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第2课
红烛
闻一多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问题激疑】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深情地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代,蜡炬是照明的主要工具,一般用动物油脂制成,通过燃烧发出光亮。每一支蜡炬都是把自己燃烧成灰烬才换来光明的。蜡炬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的蜡炬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红烛》,体会蜡炬的精神。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二.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闻一多不仅是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四.文学常识
新月派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主张诗应当有三美:
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五.感知课文
1. 自由读:读两遍。
2.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
3. 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
①什么是红烛?
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小结:
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视频泛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朗读指导:请大家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1节: 红烛的“红”——扬
第2节: 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 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 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 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 “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合作解疑】
1.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2.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象征着什么?
3.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
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解说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感情或对事物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这种形象化的手法是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部分组成的。
象征体是作者所描绘的某种具体的对象,宇宙之大,草虫之微,都可为作者用来作为描写的象征物;象征义则是通过象征物暗示出来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感情或对事物的认识。
象征体和象征义紧密相连,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象征体因寓有象征之义,所以才能以小类大,使形象深刻含蓄;象征义也只有寓于象征物之中,才能使人从形象化的感受中,实中见虚,得到启迪,从而深化主题,使作品具有深广的意义。
解读
◎茅盾的《白杨礼赞》,选取普通平凡的白杨为写作对象,将笔力集中于其神采、姿态及精神品格上,融描摹实体与象征意义为一体,藉由白杨的形象来突出寓义,即彰显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我们读的是“白杨”,却“跳跃”式地联想到抗日军民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作者把实体画面和象征意义的联想画面相重合,使得通篇结构水乳交融,也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深刻。
◎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意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发出迎接革命“暴风雨”的呼唤。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思想直接表达出来,而把全部的思想和感情寄寓在一系列的具体形象之中:以“大海的风暴”象征俄国第一次革命前的斗争形势;以勇敢的“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以“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苍茫的大海”象征人民的革命力量;以“乌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以“暴风雨”象征席卷全俄国的革命浪潮。作者所描绘的这些自然景象,恰与当时俄国的斗争形势和社会力量,形成气势与格调上的“妙合”“神似”,这样,人们就可从狂风怒吼、波涛汹涌、雷电交加、海燕穿飞、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形势,联想到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充满刀光剑影的历史画卷。
策略
一、象征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海燕》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二、如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化实为虚的象征手法,可以让行文别开生面,寄意深远,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我们如何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一表现手法呢?
①确定“象征体”。由此及彼,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如我们可以确定“蜡烛”为象征体,并展开合理的联想,把描摹的“蜡烛”实体和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意义融合为一。另外,也可以由“蜡烛”联想到“光明面”等。总之,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但须合理有依据。
②明确“象征义”。寄意深远,保持行文逻辑一致。
如“蜡烛”象征义不止一种,我们应在确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选择切合文意的象征意义。
如何提炼具体形象的象征义呢?
一是根据外在形态,如“圆月”象征着“思亲念乡之情”;
二是根据生存环境,如“野草”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是根据特点性质,如“兰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四是根据功能用法,如“手帕”象征着“妈妈的关爱”。
③选择“象征法”。根据行文构思,选择整体性象征或局部象征等方法。
总之,我们运用象征手法时要注意进行联想类比,由物及人,由景及人,使所借之物和所抒之志、所抒之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明确“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不少人会将二者混淆。那么二者有何区别呢?
