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并认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理解上下片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掌握写景的手法和炼字的技巧;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问题激疑】
面对秋天,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此便有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一声长叹;面对秋天,柳永看到的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因此便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百般无奈; 面对秋天,杜甫看到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因此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愁绪。同样是面对秋天,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四.文学常识
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别称:“长短句”或“诗余”等。
2.词的组成:
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分类: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五.感知课文
读一读,读“壮情”
1.播放朗诵视频,感知这首词的基调。
2.指名朗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画下来。
3.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
4. 思考: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豪迈大气?
⑴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⑵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大气。
⑶教师补充:
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
本词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美的宏大意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 面对如画的秋景,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5.教师范读。
6.学生再次朗诵展示。
【合作解疑】
学习活动一:品“上阕”
(活动引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交流: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用得好的动词有哪些?)
学生边读边交流,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一)看
1.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2.教师补充:
(1)立:描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
(2)作者是以怎样的姿态看待眼前的景色的?
(3)作者用“独立”二字,是想表达自己的孤寂吗?“独”是表达什么?“立”又是想要表达什么?
3.你认为作者笔下秋景图有怎样的特点?如果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
4.生单读,读出“竞自由”之感。 生齐读。
(二)怅、问:
1.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他有何感慨?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
2.面对眼前景物,作者突然发出如此感慨,突兀吗?
如此壮丽的河山将由我们来主宰,那我们应该读出这三句怎样的感觉?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三)忆:
1.上阙主要写景,下阙主要回忆,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
2.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3.通过“忆”看到了同学少年,那么“同学少年”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和精神面貌呢 从原文中能找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3min)
同学少年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四)记:
1.为什么要“记”这些“同学少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要求“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古人写诗,特别讲求字词的锤炼,即“炼字”。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要求“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重要考查内容,也是重要的鉴赏方法。
二、常见考题形式(主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三、答题思路
1.确定赏析的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字词,妙用修辞的字词,具有多重含义或临时改变词性的字词
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有修辞手法,须点出手法
3.概述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术语
解释该字的含义+特点(是否是颜色词、叠词、活用等)、手法(主要是修辞)+分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方面的)。
五、教材习题
《沁园春 长沙》学习提示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六、经典习题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巩固训练】
基础检测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4.下列各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完成5~6题。
5.下列对这首词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B.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C.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情绪。
D.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词人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
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的下阕用夸张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群文对比研习
对比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1.《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试做简要分析。
课外延伸
一、(24-25高一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痛苦,用字十分精妙。
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二、(24-25高一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了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两联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抒情,上句以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他正身处异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意在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4.本诗在意象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拓展延伸】
阅读卡片
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人物速写
