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两宋的政治和军事
1.南宋初年在邕州(今广西南宁一带)设有买马司,专门负责从大理等地区买马的事宜。在贸易中除使用银钱以外,还以盐和锦、彩等丝织品进行交换。陆游诗中咏道:“国家一从失西陲,年年买马西南夷。”这一举措( )
A.加深了民族间的交融 B.缓解了南宋财政危机
C.体现了羁縻政策失效 D.推动了南宋文化繁荣
2.宋太宗时规定,各路转运使不准随便上京奏事,遇“非常事,许乘驿入奏”。神宗时,特准部分转运使“如有要切公事,须合面奏者,即取旨候”。徽宗后期,要求转运使“各条具所部无名之费、不急之务”奏报朝廷。据此可推断( )
A.地方向中央奏事流程规范化 B.中央对地方控制力逐渐下降
C.转运使的政治地位日益上升 D.中央对地方管理方式集权化
3.“绍兴和议”后,宋金在边界地区开设“榷场”作为贸易的场所,双方均设有专官监督贸易并征收榷税,榷场中主要允售商品及禁售商品如下表。这反映出( )
政权 主要允售商品 禁售商品
宋 茶、粮米、丝织品、漆器、金银器、外洋船货等,茶、米、麦为大宗 耕牛、兵器、书籍
金 珍珠、人参、羊、猪、药材等,羊为大宗 马匹、兵器
A.榷场满足了南北贸易需求 B.经济交流与政治对峙并存
C.商业意识左右交易与管控 D.外贸服务于对奢靡的追求
4.宋太祖号召“武臣尽读书”,许诺“宰相须用读书人”,表示“事业付之书生”,立誓“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从制度上提高进士授官品级,任用文臣出任地方行政长官。这些举措反映出宋朝( )
A.吸取前朝的历史教训 B.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
C.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 D.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
5.宋太祖将兵书列为禁书,不许校勘,不许刊行。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这反映出宋代时期( )
A.边防压力逐渐增大 B.学术氛围不断宽松
C.官僚队伍日益膨胀 D.科举选拔功能转变
6.宋神宗时期,中央政府关闭河北市场,导致徐州地区的36个冶铁作坊开工不足,冶户们深感失业之忧。经苏轼上疏请求后,中央政府撤销禁令,“使铁得北行”,冶户们皆悦。这反映了( )
A.北宋地区间的经济依存关系普遍 B.北宋强化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宋辽政权存在政治上的互动关系 D.北宋面临较复杂的政治形势
7.下图为北宋粮食运输示意图。据此可推知,北宋( )
A.政治中心与经济重心分离 B.朝廷赋税主要来自江南地区
C.西北边防面临着严峻压力 D.区域间的长途贩运较为兴盛
8.“军”是一种产生于五代后期的特殊地方行政单位,至宋时被广泛设置。据统计,宋代前后一共设军42个,其中北方、西北边境的河东路、河北路、关西路,共置22军,占全国军的总数一半以上,军的冠名,常如威胜、平定、定远、乾宁、破虏、平塞、静戎、宁边等。由此可知,宋代( )
A.地方行政制度完全沿袭前代 B.军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单位
C.崇文抑武政策并未真正贯彻 D.军的设置有明确的战略意图
9.北宋中央的收入分为两部分,除政府收入之外,还有皇帝的内藏库。如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如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二百万两、绢二百万匹,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 )
A.边防压力巨大 B.“积贫”之说有待商榷
C.国力十分强盛 D.行政官僚机构较为臃肿
10.王安石在变法中“募饥民修水利”,以“赈救食力之农”“兴陂塘沟港之废”。与“煮粥赈灾”“开仓放粮”等赈灾方式相比,王安石此举力图( )
A.尽量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 B.稳定灾区的社会秩序
C.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 D.建立政府抗灾救荒体系
11.下表所示为王安石变法中的部分举措。由此可知,王安石变法( )
举措 概要
均输法 增设发运使,总管东南六路财赋,同时主管茶、盐、酒、矾税收
免役法 大量裁减州郡役人以及额外奉应官员的种种陋规
农田水利法 官吏对农业耕作技术或水利修建工程向官府“各述所见”,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
A.全力裁减开支 B.重视改善吏治 C.推行重农抑商 D.重在增加赋税
12.北宋前期在财政分配上,地方除上供中央定额外,中央与地方财政分配总体上都是总量分配的。王安石变法设立朝廷财政,规定了朝廷财政所属赋税名目,促使中央与地方及中央各财政机构间逐步实行税权分配。这一改革( )
A.维护了重农抑商政策 B.增加了中央政府财政收入
C.健全了国家赋税体制 D.适应了商品经济发展需要
13.南朝时期,刘宋政权为弥补“钱荒”而铸造二铢钱,与古钱(汉五铢钱等)等价使用,但民间纷纷盗铸二铢钱,引发混乱。齐、梁、陈政权也都进行过类似改革。南朝时期的铸币改革( )
A.满足了“土断”政策的需要 B.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发展
C.有利于结束南北分裂局面 D.为纸币的发行提供有利条件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辽宋夏金时期,各政权之间经济往来十分密切,宋金贸易尤为突出。南宋曾多次“禁客旅私贩茶货,私渡淮河。与北客私相博易”,但民间贸易仍有发展。
由南宋贩入金的,有米、麦、粟、茶叶、水牛皮、漆货、箭竿、羽毛、皮革、银两、铜钱、书籍等物,甚至还有耕牛等重要的农业生产工具。由金贩入南宋的,有食盐、麦面等物。
民间贸易的路线,主要集中在淮河流域。当时南北货运不畅,双方的物品因供需失调,价格相差悬殊,故利润较为丰厚。由于重利的吸引,参与宋金民间贸易的人数众多。
