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课诸侯纷争与变法运动
1.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中国各地区传统墓葬头向可概括为:“东夷及其先民尚东,楚蛮及其先民尚南,西戎及其先民尚西,华夏及其先民尚北。”关中地区凤翔西村、沣西客省庄等地西周墓多为北头向,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这表明( )
A.西周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 B.春秋时期秦国深受戎俗影响
C.各族同源共祖观念得到发展 D.各地区的文化传统趋于稳固
2.战国时期东方六国的墓葬等级特征是多阶层、小间隔,而秦国则是两极分化、国君墓与卿大夫墓规模落差巨大;东方六国的城址等级序列特征是国都以下逐级递减,而秦国则是缺乏中小城市,国都之下直接为自然村落。这反映了( )
A.商鞅变法为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B.战国时期分封制的瓦解具有不平衡性
C.东方六国仍严格遵行西周的社会制度
D.秦国与东方六国的发展轨迹截然不同
3.战国时期的部分秦简中,户主名前均冠以“荆”,表明其为荆地遗民;秦统一后,六国遗民通过重新登记户籍,成为“新黔首户”,已然不见“故六国”的标记。这是因为秦朝( )
A.推行严刑峻法 B.移民地位低下 C.强化国家认同 D.户籍体系成熟
4.据下图可知,商、西周青铜器铸造的繁荣( )
A.推动了南北农业经济进步 B.依赖大规模商业活动开展
C.反映了南北方联系的加强 D.缘于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
5.有学者研究认为,“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凸显了“户”的社会控制意义。自此授田、征税、起役、社会等级的确定均以“户”为基础。该学者意在强调商鞅变法( )
A.推动了移风易俗
B.是一次深刻的社会变革
C.顺应了时代潮流
D.完全废除了世卿世禄制
6.《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这一举措( )
A.缓和了民族矛盾 B.促进了奴隶制经济发展
C.推动了社会转型 D.完善了封建政治制度
7.秦朝沿袭商鞅时代的奖励军功制:杀敌一人者赐爵一级,可以任五十石之官;杀敌二人者赐爵二级,可以任百石之官,由此出现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这一现象( )
A.加剧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 B.标志着秦代官僚政治的形成
C.推动了秦统一大国的步伐 D.有利于秦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8.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乡”“里”划分的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秦汉王朝的上述举措( )
A.促进了中国小农经济的形成 B.有利于削弱地方的强宗大族
C.目的是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 D.推动了血缘宗法社会的瓦解
9.《商君书·修权》中说:“故尧、舜之位天下也,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公天下)位天下也;论贤举能而传焉,非疏父子亲越人也,明于治乱之道也。故三王以义亲,五霸以法正诸侯,皆非私天下之利也,为天下治天下。”商君的上述思想( )
A.强化了王权独尊的专制观 B.明确了为公任法的治国理念
C.打破了私天下的继承原则 D.展现了外儒内法的政治思想
10.孔子认为,殷商继承夏代的礼,但有所损益,周继承了殷商的礼,也有所损益。因此,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这反映出孔子( )
A.提倡道德自觉以维护礼制 B.思想当中存在保守的一面
C.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 D.宣扬继承前人民本的思想
11.战国时期,孟子认为“无礼义,则上下乱”,韩非子认为“义者,君臣上下之事”。他们所说“义”的实质是( )
A.中央集权政治的准则 B.衡量道德修养的标准
C.统治阶层的行为规范 D.维护等级秩序的工具
12.儒家学派重视礼乐,宣扬“乐文同则上下和”;墨家学派认为乐“与君子听之,废君子听治”“与贱人听之,废贱人之从事”。这反映了两者( )
A.文化取向的迥异 B.政治立场的不同
C.学术观点的分歧 D.生活态度的差异
13.春秋战国时期孔子和孟子都有轻耕重读的倾向;南北朝时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提出“要当稼穑而食,桑麻以衣”;唐末章仔钧的《章氏家训》明确提出“传家两字,曰耕与读”。此后人们从宣扬“勤耕之家,苦读荣身”,进而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耕读文化的形成和发展反映了( )
A.重农抑商政策有所松动 B.农耕时代价值观的演进
C.儒家伦理与现实相悖离 D.科举选官制度影响深远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故家五亩宅,百亩田,务其业而勿夺其时,所以富之也。