喜爱读书的毛主席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的天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了可供一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有时在下水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他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他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起来。即使到了晚年,重病在身的毛主席,依然手不释卷。
毛主席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他还把书中、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毛主席的藏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书籍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书籍,他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尤其爱读。从历朝纪事本末,到各种野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他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当时的革命事业。毛主席读的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很多。他是一位真正的博览群书的伟人。第一单元
1.《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背诵并默写全词,拓展阅读毛泽东其他诗词作品,体会其诗词意境博大宏阔的艺术特色。了解词的有关知识和这首词的写作背景。
思维发展与提升:反复诵读,品味这首词“炼字”的精妙之处,理解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审美鉴赏与创造:学习并认识诗歌的意象和意境,领略毛泽东以天下为己任的胸怀,理解上下片的关系。
文化传承与理解:学习毛泽东同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使命感和远大的抱负,激发青春的热情,理解青春的价值。
教学重点难点:
1. 学会欣赏诗歌的画面美,掌握写景的手法和炼字的技巧;
2.感悟诗人博大的情怀,体会诗人以天下为己任的历史责任感。
【问题激疑】
面对秋天,马致远看到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因此便有了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一声长叹;面对秋天,柳永看到的是“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因此便有了“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百般无奈; 面对秋天,杜甫看到是“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因此便有了“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千古愁绪。同样是面对秋天,伟大的领袖毛泽东笔下的秋景是什么样子的呢?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沁园春”,词牌名。沁园: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的园林,后为外戚窦宪所夺(见《后汉书》)。有人咏其事,词牌“沁园春”,由此得名。 “长沙”是题目。
知人论世
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诗人,书法家。
写作背景
1925年2月,正是北伐战争的前一年,当时革命蓬勃发展,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起义,同时国共统一战线已经确立,但革命该由哪个阶级来领导,成为党内外斗争的焦点。这年深秋,毛泽东同志从上海回到韶山,从事革命活动。军阀赵恒惕要逮捕毛泽东同志。在韶山人民的掩护下,毛泽东同志秘密离开韶山,准备到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经过长沙,并独自去了橘子洲头。事后作了此词。
四.文学常识
1.词: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始称“曲子”或“曲子词”,因句子长短不齐,故又称“长短句” 。
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与音乐分离,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写词时依据的乐谱叫做“词调”,各种词调的名称便是“词牌”,如“沁园春”、“满江红”、“西江月”等
别称:“长短句”或“诗余”等。
2.词的组成:
标题 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
词牌 是一首词的词调的名称,决定着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
分类:词以字数的多少分为小令(58字及以下)、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及以上)。
五.感知课文
读一读,读“壮情”
播放朗诵视频,感知这首词的基调。
正音:沁园春(qìn) 百舸(gě) 峥嵘(zhēng róng) 廖廓(liáo kuò) 挥斥方遒(qiú)浪遏飞舟(è)
2.指名朗读,思考哪些地方需要重读?用笔画下来。
领字要重读,如看、问、恰、到;动词需要重读,如争、击、翔、怅、忆、、击、遏等。
3. 你能感受到这是一首什么风格的词?(提示:乐观豪迈、开阔大气。)
4. 思考:你感受到了诗人哪些方面的豪迈大气?
⑴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立、看、怅、问、携、忆、记。
⑵自由的大声诵读,说说你从哪些方面感受到了诗人的大气。
示例: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卓然而立、中流砥柱的英气。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诗人“独立”,表现出爱秋而不畏寒的卓然而立的形象和中流砥柱的气概。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写景视野的开阔豪气。比如“看”领起的七句,远观近看,仰视俯视,大开大合,开阔大气。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问江山问大地的勇敢大气;特别是“怅”领起的三句。
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藐视权贵改造旧世界的凌云壮气!从“为有牺牲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到“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诗人的凌云壮志得以实现。
⑶教师补充:
如果说豪迈气派反映的是毛泽东精神世界的质地,那么宏大气象说的就是他精神世界的容量。“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一座座顶天立地的磅礴大山蜿蜒起伏,犹如温顺细碎的浪花、轻轻一握的泥丸——这是他精神世界的空间包容度。“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这是他精神世界的时间包容度。30岁离开湖南、奔向革命风暴中心的时候,他就写下了“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以这样的决绝气势抒写自己改造旧中国的信念意志。从此,诸如昆仑、寰宇、四海、五洲、汪洋、北国、长城之类的宏大词汇就成了他诗作中最常见的意象关键词。
本词无一例外的使用了大美的宏大意象。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1925年春,他回湖南老家指导农民运动。同年秋,毛泽东自韶山赴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岳麓山, 面对如画的秋景,追怀在长沙的求学生活和革命斗争经历,不禁浮想联翩,写成这首境界开阔、气势恢弘的不朽诗篇。
5. 教师范读。
6. 学生再次朗诵展示。
【合作解疑】
(活动引领: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并交流:这首词写了什么内容?写了哪些意象?描绘了什么画面?用得好的动词有哪些?)
学生边读边交流,概括词的上、下阕各写了什么,分别找到统领上下阕的关键字词(诗眼),并概括全词描述了哪几幅图画。
(1)上阕:描绘绚丽多彩的湘江秋景;
下阕:抒发慷慨激昂的革命情怀。其中“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承上启下。
(2)上阕的关键词是“看”,下阕的关键词是“忆”。
(3)四幅图画——寒秋独立图、湘江秋景图、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一)看
1.请同学们齐读上阙“看”领起的七句,看看诗人用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的大美体现在哪里,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感情。
(1)一个“看”字一直统领到哪里?这里诗人看到了哪些秋景?
