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课辽夏金元的统治
1.辽前中期设置州府增多,渤海人和中原人大量涌入辽的上京、中京和东京地区,据此可推知,人口迁入( )
A.呈双向流动的特征 B.缘于海外贸易的繁荣
C.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D.受重农抑商政策影响
2.耶律挞烈在任南院大王时,“均赋役,劝耕稼,部人化之,户口丰殖”。耶律休哥总南面军务,驻守南京(今北京)时,“立更休法,劝农桑,修武备,边境大治”。这些信息可以用来解释( )
A.辽朝实行蕃汉分治的方略 B.燕云地区经济恢复和发展
C.辽宋经济文化的交流加强 D.辽宋边境局势已得到缓和
3.西夏李乾顺亲政后,“一意治国学尧舜,一心治民循汤武”,还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同时,立“养贤务”,培养人才。这些举措( )
A.有利于推动西夏的社会进步 B.意在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
C.改变了西夏政权的统治基础 D.丰富了儒家德治思想的内涵
4.金朝初年实行带有氏族残余的贵族会议制度。金熙宗即位后进行了改革,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将原女真、辽和宋的官职依照新制统一换授,实行封国制度,规定百官的仪制与服色,史称“天眷新制”。据此可知,“天眷新制”( )
A.促使金朝步入文明时代 B.有利于少数民族封建化
C.旨在消除贵族制度残余 D.实现了金朝长治久安
5.金朝中期,金世宗将国号“金”解释为女真完颜部的祖源按出虎水(女真语读“金”),并将按出虎水附近的长白山、混同江塑造为女真民族的神山圣水。金世宗对国号的解释意在( )
A.构建女真文化本位观 B.神化祖先以强化皇权
C.加强对祖源地的开发 D.保存本民族历史记忆
6.《金史》记载:“金之初年,诸部之民无它徭役,壮者皆兵,平居则听以佃渔射猎习为劳事,有警则下令部内,及遣使诣诸孛堇征兵,凡步骑之仗糗皆取备焉。其部长曰孛茧,行兵则称曰猛安、谋克,从其多寡以为号,猛安者千夫长也,谋克者百夫长也。”这表明金朝猛安谋克制度( )
A.适应了农业生产需要 B.实现了疆域内民族平等
C.具有军事组织的特点 D.受到了中原文明的影响
7.元朝创建行御史台“主察行省”。至元二十年,江淮行省“有欲专肆而忌廉察官者”,建议行御史台隶属行省。经重臣董文用据理力争,该图谋未能得逞。至元二十八年,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在法令上被确认。这说明元代( )
A.行省长官的特权受到否定 B.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得到改善
C.地方的吏治问题得以解决 D.行省事务最终由朝廷大臣决定
8.元朝建立后,路、府、州、县和录事司等各级地方政府都设置达鲁花赤,如路设总管府,有达鲁花赤、总管,是为长官;有同知、治中等是为正官。至元二年(1265年),忽必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达鲁花赤”的设立( )
A.减轻了国家的财政负担 B.提高了国家的行政效率
C.颠覆了原有的官僚体制 D.适应了统治阶级的需求
9.《大元大一统志》是忽必烈下令修纂的全国地理志书,记载了疆域内路府州县古今建置沿革及山川、风俗、里至等内容。该志书修纂时,由各行省提供所辖郡邑的图志及各路府州县的沿革,并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这反映元朝( )
A.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 B.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得到了全面发展
C.地理志修纂体例发生了根本变化 D.正式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
10.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政权机构,其职权为“掌国庶务,统郡县、镇边鄙,与都省为表里。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据此可知,元朝( )
A.地方行政层级趋于简化 B.中央集权体制有所创新
C.行省权力的独立性增强 D.中央难以有效控制地方
11.元朝时期,蒙古族的马奶酒为中原所接受,北方传来的胡萝卜、洋葱成为南方餐桌上的必备之物。中原婚配中出现“频求更嫁,不以为耻”的现象。这反映出当时( )
A.南北间经济差距逐步缩小 B.中原生活习俗受到统治者推崇
C.民族交融得到进一步加强 D.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持续上升
12.元统二年(1334),虞集提出:“(辽、宋、金)三家各为书,各尽其言而核实之,使其事不废可也。乃若议论,则以俟来者。”“三家各为书”的纂修思想最终为元都总裁官脱脱继承,并在此基础上确定“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一结果( )
A.彰显中华一统理念 B.加剧分裂对峙局面
C.助推辽金封建进程 D.贬低宋朝正统地位
13.下表为研究者整理的元代部分家庭组建情况,这体现出元代( )
丈夫 妻子
蒙古人秃忽赤 汉人刘氏
汉人王庆端 蒙古人也速真氏
畏兀儿人廉希宪 女真人完颜氏
回回人哈只哈心 汉人荀氏
汉人傅昱 契丹人耶律氏
A.不同民族的杂居 B.华夏文化的扩散
C.民族隔阂的消解 D.民族习俗的趋同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汉以来,地方行政区划一般是依据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历史传统等因素来确定,即所谓“山河形便”。从元朝开始,行省区划主要以中央军事控制为目的,不惜打破自然地理界限以及经济区域联系,人为地造成犬牙交错和以北制南的局面。
——摘编自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
