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18.5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54:2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
1.三国时期,长沙地区已成为吴国重要的军粮主产地。南朝萧梁时,“湘州(治所在长沙)七郡,大骗所出,皆受万斛(稻米)”。《旧唐书·刘晏传》记载:“潭(长沙一带)、衡(衡阳地区)、桂阳,必多积谷……三秦之人待此而饱,六军之众待此而强。”这可用于( )
A.证明湖南地广人稀的格局 B.说明战争的客观积极作用
C.探究漕粮运输的战略价值 D.证实经济重心的南移趋势
2.三国时期,孙吴立国江东59年,前后四帝共有18个年号,如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而曹魏和蜀汉此类符瑞年号较少。据此可知,孙吴政权( )
A.推崇天人感应思想 B.权力更迭导致年号更换频繁
C.借助年号宣扬正统 D.大力削弱儒家思想主导地位
3.东汉末年,曹操在许下和各地置田官,大力发展屯田,以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数年中所在积粟,仓廪皆满。”曹操实行屯田,客观上( )
A.助长了大土地所有制 B.推动了农业商品化进程
C.促进了中原人口南迁 D.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
4.东晋初年,侨姓士族强作吴语以笼络不愿说北语的吴地士大夫。但是到了刘宋时,吴地士大夫在正式场合(如朝廷议论、社会交际时)说吴语者反而成了少数。这一现象表明东晋南朝时期( )
A.集权政治体制得到加强 B.中原地区经济影响力增强
C.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消弭 D.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
5.汉代某地区“地广人稀”,到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为“民多田少”。这一地区位于下面示意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6.据统计,两晋南朝的官员,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由察举和学校考试入仕的占25%,州郡县吏积功升迁的占14%,公府属入仕的占1.2%。这主要反映了两晋南朝( )
A.门阀政治初步形成 B.选官权力中央化
C.书院教育逐渐推广 D.官员升迁多元化
7.下表反映了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据表可知,当时( )
产业 经济发展情况
农业 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取得进步,劳动力数8量增加,大量兴修水利和围垦湖田
手工业 造纸业、炼钢业迅速发展;“三吴”地区成为青瓷主要产地
商业 内河和海外贸易得到发展,城市商品经济日渐繁荣
A.劳作方式发生变化 B.重农抑商政策松动
C.经济重心南移完成 D.江南地区得到开发
8.东晋初年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称侨郡、侨县,并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称“白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该政策的实施( )
A.引发了西北少数民族内迁 B.实现了社会成员身份平等
C.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 D.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9.北魏孝文帝任命元桢担任长安镇都大将、雍州刺史。出任前,孝文帝称赞元桢“孝行著于私庭,令间彰于邦国”,并告诫他到任后要绥抚饥民,切勿“恃亲骄矜,违礼僭度”。这反映出孝文帝( )
A.崇尚儒家礼教 B.倚重士族支持 C.重视军政建设 D.维护宗室特权
10.南北朝之前,“川”字只有“水道、河流”之意,而《魏书》所载牛川、宁川、敕勒川等地名中的“川”,则是鲜卑语“荒野、荒滩草原”的意思。于是,“川”字有了新的义项,并沿用至今。这主要反映出,民族交融( )
A.缩小了南北差距 B.奠定了统一基础 C.丰富了文化内涵 D.拓展了文学题材
11.《隋书·经籍志》载,北魏“始都燕、代,南略中原,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秘府之中,稍以充实”。对“借书于齐”解读正确的是( )
A.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 B.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
C.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 D.文化融合奠定统一基础
12.后凉、北凉时期,自西域传入的龟兹乐与“胡、戎”音乐相结合形成了西凉乐,当时号称秦汉伎。北魏平定河西之后,认为秦汉伎的乐器“并出自西域”“悉与书史不同”,又将秦汉伎改称为西凉乐。这反映了北魏的( )
A.地域认同 B.民族政策 C.艺术审美 D.华夏观念
13.匈奴贵族刘渊起兵后,向部众宣称自己受命于天,并建国号为“汉”;大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曾统一北方并欲夺取江东的氏秦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北魏建立者鲜卑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这些可以佐证魏晋南北朝时期( )
A.儒学始终占据统治地位 B.统治者道德修养较高
C.华夏认同观念得到发展 D.国家统一趋势已出现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早在司马氏代魏以前,就以司马氏子弟任都督或监军出镇许昌、邺城、长安等战略要地。西晋建立后,广泛推行都督制。宗室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专掌民政。咸宁三年(277),晋武帝重定分封制度,遣宗室诸王归国。由于在此之前,诸王有许多人已担任地方都督,因此在封国管辖区域方面作了一些调整。一方面将诸王都督辖区转到封国所在地区,另一方面将诸王的封国转封到其时本人任都督的辖区内,名为“转封”。西晋的都督制由早期诸王与功臣共同出任都督,到平吴后都督转而多由宗室诸王控制。诸王封国在都督区内,使他们得以长期留任,这给西晋政局造成了不良影响。
——王子今等主编《中国历史·秦汉魏晋南北朝卷》