①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 象征手法由“象征体”和“本体”两个部分组成,二者必须存在联系。
②比喻是“以此物比彼物”,根据描写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象征则是以物征事,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③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只限于修饰语句,使语句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象征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其往往要立足全文含蓄地表达象征意义,至少也要基于文章某一个段落加以运用。
【拓展延伸】
人物速写
闻一多先生讲课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主讲“诗经”“楚辞”“古代神话”“唐诗”等课程。郑临川回忆闻一多讲“唐诗”的场景,“上课前,先生长衫布履,手提一只褪了色的旧布袋,目光炯炯地走进教室,端了一张空着的木椅坐下来,然后把布袋挂在椅背上,从容掏出那只似乎是自己用竹根雕制成的小烟斗,装上烟丝,静静地抽着休息”,“上课铃一响,就立刻收拾好烟斗,从口袋里抽出讲稿,温文地打开,开始了妙语如珠的课堂教学。那美髯飘拂的风姿,恰似一座神采奕奕的绝妙的诗人艺术塑像,特别是讲到得意处而掀髯大笑的时候,那光景更动人了”,“讲课时,不是照念讲稿,而是像进入了角色的演员,通过熟练生动的台词,把剧中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语言是那么精炼、形象而又富于诗意”,“他讲时代背景像讲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讲诗人活动像讲熟识朋友的趣闻轶事;分析作品又像变成了诗人的化身在叙述这篇作品的创作过程”。
汪曾祺回忆闻一多讲“楚辞”和“古代神话”时的趣事,“闻先生打开笔记本,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闻一多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毛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放浪形骸至斯,整个课堂就如一幕精彩的舞台剧,他潇洒地表演、自如地指挥,所有的话语、形体、激情都让人心潮跌宕,叹服不已。
闻一多天生是诗人、爱国志士、民主战士,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这种气质,即使在课堂上,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吐故纳新、汪洋恣肆的大海方显无限生机。闻一多无愧为最出色的课堂舞台设计者。
【巩固训练】
一、基础检测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 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 ,莫衷一是。
A.标志 独树一帜 言人人殊
B.标志 独占鳌头 言人人殊
C.标示 独占鳌头 众说纷纭
D.标示 独树一帜 众说纷纭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新诗”代表《红烛》运用现代白话,打破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6.下列对《红烛》第一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7.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
8.“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一单元
2.2红烛
闻一多
【目标引领】
语言建构与运用:学习诗歌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达心中情感的方法。
思维发展与提升:了解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审美鉴赏与创造:了解新诗的魅力,感受诗歌的“三美”。
文化传承与理解:体会诗人的伟大抱负,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抒情脉络和抒情方式;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丰富的内涵。
教学难点
理解诗人献身祖国、甘愿自我牺牲的爱国精神。
【问题激疑】
唐代著名诗人李商隐在他的《无题》中深情地吟诵:“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在古代,蜡炬是照明的主要工具,一般用动物油脂制成,通过燃烧发出光亮。每一支蜡炬都是把自己燃烧成灰烬才换来光明的。蜡炬为什么要这样 这样的蜡炬又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闻一多的《红烛》,体会蜡炬的精神。
【自主探究】
一.题目解读
《红烛》:“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人格的化身。在这首诗中,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诗人用“红烛”来象征自己对祖国的一颗赤诚之心。
二.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著名诗人、学者。原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1928年1月出版第二部诗集《死水》。1932年,闻一多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
闻一多不仅是著名学者、新月派代表诗人,更是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三.背景介绍
1922年闻一多赴美国留学,他不堪忍受受到的歧视,写过许多爱国诗篇。
《红烛》是中国现代著名诗集,闻一多的第一部诗作。由诗人在清华和美国两个时期的作品组成。1923年9月7日出版。初版本收六十二首。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收一百零三首。题材广泛,内容丰富,或抒发诗人的爱国之情,或批判封建统治下的黑暗,或反映劳动人民的苦难,或描绘自然的美景。构思精巧,想象奇新,语言形象生动。
该诗集不但以浓烈的色彩独树一帜,而且还以丰富的想象、精炼的语言、典型的东方风格,形成了自己的独特个性。
这首诗写于1923年,作者创作这首诗时,正值五四运动落潮、黑暗势力笼罩全国的时候,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民族灾难重压下,觉醒了的爱国青年经历了探索、奋斗、挫折、再斗争的过程。他们开始觉醒,可又没有找到正确的道路与方法,他们苦闷、彷徨。但是,他们心中燃起的烈火却从未熄灭过。
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着历史的抉择,思考着人生的价值。中华儿女的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
四.文学常识
新月派
1926年围绕北京《晨报》的《诗镌》,集合了一批立志要为新诗创格律的诗人,其中有闻一多、徐志摩、朱湘、饶孟侃、孙大雨、刘梦苇等人,他们随后还创办了《新月》和《诗刊》,“新月派”由此得名。
主张诗应当有三美:
音乐美(音节和旋律的美)
绘画美(指的是词藻的运用)
建筑美(指诗的对称和句的整齐)
五.感知课文
1. 自由读:读两遍。
2. 指名读:其他同学思考诗歌的内容。
3. 清理内容结构,整体感知。
①什么是红烛?