材料二 中统元年(1260),(忽必烈)设劝农官。次年设劝农司,以姚枢为大司农,派劝农使到各地考察农业情况。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蒙古人受汉文化的影响,表现在诸多方面。比如取名的时候,采用汉人的字、号习惯,或者像汉人一样取俗名、小名……在道德观念上,部分蒙古人接受了汉人的习俗。在色目人、蒙古人受汉文化影响的同时,汉人也受到蒙古文化的影响,表现在学习和掌握蒙古语言文字、使用蒙古名字、受蒙古婚姻、服饰等习俗的影响。
——摘编自李治安《元史十八讲》
(1)阅读材料一,请指出“行省制”是如何促进元朝民族交融的。
(2)阅读材料二,从民族交融的视角评析忽必烈时期的经济政策。
(3)根据材料三,概括元朝蒙汉民族间交融的基本特点。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设卫警戒,限制出入),广屋宇以通二国之货,岁之所获亦大有助于经用焉。(金)熙宗皇统二年五月,许宋人之请,遂各置于两界。泗州场,大定间(1161~1189),岁获五万三千四百六十七贯,承安元年,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
——摘编自(元)脱脱《金史》
材料二
1115年冬,“阿骨打用杨朴策,始称皇帝,建元天辅,以王为姓,以旻为名,国号大金。”金朝建国后,完颜希尹仿效汉字楷字,合女真语创制女真字,阿骨打“命颁行之”。自大定十一年起,在科举考试中专设女真进士科。女真人在创制、推广本民族文字的同时,积极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金世宗为了让不懂汉文的人学汉文化,命译经所翻译了《易》《书》《论语》《孟子》等,“朕所以令译《五经》者,正欲女真人知仁义道德所在耳”。
——摘编自陈佳华等《宋辽金时期民族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榷场设立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女真人学习汉文化的措施。
(3)综上,谈谈你对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这一过程的认识。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辽前中期主要通过军事强制手段掠夺中原人口,加上和平安抚流民政策的实施以及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的吸引,渤海人和中原人都涌入辽的上京、中京和东京地区,而人口的增加可以进一步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渤海人和中原人流入辽,未涉及辽的人口向外流出,“双向流动”无从体现,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海外贸易无关,排除B项;重农抑商政策不会引发人口的大规模迁移,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辽朝征服燕云地区后,统治者积极推行劝课农桑的措施,从而推动了燕云地区经济的恢复和发展,B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族分治,A项排除;材料没有辽宋交流的信息,C项排除;“边境大治”是辽朝地方治理的成果,并不能由此直接得出辽宋边境局势缓和的结论,D项排除。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西夏对中原文化的学习。根据材料中“把汉学定为国学,设专职教授执教,同时,立‘养贤务’,培养人才”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夏统治者的这些举措使汉学和儒家文化融入国家的治国理政、教育、人才培养上,这有利于促进西夏的社会进步,故A项正确。扩大中原文化的影响力是客观效果,而非主要目的,排除B项;C项夸大了材料中举措的影响,排除;材料反映的是学习儒家思想,并非丰富儒家思想,排除D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在中央设置三省六部制”“规定百宫的仪制与服色”可知“天眷新制”是金朝统治者模仿汉族官制和礼仪制度的产物,体现了少数民族封建化的趋势,故选B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城市、阶级、国家和文字等,所以“天眷新制”之前,金朝已经进入了文明时代,排除A项;金朝模仿汉族官制和礼仪制度是为了更好地维护统治秩序,将传统的氏族贵族制度改造为封建贵族等级制度,排除C项;“天眷新制”只是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金朝统治秩序的稳定,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客观存在使金朝最终亡于蒙古,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金朝中期,经历汉化之后,金世宗对国号的解释意在重新构建女真民族的文化本位观,A项正确。材料中并未神化祖先,排除B项;材料的核心在于对国号的解释和对祖源地特殊性地位的确立,与开发无关,排除C项;对国号的解释和对祖源地特殊性地位的确立是出于政治考量,不仅仅是为了保存本民族历史记忆,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从材料中可以看出,猛安谋克制度是一种军事组织制度,平时从事佃渔射猎等活动,有警则进行军事动员,故选C项;材料描述的是军事和狩猎活动,而非农业生产,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及关于民族平等的内容,主要讨论的是军事组织和兵员管理,排除B项;材料主要描述的是猛安谋克制度的特点,并未直接体现其受到中原文明的影响,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元朝时,有意专权的行省官员忌惮廉察官,建议将行御史台隶属行省,使其监察职能受到行省的限制,但该建议被否决,且行御史台不受行省节制的地位最终得到法令确认,这有利于保证其监察权的有效行使,改善了地方权力的监督机制,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元朝建立后,在原有地方层级行政长官外新设“达鲁花赤”,与原有的路总管同为长官,后又规定各路“达鲁花赤”由蒙古人充任,这适应了元朝统治者的需要,D项正确。达鲁花赤为新设长官,会增加政府财政开支,排除A项;“达鲁花赤”的设立体现的是对地方的治理,与国家行政效率无关,排除B项;达鲁花赤是在原有官僚体制基础上增设的,排除C项。