(万)山 ———— 红(遍)
(层)林 ————(尽)染
(漫)江 ———— 碧(透) 红色给人以活力
(百)舸 ————(争)流 竞争给人以动力
鹰 ———— 击长空
鱼 ———— 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
(2)讨论:写“看”的这几句词视角变换和写景顺序有什么特色?
山上: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远眺)
江中: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近观)
天空:鹰击长空 (仰视)
水底:鱼翔浅底 (俯察)
(3)在这几句写景的句子中,你觉得哪些动词用得最好?为什么?
层林尽染 染,写出了色彩浓烈。
百舸争流 争,写出了千帆竞发的热烈场面。
鹰击长空 击,写出了雄鹰展翅奋发、强劲有力之状。
鱼翔浅底 翔,突出鱼儿在水底自由自在的游动,就像在天空中飞翔,也说明水底清澈,与上句呼应。
竞自由 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2.教师补充:
(1)立:描写的是何时何地的景色?(寒秋、橘子洲头)
倒装句: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缺少主语:我在寒秋独自站在橘子洲头,看湘江水滚滚北去)
(2)作者是以怎样的姿态看待眼前的景色的?(独立)
(3)作者用“独立”二字,是想表达自己的孤寂吗?“独”是表达什么?“立”又是想要表达什么?
“独”:单独。“立”:站立、但理解为“鼎立、伫立更好”。
为什么?与平日所学秋景诗歌有所不同,往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柳宗元《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遭逢贬斥,被贬永州,身处逆境,心境凄凉,环境凄清,萧瑟,凄清。本词联系下文可知,作者笔下寒秋却无冷意,而是生机勃勃,所以 作者在此用“独立”字,并不是想表达自己的孤寂,而是更强调人的坚定,有中流砥柱之感。
3.你认为作者笔下秋景图有怎样的特点?(色彩绚烂、生机勃勃)如果用原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是哪句?(万类霜天竞自由)(人是万物之灵长,更要“竞”)
4.生单读,读出“竞自由”之感。 生齐读。
(二)怅、问:
1.作者看到了这样的景象,他有何感慨?(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这句话是什么意思?(面对广漠无垠的天地,感慨丛生,不禁要问、要思索:国家和社会的命运究竟由谁掌握呢 )
面对眼前景物,作者突然发出如此感慨,突兀吗?
不突兀。
毛泽东作为一名伟大的政治家、军事家,又是一名文学家,因此他面对如此美景,联系到了自己所处的环境,由此发出感慨。一个“怅”字,写出诗人此时的思绪万千,作者此时由世间万物,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很自然的想到了祖国的命运和革命的未来。交代创作背景:这首诗歌创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形势高涨,群众运动风起云涌,反帝反封建斗争如火如荼。这时候,一方面工农革命运动蓬勃发展,另一方面反动势力为了维护其统治,对革命力量进行了疯狂的镇压。诗人此时正领导湖南革命力量进行农民运动。从而引发了理性的思考,提出了“谁主沉浮”这样的革命领导权问题。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在对大自然万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国家命运的由衷关怀。(通常所说的意象。意:情感;象:物象。意象:蕴含着情感的物象。联想其他诗歌中的意象。)
如此壮丽的河山将由我们来主宰,那我们应该读出这三句怎样的感觉?(豪迈、充满自信和自豪)
3.“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在词中起了什么作用
内容上:这一问透露出诗人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凌云壮志。
结构上:承上启下的作用。由于想到了国家前途与命运,想到革命,于是就很自然地想到了过去在一起进行革命活动的战友。
(三)忆:
1.上阙主要写景,下阙主要回忆,那我们就来看看作者回忆了哪些内容。
通过“忆”字来写出下文的“峥嵘岁月”
2.下阕的前两句是什么句式
过渡句(承上启下)
3.通过“忆”看到了同学少年,那么“同学少年”又给人一种怎样的感觉和精神面貌呢 从原文中能找出他们具有怎样的特征吗
同学少年 精神面貌
风华正茂 青春活力
书生意气 批判精神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英雄气概、战斗精神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侯
(四)记:
1.为什么要“记”这些“同学少年”“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作者用夸张的手法来写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借回忆当年游泳的情景,表现“同学少年”激流勇进,搏击风浪的斗争精神、壮志豪情,(浪遏飞舟:一说明青少年力量之大,足以阻止飞速前进的船;二说明江水很急,再这样湍急的流速之下,同学少年们依旧敢于在江水中央游泳,说明胆量之大)形象的概括了早期革命请您啊一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勇于改造旧世界,积极进取,斗志昂扬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同时巧妙的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革命领导权归属的问题,表明:革命领导权应当属于像毛泽东一样的同学少年,毛泽东一样的革命者。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诗歌“炼”字题
一、课标及教材要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20年修订)》要求“积累较为丰富的语言材料和言语活动经验,形成良好的语感;在已经积累的语言材料间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在探究中理解、掌握祖国语言文字运用的基本规律。”“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美感体验。 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独特的美,增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古人写诗,特别讲求字词的锤炼,即“炼字”。炼字是对字词进行艺术化加工的一种方法。即根据内容和意境的需要,精心挑选最贴切、最富有表现力的字词来表情达意,从而使所用的字词获得简练精美、形象生动、含蓄深刻的表达效果。
统编版高中语文教材必修上第一单元单元导语要求“学习从语言、形象、情感等不同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古代诗歌的语言是最凝练的,往往一词一句就能生动地描摹出事物的特征,深刻地反映思想内容。鉴赏古代诗歌的语言既是重要考查内容,也是重要的鉴赏方法。
二、常见考题形式(主要从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
1.诗中的某个词用得好不好?为什么?
2.某字历来为人称道,你认为它好在哪里?
3.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4.诗中的“诗眼” “关键字”是哪一个?为什么?
5.赏析诗中某字的妙处或说明某字的表达效果。
三、答题思路
1.确定赏析的字词→最能体现诗人强烈感情的字词,妙用修辞的字词,具有多重含义或临时改变词性的字词
2.释义明法→解释该字词的准确含义,并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若有修辞手法,须点出手法
3.概述作用→点出该字词在形象刻画、意境营造和情感表达上有什么作用,产生怎样的表达效果
四、答题术语
解释该字的含义+特点(是否是颜色词、叠词、活用等)、手法(主要是修辞)+分析描写的内容+分析作用(描物/造境/写人/抒情方面的)。
五、教材习题
《沁园春 长沙》学习提示
反复诵读,仔细揣摩,体会《沁园春 长沙》这首词炼字选词的精妙之处。
六、经典习题
从炼字的角度,赏析“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答案示例:“击”描绘万里长空中雄鹰矫健飞翔的情景,“翔”表现清澈江水中游鱼的欢愉、自在之态,“竞”有力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生机勃勃)的生命力。通过描绘湘江秋景的动态之美,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赞美。
解析:这一句中的三个动词“击”“翔”“竞”都经过精心挑选,增强了图景的动感与生机。
“击”字展现出雄鹰在高空中搏击风雨的英姿,显示了力量和豪情;“翔”字表现了鱼儿无拘无束的自如悠游状态,给人以轻快、自由的感觉;“竞”字则通过一个争先恐后的动态,突出了万物在秋日特有的勃发状态,象征着生命的热情。
这三字高度浓缩了瞬间的动态画面,展现了秋天的动态美,传达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活力的景象,也同时表达了作者对自然生命力的由衷赞美与热爱。通过这些动态描写,词人把大自然的生动景象与胸中的豪情壮志融为一体。
【拓展延伸】
阅读卡片
毛泽东诗词名句集锦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采桑子·重阳》
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清平乐·六盘山》久有凌云志,重上井冈山。——《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谈笑凯歌还。——《水调歌头·重上井冈山》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七律·到韶山》
牢骚太盛防肠断,风物长宜放眼量。——《七律·和柳亚子先生》
