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种群的数量特征——高二生物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二同步课时作业
1.下列关于种群的研究说法正确的是( )
A.年龄组成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B.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某有害昆虫雌性个体,从而破坏性别比例
C.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属于一个种群,可以通过样方法来调查跳蝻的种群密度
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宜,属于模型假设
2.样方法是生态学研究中经常使用的调查方法。以下关于样方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用样方法调查森林乔木丰富度时应对各样方数据求平均值
B.蚜虫呈集群分布,不宜采用样方法调查蚜虫的种群密度
C.调查某双子叶植物的种群密度应在植物生长密集处取样
D.调查蝗虫幼虫种群密度应根据地段形状确定取样方法
3.某科研组对刚侵入某一草原的田鼠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作为田鼠防治的依据
B.若调查中被标记的个体标志物部分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值偏大
C.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
D.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田鼠种群只通过体液调节即可进行数量的调整
4.下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是( )
A. ① B. ② C.③ D.④
5.田鼠是导致庄稼减产的主要动物,为防治农田鼠害,科研人员选择若干大小相似、开放的种植大豆的土地,在边界上每隔一定距离设置适宜高度的模拟树桩,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设桩一段时间后,测得种植大豆的土地中田鼠种群密度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表述错误的是( )
A.田鼠的种群密度是田鼠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
B.与曲线Ⅱ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猛禽的密度可能更大
C.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越大,田鼠的种群密度越小
D.b以后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与株冠形成有利于躲避天敌有关
6.研究人员用样方法调查了某地北点地梅(一年生草本植物)的种群数量变化,结果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
A.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低
B.1971年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
C.统计种群密度时,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后取平均值
D.由于环境条件的限制,5年间该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
7.如图为某同学建构的种群各数量特征之间的关系模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
A.①②③④分别是迁出率、迁入率、死亡率和出生率
B.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③和④
C.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⑤,进而影响种群数量
D.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米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数量特征的描述
8.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在农林害虫的检测、濒危动物保护、渔业生产等实践活动中,都需要对种群密度进行调查研究。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
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应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
B.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或粪便DNA检测法调查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密度
D.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有趋光性昆虫的种群密度并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
9.经调查统计,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如图所示。
下列分析中合理的是( )
A.因年龄结构异常不能构成种群
B.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昆虫种群
C.可能是处于增长状态的某果树种群
D.可能是受到性引诱剂诱杀后的种群
10.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若在某封闭鱼塘中捕获了1000条鱼售卖,第2天用相同方法捕获了950条鱼。假设鱼始终保持均匀分布,则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约为( )
A.2×104条 B.4×104条 C.6×104条 D.8×104条
11.结合下图所示的种群数量特征的概念图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害虫会改变③进而影响②