红色的蜡烛,多用于喜庆,如寿星像前,洞房内。
②从诗歌题材的特点来看,这是一首什么题材的诗?这种诗有什么特点?
这是一首咏物诗。咏物诗是托物言志的诗歌,通过对事物的咏叹体现人文思想。咏物诗中所咏之“物”往往是作者的自况,与诗人的自我形象完全融合在一起,作者在描摹事物中寄托了一定的感情,或流露出自己的人生态度,或寄寓美好的愿望,或包涵生活的哲理,或表现作者的生活情趣。
③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放在开头,有什么作用?
“蜡炬成灰泪始干”是全诗的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自焚”与“流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
④诗歌以问答的形式展开抒情,一共有几处问?问什么?
三处问:
第1节为第一问:红烛为什么这样红?
第2节为第二问:红烛为什么要自焚?
第6节为第三问:红烛为什么要流泪?
全诗以诗人对“红烛”的心迹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宗旨的求索过程和结果。
4. 小结:本诗共九节,开头一节着眼于红烛的颜色,将红烛精神集中在一个“红”字上面,凸现了红烛的总体形象,由红烛形象即刻联想到诗人自身,“物”与“我”就完全交融起来。最后一节归结到“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样一个哲理,也就是将红烛精神归结到一种彻底奉献的人生哲学,也就表明了自己的人生宗旨。
全诗将唐代诗人李商隐的一句诗“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诗的主体部分就是扣住“灰”与“泪”分两层来展开抒情的。全诗以诗人对“红烛”心迹的交流为线索,用问答的形式展开诗意、抒发诗情,显示了诗人对人生真谛对诗歌创作的宗旨求索的过程和结果。
结合视频泛读,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朗读指导:请大家自由朗读,根据提示,读出诗人情感的变化。
第1节:赞叹红烛的“红”——扬
第2节:困惑于红烛的自焚——抑
第3节:振奋于红烛的创造能量——扬
第4节:追问红烛的伤心流泪——抑
第5-7节:欣喜于红烛的伟绩——扬
第8节:掂量“灰心”与“创造”的份量——抑
第9节:红烛精神的总结——扬
诗人面对红烛,心绪起伏,或惊叹赞美,或惊疑发问,或自求解答,诗情的流动形成起伏的波澜,诗篇的节奏抑扬顿挫,形象鲜明而又饱含哲理。
【合作解疑】
1.诗歌开头的“红烛啊,这样红的烛”对全诗有什么作用?请简要说明。
(1)这一句是全诗抒情的中心和总纲。(结构)
(2)红烛的意象,红红的,如同赤子的心。运用象征的手法表现诗人的赤子之心,红烛是诗人理想和追求的化身。(手法)
(3)托物言志,在这样的红烛面前,他提出了自我要求:“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比,可是一般颜色?”诗人的心应该也这样的红,否则就不配做诗人。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的那颗心,真是一颗赤子之心,是那么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一个“吐”字逼真地描绘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情感)
2.请大家分析“红烛”的“色”“灰”“泪”“光”在闻一多的诗中分别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红烛”象征着什么?