多少事,从来急;天地转,光阴迫。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满江红·和郭沫若同志》
人物速写
喜爱读书的毛主席
几十年来,毛主席一直很忙,可他总是挤出时间来看书学习。他的中南海故居,简直是书的天地:卧室的书架上,办公桌、饭桌、茶几上,到处都是书,床上除了可供一人躺卧的位置外,也全都被书占领了。
为了读书,毛主席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都用上了。他有时在下水游泳之前活动身体的几分钟里,还要看上几句名人的诗词;游泳上来后,他顾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书本;连上厕所的几分钟时间,他也从不白白地浪费掉。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选》和其他一些书刊,就是他利用这些时间,今天看一点,明天看一点,断断续续看完的。
毛主席外出开会或视察工作时,常常带一箱子书。途中列车震荡颠簸,他全然不顾,总是一手拿着放大镜,一手按着书页,阅读不辍。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样,床上、办公桌上、茶几上、饭桌上都摆放着书,一有空闲他就看起来。即使到了晚年,重病在身的毛主席,依然手不释卷。
毛主席反对那种只图快、不讲效果的读书方法。几十年来,毛主席每阅读一本书、一篇文章,都在重要的地方画上圈、杠、点等符号,在空白的地方写上许多批语。有时他还把书中、文中精当的地方摘录下来,或随时写下读书笔记、心得体会。毛主席的藏书中,许多是朱墨纷呈,批语、圈点、勾画满书,直线、曲线、双直线、三直线、双圈、三圈、三角、叉等符号比比皆是。
毛主席的读书兴趣很广泛,哲学、政治、经济、历史、文学、军事等社会科学书籍以及一些自然科学书籍,他无所不读。
在他阅读过的书籍中,历史方面的书籍是比较多的,特别是中国历代史书,毛主席尤其爱读。从历朝纪事本末,到各种野史、历史演义等他都广泛涉猎。他历来提倡“古为今用”,非常重视总结历史经验。在他的著作、讲话中,他常常引用中外史书上的历史典故来生动地阐明深刻的道理,他也常常借助历史的经验和教训来指导和对待当时的革命事业。毛主席读的中国文学方面的书籍也很多。他是一位真正的博览群书的伟人。
【巩固训练】
基础检测
1.对下列词语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谁主沉浮(主宰) 漫江碧透(满)
B.峥嵘岁月稠(不平凡) 怅寥廓(怅惘,失意的样子)
C.浪遏飞舟(阻止) 激扬文字(激浊扬清,抨击恶浊的,褒扬清明的)
D.挥斥方遒(强健有力) 粪土当年万户侯(视……如粪土,表鄙视)
答案 B
解析 “怅”,这里用来表达由深思而引发激昂慷慨的心绪。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有误的一项是( )
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C.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D.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答案 D
解析 “万户侯”中间不应停顿。
3.对下列句子修辞手法说明错误的一项是( )
A.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夸张)
B.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反问)
C.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对偶)
D.粪土当年万户侯(比喻)
答案 B
解析 从整篇来考虑,下阕其实是在回答这个问题,所以应是设问的修辞手法。
4.下列各句都是描绘秋景的,与《沁园春·长沙》意境相似的一项是( )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D.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思断肠。
答案 B
解析 B项与《沁园春·长沙》的意境都比较壮美,都表现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而A、C、D三项则比较凄凉肃杀。
二、课内阅读
阅读《沁园春·长沙》这首词,完成5~6题。
5.下列对这首词上片内容的理解和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万山、碧水、雄鹰、鱼儿这些客观物象,一融入词人的主观情趣,就成了种种美的意象,词人借此抒发了他当时复杂的内心感受和对祖国壮丽山河的热爱之情。
B.词人在意象的选取和描写角度方面匠心独运,既有远眺,又有近观;既有仰望,又有俯视;动静结合,红绿相衬。
C.词中的秋景给人的感觉不是“悲愁”,而是“万类霜天竞自由”的热烈,传达给读者的是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的情绪。
D.面对高而深邃的天空、辽阔无边的大地,词人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
答案 D
解析 D项,“焦急地思虑着、担忧着”概括不恰当,“表现了词人对祖国未来的忧虑”过度延伸。本诗更多表现的是一种乐观、昂扬的情绪。
6.这首词塑造了一个怎样的抒情主人公形象?