量地而立国,计利而高民,度人力而授事……利足以生民。
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城其余。
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
——《荀子》
材料二:《国语》记载:“夫民之大事在农,上帝之柒(音z引,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睦于是乎兴,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庞纯固(强大国力,庞,音mg)于是乎成。”农家学派强调抓住农业生产的一些基本要素,即人力、气候、土壤和地形。为此他们经常劝告统治者:“得时之稼兴,失时之稼约”“得时之稼,其臭(音ù)香,其味甘,其气章,百日食之,耳目聪明,心意睿智,四位变强,凶气不入,身无苛殃”。
——摘编自唐任伍、孟娜《先秦农家学派的民生观:理论渊源、思想主张与现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概括荀子的重农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从农业地位和民生角度分析先秦时期重视农业的理由。
15.2022年4月央视播放纪录片《战国大学堂稷下学宫》,引发广泛关注。稷下学宫创立于公元前450年左右,因位于齐都临淄稷门附近而得名。历时150年左右,是世界上最早的官办高等学府,也是中国最早的“政府智库”。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稷下学宫是世界上第一所官办大学,与古希腊的雅典学院几乎同时出现,在中华文明史乃至世界文明史上都有着重要地位。稷下学宫开古代大学之先河、创百家争鸣之盛况,汇集儒、道、法、名、兵、农等百家之学,为战国时期和先秦时期的学术文化交流及诸子百家争鸣提供了重要依托。稷下学宫实行政治、教育、学术交流功能于一体的完美结合,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都具有极为深远的影响。
——摘自解奎静、于美杰《以稷下学宫为例探讨齐文化的传承与创新》
材料二:稷下学宫为何会出现在齐国?首先齐在春秋、战国两个时期都是强国、富国,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利,国都临淄被盛赞为“临淄之途,车毂击,人肩摩,连衽成帷,举袂成幕,挥汗成雨,家敦而富”,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再就是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姜齐时从太公起就“因其俗,简其礼”,田齐因循,为积聚自家声势,更有非常之举……兼容并包使其能容得下各种奇谈怪论。
——摘编自李政富《稷下学宫里的知识分子——“这个时代的文人雅集”之一》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新石器时代到两周时期,不同地区先民有着不同的墓葬头向传统,其中,华夏及其先民墓葬头向尚北,西戎及其先民墓葬头向尚西。西周时期,关中部分地区的墓葬头向尚北,说明当时该地区受华夏文明影响深,而春秋时期的墓葬多为西头向,说明春秋时期位于关中地区的秦国受到西戎及其先民风俗影响,故选B项。春秋战国时期,华夏认同初步形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同源共祖观念,排除C项;“文化传统趋于稳固”的说法与材料内容不符,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题干信息,春秋战国时期分封制逐渐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墓葬是多阶层、小间隔,城址从国都以下逐级递减,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稳固而强大。秦国墓葬两极分化,缺乏中小城市,反映以卿大夫为代表的中间阶层相对萎缩。说明东方六国与秦国在分封制瓦解的过程中存在不平衡性,B项正确;材料不涉及商鞅变法,排除A项;战国时期西周的社会制度走向瓦解,东方六国并未严格遵行西周制度,排除C项;春秋战国时期秦国与东方六国都处于由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发展阶段,排除D项。故选B项。
3.答案:C
解析:秦朝统一后,重新登记户籍并去除“故六国”的标记,旨在消除六国遗民的身份差异,加强他们对秦朝的认同感和归属感。这一举措有助于秦朝的统一和稳定,故选C项;题中并未提及秦朝对六国遗民实施严刑峻法,排除A项;题目中并未提及六国遗民在秦朝的地位,排除B项;题目中户籍标记的变化更多的是出于政治统治的考量,而非户籍体系的成熟,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据图可知,商、西周政治中心位于黄河流域,而重要铜矿位于长江流域,这使得长途运输成为必要,南北方联系由此加强,C符合题意。商周时期,青铜器主要用作礼器,未广泛用于农业,A排除;商周时期,青铜铸造由官府垄断,B排除;地图中未标示统治区域,仅凭重要铜矿的分布无法得出“统治区域扩大到江南”,D排除。
