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球的结构可分成三部分,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地核三部分。
【答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由外到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约 5 - 70 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呈固态或半液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物质构成,厚度约 2865 千米;最内层是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这种分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等科学手段研究得出的。
2.(2025五上·河池期末)流水对土地的 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答案】侵蚀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3.(2025五上·河池期末)我国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 个时辰,其中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小时。
【答案】12;2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 12 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命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 2 小时,这种计时方法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如日晷计时等。例如 “子时” 对应 23:00 - 1:00,“午时” 对应 11:00 - 13:00,至今仍在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
4.(2025五上·河池期末)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不断地 和 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 来完成。
【答案】接收;处理;神经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作为人体控制中心,持续接收来自感官的外界信息(如视觉、听觉等),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如判断、决策)。而神经如同身体的联络员,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将信息在脑、脊髓与全身器官间传递,确保人体各系统协调运作,实现感知、运动等生命活动。
5.(2025五上·河池期末)太阳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由许多不同颜色的 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 、 、 、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答案】光;折射;黄;绿;蓝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复合光,由多种色光组成。当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色光因折射程度不同而分离,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谱,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牛顿曾通过三棱镜实验证实此原理,彩虹的形成也与太阳光在雨滴中的折射色散相关。
6.(2025五上·河池期末)运动员跳高时,只有下肢的肌肉参与了运动。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员跳高时,并非仅下肢肌肉参与。起跳时下肢肌肉(如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发力,同时腰腹肌肉维持身体平衡,上肢肌肉(如手臂肌群)摆动助力提升动能,全身肌肉需协同配合。从生物力学看,跳高是全身多肌群协调运动的过程,单靠下肢无法完成完整动作。
7.(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地壳板块剧烈运动,会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如断层错动可形成地震裂缝、断层崖,日本 1923 年关东大地震曾出现 2 - 3 米高的断层陡坎;强烈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甚至因地壳抬升或沉降改变海岸线,如 2011 年日本东北地震使部分海岸下沉约 0.6 米。这些都是地震改变地表的实证。
8.(2025五上·河池期末)荡秋千时,相同时间内同一个人坐着比站着荡的次数多。( )
【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荡秋千类似单摆运动,摆动次数(频率)由摆长决定,与质量无关。坐着时重心偏低,摆长较长;站着时重心上移,摆长缩短。摆长越短周期越小,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故站着比坐着荡的次数多。
9.(2025五上·河池期末)石头很坚硬,大风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岩石的模样。石头很坚硬,但在风化和侵蚀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改变它的形状。
10.(2025五上·河池期末)在观察激光时,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激光能量高度集中,直接用肉眼观察时,强光束会灼伤视网膜,导致视力损伤甚至永久失明。即使是低功率激光,长时间注视也可能累积伤害。因此,观察激光必须佩戴专用防护眼镜,或通过漫反射等间接方式,避免光束直接进入眼睛。
11.(2025五上·河池期末)风和雨都很柔弱,它们的力量不能改变地形地貌。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风和雨的力量虽看似柔弱,但长期作用可显著改变地形。风蚀作用能形成雅丹地貌,如敦煌魔鬼城;雨水冲刷可造就峡谷(如黄河壶口),暴雨还会引发泥石流。此外,风力搬运沙尘堆积成沙丘,雨水溶蚀石灰岩形成溶洞,都是自然力量重塑地貌的例证。
12.(2025五上·河池期末)火山活动与地核运动有关。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活动的直接成因是地幔中岩浆的运动。地核虽分为内核与外核,但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因板块运动等因素被挤压至地表。地核的高温和液态外核的流动主要影响地球磁场,而非直接引发火山活动,二者无直接关联。