“色”将红烛的红,类比为红心的红。红烛的红色代表赤诚、热烈、忠诚。
“灰”象征着为了拯救世人,而主动自我牺牲后还能培育出花果的脂膏。诗人勉励红烛流泪,并培出花儿,结成果子,实际是勉励自己为争取人民的幸福快乐无私奉献。
“泪”象征着因拯救祖国、拯救世人的理想受到阻碍而产生的着急焦虑之情。体现了诗人怀着拯救祖国的美好愿望,因受到反动势力的阻挠,感到壮志难酬,故而痛苦流泪。
“光”象征着红烛牺牲自我,拯救世人的理想信念。
“红烛”象征为拯救世人主动自我牺牲的理想人格的化身。
3.简要谈谈对“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句诗的理解。
(1)诗人此处引用曾国藩的名言,是在劝勉红烛,也是在劝勉自己:不要在乎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只管付出、奉献即可;只要创造光明,个人的得失荣辱一切在所不计。
(2)同时该句承接上文“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而来,意在强调哪怕因果关系不公平、不合理,但仍做不屈的奉献。用词结尾,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
4.闻一多提出了诗歌的“三美”理论,请简要分析《红烛》一诗是怎样体现“三美”的。
音乐美:重复句的使用,一定程度上采用中国传统诗歌的押韵形式,使《红烛》在音韵上很适合朗诵。
绘画美:《红烛》的绘画美体现在它不是直接描述物体的颜色,而是很巧妙地融合了意象来呈现。
建筑美:《红烛》的建筑美,最主要是体现在节奏和前后呼应的结构上。诗歌先以感叹句的首节开始,转入以疑问句为主的次节,第三、四节的“不误,不误”“烧吧!烧吧”整齐对照,也加快了音韵上的节奏,接着两句“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
【知识建构】
【精讲点拨】
艺术手法——象征
解说
作为文学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象征是指借助某一具体事物的形象,以表现某种抽象的概念、感情或对事物的认识。它的特点是利用象征物与被象征物之间的某种类似,使被象征物的某一内容得到含蓄而形象的表现。这种形象化的手法是由象征体和象征义两部分组成的。
象征体是作者所描绘的某种具体的对象,宇宙之大,草虫之微,都可为作者用来作为描写的象征物;象征义则是通过象征物暗示出来的某种抽象的概念、感情或对事物的认识。
象征体和象征义紧密相连,二者不能截然分开。象征体因寓有象征之义,所以才能以小类大,使形象深刻含蓄;象征义也只有寓于象征物之中,才能使人从形象化的感受中,实中见虚,得到启迪,从而深化主题,使作品具有深广的意义。
解读
◎茅盾的《白杨礼赞》,选取普通平凡的白杨为写作对象,将笔力集中于其神采、姿态及精神品格上,融描摹实体与象征意义为一体,藉由白杨的形象来突出寓义,即彰显出中华民族坚忍不拔、团结向上的伟大精神。我们读的是“白杨”,却“跳跃”式地联想到抗日军民及中国共产党的精神风貌。作者把实体画面和象征意义的联想画面相重合,使得通篇结构水乳交融,也使文章所表达的思想更为深刻。
◎高尔基的《海燕》,作品意在批判资产阶级的软弱,歌颂革命者的大无畏精神,发出迎接革命“暴风雨”的呼唤。但是,作者并没有把这些思想直接表达出来,而把全部的思想和感情寄寓在一系列的具体形象之中:以“大海的风暴”象征俄国第一次革命前的斗争形势;以勇敢的“海燕”象征革命的先驱者;以“海鸥”“海鸭”“企鹅”象征形形色色的资产阶级代表人物;以“苍茫的大海”象征人民的革命力量;以“乌云”“雷电”象征反动势力;以“暴风雨”象征席卷全俄国的革命浪潮。作者所描绘的这些自然景象,恰与当时俄国的斗争形势和社会力量,形成气势与格调上的“妙合”“神似”,这样,人们就可从狂风怒吼、波涛汹涌、雷电交加、海燕穿飞、暴风雨即将到来的形势,联想到俄国第一次革命前夕充满刀光剑影的历史画卷。
策略
一、象征的表现形式:
一般来讲,象征的手法有两种表现形式:一种是像《白杨礼赞》那样,直抒胸臆地点示出象征之意;一种是像《海燕》那样,让读者在诗与文的不言之中去意会其象征之意。相比之下,后者更为含蓄蕴藉,意味隽永。
二、如何运用“象征”的表现手法?
