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2.4致云雀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一单元2.4致云雀 学案(学生版+教师版)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158.0KB
资源类型 试卷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语文
更新时间 2025-07-03 09:40:49

文档简介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2.4致云雀
雪莱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3.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问题激疑】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致云雀”中“致”是“送给”的意思;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文题点明了诗歌的歌颂对象。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二.知人论世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三.背景介绍
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雪莱曾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滥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四.感知课文
全诗可分为三个大的部分,每部分的大意可用二个字:
第一部分(1—12节):献歌——献给云雀的赞歌
第二部分(13—17节):探源——探寻云雀之自由、欢欣的源泉。(为什么云雀是自由、欢欣的呢?)
第三部分(18—21节):祈愿——面对现实的困境,希望像云雀一样歌唱。
课文分析
1.如何理解开头第一节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以一声喜悦的问候开篇,把云雀视为“精灵”,是 “从天堂或天堂的邻近”歌唱的,诗人认为云雀是远离凡尘、无比圣洁的,欢声赞美云雀这快乐的精灵不事雕琢的天籁,为全诗定下诚挚热切的抒情基调。
2.第二节诗主要表现了云雀怎样的特点?
抓住云雀“飞翔着歌唱”的自身特性和“从地面一跃而上”动作特征,以一个形象的比喻“烈火的轻云”描写云雀不断向上、边飞边鸣的飒爽神姿,这一节主要描写了云雀从地面一跃而起的典型运动态势和边飞边唱的典型习性,亦是诗人蔑视地面(黑暗现实),赋予了云雀蔑视地面、勇于追求光明与理想的特点,这是全诗一切想象的依据。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承上启下,描写云雀升上晴空迎接朝阳的动作和一系列欢快明朗的形象,感染读者的同时又把读者的思绪引回云雀的歌声。“欢乐的强音”引起下文对云雀歌声的描绘。
4.教师补充:第5-6节,通感,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用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美好感受,使云雀歌声具体可感,塑造云雀欢乐以及光明美好的形象。
通感
通感又叫“移觉” ,就是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将人的听觉、视觉、嗅觉、味觉、触觉等不同感觉互相沟通、交错,彼此挪移转换,将本来表示甲感觉的词语移用来表示乙感觉,使意象更为活泼、新奇的一种修辞格。
(1)“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2)“你笑得很甜”
5.有人说诗中的云雀是“光明的信使,幸福的化身”,请结合第一至六节简要分析。
云雀热爱光明,它总是迎着正在升起的朝阳,冲破云天,穿越晓雾,振翅飞翔,而且愈升愈高,直逼碧霄,不达日边,决不罢休,不到天上,决不止息;万道霞光,伴随着它飞行的身影;淡淡紫霭,仿佛消失于它的羽翼之旁;支支利箭,恍如发射自它的歌喉之内。它边唱边飞,边飞边唱,了无滞碍,一片沉酣,从而给下界尘寰携来光明,携来欢乐,携来欣慰,携来温暖。
6.第7节,对比衬托 以霓虹似的彩霞降下的美雨与云雀出现时江夏的乐曲甘霖相比,正面衬托云雀歌声的美妙。
雪莱把云雀比喻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喻体,让这个意象有了四种不同的特征。请找出找到诗人把云雀分别比喻成了什么,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把云雀比作诗人,相似点:诗人的天职就是用他的诗表达对现实的忧虑,昭示对美好未来的希望,从而使人从冷漠、麻木中警醒起来,去创造自己的生活。
把云雀比作少女,相似点:甜美而忧伤的深情;
把云雀比作萤火虫,相似点:在黑暗中传播光明;
把云雀比作玫瑰,相似点:虽遭遇外力摧残,却因此而更加强大。
如何理解诗人把云雀比作“为爱所苦”的高贵少女?
“为爱所苦”其实是诗人雪莱的自况。他爱一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事业,他爱“全人类”,但是他的爱在当时甚至不被自己的同胞理解,因而诗人怀有一种“为爱所苦的寂寞。诗,是他的爱不能自已的流露。
8.《致云雀》最后4个小节(18节——21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云雀的象征意义?
