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单元
2.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问题激疑】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郭沫若。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三.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文学常识
1.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律吕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2)比喻准则、标准。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五.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宏伟、强力、壮丽、炽热。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示例:这首诗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个巨人的形象。他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欢呼在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也欢呼在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空间各个方向。排山倒海般的洪涛既具有巨大的破坏力,又蕴藏着同样巨大的创造力,那就看人们能否掌握它、驾驭它。看吧,滚滚而来的洪涛正在不断地努力向前,描绘着“力的绘画”,表演着“力的舞蹈”,演奏着“力的音乐”,抒写着“力的诗歌”,激荡着“力的律吕 ”。
教师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5.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合作解疑】
1.本诗开篇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征?
意象 特点
白云、北冰洋、太平洋、洪涛、我、力 宏大、阔远、壮丽、雄奇、气势磅礴
这首诗通过对自然景观的真实反映,展示了大自然雄伟和壮丽的景色。诗中的自然形象具有异乎寻常的规模、面积、体积、威力,它们引起读者惊异、赞叹,一种狂暴的激情荡涤心胸,从而使人由这种自然形象产生对社会生活的某种关于崇高和伟大的联想。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①“提”字,表现了“太平洋”汪洋浩瀚的万顷波涛横扫旧宇宙的力量。
②“推”字,表现了“太平洋”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发起的猛烈冲击。诗句充溢着对力的崇高美的歌颂,表达了诗人内心摧毁旧事物、创造新世界的激情。
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诗歌结尾从不同角度设喻,讴歌赞美“力”。“力的绘画”指展现出的大海白云的壮丽景色,“力的舞蹈”是洪涛滚滚的比喻,“力的音乐,力的诗歌”是洪涛的声音,而“力的律吕”则是洪涛的节奏和音律。总之,这是对“力”的美化。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①五四运动所产生的伟大的“力波”。诗中描绘的滚滚洪涛的景象,正是五四运动巨大声势的象征,这种力量直接震动了年轻气盛的诗人。
②大工业生产之力,诗中所描绘的全部力的形象,也可以看作是新兴生产力战胜落后生产力的强起奋进图。
5.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①这首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形象,其实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这个巨人站在地球边上,站在“全方位”俯瞰地球的立足点上,吹响一声声响彻寰宇的号角。他的号角声在欢呼怒涌的白云、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欢呼要把地球推倒的太平洋,欢呼来自各个方向的滚滚洪涛。
②表达了诗人渴望摧毁旧世界、创造新生活的热情和决心,也是对劳动者和工农大众的颂扬和景仰。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大胆奇特的想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该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中作者运用大胆奇特想象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人般的形象。
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
运用想象的手法要注意:
1.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既要大胆,更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
想要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出发点要另辟蹊径,新颖别致。再者,同一出发点,也有很多不同的结果和过程。结果要尽可能出人意料。
3.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针对练笔』
由月亮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答案 (示例)我望着天边升起的那轮明月,皎洁的月光悄悄地铺满大地。我仿佛看到了一望无际的如雪的大漠,羌笛悠扬的旋律在久久地回荡,仿佛在诉说着那金戈铁马的往事,倾诉着秦时明月古城悲壮的过往,如歌如泣。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炉中煤》的主体形象是炉中煤,《立在地球边上放号》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都是诗人的自我形象。《炉中煤》表达了诗人眷念祖国,愿为祖国奉献一切的感情。《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
【巩固训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D.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答案 B
解析 B项,应为: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 的现实,在 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 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 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答案 A
