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1.某同学在研究性学习中收集了如下面所示的资料,据此判断该同学研究的主题是( )
资料一:欧美大众化教育的起步 资料二:论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 资料三:汽车和有轨电车的出现
A.思想解放 B.科技创新
C.交通变革 D.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
2.下表反映的是1838—1855年英国人口出生率变化情况,促使人口出生率出现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
年份 1838年 1839年 1840年 1841—1845年 1851—1855年
出生率 3.03% 3.18% 3.20% 3.28% 3.39%
A.工业革命的发展 B.民主制度的确立
C.殖民扩张的推动 D.大众教育的推广
3.19世纪以后,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1870年以后,英国、法国开始对儿童实行免费义务教育,提高了欧洲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大众教育在欧洲开始推广的主要原因在于( )
A.争夺霸权的需要 B.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
C.殖民扩张的需要 D.维护封建专制统治的需要
4.19世纪初期,英国诗人威廉.华兹华斯在郊游时创作了如下诗歌。这段诗歌表明工业革命( )
无休止的火焰燃起的浓烟 长期漂浮在城镇上空 多得仿佛清晨阳光中闪烁的雾气
A.加剧了贫富分化 B.促进了城市化发展
C.带来了环境污染 D.推动生产力提高
5.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1900年英国初等学校在校生比1870年增加了五倍:1903年,法国已婚男子和女子的文盲数量分别降至424%和6.3%,这主要是由于( )
A.资产阶级革命的推动 B.人口快速增长
C.工业化的推动 D.人口素质提高
6.观点为“工业革命推动了城市化进程”,下列选项能印证该观点的是( )
A.瓦特改良蒸汽机 B.工厂制度的确立使得大量人口涌入城市
C.富尔顿发明汽船 D.斯蒂芬森发明蒸汽机车
7.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和舒适的生活,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地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以上材料意在说明科学技术( )
A.促进经济发展 B.改善人们生活 C.造成环境污染 D.是一把双刃剑
8.随着蒸汽机的使用、工厂制的日益普及,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已达到70%。这表明工业革命( )
A.推动城市化 B.促进人口增长 C.带来环境传染 D.加剧贫富分化
9.19世纪20世纪70、80年代,美国在各州设立了工业科学研究所,同时还以赠予土地的方式资助各州建立理工科大学。此举旨在( )
A.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 B.促进人口增长
C.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 D.缩小贫富差距
10.在英国,狭窄的铁路跨过像绿色海洋一样的乡间,把沿途被装进火车的英国人民,抛进城市越来越稠密的人群之中。这一现象反映了工业革命( )
A.缩小城乡差距 B.促进农业快速发展
C.推动城市化进程 D.推动生产力发展
11.十九世纪,面对燃烧造成的遮天蔽日的烟雾,来自国外的旅行者却为它的魅力所倾倒;有钱的英国人更喜欢乘坐蒸汽轮船在浑浊不堪、散发异味的泰晤士河上游览。这说明
A.电力在英国被广泛应用 B.人们附醉于工业革命成就
C.发展工业必须破坏环境 D.工业革命成果扩展到全球
12.1873年12月,英国伦敦的持续大雾使人们感到呼吸艰难,有强烈的窒息感,周平均死亡人数比正常死亡人数多出了700人。引发伦敦大雾的主要原因在于( )
A.蒸汽机的大量使用 B.垄断组织的产生
C.汽车流水线的出现 D.贫富分化的加剧
13.小宁在学习某课时搜集到以下图片。图片反映出( )
A.富人阶层沉迷物质享受 B.工业革命加剧了贫富分化
C.工业革命推动社会进步 D.工业革命带来的社会问题
14.科技与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强大动力,纵观欧美国家崛起的历史过程,与科技创新密不可分。
材料一 从1760年到1840年,英国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30%以上,生铁和煤炭产量均超过世界的50%;对外贸易占世界的21%,英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成为了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英国成为“世界工厂”,世界变成了英国的市场。
材料二 从1870年到1900年,世界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世界工业生产总值增长了2倍多,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人类的联系突破了信息传递的时间和空间障碍。
材料三
材料四 如果说,17世纪的牛顿以其“万有引力定律”,把“造物主”从无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那么,19世纪达尔文提出的观点,又把“造物主”从有生命现象的研究领域驱逐了出去。
(1)根据材料一指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的表现。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英国工人劳动生产率提高了20倍是因为这一时期人类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怎样的革命性变化?
(2)材料二中的“交通运输业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得益于哪种动力机械的发明?列举这一时期德国在交通领域的重大发明一例。
(3)推动图1中欧美国家人口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图2反映了当今人类社会面临什么挑战?
(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阐述达尔文观点的著作是?
(5)综合以上几则材料你有何感想?
15.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10世纪后,随着农业生产的迅速发展,有了更多的剩余产品,不仅能满足农民及封建主的需要,而且能够提供粮食和原料给从事工商业活动的人,促使了手工业技术的发展,使之达到了专门化的水平;商业活动开始活跃,促进了商品的交换。这样,在主教驻地、城堡周围、修道院附近和一些交通便利、比较安全,能够获得廉价原料与可以顺利出售产品的港口、交通要道等地,一些手工业者通过各种方式摆脱封建领主的束缚,脱离封建庄园,在这些地区定居下来。其后人口逐渐聚集,来往商人增多,于是城市兴起。
——《世界城市史·中世纪欧洲城市》
材料二:“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是一句德国谚语。在中世纪的西欧,“自由”是市民阶级的合法身份,它不仅是一个人的特权,而且是城市土地所具有的地区特权,就像庄园土地上的奴隶制度一样,逃亡的农奴只要在城市范围内居住一年零一天而不被抓获,就可获得自由。
材料三: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的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到1870年,英国城市人口的比例已达到70%。
——部编版历史九年级上册教师用书
材料四:19世纪70年代后,电灯的发明使城市照明得到彻底改善。城市中还出现了有轨电车、汽车等公共交通工具,取代了曾经最常见的马车,城市面貌大为改观,人们的生活更加便利。……城市的发展加剧了环境污染。被污染的生活供水和不卫生的居住条件导致了传染病的流行。直到19世纪的后半叶,城市仍然是危险的地区,死亡率通常超过出生率,只是从乡村源源不断涌入的人口维持着城市的繁荣。
——《简明新全球史》
(1)材料一中,中世纪城市兴起具备了哪些重要条件?