①云雀象征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②云雀象征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合作解疑】
1.云雀的象征意义
①云雀象征诗人自己。诗人与云雀一样是渴望光明、正义、美好的,而云雀的鸣叫就像是诗人所写的作品一样,给人们带来欢乐与美好的憧憬。
②云雀象征的是一种平等的制度。诗人写这篇诗歌,将自己的美好愿望寄托于其中,诗人揭露社会的贫富不均,抨击封建专制制度,渴望人人平等。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
教师补充:艺术手法鉴赏
浪漫主义着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来表现客观现实,抒发作者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夸张和象征等手法来塑造形象。
比如《致云雀》一诗中,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表达了作者追求光明、蔑视黑暗以及向往理想世界的情感。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①诗人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在诗人的笔下,云雀是欢乐、光明、美丽的象征。
②“像一片烈火的轻云”,使用比喻、象征的手法,形象的描绘出云雀一跃而上,边飞边唱的飒爽英姿,也是诗人蔑视黑暗现实,追求光明与真理勇于献身理想的精神写照。
③“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运用比喻、通感等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优美感受,化抽象为具体。
④诗人发挥奇特的想象,把云雀比作诗人,比作深闺中的少女,比作萤火虫,使云雀美丽的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的面前,突出云雀能够带给人们希望,唤醒人们的灵魂。
⑤诗人把云雀的歌声同春雨、婚礼上的合唱、胜利的歌声对比,突出云雀歌声所具有的巨大力量。
4.主旨探析
《致云雀》全诗无一处不写云雀,同时,无一处不有雪莱的自我,是诗人理想化的自我写照。诗歌运用浪漫主义的手法,热情地赞颂了云雀,表现了诗人自己的美好理想和对光明的追求。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西风颂(节选)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请作赏析。
相关阅读
运用了象征手法。这句话表面是说冬天到来了,春天也会很快来的。其实是在说一切的难事都会过去的,希望和成功也就要来了。
【拓展延伸】
人雪莱名言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3.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4.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
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5、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
6、爱情就象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
7、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8、一首诗则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恒的真理表现了出来。
9、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10、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
11、感受不到光明是因为本身阴暗。
12、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13、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14、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
15、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17、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18、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19、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20、记取吧人类,因为知识对于你,正如广阔的河水之于埃及。
21、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脑,一条能说话的舌。
22、伟大的诗篇即是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23、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好像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的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韵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
【巩固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赎罪(shú) 矍铄(jué)
肺痨(láo) 亘古未有(ɡènɡ)
B.裨益(bì) 深邃(suì)
僭越(zàn) 揆情度理(kuí)
C.笑靥(yǎn) 矜持(jīn)
烙印(lào) 泥古不化(nì)
D.天穹(qiónɡ) 迢遥(tiáo)
重轭(è) 哭天抹泪(mǒ)
【答案】D
【解析】A.“亘”读ɡèn;B.“僭”读jiàn;C.“靥”读yè。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鬼魅 和事老 指手画脚 苦思冥想
B.坐阵 绩优股 礼义廉耻 涣然冰释
C.聆听 黄梁梦 千古之谜 弥天大谎
D.通缉 急就章 钟灵毓秀 额首称庆
【答案】A