化实为虚的象征手法,可以让行文别开生面,寄意深远,从而给读者留下咀嚼回味的余地。那么我们如何在作文中巧妙运用这一表现手法呢?
①确定“象征体”。由此及彼,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
如我们可以确定“蜡烛”为象征体,并展开合理的联想,把描摹的“蜡烛”实体和其“蜡炬成灰泪始干”的舍己为人精神的象征意义融合为一。另外,也可以由“蜡烛”联想到“光明面”等。总之,联想可以是纵向的,也可以是横向的,但须合理有依据。
②明确“象征义”。寄意深远,保持行文逻辑一致。
如“蜡烛”象征义不止一种,我们应在确定文章主旨的基础上选择切合文意的象征意义。
如何提炼具体形象的象征义呢?
一是根据外在形态,如“圆月”象征着“思亲念乡之情”;
二是根据生存环境,如“野草”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精神”;
三是根据特点性质,如“兰花”象征着“高洁的品质”;
四是根据功能用法,如“手帕”象征着“妈妈的关爱”。
③选择“象征法”。根据行文构思,选择整体性象征或局部象征等方法。
总之,我们运用象征手法时要注意进行联想类比,由物及人,由景及人,使所借之物和所抒之志、所抒之情之间有紧密的内在联系。
三、明确“象征”与“比喻”的区别:
“象征”和“比喻”有着相似之处,因此不少人会将二者混淆。那么二者有何区别呢?
①比喻要求“本体”和“喻体”之间具有相似性,可以是“形似”,也可以是“神似”。 象征手法由“象征体”和“本体”两个部分组成,二者必须存在联系。
②比喻是“以此物比彼物”,根据描写方式可分为“明喻”“暗喻”“借喻”等;象征则是以物征事,象征意义往往是抽象的,让读者自己去联想。
③比喻作为一种修辞手法,只限于修饰语句,使语句表达得更生动形象;象征则是一种文学创作的基本手法,其往往要立足全文含蓄地表达象征意义,至少也要基于文章某一个段落加以运用。
【拓展延伸】
人物速写
闻一多先生讲课
闻一多在西南联大教书时,主讲“诗经”“楚辞”“古代神话”“唐诗”等课程。郑临川回忆闻一多讲“唐诗”的场景,“上课前,先生长衫布履,手提一只褪了色的旧布袋,目光炯炯地走进教室,端了一张空着的木椅坐下来,然后把布袋挂在椅背上,从容掏出那只似乎是自己用竹根雕制成的小烟斗,装上烟丝,静静地抽着休息”,“上课铃一响,就立刻收拾好烟斗,从口袋里抽出讲稿,温文地打开,开始了妙语如珠的课堂教学。那美髯飘拂的风姿,恰似一座神采奕奕的绝妙的诗人艺术塑像,特别是讲到得意处而掀髯大笑的时候,那光景更动人了”,“讲课时,不是照念讲稿,而是像进入了角色的演员,通过熟练生动的台词,把剧中人物活生生地展现在观众面前,语言是那么精炼、形象而又富于诗意”,“他讲时代背景像讲自己切身的生活经历;讲诗人活动像讲熟识朋友的趣闻轶事;分析作品又像变成了诗人的化身在叙述这篇作品的创作过程”。
汪曾祺回忆闻一多讲“楚辞”和“古代神话”时的趣事,“闻先生打开笔记本,开讲:‘痛饮酒,熟读《离骚》,乃可以为名士。’闻先生的笔记本很大,长一尺有半,宽近一尺,是写在特制的毛边纸稿纸上的。字是正楷,字体略长,一笔不苟”,闻一多教“古代神话”,图文并茂,“他用整张的毛边纸墨画出伏羲、女娲的各种画像,用摁钉钉在黑板上,口讲指画,有声有色,条理严密,文采斐然,高低抑扬,引人入胜。闻先生是一个好演员。伏羲女娲,本来是相当枯燥的课题,但听闻先生讲课让人感到一种美,思想的美,逻辑的美,才华的美”。《毛诗序》曰:“咏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闻一多放浪形骸至斯,整个课堂就如一幕精彩的舞台剧,他潇洒地表演、自如地指挥,所有的话语、形体、激情都让人心潮跌宕,叹服不已。
闻一多天生是诗人、爱国志士、民主战士,他要的是热情,是力量,是火一样的生命。这种气质,即使在课堂上,他也表现得淋漓尽致。一沟绝望的死水,断不是美的所在,吐故纳新、汪洋恣肆的大海方显无限生机。闻一多无愧为最出色的课堂舞台设计者。
【巩固训练】
