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文档属性

名称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同步练习(含答案)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4.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2 17:36:4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1 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高二语文人教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同步课时作业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理论①_________,但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本质的理论,才能够成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南。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书斋里的学者用来炫耀的学问,而是围绕人民为中心展开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伟大实践的升华与总结。我们党坚持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善于把远大目标、奋斗纲领同②_________、埋头苦干紧密结合起来,从而肩负起了伟大的历史使命。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展开了③_________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让中国人民站立起来;我们党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才能够展开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人民逐渐富裕起来,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前景。
1.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请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不得改变原意。
3.请将文中画框的部分重新组合,使其与其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句式。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题。
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对于大自然的伤害①_________。正如恩格斯所指出的:“我们连同我们的肉、血和头脑都是属于自然界,存在于自然界的”“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无序开发自然,粗暴掠夺自然,而是要合理利用自然,②_________,这样才能获得自然的回馈。
当然,自然界的运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③_________,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一方面,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把经济活动、人的行为限制在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能够承受的限度内,给自然生态留下休养生息的时间和空间;另一方面,要强化底线思维和风险意识,在尊重自然规律、运用自然规律时因势利导,努力将自然灾害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将消极影响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有利因素,推动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4.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
5.下列句子中的“我们”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我们正处于“互联网+”的变革时代。
B.我们明天去人民广场参加义务劳动,你要是没事,咱们一块儿去。
C.化学与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我们的生活离不开化学。
D.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地球就是保护我们的未来。
6.根据课文《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经济关系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
B.经济是制约历史发展和上层建筑的唯一因素。
C.上层建筑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
D.伟大人物在一定时间出现于某一个国家,这是一种偶然现象。
材料一:
①我们视之为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的经济关系,是指一定社会的人们生产生活资料和彼此交换产品(在有分工的条件下)的方式。因此,这里包括生产和运输的全部技术。这种技术,照我们的观点看来,也决定着产品的交换方式以及分配方式,从而在氏族社会解体后也决定着阶级的划分,决定着统治关系和奴役关系,决定着国家、政治、法等等。此外,在经济关系中还包括这些关系赖以发展的地理基础和事实上由过去沿袭下来的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这些残余往往只是由于传统或惰性才继续保存着),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
如果像您所说的,技术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状况,那么,科学则在更大得多的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状况和需要。社会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这种需要就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整个流体静力学(托里拆利等)是由于16世纪和17世纪意大利治理山区河流的需要而产生的。关于电,只是在发现它在技术上的实用价值以后,我们才知道了一些理性的东西。可惜在德国,人们撰写科学史时习惯于把科学看作是从天上掉下来的。
②我们把经济条件看作归根到底制约着历史发展的东西。而种族本身就是一种经济因素。不过这里有两点不应当忽视:
(a)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等的发展是以经济发展为基础的。但是,它们又都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这并不是说,只有经济状况才是原因,才是积极的,其余一切都不过是消极的结果,而是说,这是在归根到底不断为自己开辟道路的经济必然性的基础上的相互作用。例如,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自由贸易、好的或者坏的财政制度发生作用的,甚至德国庸人的那种从1648—1830年德国经济的可怜状况中产生的致命的疲惫和软弱(最初表现为虔诚主义,而后表现为多愁善感和对诸侯贵族的奴颜婢膝),也不是没有对经济起过作用。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而这一障碍只是由于革命战争和拿破仑战争把慢性的穷困变成了急性的穷困才动摇了。所以,并不像人们有时不加思考地想象的那样是经济状况自动发生作用,而是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他们是在既定的、制约着他们的环境中,是在现有的现实关系的基础上进行创造的,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多大影响,归根到底还是具有决定意义的,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到现在为止,他们并不是按照共同的意志,根据一个共同的计划,甚至不是在一个有明确界限的既定社会内来创造自己的历史。他们的意向是相互交错的,正因为如此,在所有这样的社会里,都是那种以偶然性为其补充和表现形式的必然性占统治地位。在这里通过各种偶然性来为自己开辟道路的必然性,归根到底仍然是经济的必然性。
(摘编自恩格斯《社会历史的决定性基础》)
材料二:
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而与他人进行的大量通信中,就提出了“庸人及其国家”,分析了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德国提供给世人的,只是空洞的爱国主义和畸形的国家体制。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尚且是一个现代社会自由的公民,而在德国,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在国王弗里德里希一威廉四世的统治下,当时的德国正在上演专制主义的滑稽喜剧,到处是自谓“爱国者”的“可怜虫”;或者更本质地说,是可笑的体制需要而且也培育了这种“可怜虫的爱国主义”。整个国家还肤浅地沉浸在1813年战胜法国的荣耀中,炫耀爱国主义的胜利,而面对法国革命的蓬勃生机,则丝毫也不感到“羞耻”。
在1843年5月的信中,马克思展开了更为详尽的分析。在马克思看来,德国社会最重要的症结在于它是“属于庸人的”,是一个庸人的世界、庸人的社会,或者说庸人是这个世界和社会之主;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庸人当道,需要的是奴隶,或者可以说,他们是“这些奴隶的占有者”。奴隶没有自由,占有者也并不需要自由,从这个意义上说,“他们和他们的奴隶一样,都是庸人”。但究其实,人是有思想的存在物,心灵和行为上自由的人必然是国家、社会体制上的共和主义者;因为人自身的状况决定着他们所属的共同体的特征和要求。但当时德国的问题是庸人既不愿做自由的人,也不愿做共和主义者。他们希求与动物一样,只是卑微地生存和繁殖;或者更准确地说,作为一个人,他们也许知道自己该希求哪些属于自己的东西,但在政治的淫威下,为人“非常审慎”的德国人就不再作非分之想,“不再希求别的”了。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那么,主人很自然地就成了整个社会的目的,世界就属于主人的了。他会认为,世界就应该是现在他所统治的这个样子,或者应该是他自己以为的这个样子——他要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和未来,并且“骑在那些不知有其他使命而只知对主人‘俯首听命,投其所好并准备效劳’的政治动物的脖子上”。
马克思把以上的分析归结为一点:“庸人的世界是政治动物的世界。”在笔者看来,这里的“政治动物”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在这样的社会中不管是什么职业、什么阶层的人都关注政治,政治是国家、社会生活的焦点和中心;二是指在政治的统率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形成严格的差序格局、规则和体制,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以此来观照一下德国与法国的情况,二者的不同之处就很明显了: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
(摘编自聂锦芳《马克思关于“庸人及其国家”的思想及其意义》)
7.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经济关系包括地理基础和先前各经济发展阶段的残余,但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
B.在德国,人们习惯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这是一种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
C.德国庸人自诩为“爱国者”,但他们的“爱国主义”并不是真正的爱国主义,而是专制体制的产物与必需品。
D.庸人社会是严格的差序格局,庸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并将人分成了不同的等级。
8.根据材料一,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技术对科学有依赖性,社会对技术的需要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科学更加依赖于技术。
B.政治、法等上层建筑的发展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又互相作用,在历史发展中也发挥着作用。
C.在现实关系中,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对经济关系影响很大,这动摇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
D.人创造历史具有偶然性,经济在历史发展中具有必然性,偶然性是必然性的补充和表现形式。
9.结合材料内容,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二中“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的论述的一项是( )
A.鲁迅把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B.《1901年:一个帝国的背影》中,当洋人们问谁来继承皇位时,百姓说:“这是衙门里的人关心的事,他们拿的是这份俸禄,和我们有什么关系?”
