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课西汉与东汉
1.据《史记》记载:“汉兴,接秦之坏……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汉兴七十馀年之间……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於外,至腐败不可食。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这种变化主要源于( )
A.汉承秦制 B.统一货币 C.重农抑商 D.休养生息
2.西汉同姓诸侯王国的“相(丞相、相国)”由朝廷任免。据下表可知,这一时期( )
“相”职权的变化
高祖时期 注重立强相以强藩,丞相大都由得力武将充任
文景时期 相国执虎符以掌王国兵权
景帝、武帝时期 紧跟皇帝意志,在王国中实行朝廷之法
宣帝时期 相以郡守职能管辖王国
A.郡国并行制走向废止 B.诸侯势力逐步威胁皇权
C.政治共同体日益巩固 D.军功集团持续把控政局
3.秦朝修建驰道,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西汉沿袭秦制,但到汉宣帝时“民公犯之”却“罚罪之轻”,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这一变化( )
A.加强了中央集权 B.顺应了经济发展
C.体现了与民休息 D.推动了礼法结合
4.西汉初年沿承秦制,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人员、马匹等往来,出入其间必须持有官府发给的“传”来作为通行凭证。这些措施旨在( )
A.控制关东经济 B.保障边境安宁 C.解决王国问题 D.增强中央权威
5.《汉书·百官公卿表》《续汉书·百官志》记官而不记机构,以长官、佐贰、属官代表各自府署,即“以官存司”;两唐书《百官志》则在各机构名下记其长官、佐贰及所属官吏,即“以司存官”。这一变化折射出( )
A.汉唐官僚制度已初步建立 B.中央对地方的控制不断强化
C.政府机构法律地位明确化 D.行政机关职能分工日趋明确
6.汉武帝置十三州部,每州部设刺史一人。刺史定期在辖区内巡行,年终赴京奏事。刺史秩仅600石,但能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由此可知,西汉刺史的设置( )
A.可以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 B.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C.是地方行政体制建设的重要内容 D.代表着社会履行监察官员的职能
7.汉初,朝廷让功臣和他们的子弟们占据要津,但具体政务依然委之文吏,把“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规定为文吏的基本技能。由此可知,汉初( )
A.选官重视品德才能 B.将儒学作为主导思想
C.注重任用专业吏员 D.皇权与士族相互依赖
8.公元前141年,汉景帝末年,时任蜀郡太守的文翁“见蜀地辟陋有蛮夷风”,便“欲诱进之”,自此便有了成都城南的“石室精舍”,即中国第一所地方官办学校,随即蜀地好学之风兴起。汉武帝将文翁办学经验向全国推广,“令天下郡国皆立学校官”,汉武帝此举旨在( )
A.探索更高效的人才选拔机制 B.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
C.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 D.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
9.据考古发现,在乌兰巴托附近诺彦乌拉匈奴墓中,出土了大量的汉朝锦绣织物,用彩丝绣出流云、鸟兽、神仙骑鹿的图案;还出土有安息、大夏、小亚细亚的毛织品,上面的图案有植物纹、鸟兽纹及人物纹。另外,在出土的丝绸上还绣有形同黑海北岸斯基泰文化的人物形象。这反映出( )
A.中国与欧洲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
B.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趋向务实
C.统治集团积极开拓海陆丝绸之路
D.丝绸之路促进了中外文化交流
10.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下表为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概况,这些调整的出发点是( )
时期 调整概况
汉景帝时期 改丞相为相;裁撤御史大夫、廷尉等
汉武帝时期 郎中令减秩为千石;改太仆(秩两千石)为仆(秩千石)