B.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C.预测种群数量变化趋势的主要依据是④
D.春运期间,广州市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图中的①②
12.近年来,科研人员采用无人机遥感分析了黄河源玛多县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规律,从无人机航拍路线的设计到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种群数量及分布的模型计算来看,数据资料翔实,技术方法可行,为野生动物资源调查提供了一种有效、可靠的技术途径。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
A.可基于无人机航拍技术采用样方法调查样区内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的种群密度
B.依据某调查区域内岩羊的种群数量不可推测出当年该种群的出生率
C.调查区域内藏原羚的种群数量变化,可能与食物、天敌、气温等密度制约因素有关
D.影响种群重要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
13.布氏田鼠(天性警觉,被捕获一次后再被捕获难度增大)、草原鼢鼠(营地下生活,善于挖掘,可在地表形成土丘,常通过调查土丘数目推算其数目)是危害草原的主要鼠种。近年来草原鼠害日益严重,威胁着草原生态和我国畜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解某草原的鼠害情况,研究人员对该草原的布氏田鼠和草原鼢鼠种群密度进行了调查。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
A.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和死亡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
B.采用样方法调查草原鼢鼠种群密度时,应在土丘数目较多处取样
C.调查布氏田鼠种群密度时,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低
D.调查草原鼢鼠种群密度时,需首先获取鼢鼠数与土丘数的比值
14.在封闭环境中,科学家采用黑光灯诱捕某昆虫,间隔相同时间统计诱杀的该昆虫数以及累计捕获数。随着连续的诱捕,种群内的个体数逐渐减少,每次捕获数逐渐递减而捕获的总累计数逐渐增加,如图所示。在调查期间,出生率和死亡率相等,且每次捕获时,该种群所有个体被捕的概率相等。据图分析,诱捕前该种群的数量约为( )
A.500只 B.520只 C.580只 D.620只
15.某校生物系同学野外实习分为两个小组:
(一)A组同学调查某草原田鼠数量时,在设置1公顷的调查区内,放置100个捕鼠笼,一夜间捕获鼠32只,将捕获的鼠标记后在原地释放。数日后,在同一地方再放置同样数量的捕鼠笼,这次共捕获30只,其中有上次标记过的个体10只,请回答下列问题:
(1)若该调查区内田鼠种群个体总数为N,则N=____只。
A.96 B.64 C.32 D.30
(2)要使上面所计算的种群个体总数和实际相符,以下条件必须满足的是____(多选)。
A.有较多个体迁出调查区 B.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死亡
C.调查区内没有较多个体出生 D.有较多个体迁入调查区
(3)调查甲、乙两草原所捕获鼠的月龄构成如图。据图分析,___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____型,可以预测,该草原鼠害将更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二)B组同学进行双子叶草本植物苦荬菜种群密度的调查。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为了保证调查的随机性,本小组同学结合地块采取了图丙的取样方法,该方法叫____。
(2)图丁是调查时确定的样方之一,圆圈表示个体,请将应该计数的圆圈涂黑。
(3)下面是B组同学对苦荬菜调查的结果统计,其中,每个样方面积均为1m2,则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____株·m-2。
样方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株数 0 2 3 3 4 6 4 2 3 3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A、年龄组成可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A错误;B、人工合成性引诱剂诱杀某有害昆虫雄性个体,从而破坏性别比例,B错误;C、蝗虫的发育期分为若虫和成虫,其中蝗虫的若虫叫跳蝻,一片草地上所有的跳蝻不属于一个种群,C错误;D、利用数学模型研究J型曲线时,食物空间充足,气候适应,属于模型假设,D正确;故选:D。
2.答案:D
解析:用样方法调查植物的丰富度时,应该调查植物的种类总数,不能取平均值,A错误;蚜虫活动能力弱,活动范围小,宜采用样方法调查其种群密度,B错误;采用样方法调查种群密度时要随机取样,C错误;取样方法可根据地段形状来确定,D正确。
3.答案:D
解析:根据调查结果绘制成的田鼠数量增长曲线,可预测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趋势,进而为田鼠的防治提供依据,A正确;用标志重捕法调査一定范围内某动物的种群密度,若调查中被标记的部分个体标志物脱落,会使第二次捕获的有标记的个体数偏小,则计算值比实际值大,B正确;人类活动可能会成为影响田鼠种群数量变化的决定性因素,C正确;若田鼠种群密度过大,则其天敌的数量也会随之增加,主要通过负反馈调节使田鼠种群数量下降,进而维持种群数量的相对稳定,D错误。
4.答案:C
解析: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共同决定的。由图中信息可知,四个国家中,③的出生率较高,而死亡率相对较低,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最大,即自然增长率最大。
5.答案:C
解析:A、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种群的其他数量特征是影响种群密度的重要因素,其中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直接决定种群密度,A正确;
B、由题意可知,设桩可为肉食性猛禽提供栖息场所,由题图可知,与曲线Ⅱ相比,曲线I所示环境中设桩距离更小,因此猛禽的栖息场所更多,密度可能更大,B正确;