答案 这首词塑造了一个风华正茂、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胸怀天下、视“万户侯”为“粪土”的青年革命者形象。
解析 把握诗歌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要注重诗歌描写的具体内容,从诗句中体会诗人的形象特征。词的上片描写了词人寒秋时节独立橘子洲头见到的景色,下片回忆往年的生活,当时大家正处在意气风发的时候,指点江山,常用文字表达自己的壮志豪情。从全词来看,一个青年革命者的形象跃然纸上。
7.补写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上阕中描写近景并使用动静结合手法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
(2)《沁园春·长沙》中表现革命者关注国家大事的言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3)《沁园春·长沙》的下阕用夸张手法巧妙回答“谁主沉浮”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沁园春·长沙》点明了时间、地点和特定的环境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沁园春·长沙》中面对大千世界,诗人发出慨叹,表现诗人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解析】
【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
默写要注意书写的字词有:“漫”“舸”“扬”“遏”“湘”“橘”“洲”“怅寥廓”“苍茫”“沉浮”。
群文对比研习
对比阅读《沁园春·雪》和《沁园春·长沙》,回答问题。
沁园春·雪
毛泽东
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
一九三六年二月
1.《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什么人?《沁园春·长沙》中的“同学少年”可算是“风流人物”吗?试做简要分析。
答案 《沁园春·雪》中的风流人物是指才华出众、品格超群、对历史发展有巨大影响的杰出人物和豪杰。《沁园春·长沙》中包括词人在内的同学少年正是这样的人物,他们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关心国家命运,富有斗争精神,正是革命队伍中的中流砥柱。
2.这两首词在内容和情感上有什么不同?
答案 内容上:《沁园春·长沙》写南方秋景,《沁园春·雪》描绘北国冰雪风光,后者意境更开阔。
情感上:《沁园春·长沙》抒发革命青年对国家命运的感慨和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的豪情,《沁园春·雪》抒发作者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课外延伸
一、(24-25高一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
忆秦娥·娄山关①
毛泽东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②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注】①娄山关,在贵州遵义北的娄山上,位于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1935年1月,中央红军在长征中占领遵义,并举行了遵义会议。2月,经过激战,夺取娄山关,这首词作于此时。②漫道,不要说。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的上片写拂晓时分红军急行军前往娄山关,下片写黄昏时分战斗结束,全篇没有从正面描写战争。
B.“马蹄声碎,喇叭声咽”,“碎”字表明了马蹄声急而低,“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痛苦,用字十分精妙。
C.整首词以写景作结,描写娄山壮阔的夕照景象,含有不尽之意,引人浮想联翩。
D.这是一首悲壮的革命战争的赞歌,凝重与雄劲豪放相统一,气氛悲壮,但又蕴含着勃勃生机,赞颂了红军的豪迈气概和英勇精神。
2.词的上阕“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中描写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有什么作用?