汉成帝时期 裁撤内史;令相治民,与郡太守无异
A.精简地方行政机构 B.节约中央财政开支
C.维护国家政治统一 D.废除郡国并行体制
11.为内廷侍从,本不掌权柄。但其上层分子因是帝王最亲近的奴才,每能占据要津,执掌权柄。特别是当帝王行使极端君权时,更是抑制朝臣,宠任宦官,而宦官也借此攫取国家权力,胡作非为,酿成巨祸。这种情形,史书不绝。名例有秦二世时的赵高专政,唐玄宗时的高力士擅权。这表明( )
A.接近皇权核心的宦官无一例外都是毒瘤
B.宦官干政源于中国古代监察体系不严密
C.中国古代内乱全都是宦官权力失控导致
D.宦官干政的背后是皇权政治的不断膨胀
12.东汉前期,许慎在编撰《说文解字》时,征引全国各地的政区地名资料,用以分析字形、考辨字义。其中提及次数较多的郡、国如下图所示。这反映了该时期( )
A.行政制度的重大调整 B.豪强势力的地方割据
C.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 D.经济发展的南北差异
13.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规定:甲州人士在乙州为官,同时乙州人士又在丙州为官,则丙州人士不但不能到乙州为官,也不能到甲州为官;三州的婚姻之家也是如此。其做法在客观上( )
A.遏制了豪强的发展 B.促进了文化的交融
C.限制了官员的特权 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破格”选任官吏:管窥两汉的盛衰汉代官吏选任除正常的仕进外,还存在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的身份“破格”现象。以下为《汉书》和《后汉书》的相关记载。
《汉书》的记载
◆“(桑)弘羊,洛阳贾人之子,以心计(心算能力),年十三侍中。”
◆河南贾人卜式因“愿输家财半助边”“数求入财以助县官”,被武帝超拜为中郎。
◆韩安国“事梁孝王,为中大夫”,在吴楚之乱时因“扦吴兵于东界”,“名由此显梁”,后来“坐法失官”,汉武帝“素闻安国贤,即召以为北地都尉,迁为大司农”。
《后汉书》的记载
◆东汉时陈禅“仕郡功曹”,“察孝廉,州辟治中从事”,因坐刺史减罪被下狱,车骑将军邓骘“闻其名而辟焉”,后举茂才,为汉中太守。
◆刘祜因“举奏有罪”之功而以宗室身份破格“复迁河东太守”。
◆东汉梁冀“少为贵戚,逸游自恣”,先后担任黄门侍郎、侍中、执金吾、河南尹等。
◆单超、徐璜、具瑗、左倌、唐衡五个宦官,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破格”同日封侯,称为“五侯”。
(1)哪类人在汉代易被统治者“破格”选任?
(2)分析汉代实行“破格”选任官吏的利弊。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胶东相董仲舒老病致仕,朝廷每有政议,数遣廷尉张汤亲至陋巷,问其得失。于是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言之详矣。
——摘编自《后汉书》
材料二:董仲舒春秋决狱案例:甲夫乙将船,会海风盛,船没,湖流死亡,不得葬。四月,甲母丙即嫁甲,欲当何论?或曰:甲夫死未葬,法无许嫁,以私为人妻,当弃市。议曰:臣愚以为,《春秋》之义,言夫人归于齐,言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妇人无专制擅恣之行,听从为顺,嫁之者归也,甲又尊者所嫁,无淫衍之心,非私为人妻也。明于决事,皆无罪名,不当坐。
——摘编自《太平御览》
材料三: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
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摘编自《二程遗书》
材料四:针对春秋决狱,吕思勉认为“汉人每有援经义以折狱的。现代的人,都以为奇谈。其实这不过是广泛的应用习惯。……当时儒学盛行,儒家的学说,自然要被应用到法律上去了”。于语和、尚绪芝认为“汉代的统治者之所以倡导‘春秋决狱’,这是因为‘春秋决狱’可以抛开法律、法令而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所表达的观念作为判案的根据,便于统治者根据需要任意作出各种解释”。封志晔则认为全盘否定“春秋决狱”不合理,忽视了它内在的深远而巨大的历史价值。
——摘编自朱宏才《“春秋决狱”研究述评》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春秋决狱”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三,分析在妇女夫死改嫁的现象上董仲舒和理学家的不同态度。