一、基础检测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在闻一多看来,不是唐朝成就了诗歌,而是诗歌成就了唐朝,故而诗歌成了唐朝的 。第一个从唐诗中选出 之作的当数严羽,他说:“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在严羽打开潘多拉盒子之后,七律桂冠便 ,莫衷一是。
A.标志 独树一帜 言人人殊
B.标志 独占鳌头 言人人殊
C.标示 独占鳌头 众说纷纭
D.标示 独树一帜 众说纷纭
答案 B
解析 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①“标志”,表明特征的记号;“标示”,标明,显示。第一处,从语法角度来看,此处应使用名词,而“标示”是动词,故应使用“标志”。②“独树一帜”,比喻与众不同,自成一家;“独占鳌头”,原指科举时代考试中了状元,现泛指占首位或第一名。第二处,从后面“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可知,句中应是说占首位的作品,应使用“独占鳌头”。③“言人人殊”,各人有各人的意见,同一消息或事情,各人却说成各不相同的情形;“众说纷纭”,人多嘴杂,各有各的说法,议论纷纷。第三处,句中是说对“七律桂冠”的评说,这是针对同一事情,应使用“言人人殊”。故选B项。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五四以来,诗体大解放、自由诗盛行使新诗出现欧化和散文化的倾向,以闻一多为代表的“新月诗派”,以唯美的倾向和浓丽的风格,扯起新诗格律化的大旗。
B.闻一多是很重视诗的音乐美的,他认为,诗之所以能激发情感,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
C.闻一多先生,是英勇的革命烈士,是激情的诗人,是优秀的学者。
D.新月派代表诗人闻一多的《死水》以想象的奇诡、色彩的浓郁、节律的和谐以及格式的整饬著称,因而具有积极的思想意义。
答案 A
解析 B.句式杂糅,“完全在它的节奏造成的”应改为“完全在它的节奏”,或“是它的节奏造成的”。C.语序不当,正确的语序是:闻一多先生,是优秀的学者,是激情的诗人,是英勇的革命烈士。D.不合逻辑,“因而”强加因果。
3.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韩寒是愤青,而鲁迅、闻一多、柏杨同样是愤青。一位位愤青,都是以骂而闻名于世。愤青不是因为年轻,而是他们爱愤怒,因为愤怒他们永葆年轻人的活力。愤青 , , , , , 。
①或为惊醒,或为疗救,不平则鸣
②看清了社会的种种无良
③却能发黄钟大吕之音,振聋发聩
④手无实权而心有正义公理
⑤很难居于高位,却能居于思想和灵魂的高地
⑥虽不能与主流之音共鸣
A.⑤②⑥③①④ B.④①⑥③⑤②
C.①④⑤②⑥③ D.⑤②④①⑥③
答案 D
解析 先“居于高地”,才能“看清无良”“心有公理”,最后才能“不平则鸣”,排除B、C。⑥“共鸣”与“①不平则鸣”照应,顺序应为①⑥,排除A。因此选D项。
4.根据语句内容,选择恰当的一项( )
今天在此追悼李公朴、闻一多先生,时局极端险恶, 。但此时此地,有何话可说?我谨以最虔诚的信念,向殉难者献誓:心未死, ,和平可期, ,杀人者必覆灭。
A.人民无比沉痛 志不绝 争取民主
B.人心异常悲愤 意志紧 民主自由
C.人生生活痛苦 斗志昂 民主有望
D.人心异常悲愤 志不绝 民主有望
答案 D
解析 D项可分别与前面的“时局极端险恶”“心未死”“和平可期”三句话形成对仗。
二、课内阅读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试题。
红烛
闻一多
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
①红烛啊!这样的红烛!诗人啊!吐出你的心来比一比,可是一般颜色?