【答案】
1.B
2.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以及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导语】这首《忆秦娥·娄山关》以凝练的笔触勾勒出长征途中的壮烈图景。上阕“西风烈”等意象营造肃杀氛围,通过“碎”“咽”等字眼侧面烘托行军之艰;下阕“雄关漫道”转写豪情,末句“苍山如海”的壮阔意象暗喻革命征程。全词将自然景象与战争意境熔铸一体,在苍凉中见雄浑,于沉郁处显豪迈,堪称革命现实主义的典范之作。
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
B.“‘咽’字表现了战士们内心的悲凉痛苦”错误,“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大意是“霜花满地,残月在天。天将破晓,马蹄声零碎而又纷杂,军号声声沉郁低回”,“咽”在这里用来描写在清晨霜寒中可听到时断时续的军号声,除了表明喇叭声不怎么嘹亮之外,还暗示了战斗的壮烈。故选B。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景物形象的能力。
此词开篇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滂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平添悲壮;
“长空雁叫”这时雁的叫声阵阵传来,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更增添几分冷峻与悲壮;
“霜晨月”晓月依然挂在天边,清晨,寒霜漫天,西风猛烈地吹荡;晨霜、孤月的意象出现,使得诗歌画面感增强。
因此,这两句描写了西风、长空、大雁、晨霜、孤月五种意象,描绘出晨风猛烈、天空高远、大雁鸣叫、清晨霜落等情景,营造了一种阔大的意境。
二、(24-25高一上·广西南宁·阶段练习)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太原早秋①
李 白
岁落众芳歇,时当大火流②。
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
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楼。
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
【注】①此诗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三年(735年)秋天。这年夏季作者应友人元演之邀,同来太原,意欲攀贵以求闻达,然而辗转三晋,时历数月,终未能得到实现抱负之机会,到了秋季便写下了这首诗。②“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
3.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众芳歇”是说光阴逝去,花草凋零,“大火流”表明了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
B.颔联中的“早”“秋”两字巧妙点题,“霜威”“云色”则直接描写了太原早秋的自然景象。
C.颈联从前两联描写“早秋”的景色转入抒情,上句以诗人的梦境含蓄地写出他正身处异乡。
D.前人评价本诗“健举之至,行气如虹”,意在说明此诗格调自高,带有边塞诗的雄健之气。
4.本诗在意象特点和表达的情感上与《沁园春 长沙》有什么不同?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答案】
3.A
4.(1)意象:①《沁园春·长沙》意象丰富,色彩绚丽;②本诗意象简单,色调黯淡。
(2)情感:①《沁园春·长沙》借湘江秋景抒发一种乐观积极昂扬向上、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②本诗借悲秋抒发思乡怀人的情感。
【导语】李白的《太原早秋》通过冷峻的自然景象如“霜威”“云色”,描绘出秋季的肃穆氛围。诗人身处异乡,思乡怀归之情浓厚,表达出对现实的不满与内心的漂泊之感。整诗格调高昂,情感真切深沉。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艺术特色的能力。
A.“‘大火流’表明了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错误。《诗经·国风·豳风》“七月流火,九月授衣”,古人发现大火星逐渐向西方迁移坠落的时节,天气就开始变凉。“大火”指星名,二十八星宿之一,也就是“心宿星”,居于正南,“流”指向下行。因此“大火流”表明时至七月,天气开始转凉了。而且根据题目中的“早秋”,诗歌中的“霜威”,也可以得知,此时天气已经开始转凉了,并非“天气干燥,烈日炎炎似火烧”。故选A。
4.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鉴赏诗歌意象、情感意蕴的能力。
从意象的角度看,《沁园春·长沙》描绘了一幅幅丰富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诗人通过“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等词句,展现了大自然在秋天的壮丽景色,用词生动、色彩斑斓,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美的享受。而《太原早秋》则选取了较为单一的意象,如“霜威出塞早,云色渡河秋”两句中,诗人通过“霜”“云”等意象,表现了太原秋天的寒冷与萧瑟,给人一种肃杀、凄凉的感觉。整首诗的色调偏向黯淡,缺乏《沁园春·长沙》中的那种色彩绚丽的景象。
从情感意蕴上看,《沁园春·长沙》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的豪情壮志。诗人通过对湘江秋景的描绘,展现了他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坚定信念。“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表达了他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志豪情,以及对国家命运的深刻思考。整首词情感激昂、乐观向上,充满了革命浪漫主义情怀。而《太原早秋》则表达了李白在太原期间的思乡之情和怀才不遇的感慨。诗人在异乡漂泊,面对秋风落叶,心中满是孤独与思念。“梦绕边城月,心飞故国。”两句直接抒发了他对家乡的深切思念。同时,“思归若汾水,无日不悠悠”也表达了他对未来的不确定感和对现实的无奈。整首诗情感低沉、忧郁,透露出诗人内心的苦闷与彷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