9.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大元大一统志》的编修体现了元朝统一全国后,在继承中原传统的同时,也注重吸收西域地区和阿拉伯的文化、技术,建立了中原传统影响下的统治秩序,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元朝在修纂地理志书时对边疆民族地区的重视,但不能得出边疆民族地区“全面发展”的结论,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大元大一统志》的内容和修纂方法,并未提及地理志体例,C项错误;“利用了西域地图,引进了阿拉伯地图制图法”与确立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无关,且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确立于汉武帝时期,D项错误。
10.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元朝的行省是中书省在地方的最高一级攻权机构”可知元代的行省是中央中书省在地方的派出机构,地方行省职权范围广泛,体现了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的特点,相对于郡县制是一次重要的创新,故选B项。
1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关系。选择C:蒙古族的马奶酒被中原接受,并且北方的食物也出现在南方,这说明南北方的民族交融得到加强。排除A:这一时期南方是经济重心,而且材料信息无法证实南北间经济差距在缩小。排除B:材料未提及统治者对中原生活习俗的态度。排除D:蒙古族的马奶酒被中原接受不属于南方的经济文化影响力。
12.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三国各与正统,各系其年号,”这一结果表明元修三史各与正统,正统观念由正闰之争逐渐转变为中华一统,反映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进一步巩固和发展,并不是为了贬低宋朝正统地位,A项正确;排除D项;元统二年,元朝已经统一,分裂对峙局面和辽金封建进程已经不复存在,排除BC项。故选A项。
13.答案:A
解析:表格显示元代部分家庭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而不同民族的杂居为其提供了前提条件,故选A项;材料未体现华夏文化的扩散,排除B项;虽然元代存在不同民族间通婚的现象,但并不意味着民族隔阂消解,排除C项;材料并不能说明所有民族的习俗都趋同,排除D项。
14.答案:(1)从“山河形便”到“犬牙交错”,打破了自然地理限制和经济区域联系,促进了各族人民之间在经济、政治与文化方面的交流融合。
(2)评析:蒙古族统治者推行重农的经济政策,有利于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共同经济生活突破了民族的“疆界",推动了民族交融。
(3)特点:相互学习、双向互动;蒙汉交流涉及文化、社会生活习俗等各方面。
解析:本题考查元朝的民族交融。
(1)行省制对元朝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根据材料一行省的划分原则为“犬牙交错”可以看出,“犬牙交错”打破了原来“山河形便”的划分,突破了山川地理上的障碍,有利于各族人民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往来,最终促进民族交融。
(2)评析,从材料可知,忽必烈重视农业,设置机构、官员,派官员视察农业情况,这必然推动农业的发展。而蒙古族是游牧民族,在重农的经济政策下势必推动游牧经济与农耕经济的深度交融,因此促进了民族交融。
(3)特点,材料直观展示了蒙汉在取名、婚姻、习俗等方面的交流,并且是相互影响、双向交流的,因此可得出两点特征:相互学习、双向互动,交流的内容涉及文化和社会生活等各方面。
15.答案:(1)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两国财政收入。
(2)措施:效仿中原王朝的政治制度;效仿汉字创制女真文字;学习以儒家思想为中心内容的汉文化。
(3)少数民族的融入丰富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加速了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形成。
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榷场设立的作用、女真人的封建化政策、周边少数民族融入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过程。
(1)依据材料“榷场,互市之所也。皆设场官,严厉禁”可得出,促进宋金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密切了两国的联系;依据材料“遂各置于两界”“增为十万七千八百九十三贯六百五十三文。宋亦岁得课四万三千贯”可得出,有利于控制边境贸易,增加财政收入;结合所学可知,榷场的设立促进了宋金间的文化交流和民族交融。
(2)第一小问措施,可结合材料从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民族融合等方面回答。第二小问效果,可以结合历史事件的时代背景,依据所学从封建化、民族政权和政权发展等方面回答。
(3)本题属于开放题型,认识可以依据材料和所学,从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内容和形成角度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