(3)根据材料四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春秋决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主要反映的是汉朝社会经济由凋敝到繁荣的变化。结合所学可知,汉初,尊奉黄老无为思想,采取“与民休息”政策,经济得到明显恢复,社会稳定,故选D项。汉朝经济发展的主要原因在于统治者适时调整经济政策,而不是对前代政策的沿袭,故排除A、B、C三项。
2.答案:C
解析:题干所反映的变化是,西汉同姓诸侯国“相”在不同时期职责不同,其趋势是中央对王国的控制不断加强,王国独立性不断削弱,从结果和影响看,是大一统局面的不断加强,朝廷的政治权威和国家的整合程度提升,故选C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禁止百姓在驰道中央行走…汉平帝时废除了该禁令”并结合所学可知,秦朝时期实行法家思想,强调严刑峻法,到汉朝时期,对于民众在驰道上的刑罚逐渐减轻,最后废除,这样更有利于社会的运行,符合经济发展的需要,故选B项;从刑罚的减轻,不能得出中央集权的相关状况,排除A项;与民休息是汉初的治国方略,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刑罚的减轻有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能得出中华法系的特点,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关中地区是西汉的政治、经济中心,汉初国家形势很不稳定,严厉限制关中地区与关东地区的往来,有利于确保关中地区对西汉其他地区的控制,加强中央集权,故选D项;材料未涉及控制关东经济,排除A项;关中地区属于京畿地区,不是边境,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关中和关东的往来问题,没有专门针对王国问题,排除C项。
5.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代官制记载以官员管理为中心,唐代官制记载转为以各机构为中心的官吏设置,这反映出政府机构法律地位的明确化,因此选C选项。材料无法体现官僚制度初步建立,排除A选项:材料未涉及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B选项:材料未体现行政机关职能分工,排除D选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每州部设刺史一人”“以卑临尊,监察秩2000石的郡太守和王国相”并结合所学可知,刺史代表中央监察地方官员,位卑权重,有利于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B项正确。刺史作为监察官员,独立于相权之外,谈不上弥补宰相才干不足的缺陷,排除A项;刺史定期巡查,代表中央(君主)监察地方,在地方并无治所,年终返京奏事,可见刺史在当时代表君主而非社会监察地方,并不属于地方行政体制,排除C、D两项。
7.答案:C
解析:材料强调汉初政府的具体政务主要由掌握一定专业技能的文吏处理,C项正确。材料中“能书会计”和“颇知律令”等技能与品德、儒学无关,排除A、B两项;士族作为特权阶层起源于东汉,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在汉初尚未形成,且材料未涉及皇权与士族间的关系,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结合背景可知,汉武帝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旨在让更多地方设立学校,学习和宣传儒家思想,加速儒学向基层传播的速度,故选C项。材料并未提及关于人才选拔机制的内容,排除A项。虽然推广文翁办学经验有助于统一全国的思想文化,但要想打造政令统一的中央集权制,仅依靠在全国各地办学是很难实现的,排除B项。汉武帝颁布“推恩令”,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逐渐消解地方郡国并行制度,排除D项。