解析 本题考查语言表达连贯的能力。在逻辑方面应按照先强调时代性,再到诗歌内容,最后是格律形式的顺序组合(要注意后一句中的提示词语“格律形式”);在内容方面应按由“现实生活”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的顺序排列。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创立……名称开始使用”句式杂糅。C、D两项“确立提出”词序颠倒,应该改为“提出确立”。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辨析近义成语的能力。①风雨如晦:风雨交加,白天如同黑夜一样昏暗;形容局势动荡或社会黑暗。风雨交加:风雨一起袭来,比喻天气恶劣。根据文中“面对 的现实”可知,选“风雨如晦”修饰“现实”合适。②峥嵘岁月:不寻常的年月。蹉跎岁月:虚度岁月。结合“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语境,此处宜用“蹉跎岁月”。③墨守成规:形容因循守旧,不肯改进。抱残守缺:形容保守不知改进。结合“冲破世俗的束缚”的语境,此处宜用“墨守成规”。④惊世骇俗:因言行异于寻常而使人震惊。愤世嫉俗:对不合理的社会和习俗表示愤恨憎恶。根据最后一空“创作出大量 的诗作”可知,选“愤世嫉俗”修饰“诗作”合适。
二、课内阅读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完成5~6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B.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
C.这首诗没有陈述句,都是感叹句。而且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
D.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
答案 C
解析 “这首诗没有陈述句”不恰当,也有陈述句,如“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答案 这是对力的歌颂和赞美,诗人从多角度描绘了力的内涵,强调色彩,突出形态,体现其神韵,反映其节奏,多层面感受力和美。诗人尽情歌颂的力,其实正是五四时期的那种时代精神的特征。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2课
1.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郭沫若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了解浪漫主义的诗作风格,把握鉴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咀嚼诗歌的语言,把握诗歌的意象,领悟诗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分析诗歌所表现的意境美和情感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理解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以及追求个性解放的社会思潮。
教学重点难点:
1.领悟作者的创作意图,理解诗歌的意象。
2.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无私奉献、赤诚的爱国情感。
【问题激疑】
1.对下句,猜人物
他幼年在私塾读书,有一次和同学们偷吃了庙里的桃子。和尚找先生告状,先生追责学生,没人承认。先生说,我出个对子,谁能对上免罚。先生曰:昨日偷桃钻狗洞,不知是谁?他思索了片刻,对道: 。由于对句不凡, 表现了强烈的进取精神, 结果全体偷桃学生,一律免罚了。
对句:他年攀桂步蟾宫,必定有我。
人物: 。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题目“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是一个祈使句,“立”是一个动词,“在地球边上”点明地点,“放号”的意思是“吹响号角”。“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表面意思是站在地球的边上吹响号角,直接发出呼唤,结合全诗内容可知,诗人抒写的是对“力”的赞美。
知人论世
郭沫若(1892年11月16日-1978年6月12日),幼名文豹,原名开贞,字鼎堂,号尚武,是中国新诗的奠基人之一、中国历史剧的开创者之一、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社会活动家,甲骨学四堂之一,第一届中央研究院院士。
1914年,郭沫若留学日本,在九州帝国大学学医。1921年发表第一本新诗集《女神》,同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创造社”。著有《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甲骨文字研究》等重要学术著作,全部作品编成《郭沫若全集》38卷。1952年4月9日郭沫若获得“加强国际和平”斯大林国际奖。
三.背景介绍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写于1919年9、10月间。其时郭沫若受五四运动和十月革命的冲击,决然从日本渡海回国。当他置身于日本横滨的海岸,面对浩渺无边的大海,那惊天的激浪和着时代的洪流一起撞击着他的胸怀。于是,在诗人的笔下出现了一幅雄奇壮伟、流动奔突的画面。于是诗人写下这首对于力的赞歌,正是那种向旧世界、旧文化、旧传统猛烈冲击的时代精神的象征。
四.文学常识
1.现代新诗
【定义】:现代诗也叫“白话诗”,最早可追源到清末,是诗歌的一种,与古典诗歌相比而言,虽都为感于物而作,但一般不拘格式和韵律。
【特点】:现代诗形式自由,意涵丰富,意象经营重于修辞运用,与古诗相比,虽都为感于物而作,都是心灵的映现,但其完全突破了古诗“温柔敦厚,哀而不怨”的特点,更加强调自由开放和直率陈述与进行“可感与不可感之间”的沟通。有高度的概括性、鲜明的形象性、浓烈的抒情性以及和谐的音乐性,形式上分行排列。
【代表流派】:现代诗的主流是自由体新诗。自由体新诗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产物,形式上采用白话,打破了旧体诗的格律束缚,内容上主要是反映新生活,表现新思想。
2.律吕
(1)古代校正乐律的器具。用竹管或金属管制成,共十二管,管径相等,以管的长短来确定音的不同高度。从低音管算起,成奇数的六个管叫作“律”;成偶数的六个管叫作“吕”,合称“律吕”。后亦用以指乐律或音律。马融《长笛赋》:“律吕既和,哀声五降。”翁洮《和方干题李频庄》诗:“犹凭律吕传心曲,岂虑星霜到鬓根。”
(2)比喻准则、标准。韩愈《进撰平淮西碑文表》:“至於臣者,自知最为浅陋,顾贪恩待,趋以就事,丛杂乖戾,律吕失次。”黄中黄《孙逸仙》:“其人诚亚东之珍宝,其言诚革命之律吕哉。”
五.感知课文
1.指名朗读。
2.问题:这首诗给人的主要感受和印象是什么?
3.播放朗诵视频。
4.试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诗歌画面。
教师小结:
诗中雄奇的形象和澎湃的激情使人惊赞、仰慕,唤起人们对自身力量的自觉意识和对生活的巨大热情,激起人们以全部生命的力去努力创造,去追求光明,去获取力的艺术,力的美。这是崇高与壮美的统一,作者唱出的是一曲表现崇高美的激情洋溢的赞歌。
5.再次指名朗诵诗歌,其他同学思考诗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合作解疑】
1.本诗开篇写了哪些自然景观,有什么特征?
