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1.曹魏实行九品中正制之初,中正由现任中央职官兼任,须“德充才盛”,经郡国长官推举,报请司徒确认并予以任命。这表明九品中正制( )
A.无法为政府选拔优秀的人才 B.有利于推动官僚政治的形成
C.彻底改变了乡里评议的传统 D.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
2.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由此变化可知,曹魏时期的九品中正制( )
A.与东汉察举制一脉相承 B.以门第为品评标准
C.加强了地方门阀的势力 D.意在加强中央集权
3.有学者提到清末民初的一首童谣:“月老娘,一面光,开开大门洗衣裳,洗的净了搥的光,爹爹把我送到南学堂,读四书念文章;红旗插到大门上,顶子戴到咱头上,看看排场不排场?”这首童谣反映了( )
A.新式学制的确立 B.科举制度的影响
C.辛亥革命的成功 D.士人奋进的精神
4.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外,还有“拔寒素”,即不以出身、门第等“资”为限制,而是以乡论、清议的方式对候选者进行德、才评定,中正官全程参与并主导对“寒素”的选拔。“拔寒素”的实行( )
A.为科举制的形成创造了条件 B.有利于消除士族与寒门差异
C.打破了土族对选官权的垄断 D.旨在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
5.唐代科举主试官可依据举子平日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进士科的录取以文辞优劣为标准,应试举子重视新鲜题材,尽可能将个人创作在考试以前送呈当时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向主司(主持考试的礼部侍郎)推荐,此之谓行卷。由此可见,唐代的科举( )
A.推动了考试的公正公平 B.进士科选才对象范围扩大
C.促进了社会流动性加强 D.行卷之风有利于文学发展
6.下表所示是唐朝中期科举考试的有关史实。由此可见,唐朝中期科举( )
时期 史实
玄宗时期 要求考生将自己平日所作诗文呈交给主考官,以供评阅试卷时核实并知其短长
肃宗时期 允许考生将《五经》、历代史书等带入考场寻检
A.不看重应试者家世 B.主要考查诗赋文章
C.考试形式较为灵活 D.考试程序成熟严密
7.下表是唐代部分官员出身情况。这反映了当时( )
项目 士族 小姓 寒素
朝廷品官 66.2% 12.3% 21.5%
司法官 大理寺卿 69.84% 11.11% 19.05%
刑部侍郎 93.48% 6.52% 0.00%
刑部尚书 95.90% 3.28% 0.82%
A.选官方式呈现多元化 B.门阀观念不断强化
C.士族政治仍具影响力 D.科举程序存在弊端
8.两税法依据田地、杂产等资产评定户等,但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唐文宗时,湖州刺史庾威在所属五县,“自立条制,应田地、奴婢,下及竹、树、鹅、鸭等并估计出税,差军人一千一百五十人散入乡村,检责剩征税钱四千九百余贯”,结果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由此可见,两税法( )
A.存在一定的制度缺陷 B.强化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C.赋予地方官员加征权 D.解决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9.郡县制下的编户齐民政策,使国家得以控制为数众多的自耕小农,成为秦汉统一国家建立的基础,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针对这种变化,此后历代为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有效应对办法是( )
A.注重道德教化 B.限制土地流转 C.调整赋税对象 D.强化抑商政策
10.有学者认为,唐朝中后期均田制、租庸调制的失败,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而且门阀及有关政治势力也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该学者意在说明( )
A.实施赋税制度改革的必要性 B.门阀士族危及政府统治
C.重农抑商政策阻碍商业发展 D.土地兼并激化社会矛盾
11.两税法实行以前,唐代赋税征收以“丁身为本”,全国各州府税率基本一致。两税法实行以后,其税额按照各州府“据旧征税数”的原则摊派给当地民户,各州府税率差异较大。据此推知,两税法的实施客观上( )
A.加重了民众的经济负担 B.缓解了政府的财政困难
C.加速了社会人口的流动 D.抑制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12.唐代两税法实行“量出为入”原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它没有制定全国统一的税收标准,而是按照各地的实际情况征收。这表明两税法旨在( )
A.确保财政收入 B.减轻地主负担 C.消除地方割据 D.强化人身控制
13.如图为唐后期税收收入结构演化示意图。这一演变( )
A.抑制了藩镇割据的恶化 B.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C.调整优化了经济结构 D.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末社会动荡,“人口流移,考详无地”,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那时,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自曹操开始,尝试新的选人方法,曹丕继魏王后,采纳吏部尚书陈群的建议,颁制九品中正制。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
——摘编自《中外历史纲要(上)》第7课《制度的变化与创新》