9.答案:D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外国交通贸易和文化交往的通道。材料中在匈奴墓出土了汉朝的锦绣织物以及其他地区的毛织品,且上面有各种文化的图案和人物形象,说明了不同地区的物品通过丝绸之路得到了交流,也促进了不同文化间的交流,D项正确;此时中国与欧洲还没有开始广泛的直接贸易,与史实不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提及汉朝政府的经济政策,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汉高祖时期王国职官设置与朝廷基本一致,说明此时王国的势力较为强大。此后,西汉统治者对“王国职官的调整”体现在“裁撤”“减秩”等方面,说明西汉统治者通过裁撤王国机构、降低官员品级来削弱王国势力,其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维护国家政治统一,故C项正确。调整王国职官设置并不意味着精简地方行政机构,A项排除;王国官员的俸禄由王国支出,因此与节省中央财政支出无关,B项排除;削弱王国力量,但王国依然存在,郡国并行体制依然实施,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宦官之所以能够干政是因为他们是“帝王最亲近的奴才”,帝王行使极端君权时会利用宦官抑制朝臣。这说明宦官依附于皇权,是皇权专制的工具,故宦官干政的本质是皇权政治的不断膨胀,D项正确。A项中“无一例外”的说法绝对,排除;监察针对的主要是官员的违法乱纪,宦官干政是中枢权力的异化,排除B项;C项中“全都是”的说法绝对,排除。
12.答案:D
解析:根据地图信息可知,南方地区仅蜀郡被提及,北方地区被提及的郡、国数量远多于南方地区。结合所学可知,东汉前期,全国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故D项正确。西汉时期对行政制度进行了重大调整,而材料反映的是东汉前期,A项错误;材料并不能体现地方豪强割据和儒家思想占据主导地位,B、C两项错误。
13.答案:A
解析:材料“东汉统治者为防止地方官相互庇护而推行了‘三互法’”一定程度上通过对于官员任免及婚姻条件的限制与约束,防止多地官员之间的相互串联和勾结,在一定程度上防止了地方势力的扩大,从而有利于遏制地方豪强的发展,故选A项。
14.答案:(1)有突出才能的人;素有声名的人;功劳出众的人;出身权贵的人;得到皇帝宠幸的人。
(2)利:有才能的人被“破格”选任,有利于激励士人积极进取,推动文化教育的发展;是汉代选官制度的补充;选任适应国家治理需要的官吏,有利于提升官僚队伍的素质;打破身份限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推动了两汉强盛局面的出现。
弊:官吏能否被“破格”选任不以典章制度或诏令为规则,主要取决于统治者的主观意志,易破坏官吏选任的公平性;“破格”选任权贵和受皇帝宠幸的宦官,易导致外戚专权和宦官专权等问题;为两汉的衰亡埋下隐患。
解析:第一步:看清问法,明确思路。第(1)问,根据材料直接提炼汉代“破格”选任的官员的特点即可。第(2)问,需要从唯物史观出发,分为积极影响和消极影响两个方面回答。
第二步,提取信息,组织答案。
第(1)问,按照以下分析。
提取信息、分类归纳 组织答案
“以心计” 有突出才能的人
“愿输家财半助边”“扦吴兵于东界” 功劳出众的人
“闻其名而辟焉” 素有声名的人
“以宗室身份”“少为贵戚” 出身权贵的人
“因诛除梁氏有功,得到桓帝宠幸” 组织答案
得到皇帝宠幸的人第(2)问,按照以下分析。
15.答案:(1)特点: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来定罪量刑;礼法结合;在当时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春秋经义决狱也是司法审判上的一种补充。
(2)不同态度:董仲舒认为妇女可以在夫死后改嫁;理学家认为妇女夫死改嫁违反三纲五常的儒家礼法,持反对态度。
(3)简评:“春秋决狱”在古代中国出现是因为儒学的盛行;体现了古代中国礼法结合的特点;有利于发挥儒家伦理作用,教化百姓,稳定社会秩序,维护封建统治;对中国古代法律内容和司法原则产生了重要影响;对当代中国和当今世界的法制和道德建设有着重要启示。
解析:(1)特点:建议从以儒家经典为依据、礼法结合、补充司法审判三个角度进行整理。根据材料一“作《春秋决狱》二百三十二事,动以经对”、材料四“以儒家经典,特别是以《春秋》所表达的观念作为判案的根据”可知,以儒家的经典尤其是《春秋》的精神和事例作为审判的依据,来定罪量刑;根据材料四“儒家的学说,自然要被应用到法律上去了”可知,礼法结合;结合所学“秦汉时期的法律与教化”内容可知,在当时法律尚不完善的情况下,以春秋经义决狱也是司法审判上的一种补充。
(2)不同态度:建议从支持改嫁、反对改嫁两个角度进行整理。根据材料二“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也”可知,董仲舒认为妇女可以在夫死后改嫁;根据材料三“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可知,理学家认为妇女夫死改嫁违反三纲五常的儒家礼法,持反对态度。
(3)简评:建议从“春秋决狱”形成的原因、对当时的作用、对中国法律的影响、对世界法制的影响四个角度进行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