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课辽宋夏金元的经济、社会与文化
1.南宋仅面食的种类就有几十种乃至上百种之多,比如包子、肉饼、笋蕨馄饨、太学馒头、胡饼等。据陆游记载,集英殿设宴款待金国使者的食物中就有白肉胡饼、白胡饼等。这反映出当时( )
A.先进生产方式的传播 B.南北生活习俗相似
C.南方种植结构的变化 D.江南经济地位重要
2.宋元时期,油菜在我国南方广泛栽培。该时期的《务本新书》记载:“十一月种油菜。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既下菜种,和水粪之,芟去其草,再粪之。雪压亦易长,明年初夏间,收子取油。”元代《农桑衣食撮要》也记载“(九月)种油菜,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十月种则无根脚”。这表明,宋元时期( )
A.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 B.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
C.出现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 D.榨油技术得到较大提升
3.宋朝城市中的坊市界限已完全打破,大城市消费水平的高涨、文化娱乐活动的丰富、夜生活的发达,都达到空前水平;国内市场形成城市、镇市、草市三级金字塔结构,在地方贸易网的基础上,初步形成了东南、川陕、北方等几个较大的区域市场。这主要得益于( )
A.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 B.海内外商品贸易畅通无阻
C.信用货币交子的流通使用 D.农业和手工业的迅速发展
4.北宋淮南地区种茶农户众多,被称为“园户”:明州、福州、广州一带出现很多“糖霜户”,专门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 )
A.市民饮食结构发生变化 B.已经出现资本主义萌芽
C.农产品商品化倾向明显 D.农户社会地位普遍提高
5.宋英宗治平元年(1064),朝中大臣开展了一场关于科举录取的争论。据表可知,这一争论所依托的时代背景是( )
代表人物 主张
司马光(今山西夏县人) “古之取士,以郡国户口多少为率。今或数路中全无一人及第,请贡院逐路取人”
欧阳修(今江西吉安市人) “以谓王者无外,天下一家,故不问东西南北之人,尽聚诸路贡士,混合为一,而惟材是择”
A.经济重心南移 B.南宋取士完善 C.南北人才均势 D.北方经济占优
6.下面为南北方人才比重示意图。此图可以反映出( )
A.南方经济的发展带动文化的进步 B.江浙土地开发促进了人口大量增加
C.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增长 D.北宋时期南方上缴赋税超过了北方
7.南宋时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如陆游、范成大、杨万里、朱熹等人在各地任官期间,都曾刊行自己或先人、名宦、师友、乡贤的著述,地方官学、民间书院等亦以刻书为己任。这有助于( )
A.士族阶层的出现 B.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
C.科举制度的兴起 D.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
8.宋高宗绍兴年间,即有乐平新进乡农民陈五,原本为瞿氏家的佃客,但是可以在闲暇时节,“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另有宋孝宗淳熙年间,台州仙居县林通判家客户郑四客,在自己有了一定储蓄之后,“出外贩贸纱帛、海物”。这反映出宋代社会( )
A.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 B.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
C.社会阶层流动较为频繁 D.新的经济因素已经产生
9.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由此可知( )
A.知行合一可实现人生理想 B.两者都强调人性之善
C.格物致知才能发现天理 D.朱熹与王阳明思想完全不同
10.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居全国之首,远多于同时期的浙江。鹅湖书院、白鹿洞书院、白鹭洲书院、豫章书院等四大书院闻名于世,其中白鹭洲书院更是在南宋宝祐四年(1256)一届科举考试中出了状元文天祥和40名进士。由此可知,宋朝时江西( )
A.逐步成为经济发展中心 B.思想活跃推动文教兴盛
C.文化教育水平领先全国 D.科举制度出现重大调整
11.元代杂剧作家由于受城市分布的区域影响,其作品具有独特的风格,形成了相对固定的作家群体:大都作家群包括马致远、杨显之、纪君祥、张国宾等,杭州作家群包括鲍天佑、萧德祥、王晔、沈和等。这说明元代杂剧( )
A.凸显了南北文化的交融 B.得益于商品经济的繁荣
C.得到士大夫阶层的追捧 D.取决于城市的政治底蕴
12.北宋时期,散文家的作品常常洋溢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南宋时期,从岳飞《五岳祠盟记》到文天祥《指南录后序》等,亦是如此。此外,宋代豪放派、婉约派词人,也具有同样意识。这主要是由于宋代( )
A.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 B.社会经济的繁荣
C.文学作品的传承发展 D.民族交融的加强
13.元史专家陈高华认为:“元代是继唐、宋之后我国文化发展的又一个高潮时期。在元代,文化的多数领域都有很好的成就,有些甚至超越了前代。”下列能为其提供史实依据的是( )
A.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 B.敦煌莫高窟壁画风格多样
C.沈括撰写了《梦溪笔谈》 D.郭守敬编定了《授时历》
14.材料一 中国古代军事人才的培养与选任随时代变化而不断调整。西周“六艺”重视射、御。唐代设立武举,测试骑射、负重等。两宋至明代都延续武举,并设置武学。
就武举而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始试义、策于秘阁,武艺则试于殿前司,及殿试,则又试骑射及策”。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弘治六年(1493)规定,武举“六岁一行,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然而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
就武学而论,宋代武学“设教授以文武臣熟知兵事者充任……视看人材、试验弓马,合格者始许入学”。其教学内容除弓马武艺外,尤其重视“习诸家兵法,教授纂次历代用兵成败、前世忠义之节”。明代武学则增加了《论语》《孟子》等作为主要教材。