13.(2025五上·河池期末)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高原。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大江大河下游和入海口因水流速度放缓,泥沙易沉积,多形成平原或三角洲。如长江下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高原多由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分布于地壳活跃地带,与河流下游的沉积环境不同,故该说法错误。
14.(2025五上·河池期末)光穿过潜望镜时,发生了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 ( )
【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平面镜改变光路,光线进入潜望镜后,先经上方平面镜反射向下,再经下方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整个过程仅发生两次反射,不涉及折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偏折,而潜望镜中光始终在空气中传播,故该说法错误。
15.(2025五上·河池期末)鱼缸里只有一条鱼,当我们把观测角度调整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条鱼。 ( )
【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鱼缸里只有一条鱼,调整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两条鱼甚至更多条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16.(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
A.镜面 B.北极星 C.月球
【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北极星等。月球不是光源,月球看起来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镜面也不会发光,因此也不是光源。
17.(2025五上·河池期末)鹅卵石是由于 ( )形成的。
A.天 B.风化作用
C.人工磨光 D.风化作用与水流的搬运作用
【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鹅卵石的形成需经历长期地质作用。岩石经风化作用(温差、水、生物等)崩解为碎屑,后被水流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碎屑因相互摩擦、碰撞及水流冲刷,棱角逐渐磨圆,最终形成鹅卵石。单一风化作用仅能破碎岩石,缺乏水流搬运与磨圆过程无法形成鹅卵石,故 D 正确。
18.(2025五上·河池期末) 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
A.照镜子
B.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C.利用近视眼镜看清物体
【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 照镜子:平面镜通过光的反射成像,属于反射原理应用。
B 额镜:医生所用额镜为凹面镜,通过反射汇聚光线照亮耳道,利用反射原理。
C 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矫正视力 ——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而非反射。故 C 未利用反射原理。
19.(2025五上·河池期末)用手拿哑铃,左手手指伸直后弯曲抓住哑铃,指关节转动,手指、小臂的肌肉会( )。
A.舒张变软 B.无变化 C.收缩变硬
【答案】C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当手指伸直后弯曲抓住哑铃时,指关节转动需肌肉发力。此时,手指和小臂的屈肌(如指浅屈肌、肱桡肌等)会主动收缩,肌肉纤维缩短并产生张力,使肌肉硬度增加,以完成抓握动作。肌肉舒张时才会变软,而抓握过程中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故C正确。
20.(2025五上·河池期末)“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这里描述的是( )地形。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盆地的典型特征是 四周高、中间低,周围多为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势低平,可能是平原或丘陵(如四川盆地,四周为山脉,中间是成都平原)。山地地形以海拔高、坡度陡为特点;高原虽地势高但内部较平坦;两者均无 “中间低” 的结构,故 C 正确。
21.(2025五上·河池期末)出现日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是 ( )。
A. B. C.
【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几乎成一条直线。月球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导致地球上部分区域看不到太阳或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
22.(2025五上·河池期末)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都是 ( )。
A.协调进行的 B.没有关系的 C.各做各的
【答案】A
【知识点】观察我们的身体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器官并非独立运作。例如,运动时肌肉收缩需神经系统调控,同时心脏泵血加速、肺部呼吸加深以供应氧气,消化系统也会相应调整血流分配。这种协同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确保生理功能平衡。若器官 “各做各的”,机体将因功能紊乱而无法正常生存,故 A 正确。
23.(2025五上·河池期末)在模拟血液循环实验中,洗耳球(模拟心脏)收缩时,水(模拟血液)会( )。
A.被吸入 B.被挤出 C.无变化
【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实验中洗耳球模拟心脏,其收缩时内部容积减小、压力增大,类似心脏心室收缩泵血的过程。此时 “心脏” 会将内部的水(模拟血液)通过管道 “挤出”,对应血液循环中血液被泵入动脉的过程;而洗耳球舒张时才会 “吸入” 水,模拟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回流。故收缩时水被挤出,B 正确。