——据《建炎以来系年要录》《宋会要辑稿》《中外历史纲要》(上)等整理
(1)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金民间贸易的基本特征。
(2)根据图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金民间贸易的主要影响。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王)安石曰:“……善理财者,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司马)光日:“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此言岂可据以为实?”
材料二:王安石希望做到“民不加赋而国用饶”,希望用增加生产和夺兼并之力来改善财政状况。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
——据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指出两则材料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及理由。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从本题次题干的设问判断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为:南宋初年(中国)。结合本题材料与所学知识可知,南宋政府设立买马司以盐、锦、彩等物与大理等地进行贸易活动,这不仅促进了物资交流,也加强了不同民族之间的联系,A项正确;虽然贸易活动可能带来一定的经济收益,但题目中没有直接提到这些贸易对解决财政问题的具体作用,排除B项:题目中并没有提及羁縻政策是否有效或失效的信息,而是侧重于描述贸易活动本身及其影响,排除C项;题目重点在于买马活动及由此产生的民族间物质交流,并未特别强调文化层面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
2.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宋代,转运使从“不准随便上京奏事”,到特准部分上京,再到都可上京奏事,奏事的内容从“非常事”到“要切公事”再到“无名之费、不急之务”,说明宋代不断放宽对转运使进京奏事的限制,据此可以推断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下降,因而需要转运使上京奏事,以显示中央权威及了解地方情况,故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奏事流程,只涉及奏事资格和内容,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宋代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逐渐下降,而非转运使政治地位日益上升,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地方管理方式的变化,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表格信息,当时宋金之间通过榷场实现了日常生产生活用品和少量奢侈品的交易,体现了双方之间的经济交流,但是耕牛、兵器、马匹等战略物资和生产物资禁止交易,这说明双方之间的对峙格局依然存在,故选B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宋太祖号召……制度上提高……”可知,体现了宋代崇文抑武的国策,这反映了宋朝吸取了唐中后期藩镇割据和五代十国时期武将专权的教训而采取的政策,故选A项;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是将宰相的行政权、财权和军政权按照职责进行分割,以达到削弱相权加强君权的目的,因此分化事权的政治策略与主旨不符,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取得繁荣发展是宋代崇文抑武国策推行之后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C项;据材料“不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者”可知,宋代重视文人对治国的影响力,统治者重视官员选拔与主旨不符,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据材料“到仁宗时,朝廷准许在保密的情况下进行编校,后来又校理前代《孙子》等7部兵书,将其定为军事学校和考选武举的基本教材”可知,北宋中期,出现积弱局面,边防压力增加,因此兵书从禁书到成为军事学校和武举的基本教材,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宋时期,北方面临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河北地区处于北宋与少数民族政权交界处,河北市场的铁制品进入少数民族政权,会提高少数民族政权的军事实力,所以“中央政府关闭河北市场”主要是因为少数民族政权的威胁,但关闭河北市场,使得徐州地区大量从事冶铁业的手工业者“深感失业之忧”,可能会激化社会矛盾,最后中央政府撤销了禁令,这整体反映了北宋面临的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等复杂的政治形势,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信息可以看出,北宋粮食运输的主要方向是向北方,特别是西北方向,结合所学可知,在西北地区,有辽、西夏少数民族政权,其不断骚扰北宋,北宋西北边防压力大,需要更多的粮食来保证军事需求,故选C项;北宋的政治中心在东京,北宋时期经济重心南移正在进行,南宋才完成南移,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显示的粮食主要来自中原和江淮地区,并非江南地区,排除B项;材料提及的仅是“北宋粮食运输”概况,与“长途贩运较为兴盛”不等同,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推断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五代至宋(中国)。根据材料概况可知,宋代设置的军主要分布在北方、西北边境,军的名称带有浓厚的军事色彩,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代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强大,边境冲突频繁,因而在北方、西北边境广泛设军,以抵御侵扰,D项正确;