(2)根据材料二,简述中世纪“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归纳英国城市人口快速增长的因素。
(4)根据材料四,概述城市发展带来的双重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依据材料和所学可知,材料反映了两次工业革命对大众教育的推广、妇女社会地位的提高和交通工具发展的促进作用。因此,材料强调的是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故选D。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工业化国家的社会变化。根据表中数据可知,1838—1855年英国人口出生率呈现逐渐上升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促进了人口的迅速增长。故选A。
3.答案:B
4.答案:C
解析:据所学知识可知,工业革命后,工商业发展,大量人口涌入城市,出现废气、废水污染,带来环境问题,C项正确;贫富分化体现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材料没有涉及,排除A项;工业革命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推动了生产力的提高,属于积极影响,材料体现的是消极影响,排除BD项,故选:C。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19世纪60年代,普鲁士学龄儿童入学率达97.5%;1900年英国初等学校在校生比1870年增加了五倍:1903年,法国已婚男子和女子的文盲数量分别降至424%和6.3%”结合所学知识,19世纪以后,为了适应工业化发展的需要,欧洲国家开始推广大众教育,教育的普及,提高了欧美各国的大众文化水平,促进了社会发展,C正确;AB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选C。
6.答案:B
解析:在第一次工业革命中瓦特改良的蒸汽机,为工作机提供了稳定的动力,把人类带入了蒸汽时代。因B符合题意。故选:B。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和舒适的生活”可知,科技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生活的变化,但材料中“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改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说明科技也带来环境污染、资源等问题,因此材料意在说明科技是一把双刃剑,D项正确;促进经济发展是对部分材料的解读,并未体现“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改地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排除A项;改善人们生活是对部分材料的解读,并未体现“但是工业化逐渐而且不可挽回改地变了大自然,造成环境污染、资源枯竭和生态危机”,排除项;造成环境污染是对部分材料的解读,但并未体现“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时代。百姓有机会享受过去帝王将相也想象不到的文明和舒适的生活”进步的一面,排除C项。故选D项。
8.答案:A
解析:据材料“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城市规模越来越大”可知,城市人口越来越多,城市人口比例上升,农民人口占比下降,这是城市化现象,A项正确;工业革命促进人口增长,材料不是强调总人口的增加,不符合题意,排除B项;工业革命带来环境传染,但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工业革命加剧贫富分化,但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A项。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19世纪20世纪70、80年代……各州建立理工科大学”并结合所学可知,19世纪20世纪70、80年代处于工业革命时期,这一时期工业化迅速发展,美国设立工业科学研究所,并且支持各州建立理工科大学,这有助于为工业化培养人才,推动工业化发展,因此其适应工业化发展需要,故选A项;促进人口增长说法错误,材料体现的是设立研究所和大学,与人口增长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并未说明研究所的具体研究内容,改善城市的居住环境无从体现,排除C项;缩小贫富差距说法错误,工业革命期间贫富差距扩大,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铁路将乡村人口运往城市,反映工业革命推动城市化进程。材料未提及城乡差距缩小或农业发展,生产力发展是根本原因,但材料直接体现城市化,故选C。
11.答案:B
解析:工业革命虽然引起环境污染,但人们将其忽视,尽情享受工业革命带来的成果,故选B项。
12.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1873年12月,英国伦敦的持续大雾使人们感到呼吸艰难,有强烈的窒息感,周平均死亡人数比正常死亡人数多出了700人”可知工业革命后,蒸汽机的大量使用,造成了空气污染,因此引发伦敦大雾,A项正确;19世纪末20世纪初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垄断组织产生,排除B项;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汽车流水线出现,排除C项;材料强调工业革命后英国城市空气污染,与贫富分化加剧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
13.答案:D
14.答案:(1)表现:工业总产值占世界的30%以上,生铁和煤炭产量均超过世界的50%;对外贸易占世界的21%;全世界机械设备和各种工业制成品的主要供应国。变化:机器生产取代了手工劳动。
(2)动力机械:内燃机。发明:汽车。
(3)主要原因:工业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挑战:生态环境的恶化。
(4)著作:《物种起源》。
(5)感想:要正确处理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经济发展必须与生态环境的承载能力相适应,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15.答案:(1)农业生产迅速发展;手工业技术发展;商业活动活跃;交通便利;人口增长;市民阶层兴起等。
(2)市民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逃亡到城市的农奴,只要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而不被抓获,就可以获得市民身份;城市工商业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改善人们的经济状况和生活条件。
(3)工业革命的完成;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工厂制的日益普及;交通运输的迅速发展;农村人口流向城市等。
(4)积极影响:城市的发展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提高生活质量,使生活更加便利;为人们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整个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
消极影响:城市的不合理规划带来交通堵塞;环境污染;贫富分化;居住条件差;传染病流行,死亡率高等很多社会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