24.(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 )。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的下面
B.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C.让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关闭煤气
【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窗边可能因建筑结构破坏导致玻璃碎裂、墙体坍塌,靠近窗边易被坠落物砸伤,且 “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会浪费逃生时间。A 选项躲藏在牢固家具下可形成 “生命三角” 减少伤害;C 选项关闭煤气能避免泄漏引发火灾,均为合理措施。故B行为不合适。
25.(2025五上·河池期末) 影响水钟水流速度不包括 ( )。
A.漏水容器本身的高矮
B.漏水容器内水位的高低
C.漏水孔的大小
【答案】A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水流速度主要受漏水孔大小(孔径越大流速越快)和容器内水位高低(水压越大流速越快)影响。而容器本身的高矮与水流速度无直接关联 —— 即便容器很高,只要水位和孔径不变,流速就不受影响。例如,相同水位和孔径下,高、矮容器的水流速度一致,故 A 符合题意。
26.(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哪些自然力量有关,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①沙洲的形成 风沙作用
②钟乳石的形成 水结冰膨胀挤压作用
③蘑菇岩的形成 水的溶蚀作用
④冬天的岩石破碎 水流冲刷作用
【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沙洲由河流中泥沙因水流速度减慢沉积而成,是水流冲刷与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钟乳石因地下水含碳酸钙,遇二氧化碳形成可溶物,水分蒸发后碳酸钙沉积,属于水的溶蚀与沉积作用。
③蘑菇岩多出现于干旱地区,风携带沙粒长期磨蚀岩石底部,形成上宽下窄的形态,是风沙作用的典型产物。
④冬天岩石缝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挤压岩石使其破碎,属于物理风化中的冻融作用。
27.(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面的物体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请将它们连起来。
万花筒 医生戴的额镜
光沿直线传播
影子 潜望镜
光的反射
汽车的反光镜 “发光”的月亮
【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遮挡,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阴影。
万花筒、额镜、潜望镜、反光镜及月球 “发光” 均依赖光的反射原理:镜面或物体表面反射光线,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例如,潜望镜通过两次镜面反射使光线转折,实现从低处观察高处景象。
28.(2025五上·河池期末)可能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答案】植被覆盖;地形坡度;人类活动等。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植被覆盖:植被少则土壤易被雨水冲刷,如荒漠地区侵蚀严重。
地形坡度: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陡坡比平地更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暴雨冲刷力强,易带走表层土壤,如季风区暴雨常引发泥石流。
土壤性质:沙质土结构松散,比黏土更易被侵蚀。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采矿破坏植被,会加剧土壤侵蚀,如黄土高原开荒加剧水土流失。
29.(2025五上·河池期末)大脑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非常重要。请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大脑
【答案】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安全防护;调节情绪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证充足睡眠,让大脑得到休息,避免熬夜损伤神经。
合理饮食:多吃鱼类、坚果等健脑食物,补充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适度锻炼:通过跑步、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供氧供能。
安全防护:戴头盔等护具,避免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减少压力,防止长期焦虑影响大脑功能。
1 / 1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2024-2025学年五年级上学期1月期末科学试题
1.(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球的结构可分成三部分,由外到内依次是 、 和地核三部分。
2.(2025五上·河池期末)流水对土地的 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
3.(2025五上·河池期末)我国古时把一天(一昼夜)分成 个时辰,其中每一个时辰相当于现在的 小时。
4.(2025五上·河池期末)脑是人体的控制中心,它总是不断地 和 信息。这些信息的传递和处理需要通过身体的联络员 来完成。
5.(2025五上·河池期末)太阳用肉眼看上去几乎是白色的,但它由许多不同颜色的 组成的。当白光进入棱镜时,由于不同颜色的光发生 的程度不一样,就出现了红、橙、 、 、 、靛、紫等各种颜色的光。
6.(2025五上·河池期末)运动员跳高时,只有下肢的肌肉参与了运动。 ( )
7.(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震的发生会使地表形态发生巨大的变化。 ( )
8.(2025五上·河池期末)荡秋千时,相同时间内同一个人坐着比站着荡的次数多。( )
9.(2025五上·河池期末)石头很坚硬,大风无法改变它的形状。 ( )
10.(2025五上·河池期末)在观察激光时,我们不能直接用肉眼观察。 ( )
11.(2025五上·河池期末)风和雨都很柔弱,它们的力量不能改变地形地貌。 ( )
12.(2025五上·河池期末)火山活动与地核运动有关。 ( )
13.(2025五上·河池期末)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高原。 ( )
14.(2025五上·河池期末)光穿过潜望镜时,发生了一次反射和一次折射。 ( )
15.(2025五上·河池期末)鱼缸里只有一条鱼,当我们把观测角度调整到一定位置时,可以看到两条鱼。 ( )