②红烛啊!是谁制你的蜡——给你躯体?是谁点的火——点着灵魂?为何更须烧蜡成灰,然后才放光出?一误再误;矛盾!冲突!
③红烛啊!不误!不误!原是要烧出你的光采——这正是自然的方法。
④红烛啊!既制了,便烧着!烧罢!烧罢!烧破世人的梦,烧沸世人的血——也救出他们的灵魂!也捣破他们的监狱!
⑤红烛啊!你心火发光之期,正是泪流开始之日。
⑥红烛啊!世人造就了你,原是为烧的,既已烧着,又何苦伤心流泪?哦!我知道了!是残风来侵你的光芒,你烧得不稳时,才着急得流泪!
⑦红烛啊!流罢!你怎么不流呢?请将你的脂膏,不息地流向人间,培出慰藉的花儿,结出快乐的果子!
⑧红烛啊!你流一滴泪,灰一分心。灰心流泪你的果,创造光明你的因。
⑨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
5.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红烛》写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它是闻一多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体现了诗人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
B.红烛要用微弱的光和热照亮险恶的前途,烧破世人的迷梦。诗人借景抒情,表达自己只问耕耘不问收获的献身精神。
C.《红烛》注重幻想和主观情绪的渲染,大量使用了抒情的感叹词,以优美的语言强烈地表达了心中的情感。
D.“新诗”代表《红烛》运用现代白话,打破近体诗严格的格律束缚,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创造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诗体。
6.下列对《红烛》第一节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红”是赤诚的象征,红烛在诗人眼里,是理想的人格的化身。
B.此处“红烛”这一意象与李商隐的“蜡炬成灰泪始干”中的“蜡烛”意思完全相同。
C.一个“吐”字,逼真地摹状了诗人那种火热的爱国情感不吐不快的神态。
D.诗人的那颗赤子之心,是如此纯洁率真,晶明透亮,灼灼发热。在这首诗中,可以说红烛就是诗人,诗人就是红烛,“人与物化,意与境融”。
7.下列对《红烛》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本诗开头就引用唐代诗人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增添了这首新诗的古典气息,这也是本诗的主旨句。
B.第二、三两节中,诗人的思考实际上反映了那个时代进步青年在探索人生真谛的思想历程中所遇到的矛盾和获得的觉悟。
C.第五节至第七节的基调是完全哀伤的。蜡炬无法燎原,“残风”一样的黑暗反动势力让诗人充满了绝望。
D.“红烛啊!‘莫问收获,但问耕耘。’”这既是对全诗所感受到的红烛精神的总结,又表达了诗人对个体价值失落的哀思。
8.“红烛”是中国古典诗词中常见的意象。下列各句中“红烛”所寄托的情感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
A.红烛自怜无好计,夜寒空替人垂泪。(宋·晏几道《蝶恋花·醉别西楼醒不记》)
B.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宋·蒋捷《虞美人·听雨》)
C.愁眼垂杨见,苦心红烛知。翻成怕见别离时。(宋·胡翼龙《南歌子》)
D.红烛也随人惜别,当庭流泪不曾干。(明·王稚登《除夕袁令君斋中》)
5.B 6.B 7.B 8.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