(1)根据材料,概括西晋实施都督制过程中有哪些特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角度谈谈对于都督制的认识。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魏晋士族是历史地形成的一个社会阶层,是东汉士家大族势力发展的延续……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淝水之战后,形势出现了重大变化,士族势力大不如昔,东晋政权也日渐式微,门阀政治呈现日趋崩坏之势……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南北朝后期,门阀士族已经显出衰落的迹象。至隋唐时期,终于完全退出了历史舞台。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二 在教育不普及而又信奉经典信仰的社会中,知识阶层极易获得人们的尊重,而这种情况常常随着人们知识水平的提高而逐渐淡薄。在魏晋南北朝时期,学术的中心在士族集团,总体上来说,士族子弟即使不学无术,普通平民仍然无法与之相提并论,他们依然能够保持较高的社会政治地位。隋唐时期,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一方面,他们所自矜的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出现了不少家风沦替的例子,两方面的合力使士庶区别日趋泯灭,动摇了士族赖以生存的等级特权。
——摘自杨宁一《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的理解。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隋唐时期门阀士族衰落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选择C:根据材料可知,湖南的长沙在三国时期、南朝萧梁、唐代是重要的军粮产地,通过河流运输粮食来供养军队,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可以用于探究漕粮运输的战略价值。排除A:军粮生产与地广人稀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排除B:材料强调军粮运输对军队的作用,“战争的客观积极作用”指的是战争的影响,材料中未涉及。排除D: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开始南移。
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三国时期年号的特点。题干中“黄龙、赤乌、神凤、天册、天玺、天纪”等年号,带有“龙”“神”“天”等字眼,这些字眼体现了孙吴政权借助年号宣扬正统的思想,故C项正确;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天人相通,天会通过灾异和祥瑞表达对人的警示和嘉奖,材料没有体现该思想,排除A项;材料“前后四帝”说明东吴政权更迭不频繁,而且B项也体现不出材料中年号的特点,排除B项;从材料看不出孙吴政权对儒家思想的“大力削弱”,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为“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曹操在许下和各地大力发展屯田。数年后粮食产量大幅增加,很大程度上解决了流民的生计问题,在客观上缓和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故选D项。屯田制建立在封建土地国有制基础上,不会助长大土地所有制的发展,故A项错误;发展屯田旨在解决军粮供应、田亩荒芜和流民问题,并非为了供应市场,并未推动农产品的商品化,故B项错误;曹操在中原地区的许下实行屯田,目的是解决中原的流民等问题,而不是为了促进人口南迁,排除C项。
4.答案:D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北方侨姓士族为了拉拢吴地士大夫而使用吴语,但之后吴语却在正式场合中式微,这说明北人南迁后逐渐融入当地生活,江南地区的文化逐渐融合,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语言变化与文化交流的关系,而不是政治体制的集权化,排除A项;材料并未提及中原地区的经济影响力,无法得出中原地区经济影响力增强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江南地区语言和文化的变化,并未提及统治集团内部矛盾的变化情况,排除C项。故选D项。
5.答案:D
解析:汉代经济重心在北方,南方地广人稀,到了南北朝时期,随着北民南迁,江南地区逐渐发展成为“民多田少”,④位于江南地区,D项正确;①②③不在江南地区,排除A、B、C项。故选D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由吏部直接任命的约占入仕者50%,公府属入仕的占1.2%”可知,中央选官占比超过一半,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九品中正制实行初期,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故而出现了中央选官占比超一半的情况,反映了选官权力中央化,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南朝时期扬州地区经济发展情况”“取得进步”“迅速发展”“得到发展…日渐繁荣”可知,南朝时期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得到了发展,说明当时江南地区得到开发,故选D项。
8.答案:C
解析:据材料“为北方移民设置沿用其原籍的郡名、县名的安置点”“任命流民中的士族担任郡守、县令”“侨人户籍……不算正式编户,不必承担国家税役”,结合所学可知东晋政府对北方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侨人推动了南方土地的开垦,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故选C项。
9.答案:A
解析:据本题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题干中孝文帝称赞元桢的“孝行”和“令名”,并告诫其遵守礼制、不可僭越,体现了对儒家伦理和礼教规范的重视。A项正确;题干未提及“士族”(门阀贵族),元桢作为宗室(皇族成员)并非士族。孝文帝告诫的重点是“孝行”和“礼制”,而非依赖士族势力,排除B项;题干虽提到元桢担任“长安镇长都大将、魏州刺史”(兼具军政职能),但孝文帝的称赞与告诫均围绕“孝行”“礼制”等道德层面,而不是军事或政务具体措施,排除C项;孝文帝明确告诫元桢“勿特亲骄矜”,即不要倚仗宗室身份骄横,这是对宗室特权的约束,而不是“维护”,排除D项。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C项正确:
A项 无中生有 材料主要涉及语言文字含义的变化,并未涉及南北差距
B项 主旨不符 材料主旨是文化的交流交融,而不是“统一基础”
D项 无中生有 文学题材主要指构成文学作品的事件或现象,材料未涉及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粗收经史,未能全具。孝文徙都洛邑,借书于齐……”可知,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北魏从南朝齐借了很多书充实秘府,说明此时南北朝间文化交流加强,A项正确。由材料无法得出孝文帝的儒学修养深厚,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借书种类,无法得出北魏倾慕南朝萧齐玄学,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文化的交流,而非文化融合,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D项正确:
A项 概念混淆 北魏对秦汉伎改称的主要原因是其使用乐器与中原文化存在差异,这与文化认同有关,而非地域认同
B项 无中生有 题干并未体现北魏的民族政策
C项 无中生有 材料并未涉及北魏对西凉乐的艺术审美评价
13.答案:C
解析:据材料“刘渊……宣称自己受命于天”“赫连勃勃自称‘大禹’之后”“苻氏称‘其先盖有扈之苗裔’”“拓跋氏自称‘轩辕之苗裔’”等可知,匈奴刘渊宣称受命于天,这体现华夏原始天命论,并且他建国号为“汉”,也体现了对华夏政权的认同,胡夏的赫连勃勃、氐秦苻氏、鲜卑拓跋氏也都标榜自己是大禹、有扈、轩辕的后裔,这说明他们认同华夏先祖,材料反映出魏晋南北朝时期随着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蛮戎夷狄的华夏认同观念得到进一步发展,他们通过对华夏族的认同,来塑造自己政权的正统形象,故选C项。
14.答案:(1)特点:与分封宗室相辅相成;司马氏宗室掌握权力;地方权力逐渐膨胀。
(2)认识:西晋统治者推行都督制的初衷是加强中央集权,结果并没有实现巩固司马氏政权的目的。封王们结纳封国内的士族人士,形成了许多与中央政权相背离的政治集团,并凭借王国的军队争取自己的利益。司马炎试图以宗室诸王的经济、军事势力保持对地方豪族、士族的威慑,但是这种军事威慑的效果只是暂时的,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表明政治制度的制定与实行须从多方面、多角度考虑其可能出现的问题。
解析:(1)根据材料“西晋建立后……宗室王及一些功臣被授予都督诸军、监诸军、督诸军等名号,出镇地方,掌一州或数州军事大权”可得出,与分封宗室相辅相成;根据材料“由于都督掌地方军事,州刺史虽拥有将军名号,也只专掌民政”“西晋的都督制由早期诸王与功臣共同出任都督,到平吴后都督转而多由宗室诸王控制”可得出,司马氏宗室掌握权力;地方权力逐渐膨胀。(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西晋实行都督制的背景、过程、实际效果、反思等角度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15.答案:(1)理解:①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是什么)
②东晋门阀政治的产生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为什么)
③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在一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怎么样)
(2)原因:①经济因素:商品经济的发展。(削弱了农民对地主的人身依附,松弛了宗族的血缘纽带,这使得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
②文化因素: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
③政治因素:隋唐时期以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答门阀政治的崩坏亦可)
④内在因素: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答士族门风日趋败坏亦可)
解析:(1)理解这种题型首先得搞清楚概念,即是什么的问题。根据问题“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即理解的对象是魏晋时期的门阀。据材料一“东汉至西晋时期,世族在政治上发挥的作用显著提高,但总体上仍然处于皇权的控制之下,不足以超越皇权。到了东晋时期,权力结构才发生了变化,门阀士族的势力得以平行甚至超越皇权,皇权政治从此演化为门阀政治”可得门阀政治强调的是士族特权,是东晋时期出现的士族与皇权的共治的历史现象,是一种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皇权政治的状态,然后就是要对这个现象进行解释,即说明为什么的问题;根据材料“从东晋时期的史实来看,士族在这一时期具有特殊的地位和权益,不容皇权侵犯。与此同时,皇权也不容许任何一姓士族擅自废立。皇权与士族势力的均衡与共治才得确保统治秩序的平稳”可得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一是成熟而有力量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一是微弱但尚有一定号召力的皇权的存在,加之民族矛盾尖锐的外部条件等。最后就是说明其结果或影响如何,即怎么样的问题;据材料“士族虽保留了很大的社会政治影响,但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已不复存在,门阀政治逐渐回归于皇权政治。门阀士族存在并起着不同程度政治作用的历史时期,并不都是门阀政治时期,严格意义上的门阀政治只存在于江左的东晋时期"可得门阀政治的存在是暂时性的,它从皇权政治而来,又在—定条件下回归于皇权政治等。
(2)据材料二“学校教育得到迅速发展,文化得以在更广泛空间内普及,学术的中心由家族转向社会”可得文化的发展和普及使士族失去了以往的文化优势;据材料二“商品经济的发展和文化的普及使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可得商品经济的发展,士族经济不再像以前那样相对稳定;据材料二“礼法逐渐在社会上普及,寒庶地主中也出现了很多‘名节风教’之人;另一方面,一些士族门风日趋败坏”可得士族失去了在礼法门风上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了士族与平民之间的差距;根据所学,隋唐时期选官制度的变革,即科举制取代了九品中正制,剥夺了门阀士族垄断官吏选举的政治特权,对门阀政治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