意象 特点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中,“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最突出的两个字是什么?请加以赏析。
诗歌结尾“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 哟!”是如何赞美“力”的?
4.如何理解诗歌中的 “力”字
5.本诗的主体形象是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大胆奇特的想象
《立在地球边上放号》堪称郭沫若早期“火山爆发式”的诗歌代表作之一,它表达了诗人渴望破坏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热情和决心。该诗的主体形象是横跨两大洋的巨人,其实也是诗人的自我形象。诗歌中作者运用大胆奇特想象的艺术手法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巨人般的形象。
想象是对于不在眼前的事物想出它的具体形象。想象的情景不一定是真实的,但都要以现实为依据。
运用想象的手法要注意:
1.想象要合理。例如《卖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中写小女孩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她看到了温暖的火炉、喷香的烤鹅、美丽的圣诞树、慈祥的奶奶,并和奶奶一起飞走。这些都是作者的想象,但是,这样的文章让我们读起来觉得合情合理。因为这些想象与现实生活有着相似之处,那就是穷孩子对幸福生活的渴望,而且这些事物是小女孩临死前神志不清的情况下看到的,合乎人类生理现象。可见,想象既要大胆,更要合理,才能吸引读者,引起读者的共鸣。
2.想象要独特。独特,就是与众不同。
想要与众不同,首先就要在立意上下功夫。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出发点要另辟蹊径,新颖别致。再者,同一出发点,也有很多不同的结果和过程。结果要尽可能出人意料。
3.想象要丰富。丰富的想象可使文章的中心得以深化,使已有的材料得以充实,甚至突破材料的限制。因此,经过想象展现出来的画面生动、活泼、富有情调、创意;写出来的人物栩栩如生、活灵活现;描绘出的景物生动、形象,有声有色。
『针对练笔』
由月亮展开想象与联想,写一段话,要求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100字左右。
【拓展延伸】
对比阅读《炉中煤》:这两首诗的主体形象各是谁?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炉中煤——眷念祖国的情绪
郭沫若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
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轻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
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
原本是有用的栋梁,
我活埋在地底多年,
到今朝总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轻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
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
燃到了这般模样!
【巩固训练】
一、基础检测
1.下列诗句朗读节奏错误的一项是( )
A.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B.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C.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D.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4题。
诗歌是文学女神桂冠上的璀璨的明珠。现代诗歌是指“五四运动”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诗歌。它诞生于“五四”新文化运动,( ),以打破旧体诗格律形式束缚为主要标志的新体诗。“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并开始使用。
代表新诗创始期最高成就的是创造社的主将、浪漫主义诗人郭沫若。“五四”时代各种社会矛盾的加深,面对 的现实,在 中因不满现状而陷入苦闷的广大青年,迫切寻找激情喷发的方式表达个性解放的要求。他们在理想的憧憬中揭露封建黑暗,作为旧秩序的叛逆者而忠于自己的热情和理想的一代人,很自然地从思想上接受浪漫主义,并用以作为艺术原则,指导自己的创作。这就是以郭沫若为代表的一批创造社诗人崇奉浪漫主义的动因。针对当时诗坛 的现状,他们冲破世俗的束缚,创作出大量 的诗作,令沉闷许久的诗苑清风骤起,形成独有的浪漫主义诗风。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A.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
B.它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C.它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是适应时代的要求
D.它是适应时代的要求,表现科学民主的革命思想,以接近群众的白话语言反映现实生活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
A.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现代诗”名称开始使用。
B.“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提出确立的。
C.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现代诗”名称。
D.“现代诗”名称是1953年纪弦创立“现代诗社”时确立提出的。
4.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风雨交加 峥嵘岁月 抱残守缺 惊世骇俗
B.风雨如晦 蹉跎岁月 墨守成规 愤世嫉俗
C.风雨交加 蹉跎岁月 抱残守缺 愤世嫉俗
D.风雨如晦 峥嵘岁月 墨守成规 惊世骇俗
二、课内阅读
阅读《立在地球边上放号》这首诗,完成5~6题。
无数的白云正在空中怒涌,
啊啊!好幅壮丽的北冰洋的晴景哟!
无限的太平洋提起他全身的力量来要把地球推倒。
啊啊!我眼前来了的滚滚的洪涛哟!
啊啊!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哟!
啊啊!力哟!力哟!
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
5.下面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首诗虽是自由体,但节奏感很强。随着人的感情的层层推进,句式、节奏也同时变化,显出一种内在的韵律美。
B.这首诗以铺陈排比的句式,热烈歌颂了“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的力量。
C.这首诗没有陈述句,都是感叹句。而且感叹句则多有排比的短语,短促有力。
D.这首诗自由宏阔,雄奇奔放,境界开阔,然而却是即景生情,缘物抒怀的即兴诗。
6.“力的绘画,力的舞蹈,力的音乐,力的诗歌,力的律吕哟!”怎样理解这段话的深刻含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