【解析】B.阵—镇;C.梁—粱;D.首—手。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
【答案】D
【解析】A.丝丝入扣比喻做得十分细腻准确,多指文章和艺术表演等。B.目不交睫形容夜间不睡觉或睡不着觉。C.不胜其烦烦琐得使人受不了。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B.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C.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答案】B
【解析】A项偷换主语;C项句式杂糅;D项第二个“贸易保护”缺少中心词,应在其后添加“事件”等。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注】 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5.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里的“向阳花”是一切渴望美好理想社会的人类精神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这句诗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这里的“青春”本来是个抽象的观念,诗人将它拟人化,变成具体可感的形象。
6.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这首小诗的特色是借物言志,借向阳花向太阳的特性,展开了奇妙的联想和对未来世界的神奇想象。(答“象征”亦可,只要言之成理)前一节诗明快、袒露,后一节诗隐晦、深奥,有神秘色彩。从全诗的中心思想看,诗意是鲜明易懂的。即抒写诗人对人生美好理想的执着追求与向往,个人感受与大众的心灵是相通的,既反映了诗人自己的内心愿望,又表现了人类对宏图的追求,蕴含着巨大的鼓舞力量。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4课
致云雀
雪莱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诗歌重点词语、句子的内涵及表达效果。
思维发展与提升:分析意象的特点,把握云雀的象征意义。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文中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了解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难点】
1.分析诗歌中云雀的形象。
2.鉴赏诗歌的语言艺术与表达技巧。
3.评价诗人雪莱的思想感情与观点态度。
【问题激疑】
同学们,你们见过云雀吗?听到过云雀的叫声吗?这样的声音会引发你的哪些想象和联想呢?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雪莱笔下的云雀,诗人从云雀的叫声中联想到了什么,又有哪些不一样的感受,他想借助云雀表达什么。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致云雀”中“致”是“送给”的意思;云雀是丹麦、法国的国鸟。文题点明了诗歌的歌颂对象。云雀,以活泼悦耳的鸣声著称,高空振翅飞行时鸣唱,接着作极壮观的俯冲而回到地面。以食地面上的昆虫和种子为生。有高昂悦耳的声音。
二.知人论世
雪莱,出生在一个古老而保守的贵族家庭。英国著名作家、浪漫主义诗人,被认为是历史上最出色的英语诗人之一。英国浪漫主义民主诗人、第一位社会主义诗人、小说家、哲学家、散文随笔和政论作家、改革家、柏拉图主义者和理想主义者,受空想社会主义思想影响颇深。
1811年,诗人因为写作哲学论文推理上帝的不存在,宣传无神论思想,被学校开除。1818年迁居意大利,与拜伦成为好友。1822年7月8日逝世。恩格斯称他是“天才预言家”。
代表作有叙事长诗《麦布女王》《解放了的普罗米修斯》《倩契》《西风颂》《致云雀》等。
三.背景介绍
雪莱夫人回忆,《致云雀》这首诗是1820年夏季的一个黄昏,雪莱在郊野散步时听到云雀的鸣叫有感而作。雪莱曾说:“一首伟大的诗,是永远泛滥着智慧与快感之流的不竭源泉。”《致云雀》几乎体现和容纳了雪莱诗论的全部要点。诗人在写这首诗的时候,黑暗恐怖正沉重地笼罩着整个英国。大规模的“圈地运动”使百姓流离失所,大批工人流落街头,到处是弱肉强食;严重的经济危机使国家物价飞涨,工人工资骤降,人民生活贫困;愤怒的工人因此起来罢工,捣毁机器,游行请愿,然而这一切行动均遭到统治阶级的血腥镇压。这种黑暗暴政几乎压得人透不过气来,因此人们对光明和幸福生活的渴盼非常迫切,而雪莱的这首诗,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们的这一迫切愿望。
四.感知课文
1.齐读后,再指名读,找出诗歌中的意象。
2.思考这些意象给你什么样的感受?
课文分析
1.如何理解开头第一节的“你好啊,欢乐的精灵”?
2.第二节诗主要表现了云雀怎样的特点?
3.第3、4 节有什么作用?
4.教师补充:第5-6节,通感,星光的利箭、明月的清辉,用视觉形象描绘听觉上的美好感受,使云雀歌声具体可感,塑造云雀欢乐以及光明美好的形象。
5.有人说诗中的云雀是“光明的信使,幸福的化身”,请结合第一至六节简要分析。
6.第7节,对比衬托 以霓虹似的彩霞降下的美雨与云雀出现时江夏的乐曲甘霖相比,正面衬托云雀歌声的美妙。
雪莱把云雀比喻成了四种完全不同的喻体,让这个意象有了四种不同的特征。请找出找到诗人把云雀分别比喻成了什么,以及本体和喻体之间的相似点。
如何理解诗人把云雀比作“为爱所苦”的高贵少女?
8.《致云雀》最后4个小节(18节——21节)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云雀的象征意义?
【合作解疑】
云雀的象征意义
2.诗人运用什么手法歌颂云雀?
3.《致云雀》中,诗人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
4.主旨探析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西风颂(节选)
精灵呀,让我变成你,猛烈刚强!
把我僵死的思想驱散在宇宙,
像一片片的枯叶,以鼓舞新生;
请听从我这个诗篇中的符咒,
把我的话传播给全世界的人,
就像从不灭的炉中吹出火花!
请向未醒的大地,借我的嘴唇,
像号角般吹出一声声预言吧!
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诗的结束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已成耳熟能详的名句,请作赏析。
【拓展延伸】
人雪莱名言
1.冬天已经到来,春天还会远吗?