16.(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列物体是光源的有( )。
A.镜面 B.北极星 C.月球
17.(2025五上·河池期末)鹅卵石是由于 ( )形成的。
A.天 B.风化作用
C.人工磨光 D.风化作用与水流的搬运作用
18.(2025五上·河池期末) 以下没有利用光的反射原理的是 ( )。
A.照镜子
B.五官科医生用的额镜
C.利用近视眼镜看清物体
19.(2025五上·河池期末)用手拿哑铃,左手手指伸直后弯曲抓住哑铃,指关节转动,手指、小臂的肌肉会( )。
A.舒张变软 B.无变化 C.收缩变硬
20.(2025五上·河池期末)“周围是山地或高原,中间是平原或丘陵”,这里描述的是( )地形。
A.山地 B.高原 C.盆地
21.(2025五上·河池期末)出现日食现象时,太阳、月亮、地球排列情况是 ( )。
A. B. C.
22.(2025五上·河池期末)人体各个器官的工作都是 ( )。
A.协调进行的 B.没有关系的 C.各做各的
23.(2025五上·河池期末)在模拟血液循环实验中,洗耳球(模拟心脏)收缩时,水(模拟血液)会( )。
A.被吸入 B.被挤出 C.无变化
24.(2025五上·河池期末)地震会给人类带来巨大的灾难,当地震发生时,下列行为中,不合适的是 ( )。
A.如果来不及离开房间,就躲藏在牢固的床、桌子等家具的下面
B.地震发生时,快速跑到窗边,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C.让在厨房做饭的妈妈关闭煤气
25.(2025五上·河池期末) 影响水钟水流速度不包括 ( )。
A.漏水容器本身的高矮
B.漏水容器内水位的高低
C.漏水孔的大小
26.(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列自然景观的形成与哪些自然力量有关,用线把它们连起来。
①沙洲的形成 风沙作用
②钟乳石的形成 水结冰膨胀挤压作用
③蘑菇岩的形成 水的溶蚀作用
④冬天的岩石破碎 水流冲刷作用
27.(2025五上·河池期末)下面的物体利用了光的什么原理 请将它们连起来。
万花筒 医生戴的额镜
光沿直线传播
影子 潜望镜
光的反射
汽车的反光镜 “发光”的月亮
28.(2025五上·河池期末)可能影响土壤被侵蚀的因素有哪些
29.(2025五上·河池期末)大脑被称为人体的“司令部”,非常重要。请说说,我们可以从哪些方面来保护大脑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地壳;地幔
【知识点】地球的内部结构
【解析】【分析】地球结构由外到内分为三层。最外层是地壳,由岩石组成,厚度约 5 - 70 千米;中间层是地幔,呈固态或半液态,主要由硅酸盐类物质构成,厚度约 2865 千米;最内层是地核,分为内核和外核,外核呈液态,内核呈固态,主要由铁、镍等金属组成。这种分层结构是通过地震波传播等科学手段研究得出的。
2.【答案】侵蚀
【知识点】水对地貌的影响
【解析】【分析】流水的力量很大,不仅会侵蚀地表,还会搬运泥土和沙石。流水对土地的侵蚀作用使地球表面的地形地貌发生了改变。流水的这些作用不断改变着地表,形成了千变万化的地形景观。
3.【答案】12;2
【知识点】计时工具
【解析】【分析】我国古代将一昼夜划分为 12 个时辰,以十二地支(子、丑、寅、卯等)命名。每个时辰相当于现代的 2 小时,这种计时方法源于对自然规律的观察,如日晷计时等。例如 “子时” 对应 23:00 - 1:00,“午时” 对应 11:00 - 13:00,至今仍在传统文化中有所体现。
4.【答案】接收;处理;神经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脑作为人体控制中心,持续接收来自感官的外界信息(如视觉、听觉等),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如判断、决策)。而神经如同身体的联络员,以电信号和化学信号的形式,将信息在脑、脊髓与全身器官间传递,确保人体各系统协调运作,实现感知、运动等生命活动。
5.【答案】光;折射;黄;绿;蓝
【知识点】棱镜
【解析】【分析】太阳光是复合光,由多种色光组成。当白光通过棱镜时,不同色光因折射程度不同而分离,形成红、橙、黄、绿、蓝、靛、紫的光谱,这是光的色散现象。牛顿曾通过三棱镜实验证实此原理,彩虹的形成也与太阳光在雨滴中的折射色散相关。