C.“平等是自欺的谎言,自由也是笑话,微贱的平民唯有在困境中沉默挣扎。”
D.乾隆在给英王乔治三世的信中写道:“天朝德威远被,万国来王,种种贵重之物……无所不有……并无更需尔国制办物件。”
10.请简要分析材料二中使用的论证方法。
11.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说的“庸人”对德国产生了怎样的影响?请结合材料内容简要概括。
12.马克思和恩格斯在政治风浪中团结战斗,在科学研究中相互切磋,在人生坎坷的道路上彼此激励,马克思和恩格斯的革命友谊“超过了古人关于人类友谊的一切最动人的传说”。请以“友谊”为话题写一个作文片段,200字左右。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①形形色色;②脚踏实地;③波澜壮阔
解析:①处,语境表示理论各式各样,但只有客观正确地反映了社会历史本质的理论,才能够成为社会实践的科学指南,故此处可填“形形色色”“不一而足”等。②处,所填成语应能够与前面的“远大目标”“紧密结合起来”,应填“脚踏实地”(形容做事踏实认真)。③处,由语境可知,所填成语用来形容“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雄壮声势或宏大规模,据此可填写成语“波澜壮阔”“声势浩大”等。
2.答案:作为人民的理论,马克思主义不是学者用来炫耀的书斋里的学问,而是以人民为中心展开的改造自然和改造社会伟大实践的总结与升华。
解析:画横线的句子有三处语病:一是“书斋里的学者用来炫耀的学问”语序不当,应改为“学者用来炫耀的书斋里的学问”;二是“围绕人民为中心”句式杂糅,应改为“以人民为中心”或“围绕人民”;三是“升华与总结”语序不当,应改为“总结与升华”。
3.答案: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展开了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让中国人民逐渐富裕起来;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让中国人民迎来了强起来的新前景。
解析:由题干可知,解答本题应按照“正因为从人民立场出发,我们党才能够……让中国人民……”的句式,整合画波浪线部分的内容,并使之与前面的句子构成排比即可。
4.答案:①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②友好保护自然;③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
解析:①处,根据前文“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和后文“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可知,此处指的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报复,故可填“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之类的句子。②处,根据前文“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不能……而是要……”可知,此处应填意思与“合理利用自然”相似、与“无序开发自然”和“粗暴掠夺自然”相反的内容,故可填“友好保护自然”之类的句子。③处,根据前文“自然界的运行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和后文“也有风雨交加的时刻”可知,此处所填内容应由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既”领起,内容上应填与“风雨交加”相反的天气状态,故可填“既有阳光灿烂的日子”之类的句子。
5.答案:B
解析:B项的“我们”不包括谈话的对象,其他三项和文中画横线处的“我们”包括谈话的对象。
6.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偶然现象”错误,文中说的是“恰巧某个伟大人物在一定时期出现于某一国家,这当然纯粹是一种偶然现象。但是,如果我们把这个人去掉,那时就会需要有另一个来代替他,并且这个代替者是会出现的,不论好一些或差一些,但是最终总是会出现的”,一定的时代一定会出现这一时代的伟大人物,“最终总是会出现的”,因此,伟大人物的产生体现了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由谁来体现时代发展的要求,恰巧是某个人而不是别人,伟大人物出现的具体时间、地点、方式,则具有一定的偶然性,因此,伟大人物的出现体现了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辩证统一。故选D。
7.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A项,“外部环境不属于经济关系”错误,材料一第1段中说的是“当然还包括围绕着这一社会形式的外部环境”。B项,“否定上层建筑反作用的错误认知”错误,在德国,人们习惯把科学看成是从天而降的,实际上是在否定经济基础的决定作用。D项,“庸人们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来确定世界的秩序”错误。根据材料二第2段中的相关内容可知,“按照自己的愿望和理解……”的是“主人”而不是“庸人”。