2.辛勤的蜜蜂永没有时间悲哀。
3.我们愈是学习,愈觉得自己的贫乏。
4.微笑,实在是仁爱的象征,快乐的源泉,亲近别人的媒介。
有了笑,人类的感情就沟通了。
5、由于软弱才能做的事情,倘若在做了之后还感到懊悔,那便是更加软弱。
6、爱情就象灯光,同时照两个人,光辉并不会减弱。
7、道德的最大秘密就是爱;或者说,就是逾越我们自己的本性,而溶于旁人的思想、行为或人格中存在的美。
8、一首诗则是生命的真正的形象,用永恒的真理表现了出来。
9、一个人如果不是真正有道德,就不可能真正有智慧。精明和智慧是非常不同的两件事。精明的人是精细考虑他自己利益的人;智慧的人是精细考虑他人利益的人。
10、所有时代的诗人都在为一首不断发展着的“伟大诗篇”作出贡献。
11、感受不到光明是因为本身阴暗。
12、希望会使人年轻,因为希望和青春是一对同胞兄弟。
13、浅水是喧哗的,深水是沉默的。
14、人生,这伟大的奇迹,我们叹为观止,只因你如此奇妙无比……
15、人们常以为犯小过无伤大雅,哪知更大的失败常是有小过导引而来的。
16、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你自己。
17、饥饿和爱情统治着世界。
18、最为不幸的人被苦难抚育成了诗人,他们把从苦难中学到的东西用诗歌教给别人。
19、过去属于死神,未来属于自己。
20、记取吧人类,因为知识对于你,正如广阔的河水之于埃及。
21、人有一颗产生感情的心,一个能思维脑,一条能说话的舌。
22、伟大的诗篇即是永远喷出智慧和欢欣之水的喷泉。
23、一切崇高的诗都是无限的,好像一颗橡实,潜藏着所有的橡树。我们固然可以拉开一层层的罩纱,可是潜藏在意韵深处的赤裸的美却从不曾完全被揭露过。
【巩固训练】
一、基础知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赎罪(shú) 矍铄(jué)
肺痨(láo) 亘古未有(ɡènɡ)
B.裨益(bì) 深邃(suì)
僭越(zàn) 揆情度理(kuí)
C.笑靥(yǎn) 矜持(jīn)
烙印(lào) 泥古不化(nì)
D.天穹(qiónɡ) 迢遥(tiáo)
重轭(è) 哭天抹泪(mǒ)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A.鬼魅 和事老 指手画脚 苦思冥想
B.坐阵 绩优股 礼义廉耻 涣然冰释
C.聆听 黄梁梦 千古之谜 弥天大谎
D.通缉 急就章 钟灵毓秀 额首称庆
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新加坡的多元文化相互辉映,气象万千,充满活力,其奇异悠久的香料贸易历史与这个国家的文化有着丝丝入扣的联系。
B.趴在8号位的黄大爷打枪的姿势显得特别专业,在打枪的几秒钟内,他目不交睫地盯着目标,丝毫不理会别人的叫好声。
C.对犯错误的学生,李老师总是循循善诱,不胜其烦地做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从不呵斥打骂,深受学生的爱戴。
D.在惠特曼从事诗歌创作的年代,控制美国诗坛的是所谓“高雅派”诗人,他们一味以模仿英国诗歌为能事,而当时的英国诗歌也已是维多利亚式浪漫主义的末流,这种诗风在美国产生的只能是等而下之的仿制品。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全国食品安全整顿活动自全面展开以来,各部门深入系统地分析典型案例和当前食品安全突出问题,加大了对各类案件的查处力度。
B.泰戈尔不仅是这样告诫人们如何对待人生,而且也通过对一些无名小卒、无名花朵的礼赞,来倡导一种为创造美好生活而默默献身的人生精神。
C.全球100多个参与上海世博会的城市,在世博会举行期间将围绕“一个地球,一个联合国”为主题,就当前城市发展所面临的重要问题举办“全球论坛”。
D.国际社会多次表达反对贸易保护主义的意愿,但形形色色的贸易保护仍不断发生,这些损人不利己的短视行为,最终只会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
二、类文表达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5~6题。
啊,向阳花①
布莱克②
向阳花啊!你等累了吧,
你计数着太阳的步伐;
你渴望甜蜜的,黄金的住处,
作为一生旅途的归途。
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
苍白的圣女在雪里素裹红妆,
从他们的坟墓中急起追往,
我的向阳花所向往的地方。
(朱维之译)
【注】 ①诗歌预言了人类社会的更新,表达了人类对美好理想社会的热烈追求和向往。②威廉·布莱克(1757~1827),杰出的英国诗人和画家。
5.诗里的“向阳花”是什么的象征?“青春在那里怀着热望而消亡”一句诗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6.诗歌全文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从诗意表达“显”与“隐”的角度,比较一下诗歌前后两节表达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