——据《宋史》《明史》等
材料二 “以弧矢定天下”的清王朝,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嘉庆年间改策论为默写武经百余字即合格。而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就军事教育而言,清廷不再专设武学,而是在官学设立武学教习教授生员。
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编练的新军按才学品行优劣、训练勤惰、考核成绩高低决定赏罚,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
——摘编自《中国大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宋明武举的共同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阐述从宋明到清代军事人才培养与选任的变化及原因。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钱穆《朱子新学案》
材料二: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如南北极之寒流而与赤道之热流,相剂而成新海潮。
——梁启超《<清议报>一百册祝辞并论报馆之责任及本馆之经历》(1901年)
材料三:《新青年》的出世,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失落,先觉者们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
——摘编自耿云志主编《中国近代思想通史》
(1)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材料一、二、三所反映时代的思想特征及其政治背景。
(2)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材料中“新精神”“新国民”“新出路”的内涵及其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
材料无法体现生产方式的传播,排除A项;这一时期南北生活习俗并不相似,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涉及不同地区经济地位的比较,不能说明江南经济地位重要,排除D项。
2.答案:A
解析:据材料“稻收毕,锄田如麦田法”“和水粪之……再类之”“宜肥地种之,以水频浇灌”可知,材料反映了宋元时期在水稻收割完毕后种植油菜,在种植过程中需要锄田、施肥、灌溉等,这表明农民兼顾土地养护和利用,故选A项;宋元时期仍然是小农经济占主导地位,经济结构并没有发生重大变化,排除B项;材料并未描述“一年两熟”,无法体现“出现”,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油菜种植过程,并没有榨油技术的相关描述,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3.答案:D
解析:根据题干及所学可知,宋代的商品经济迅速发展,初步形成了一些区域性市场,这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结果,而社会生产力发展主要表现为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故选D项。政府放松对市场时空限制、海内外商品贸易畅通无阻和交子的流通使用都不是商品经济繁荣的根本原因,排除A、B、C三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种茶农户众多……‘园户’”“种蔗制糖,甚至远销海外”可知,北宋时期,南方出现众多种植茶、甘蔗等经济作物的农户,有些产品甚至远销海外地区,这表明当时南方地区农产品与市场联系紧密,商品化倾向明显,故选C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司马光和欧阳修的争论主要针对当时不同地区科举录取情况的差异,北宋时期,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经济发展较快,教育水平也相对提高,导致南方在科举中逐渐占据优势,所以才会出现这种争论,故选A项;此时是北宋,不是南宋,且材料强调的是地区差异问题,而非取士完善与否,排除B项;材料体现了取士存在地区差异,并非人才均势,排除C项;北宋时期北方经济已不占优,排除D项。
6.答案:A
解析:观察图片可知,大约北宋前,北方人才比重整体上高于南方,处于中原文化中心时代,大约北宋后,南方人才比重超过北方人才比重,进入江浙文化中心时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经济重心南移带动了文化中心南移,故出现了材料中的变化,A项正确。
错误项 分析
B项 据所学可知,明清时期北方人口也有大量增加,因此人口大量增加与人才所占比重的变化没有直接关系
C项 据图片信息可知,明清时期,南方人才比重并没有持续增长,因此“东汉以后南方人才比重持续增长”
D项 说法错误南北方人才比重的变化无法直接反映南北方上缴赋税的变化
7.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南宋时期书籍流行,文人刻书蔚然成风,这有助于社会文化水平的提升,故选D项。士族阶层早在魏晋时期就已经出现了,排除A项;儒学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汉武帝尊崇儒术时,不是在南宋时期,排除B项;科举制兴起于隋朝,排除C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信息“受他人佣雇,负担远适”“出外贩贸纱帛、海物”可见宋朝时期,社会地位较低的佃户可以在农闲之余去做其他事情,客户可以自主经营商业,可见宋代社会人身依附关系相对松弛,佃农的人身自由有了一定保障,A项正确;宋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下,强调等级秩序,社会成员身份并非平等,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出社会阶层之间流动频繁,排除C项;新的经济因素即资本主义萌芽,当时并未产生,排除D项。故选:A。
9.答案:B