6.【答案】错误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运动员跳高时,并非仅下肢肌肉参与。起跳时下肢肌肉(如股四头肌、小腿三头肌)发力,同时腰腹肌肉维持身体平衡,上肢肌肉(如手臂肌群)摆动助力提升动能,全身肌肉需协同配合。从生物力学看,跳高是全身多肌群协调运动的过程,单靠下肢无法完成完整动作。
7.【答案】正确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地壳板块剧烈运动,会显著改变地表形态。如断层错动可形成地震裂缝、断层崖,日本 1923 年关东大地震曾出现 2 - 3 米高的断层陡坎;强烈地震还可能引发山体滑坡、崩塌,甚至因地壳抬升或沉降改变海岸线,如 2011 年日本东北地震使部分海岸下沉约 0.6 米。这些都是地震改变地表的实证。
8.【答案】错误
【知识点】观察并记录钟摆运动的特点;摆运动快慢的影响因素
【解析】【分析】荡秋千类似单摆运动,摆动次数(频率)由摆长决定,与质量无关。坐着时重心偏低,摆长较长;站着时重心上移,摆长缩短。摆长越短周期越小,相同时间内摆动次数越多。故站着比坐着荡的次数多。
9.【答案】错误
【知识点】风化
【解析】【分析】侵蚀作用指风力、流水、冰川、波浪等外力在运动状态下改变地面岩石及其风化物的过程。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都会不同程度的改变岩石的模样。石头很坚硬,但在风化和侵蚀经过漫长的年代逐渐改变它的形状。
10.【答案】正确
【知识点】各种形式的能量
【解析】【分析】激光能量高度集中,直接用肉眼观察时,强光束会灼伤视网膜,导致视力损伤甚至永久失明。即使是低功率激光,长时间注视也可能累积伤害。因此,观察激光必须佩戴专用防护眼镜,或通过漫反射等间接方式,避免光束直接进入眼睛。
11.【答案】错误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风和雨的力量虽看似柔弱,但长期作用可显著改变地形。风蚀作用能形成雅丹地貌,如敦煌魔鬼城;雨水冲刷可造就峡谷(如黄河壶口),暴雨还会引发泥石流。此外,风力搬运沙尘堆积成沙丘,雨水溶蚀石灰岩形成溶洞,都是自然力量重塑地貌的例证。
12.【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壳的运动;火山喷发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火山活动的直接成因是地幔中岩浆的运动。地核虽分为内核与外核,但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源于地幔上部的软流层,因板块运动等因素被挤压至地表。地核的高温和液态外核的流动主要影响地球磁场,而非直接引发火山活动,二者无直接关联。
13.【答案】错误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大江大河下游和入海口因水流速度放缓,泥沙易沉积,多形成平原或三角洲。如长江下游的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入海口的黄河三角洲。高原多由板块挤压抬升形成,分布于地壳活跃地带,与河流下游的沉积环境不同,故该说法错误。
14.【答案】错误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潜望镜利用两块平行平面镜改变光路,光线进入潜望镜后,先经上方平面镜反射向下,再经下方平面镜反射进入人眼,整个过程仅发生两次反射,不涉及折射。折射是光从一种介质进入另一种介质时发生的偏折,而潜望镜中光始终在空气中传播,故该说法错误。
15.【答案】正确
【知识点】光的折射
【解析】【分析】光由一种介质斜射入另一种介质时,传播方向会发生偏折,这种现象叫做光的折射。鱼缸里只有一条鱼,调整不同角度,可以看到两条鱼甚至更多条鱼,这是光的折射现象。
16.【答案】B
【知识点】光源
【解析】【分析】像点亮的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并且正在发光的物体叫做光源,例如北极星等。月球不是光源,月球看起来很亮,是反射的太阳光;镜面也不会发光,因此也不是光源。
17.【答案】D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鹅卵石的形成需经历长期地质作用。岩石经风化作用(温差、水、生物等)崩解为碎屑,后被水流搬运,在搬运过程中,碎屑因相互摩擦、碰撞及水流冲刷,棱角逐渐磨圆,最终形成鹅卵石。单一风化作用仅能破碎岩石,缺乏水流搬运与磨圆过程无法形成鹅卵石,故 D 正确。
18.【答案】C