材料二 “汉末丧乱,魏武始基,军中仓卒(猝),权立九品。盖以论人才优劣,非为世族高卑。”“其始造也,乡邑清议,不拘爵位,褒贬所加,足为劝励,犹有乡论余风。”“中间渐染,遂计资定品,使天下观望,唯以居位为贵。”“及法弊也,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
——引自马端临《文献通考》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九品中正制取代察举制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出现的原因和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户籍残卷所见唐代均田户受田情况表
户籍年代 均田户数 受足户数 平均每户应受田亩数 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
高宗时期 1 0 101.0 69.0
武则天时期 4 0 143.5 102.0
玄宗时期 32 2 148.7 106.6
代宗时期 11 2 149.3 89.8
注:唐代上柱国按规定受勋田3000亩,表中是排除了上柱国户后的数据。
——改编自王仲荦《隋唐五代史》
材料二 白居易的《赠友》描述了两税征钱导致钱重物轻而伤农的现象,“胡(何)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表达了对租庸调法的认同,“庸必算丁口,租必计桑田。不求土所无,不强人所难。量入以为出,上足下亦安”,主张“复彼租庸法”,令指出,两税法实行按户等征税,富人贿赂官吏求居下等以逃税,导致“贫者愈困饿死亡而莫之省,富者愈恣横侈泰而无所忌”。他认为要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只有“舍其产而唯丁田之间”,即恢复以身丁为本的租庸调法。
——改编自付志宇《唐人诗文所见两税法变革补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代均田制推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评析白居易、柳宗元对唐代税制改革的看法。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由材料可知,中正官由中央官员兼任,地方长官只有举荐权,选官用官的权力由中央掌握,顺应了加强中央集权的趋势,故选D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东汉时期,察举制逐渐形成了由本乡名士主导的乡闾品评传统。至曹魏时,中正(品评官)由朝廷委任,私人品评变为官家品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自东汉至曹魏,官员推举逐渐从依赖本乡名士转为依赖朝廷,选官权逐渐收归至中央,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故选D项。
3.答案:B
解析:清末民初的教育。根据材料“读四书念文章”“顶子戴到咱头上”可知,童谣反映了当时读书人的目标是当官,仍然受传统“学而优则仕”的观念影响,体现了科举制的深远影响,故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新式学制,故排除A项;童谣未涉及辛亥革命的相关信息,故排除C项;材料仅提及一首童谣,并不能反映整个士人阶层的状态,故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所学可知,西晋时期,在九品中正制之下,选官主要看重家世,政府通过“拔寒素”的方式,使得一些门第较低,但是德、才较高的人才能够进入官僚队伍,据此可知,“拔寒素”的实行目的在于弥补九品中正制的不足,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唐代科举考试可以依据举子平日的成就与声望决定是否录取,同时进士科的录取标准为文辞优劣,应试举子会将平日创作的诗词歌赋呈送有地位的人,请求他们推荐,进而增加录取几率,这有利于推动举子在科举考试之外进行诗文词赋的创作,使得唐朝形成了赋诗写文的文学风气,因此行卷对于唐代文学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故选D项。
6.答案:C
解析:据表格内容可知,唐朝中期,科举考试选拔人才时,既可以参阅考生的平日诗文,也在一定程度上进行开卷考试,这体现出当时的科举考试形式较为灵活,故选C项;家世指的是世代相传的门第或家族的世系,与材料无关,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科举考试的内容,排除B项;表格主要述及科举考试形式,并没有涉及“程序”问题,排除D项。
7.答案:C
解析:据表格数据可知,唐代部分高级官员中出身于士族的占到一半以上,体现了当时士族在官僚系统中具有一定的政治影响力,故选C项;唐代选官以科举制为主,且材料仅体现官吏出身,未体现选官方式,排除A项;唐代随着士族衰落,门阀观念在逐步弱化,排除B项;科举制度存在一定弊端,但材料未体现,排除D项。
8.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两税法对杂产种类及其价值没有明确规定,导致湖州刺史能够自立条制,将田地、奴婢,甚至竹、树、鹅、鸭等也纳入征税范围,这反映了两税法存在一定的缺陷,使得地方官员有机会滥用职权,A项正确。两税法按土地、杂产等资产纳税,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对农民人身控制减轻,而不是强化,B项错误;材料中湖州刺史庾威因自立条制被朝廷以“扰人”罪名贬官,说明他并没有得到朝廷赋予的税收加征权,C项错误;两税法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政府的财政收入,但材料并未提及两税法与政府财政之间的关系,D项错误。