解析:“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可见他们的终极目的是达到人性之善,故选B项;“可以致良知”不是人生理想,而是道德之善,排除A项;“朱熹认为通过格物致知,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可见其所谓的天理不是自然规律,而是道德之善,排除C项;“可以让人找到道德之善;王阳明认为通过知行合一,可以致良知”可以看出他们的终极目的是相同的,都是回归道德之善,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两宋时期,江西书院数量多且负有盛名,书院学生科举成绩好,结合所学可知,江西是“理学”和“心学”的传播胜地,朱熹和陆九渊都曾在此讲学,说明当时江西地区思想活跃,文教兴盛,故选B项;两宋时期,江浙是经济中心,排除A项;材料没有将江西地区的教育水平同全国其他地区进行比较,无法得出“水平领先全国”,排除C项;唐代科举制就有状元和进士的称谓,宋代继承前代没有出现重大调整,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元代大都和杭州商品经济的发展促进了市民文化的繁荣,为元杂剧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故选B项;材料并未具体说明南北杂剧之间的具体联系,无法体现南北文化的交融,排除A项;杂剧属于市民文化,士大夫阶层主要追捧的是士人文化,排除C项;杂剧属于市民文化的代表,主要受到商品经济发展的影响,与城市的政治底蕴无直接关系,排除D项。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宋代面临着辽、金等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和挑战,民族矛盾较为尖锐,这种外在的压力使得文人普遍具有强烈的民族意识,而这种民族意识在他们的作品中得以体现,这与当时主流意识形态中强调民族尊严和国家利益等是紧密相关的,故选A项。
13.答案:D
解析:元代郭守敬编定了《授时历》,其一年的周期与现代公历基本相同,却比欧洲早300多年,故选D项;裴秀提出绘制地图的方法是西晋的成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A项;敦煌莫高窟壁画风格多样,属于隋唐及之前朝代的成果,不是元朝的成就,排除B项;沈括撰写了《梦溪笔谈》,这是北宋的成就,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
14.答案:(1)特点:武举分策论和弓马,尤其重视策论;武举地位相对较低。
(2)变化:
清前期:重视骑射、技勇;选官以行伍为主,武举次之。
晚清:兴办军事学堂,重视科学知识和近代军事技术;军事学堂成为近代军官的重要来源。
原因:
清前期:战争的需要;重视骑射的传统。
晚清:改革传统军事体制弊端;应对内忧外患;西学东渐的影响;洋务运动的开展。
解析:(1)根据材料一“两宋‘以策(论)为去留,弓马为高下’”“凡武举,非试义、策于秘阁”,“明弘治六年……先策略,后弓马,策不中者不许骑射”得出,武举分策论和弓马,尤其重视策论;根据材料一“由于统治者重文轻武,宋代士人有能力应进士举者,不屑于应武举”,“明代武职多荫袭,武举只是补充形式”得出,武举地位相对较低。
(2)“变化”,根据材料二“武举渐以骑射、技勇为重”“武官选任则以行伍出身为正途,武举出身次之”得出,清前期重视骑射、技勇,选官以行伍为主,武举次之;根据材料二“鸦片战争之后,清政府先后创办福州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新式学堂。其课程主要教授数、理、化等自然科学知识,以及新式炮台和营垒的构筑方法等工程技术”“排以上的军官须由军事学堂出身者担任”得出,晚清兴办军事学堂,重视科学知识和近代军事技术,军事学堂成为近代军官的重要来源。“原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清王朝“以弧矢定天下”、清朝入关后面临的局面、鸦片战争以后清朝的困境和西方文化的传入等角度分析。
15.答案:(1)思想特征:
材料一:儒学复兴,兼采佛道;材料二:吸收西学,革新传统;材料三: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政治背景:材料一:宋朝专制集权强化,民族矛盾尖锐。材料二: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材料三: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
(2)“新精神”:
内涵:程朱理学;意义:重视主观意志、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新国民”:
内涵:具有近代思想的公民;意义: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新出路”:内涵:社会主义道路;意义: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
解析:(1)提取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即可:
材料信息 思想特征 政治背景
材料一 “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自有朱子,而后孔子以下之儒学,乃重获新生机,发挥新精神” 儒学复兴,兼采佛道 宋朝:专制集权强化,民族矛盾尖锐
材料二 “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 吸收西学,革新传统 清末:民族危机加深;清末新政
材料三 “《新青年》的出世,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失落” 开放包容,兼收并蓄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帝国主义加紧侵略中国;袁世凯加强专制统治
(2)“新精神”的内涵,根据材料一“北宋理学兴起,乃儒学之重光。朱子崛起南宋,不仅能集北宋以来理学之大成,并亦可谓其乃集孔子以下学术思想之大成”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程朱理学;“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理学重视主观意志、崇尚气节,强调社会责任感,对塑造中华民族性格有积极作用。
“新国民”的内涵,根据材料二“凡欲造成一种新国民者,不可不将其国古来误谬之理想,摧陷廓清,以变其脑质。而欲达此目的,恒须借他社会之事物理论,输入之而调和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具有近代思想的公民;“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推动了救亡图存运动的发展,推动了中国近代化。
“新出路”的内涵,根据材料“《新青年》的出世,最大的动因是辛亥革命所创建起来的共和国,让人们感到失落,先觉者们于混乱与苦闷中,力图为国家、民族寻找一条新出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社会主义道路;“意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传播创造了条件,推动了“五四运动”的爆发,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