宋代改道为路,对前代地方行政制度有所调整,排除A项;宋代的军隶属于路,军不是地方最高一级行政区,排除B项;
军只是一种特殊的地方单位,军的设置并不意味着宋代未贯彻崇文抑武国策,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据材料“神宗的封椿库,可用于收复幽云十六州”“庆历二年(1042年)六月一次拿出内藏银……以补三司经费的不足”“太祖、太宗、真宗等时期,政府收入超过支出或收支平衡”可知,北宋在多个时期国库充实,这与所学有出入,故这些情况可以说明北宋“积贫”之说有待商榷,B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边防压力问题,排除A项;由材料无法得出北宋国力十分强盛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行政官僚机构是否臃肿,排除D项。故选B。
10.答案:C
解析:以工代赈具有多方面的好处,既可以通过招募灾民做工达到赈灾的目的,又修建了农田水利设施,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从而有利于从长远上解决灾民生计问题,故C项正确。招募灾民兴修水利并不一定能减轻政府的救灾负担,修建水利工程有可能暂时增加政府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的重点是王安石的赈灾方式的独特之处,稳定灾区社会秩序并非其独有之处,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抗灾救荒体系的建立,排除D项。
11.答案:B
解析:由材料信息“增设发运使;大量裁减州郡役人”“凡有功者,给予一定奖励”可知这些举措包括设官、废除陋规、奖励官员等,说明王安石变法重视改善吏治,故选B项;材料中增设发运使不属于全力裁减开支,这属于加强对经济的管理,排除A项;材料中的农田水利法、免役法都体现出国家对农业的重视,但不能体现出对商业发展的限制,排除C项;王安石变法主张“民不加赋”,排除D项。
12.答案:B
解析:据材料“规定了朝廷财政所属赋税名目,促使中央与地方及中央各财政机构间逐步实行税权分配”并结合基础知识可知,王安石变法中的朝廷财政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独立征管体系,也改变了财权分配的基本方式,同时还扩大了朝廷财政的来源,规定朝廷财政所属的赋税名目不允许地方征收的措施,有利于增加中央政府对于相应赋税名目的管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故选B项。
13.答案:B
解析:依据材料可知,南朝铸币改革的原因是“钱荒”,刘宋政权铸造二铢钱与古钱等价使用,体现出市场的货币供应量无法满足商品交易的需求的历史状况,从侧面反映了南方经济的发展,B正确。铸币改革和“土断”无关,排除A;铸币改革后,民间出现盗铸行为,引发混乱,和结束南北分裂局面无关,排除C;纸币最早出现于北宋,排除D。
14.答案:(1)基本特征:双向交流,体现区域经济的差异性、多样性;利润驱使,需求推动,商品种类丰富;沿政权分界线发展,受政局、交通影响。
(2)主要影响:促进农耕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开发;便民,活跃市场,有利于民间经济发展;有利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
解析:宋金民间贸易。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第(2)问,解题思路如下图所示:
15.答案:(1)材料一态度:否定。理由: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加重人民负担;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材料二态度:肯定。理由: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2)因素: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
解析:(1)材料一态度:根据材料一可知,司马光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否定。理由:根据材料“此乃桑弘羊欺汉武帝之言,司马迁书之以讥武帝之不明耳”“此言岂可据以为实”可知,认为变法缺乏历史依据:根据材料“天地所生货财百物,止有此数,不在民间则在公家。桑弘羊能致国用之饶,不取于民,将焉取之”可知,加重人民负担;根据材料“果如所言,武帝末年安得群盗逢起,遣绣衣使者追捕之乎?非民疲极而为盗贼邪”可知,激化社会矛盾,危害统治。材料二态度:根据材料二可知,马克对王安石变法的态度是肯定。理由:根据材料“他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可知,认为变法重视商品货币作用:根据材料“王安石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他的变法思想可以说是我国先进的知识分子对中国走向近代的朦胧探索”可知,具有前瞻性和进步性,影响后世。
因素: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司马光和马克垚所处时代背景、历史认识的角度、研究者的立场、占有的材料等方面简析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