即向左移动,大小不变;故A错误;
B.由于像和物体各对应点的连线与平面镜垂直,所以平面镜竖直向上移动时,铅笔可以成像,像的位置不变,故B错误;
C.由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成虚像,故用一块木板放置在平面镜后时,铅笔依然能在平面镜中成像,而且铅笔的像的位置不变,故C正确;
D.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平面镜的大小无关,故D错误。
故选C。
8.A
【详解】A.平面镜成像的原因是由于光的反射形成的,所以人看到的像是由光在水面发生反射形成的,故A正确;
B.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里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人在水中所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故B错误;
C.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像距等于物距,所以人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也靠近水面,故C错误;
D.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可知,平面镜中的像的大小与物等大,与物体到平面镜的距离无关,所以人靠近水面,水中的像不变,故D错误。
故选A。
9.D
【详解】A.平面镜所成的像与物体大小相等,与平面镜大小、物体离平面镜的远近都无关,故A错误;
B.小明将蜡烛B点燃,会导致看不清A蜡烛成的像,对实验造成影响,故B错误;
C.平面镜成的像是虚像,是由平面镜的反射光线会聚而成的,与镜后物体无关,所以在镜后放光屏不会影响对像的观察,即从前面透过玻璃板仍能看到蜡烛A的像,故C错误;
D.小明选择玻璃板代替平面镜进行实验,是因为玻璃板可以起到平面镜成像的作用,同时还可以看到玻璃板后的物体,这样是为了便于确定像的位置,故D正确。
故选D。
10.C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因为像到平面镜的距离随着物体到镜面的距离减小而减小,当发现挡风玻璃所成的像过高,不便于观察,这时就需要将显示器沿水平方向靠近挡风玻璃。故C符合题意,而AB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11. 虚像 不变
【详解】[1]牙医用口腔镜给病人检查,口腔镜是平面镜,平面镜成像是光的反射形成的,平面镜成的像是正立、等大的虚像,所以牙医在口腔镜中看到的是牙齿的虚像。
[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的大小相等,当口腔镜远离牙齿时,牙齿的大小不变,所以镜中牙齿像的大小不变。
12. 反射 1.72 2 不变
【详解】[1][2][3][4]小敏在镜中看到自己的像,是小敏反射的光线在镜面发生反射形成的虚像;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大小相等,小敏身高1.72m,镜中他的像的高度等于小敏的身高,为1.72m;当小敏向平面镜走近时,小敏的身高不变,他在镜中的像的大小不变;平面镜成像时,像和物体到镜面的距离相等,小敏到平面镜的距离为2m,因此该像与平面镜间的距离等于2m。
13.(1)发散
(2)24
【详解】(1)凸面镜对光有发散作用,可以扩大视野,故汽车后视镜应安装凸面镜。
(2)把该凸面镜想象成一块平面镜;先将一个浦江桃形李放在该平面镜前,此时量得物距为6cm,像距也为6cm,当移动至原来桃形李成像的位置,则此时的物距为12cm,像距也为12cm,则此时物体到像点的距离为
14. 等于 不能
【详解】[1]由平面镜成像规律可知,像与物的大小相等,所以A是B在平面镜上成的像,故A与B大小相等。
[2]由图乙可知,投进去的硬币在平面镜的后面,被平面镜遮挡,所以不能在镜子上成像。
15. 凸面镜 扩大视野 右
【详解】[1][2]汽车的倒车镜是凸面镜,凸面镜能够起到扩大视野的作用。
[3]根据平面镜可知,物与像关于平面镜对称,则B侧的转向灯闪烁,表示该车向右转。
16.(1)虚
(2)4
(3)上升
【详解】(1)水面可以看成平面镜,平面镜成像的特点是:像物等距、像物等大、虚像,故A点与光屏在水中所成的像是虚像。
(2)根据平面镜成像中的像物等距可知,A点与水面相距2m,则A与它在水中的像A′之间的距离为2m+2m=4m。
(3)若光斑B向左移动到E点,如下图所示,则说明水位上升了。
17. 虚像 A 晚上
【详解】(1)[1]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根据平面镜成像特点和原理可知,行车数据在挡风玻璃上所成的像是由于光的反射成虚像。
(2)[2]平面镜成正立、等大的虚像,由于像和物关于镜面对称,图中HUD投影模式显示左转,那么在手机上显示的应该是下图中的A,故选A。
(3)[3]平面镜成像时,环境越暗,物体成像越清晰,所以同一晴天的白天和晚上,最适合在晚上的情况下进行。
18.
【详解】根据平面镜成像的特点,作出点光源S关于平面镜的对称点S’,S’即为点光源的像,如图所示:
从发光点S向镜面任意发出两条入射光线,入射点分别是O1、O2,根据光的反射定律,画出这两条入射光线的反射光线;将这两条反射光线反向延长,相交于点S’,点S’即为点光源S在平面镜中所成的像,如图所示:
19.(1)薄
(2) 竖直 玻璃板 A 蜡烛甲的像
(3)B
【详解】(1)玻璃板有两个反射面,两个反射面都能成像,玻璃板越厚,两个像距离越远,难以确定像的位置,所以采用薄玻璃板,实验简单化。
(2)[1][2]将白纸平铺在水平桌面上,玻璃板要竖直放在水平桌面上,否则找不到蜡烛甲像的位置;在纸上划线,是为了记下玻璃板的位置,便于实验之后的测量。
[3][4]平面镜成像原理是光的反射,是虚像,所以眼睛要在蜡烛甲的位置,即从A点透过玻璃板观察,直到蜡烛乙和蜡烛甲的像完成重合时,蜡烛乙的位置即蜡烛甲像的位置。
(3)判断平面镜是否成虚像,眼睛要从B方向直接观察光屏,光屏上不能承接到像,所以平面镜成虚像。
20. 便于确定像的位置 3 不能 不变
【详解】(1)[1]用玻璃板代替平面镜,同时能看到镜前物体的像,又能看到物体的像,便于确定像的位置,便于比较物像大小关系。
(2)[2]平面镜成的像与物关于镜面对称,小科将蜡烛A竖直放在水平桌面的白纸上,点燃蜡烛A,他发现:平板玻璃中蜡烛A的像偏低,你认为在图乙所示的1、2、3三幅图中,图3是产生以上实验现象的原因。
(3)[3]实像能用光屏承接,虚像不能用光屏承接。移去后面的蜡烛B,在像的位置放一光屏,光屏上不能接到像,说明平面镜成虚像。
(4)[4]由于平面镜成等大的虚像,所以,将蜡烛逐渐远离玻璃板时,它的像的大小是不变的。
答案第1页,共2页
答案第1页,共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