9.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至唐代中期,大土地所有制最终占据优势,说明出现了比较严重的土地兼并,针对土地兼并和无地农民的存在,此后历代为了强化政权基础而采取的应对办法是调整赋税标准和对象,从以人丁为主征税转向以资产为主征税,从而在一定程度上缓和社会矛盾,维持统治的稳定,C项正确。注重道德教化并非有针对性地解决土地兼并带来的赋税问题,排除A项;大土地所有制下占据大量土地的是地主,封建国家无法从根本上限制土地的流转,排除B项;抑商政策针对的是商人阶层,因此强化抑商政策并不能有效强化政权基础,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唐朝赋税制度。根据材料中“意味着政府已不能再把土地和农民束缚起来”“不允许将土地所有权交由政府支配”可知该学者认为当时赋税制度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需要,进行赋税制度改革势在必行,A项正确;材料未体现门阀政治势力危及政府统治,排除B项;材料与重农抑商政策无关,排除C项;材料主旨不是土地兼并,排除D项。
11.答案:C
解析:选择C:两税法实施后,各州府税率不一,差距较大,人身依附关系松弛,这客观上有利于各州府之间的人口流动。排除A:两税法的实施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低收入者的经济负担。排除B:从材料看,两税法实施后的税额是“据旧征税数”征收,总税额变化不大。排除D:两税法有利于人口流动,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
12.答案:A
解析:据材料“先预算国家财政支出的数额,再把总税额分摊给各个地方”及所学可知,“量出为入”是以国家开支为依据收税,说明两税法的实行是为了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能够平衡,故选A项;材料体现两税法旨在保证国家财政收入,而不是减轻地主负担,两税法使地主要交更多的税,排除B项;两税法并不涉及地方割据,排除C项;两税法减轻了政府对民众的控制,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唐初实行的是租庸调制,属于实物税,图表中信息表明,唐后期税收主要是两税钱、青苗钱、榷酒钱和榷盐钱,都是货币税,赋税以货币形式征收,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B项;材料强调的是唐后期赋税以货币形式征收,与抑制藩镇割据无关,且“抑制”说法不符合史实,唐后期藩镇割据盛行,排除A项;材料内容反映的是唐后期税收结构的演变,体现不出经济结构的调整,排除C项;材料没有涉及南北经济发展状况,“促进了南北经济的均衡”的说法也就无从谈起,排除D项。
14.答案:(1)原因: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统治的需要。
(2)原因:九品中正制下选人重家世、轻德才,形成恶性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不利于中央集权。
影响: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解析:(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末时期的中国。据材料一“汉末社会动荡”“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末国家走向分裂,察举制已经不适应社会发展;据材料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他们交结朋党,严重干扰了人才选拔”可知地方大族名士操纵干扰选官,失去选官意义;据材料一“这种选官制度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可知九品中正制以乡里评议的传统为基础,便于人们接受;九品中正制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适应了君主的需要。
(2)本题是背景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隋唐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原因,据材料二“计资定品……唯以居位为贵”“唯能知其阀阅,非复辨其贤愚”并结合所学,可得选人重家世、轻德才,形成了恶性的社会风气;九品中正制逐渐沦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据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九品中正制下门阀士族势力强大,控制选官权,不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第二小问影响,据所学知识得出,科举制打破了世家大族对选拔人才的垄断,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使出身社会中下层的读书人通过相对公平的考试参与政权,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
15.答案:(1)问题:受足田的户数不足,每户未受田亩数较多。
原因:社会安定,人口繁衍;土地兼并严重;政府掌握的田地不足。
(2)白居易和柳宗元反对两税法,认同租庸调制。
租庸调制虽然具有一定优点,但是随着均田制的瓦解,租庸调制已无法适应时代发展。两税法虽然会导致伤农及腐败等问题,但是从征收人丁税向征收财产税的转变,弱化了人身依附,是时代的进步。
解析:(1)第一小问,解题关键是分析表格数据,表格中均田户数即应当受田的户数相对较多,但受足户数较少,且平均每户未受田亩数较多,根据上述信息可知,受足田的户数不足,每户未受田亩数较多。第二小问,均田制是按照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人口过多会导致田地数量不足,结合所学可知,当时社会安定,人口繁衍;土地私有制下土地兼并导致土地集中于少数人手中,政府所能掌握的土地越来越少。
(2)本问要求评析白居易和柳宗元的观点,首先提炼两人的观点,即反对两税法,认同租庸调制。然后分析两种税制的优缺点。最后根据时代趋势,肯定两税法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