C、本题只设置了三组实验,其中一组是不设桩的对照组,仅依据两组设置模拟树桩的密度数据无法判断题述说法正确,且田鼠的种群密度大小不止与天敌有关,C错误;
D、b以后株冠形成有利于田鼠躲避天敌,导致一定时间内田鼠种群密度大幅上升,D正确。
故选C。
6.答案:B
解析:由图可知,1972年每样方中种群密度大于1975年的,所以1972年北点地梅个体间的生存斗争程度较1975年高,A错误;5年间该种群数量不断减少,种群数量不呈“S”型增长,D错误;统计种群密度时,不应去掉采集数据中最大、最小值,应取全部数据的平均值,C错误;分析图可知,每年的种子萌发至幼苗阶段的死亡率均高于幼苗至成熟植株阶段的死亡率,B正确。
7.答案:B
解析:据图分析可知,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③是迁出率,④是迁入率,⑤是年龄结构,⑥是性别比例;春节前后,某市的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出率和迁入率;利用性引诱剂诱杀某种昆虫的雄虫主要是通过控制性别比例,进而影响种群密度;在某市街道旁每隔5m种植一棵悬铃木,这是对种群空间特征的描述。
8.答案:D
解析:A、调查农田某种杂草种群密度时,调查前,在实施计划时,确定调查对象后,根据调查对象的分布状况和地段的形状确定样方的多少、样方大小和取样方法,A正确;
B、调查某湖泊鲤鱼种群密度时,因每条鱼捕获的概率相等,第二次误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捕捞,因捕获的鱼中,大鱼和小鱼的比例与其生存环境中的大鱼和小鱼的比例相同,因此第一次用小网眼渔网捕鱼并作标记,第二次用网眼比第一次稍大的渔网重捕,估算值基本不受影响,B正确;
C、可采用红外触发相机拍摄,可以得到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种群数量和分布情况,即可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检测猛禽、猛兽和珍稀濒危动物的粪便DNA,根据DNA的特异性序列来确定种群的个体及数量,也能用来调查他们的种群密度,C正确;
D、对于有趋光性的昆虫,可用黑光灯进行灯光诱捕来估算它们的种群密度,但不能预测其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D错误。
故选D。
9.答案:B
解析:种群是指占有一定空间和时间的同一物种个体的集合体,虽然图中某物种群体的年龄结构与常规不同,但仍能构成种群,A不合理;由图可知,该种群中的个体存活时间不超过10周龄,且雌、雄个体的存活时间和生殖期长短均不相同,推测该种群可能是存活时间较短且雌、雄个体差异相对较大的昆虫种群,而非果树种群,因为果树一般没有雌雄之分,B合理、C不合理;由图可知,同周龄的生殖期的雌性个体和雄性个体数量相当,只是雄性个体生殖后期出现较早,说明这可能是该生物本身就有的特点,并不是性引诱剂诱杀的结果,D不合理。
10.答案:A
解析:由题“根据所捕获动物占该种群总数的比例可估算种群数量”,假设该种群总数为x,则有1000/x=950/(x-1000),计算得出x=2×104,即该鱼塘中鱼的初始数量为2×104条,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11.答案:D
解析:A、利用性引诱剂诱杀雄性害虫会直接影响种群的性别比例③,进而影响出生率②,A正确;
B、种群密度可反映种群数量的多少,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B正确;
C、年龄组成会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预测种群数量变化的主要依据是年龄组成,即图中④,C正确;
D、春运期间,广州人口流动较大,此时人口数量变化主要取决于迁入率和迁出率,而图中的①是死亡率、②是出生率,D错误。
故选D。
12.答案:C
解析:无人机航拍的视野范围广、采集影像速度快、避免了对野生动物的干扰,通过设计样方大小和位置确定无人机航拍覆盖范围,规划无人机飞行路线进行影像采集,实现对大型野生动物种群数量调查,因此可借助此技术采用样方法对样区内大型野生食草动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A正确;出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值,依据种群数量不可推测出当年该种群的出生率,B正确;气温属于影响种群数量变化的非密度制约因素,C错误;迁入率和迁出率、出生率和死亡率直接影响种群数量,年龄结构、性别比例间接影响种群数量,它们均属于种群的重要数量特征,因此凡是影响种群重要数量特征的因素,都会影响种群的数量变化,D正确。
13.答案:D
解析:A、布氏田鼠的性别比例影响其出生率,进而影响其种群密度,A错误;
B、查草原鼢鼠种群密度宜采用样方法,取样的关键是要做到随机取样,不能掺入主观因素,B错误;
C、利用标记重捕法调查布氏田鼠的种群密度时,由于布氏田鼠天性警觉,重捕的田鼠中被标记的数量减少,调查的结果比实际值高,C错误;
D、通过调查土丘数目推算草原鼢鼠种群密度时,应先获取鼢鼠数与土丘数的比值,D正确。
故选D。
14.答案:A
解析:根据题意,当某次捕获数为0时,累计捕获数就等于该种群的总个体数,即该直线与横轴的交点可作为该昆虫总数量的估算值。设直线方程式为y=kx+b,得到:①100=100k+b,②80=180k+b,①②联立解方程组,得到k=-1/4,b=125,则直线方程式为y=-1/4x+125,推出y=0时,x=500,即诱捕前该种群的数量约为500只, A正确。
15.答案:(一)(1)A
(2)BC
(3)甲;增长
(二)(1)五点取样法
(2)
(3)3
解析:(一)(1)标记重捕法是指在被调查种群的生存环境中,捕获一部分个体,将这些个体进行标记后再放回原来的环境,经过一段时间后进行重捕,根据重捕中标记个体占总捕获量的比例,来估计该种群的数量。根据标记重捕法的计算公式可知,N=32×30/10=96(只)。
(2)因为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对种群数量具有决定作用,所以要使调查的结果更接近实际数量,理论上在调查期间必须满足出生率、死亡率和迁入率、迁出率没有明显变化,故选B、C。
(3)分析题图可知,甲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增长型,乙草原的田鼠种群属于稳定型,可以预测,甲草原鼠害将会严重,必须做好防治准备工作。
(二)(1)图丙所示的取样方法为五点取样法。
(2)图丁是调查时确定的样方之一,计数原则为“计上不计下,计左不计右”。应涂黑的计数圆圈具体见答案。
(3)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该块地苦荬菜的种群密度为(0+2+3+3+4+6+4+2+3+3)÷10=3(株·m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