【知识点】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A 照镜子:平面镜通过光的反射成像,属于反射原理应用。
B 额镜:医生所用额镜为凹面镜,通过反射汇聚光线照亮耳道,利用反射原理。
C 近视眼镜:镜片为凹透镜,利用光的折射原理矫正视力 —— 光线经凹透镜折射后发散,使像成在视网膜上,而非反射。故 C 未利用反射原理。
19.【答案】C
【知识点】关节和肌肉的运动
【解析】【分析】当手指伸直后弯曲抓住哑铃时,指关节转动需肌肉发力。此时,手指和小臂的屈肌(如指浅屈肌、肱桡肌等)会主动收缩,肌肉纤维缩短并产生张力,使肌肉硬度增加,以完成抓握动作。肌肉舒张时才会变软,而抓握过程中肌肉处于收缩状态,故C正确。
20.【答案】C
【知识点】地形、地貌
【解析】【分析】盆地的典型特征是 四周高、中间低,周围多为山地或高原,中间地势低平,可能是平原或丘陵(如四川盆地,四周为山脉,中间是成都平原)。山地地形以海拔高、坡度陡为特点;高原虽地势高但内部较平坦;两者均无 “中间低” 的结构,故 C 正确。
21.【答案】B
【知识点】日食
【解析】【分析】日食发生时,月球运行至地球与太阳之间,三者恰好或几乎成一条直线。月球遮挡住太阳射向地球的光线,导致地球上部分区域看不到太阳或只能看到太阳的一部分。
22.【答案】A
【知识点】观察我们的身体
【解析】【分析】人体是一个复杂的整体,各器官并非独立运作。例如,运动时肌肉收缩需神经系统调控,同时心脏泵血加速、肺部呼吸加深以供应氧气,消化系统也会相应调整血流分配。这种协同作用通过神经和体液调节实现,确保生理功能平衡。若器官 “各做各的”,机体将因功能紊乱而无法正常生存,故 A 正确。
23.【答案】B
【知识点】心脏的运动
【解析】【分析】实验中洗耳球模拟心脏,其收缩时内部容积减小、压力增大,类似心脏心室收缩泵血的过程。此时 “心脏” 会将内部的水(模拟血液)通过管道 “挤出”,对应血液循环中血液被泵入动脉的过程;而洗耳球舒张时才会 “吸入” 水,模拟心脏舒张期的血液回流。故收缩时水被挤出,B 正确。
24.【答案】B
【知识点】地震的成因及作用
【解析】【分析】地震时窗边可能因建筑结构破坏导致玻璃碎裂、墙体坍塌,靠近窗边易被坠落物砸伤,且 “打开窗户大声呼救” 会浪费逃生时间。A 选项躲藏在牢固家具下可形成 “生命三角” 减少伤害;C 选项关闭煤气能避免泄漏引发火灾,均为合理措施。故B行为不合适。
25.【答案】A
【知识点】水钟;制作并测试水钟
【解析】【分析】水钟水流速度主要受漏水孔大小(孔径越大流速越快)和容器内水位高低(水压越大流速越快)影响。而容器本身的高矮与水流速度无直接关联 —— 即便容器很高,只要水位和孔径不变,流速就不受影响。例如,相同水位和孔径下,高、矮容器的水流速度一致,故 A 符合题意。
26.【答案】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①沙洲由河流中泥沙因水流速度减慢沉积而成,是水流冲刷与沉积共同作用的结果。
②钟乳石因地下水含碳酸钙,遇二氧化碳形成可溶物,水分蒸发后碳酸钙沉积,属于水的溶蚀与沉积作用。
③蘑菇岩多出现于干旱地区,风携带沙粒长期磨蚀岩石底部,形成上宽下窄的形态,是风沙作用的典型产物。
④冬天岩石缝隙中的水结冰后体积膨胀,挤压岩石使其破碎,属于物理风化中的冻融作用。
27.【答案】
【知识点】光的传播;光的反射
【解析】【分析】影子的形成是因为光沿直线传播时被物体遮挡,无法绕过物体,从而在后方形成阴影。
万花筒、额镜、潜望镜、反光镜及月球 “发光” 均依赖光的反射原理:镜面或物体表面反射光线,改变光的传播方向。例如,潜望镜通过两次镜面反射使光线转折,实现从低处观察高处景象。
28.【答案】植被覆盖;地形坡度;人类活动等。
【知识点】影响地形变化的因素
【解析】【分析】植被覆盖:植被少则土壤易被雨水冲刷,如荒漠地区侵蚀严重。
地形坡度:坡度大时水流速度快,侵蚀力强,陡坡比平地更易水土流失。
降水强度:暴雨冲刷力强,易带走表层土壤,如季风区暴雨常引发泥石流。
土壤性质:沙质土结构松散,比黏土更易被侵蚀。
人类活动:过度开垦、采矿破坏植被,会加剧土壤侵蚀,如黄土高原开荒加剧水土流失。
29.【答案】规律作息;合理饮食;适度锻炼;安全防护;调节情绪
【知识点】大脑的作用与保护
【解析】【分析】:保证充足睡眠,让大脑得到休息,避免熬夜损伤神经。
合理饮食:多吃鱼类、坚果等健脑食物,补充蛋白质和不饱和脂肪酸。
适度锻炼:通过跑步、游泳等促进血液循环,为大脑供氧供能。
安全防护:戴头盔等护具,避免头部受到撞击等外伤。
调节情绪:保持乐观心态,减少压力,防止长期焦虑影响大脑功能。
1 /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