8.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C项,“这动摇了经济的基础性地位”错误。由材料一第4段中“在这些现实关系中,经济关系不管受到其他关系……它构成一条贯穿始终的、唯一有助于理解的红线”可知,政治的和意识形态的关系影响不管多大,都不能动摇经济的基础性地位。
9.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项,表明的是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的状况;B项,表明的是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缺乏独立思维的状况;C项,表明的是在专制政治的淫威下庸人们苟且生存的状况;D项,表明清政府闭关锁国,以天朝大国自居的狭隘的“天下”观。故选D。
10.答案:①引用论证:直接和间接引用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德国庸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②对比论证:将德国与荷兰、法国进行对比,揭示德国庸人社会的现状和危害;③比喻论证:将庸人比作蛆虫、马匹,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以及庸人地位的卑微。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根据材料二第1段“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和第2段等内容可知,作者直接和间接地引用了马克思书信中的论述,对德国庸人的特点和影响进行阐述,运用了引用论证。根据材料二第1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一个最平凡的荷兰人……即使是最有见解的人也都把希望寄托在国家身上”,第3段“以此来观照一下德国与法国的情况……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等内容可知,作者将德国与荷兰、法国进行对比,指出庸人社会的弊端,运用了对比论证。根据材料二第2段“正如尸体充满了蛆虫一样,世界上充满了庸人”“假如一个人感到自己并不是独立的人,而是像被饲养的奴隶或马匹一样是其主人的所有物……”等内容可知,将庸人比作蛆虫、马匹,揭示了德国庸人当道的现实以及庸人地位的卑微,运用了比喻论证。
11.答案:①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②强化了专制体制;③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④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
解析: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结合材料一第3段中“国家就是通过保护关税……这曾是重新振兴的最大障碍之一”内容可知,“庸人”阻碍了德国经济的重新振兴。结合材料二第1段“马克思早在1842—1843年围绕《德法年鉴》的创办……缺乏独立思维的机制和状况”“1843年3月,马克思到荷兰游历,对比国外的情形和舆论的状况,更加意识到德国‘可恶至极的专制体制’的不堪”等内容可知,“庸人”使德国强化了专制体制。结合材料二第3段“在政治的统率和辖制下,每个人都分为不同的等级……而‘非人化’就成为这种体制的原则和特征”可知,“庸人”使德国人陷入“非人化”处境。结合材料二第3段“德国致力于这种‘庸人世界’体制的完善,而法国革命则是‘要重新使人恢复为人’,所以德国‘当然必定远远落后于’法国了”可知,“庸人”使德国远远落后于法国。
12.答案:“财富不是真正的朋友,朋友才是永久的财富。”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友谊。管鲍之交,名传史册。困境中,鲍叔牙不计前嫌,宽宏大量,对管仲体贴入微;甘霖里,管仲“贫贱之交不可忘”,对鲍叔牙万分感激。感人如管鲍,平凡如你我,平凡的人也可以拥有感人的友谊。山青青,水盈盈,弹一曲“高山流水”震彻群山,激扬层浪,于是钟子期与俞伯牙共同分享彼此之间这份珍贵的友谊。这份友谊感动天地,这份友谊天长地久。相遇相知才是友谊的真谛。马克思曾说过:“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友谊需要诚实与守信作保证,双方都要有“给予与分担、宽容与接纳、分享与倾听”的品质和心胸,才能让友谊天长地久。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微写作的能力。本题:要求写一个以“友谊”为题的片段,可以采用叙事也可以采用议论或抒情的手法。如果是叙事,通过写一件具体的事来表现友谊;如果是议论,可以举例来论证友谊的伟大;如果是抒情,用优美的语言、排比的句式、比喻等修辞来歌颂伟大的友谊。如本文,第一段,由名言警句引出论点“长留史册的,不是锱铢必较的利益,而是肝胆相照的友谊”;第二段,引用“管鲍之交”人物事例来进行论证;第三段,再引用“钟子期与俞伯牙”人物事例再次论证;最后结尾,引用马克思曾名言“友谊需要忠诚去播种,热情去灌溉,原则去培养,谅解去护理。”扣题“友谊需要诚实与守信作保证,双方都要有‘给予与分担、宽容与接纳、分享与倾听’的品质和心胸,才能让友谊天长地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