5.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商鞅变法凸显了“户”的控制意义,社会管理等各方面均以“户”为基础,结合所学,这改变了商鞅变法之前宗法血缘关系在国家管理中的控制作用,体现了商鞅变法社会变革的意义,B项正确。材料突出体现的是商鞅变法后,“户”这一基本单位在国家管理中的作用,移风易俗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强调商鞅变法的意义,与时代潮流无关,排除C项;“完全”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宗室非有军功论……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可知,商鞅变法以军功大小授爵,按爵级享受相应待遇,打击了旧贵族特权,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促进了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推动了社会转型,故选C项;民族矛盾就是一个民族和另一个民族间的矛盾,军功爵制与缓和民族矛盾无关,排除A项;此时社会处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中,不会促进奴隶制经济的发展,排除B项;战国时期,封建政治制度还未形成,“完善”说法错误,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秦朝沿袭商鞅时代奖励军功的传统,导致统一后的秦朝出现了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的现象,军人从政加强了秦朝政治管理军事化,但也加剧了秦朝统治的暴政倾向,故选A项;秦朝以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标志着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B项;据材料关键词“秦朝”可知,此时秦已经实现了统一,排除C项;秦朝大批军吏担任地方官员既有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也可能对地方的治理和发展带来一定的挑战,D项表述不全面,排除。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商鞅变法规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秦汉王朝受其影响,农村不许同姓聚居,农村都是杂姓村。”可知,秦汉王朝受“分异令”影响,“农村杂”居,以及“乡”“里”的划分原则和依据主要是户口数量,并随着户口的增减而不断进行调整等信息得出,这些措施淡化了血缘关系的纽带,有利于削弱地方强宗大族的势力,B项正确;春秋战国时期,伴随铁犁牛耕的出现,小农经济已经形成,排除A项;题干中的措施与增加政府收入无关,排除C项;“乡”“里”的划分原则的变化并没有使得乡村血缘宗法社会瓦解,相反,中国乡村的血缘宗法社会长期存在,排除D项。故选B项。
9.答案:B
解析:材料中以尧、舜为例,彰显公天下之利,以五霸以法正诸侯为例,彰显法治即为维护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手段,故选B项。A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材料以尧、舜为例想表明公天下之利的重要性,并非想打破私天下的继承原则,C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外儒内法”为汉代董仲舒思想的特点,不符合材料内容也不符合商君所处时期,排除D项。
10.答案:C
解析:材料中孔子认为“殷商继承夏代的礼”“周继承了殷商的礼”,都“有所损益”,因此主张“在一些非根本性的改变上,采取‘从众’的态度”,这表明孔子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故C项正确;材料未提及道德自觉的内容,故排除A项;材料中孔子主张对礼制做适当的改良,是其思想中进步的一面,而非保守,故排除B项;材料未提及继承前人民本的思想,故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分析材料中孟子的“无礼义,则上下乱”和韩非子的“义者,君臣上下之事”的共性可知,两者都强调用“义”来约束上下、君臣之间的等级秩序,D正确。A、B分别是法家和儒家的思想,不属于二者的共性,故可排除。C属于材料的表面现象,未反映“义”的实质,排除。
12.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儒家强调礼乐可以起到维护等级秩序的作用,而墨家则认为乐对社会秩序起到破坏作用。二者思想差别如此之大,最主要的原因是二者所代表的阶级利益不同,即政治立场不同,故B正确。
13.答案:B
解析:题干提及孔孟“轻耕重读”,颜之推强调耕纺的作用,章仔钧强调耕读并重,后世提倡“耕读传家,立己达人”,体现了封建社会的人们认识到农耕、教育应该并重,逐渐认识到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作用,故选B项。
14.答案:(1)勿夺农时;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增加百姓负担;顺应天时使之为农业发展服务。
(2)农业地位:农业是祭祀物质的保证;人口繁衍的依托;国事给养的来源;社会安定的条件;财物增长的源泉;国力巩固的支撑。
民生角度;农业影响到民生的物质生活质量、精神需求质量。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先秦时期的重农思想。第(1)问,根据材料一中“务其业而勿夺其时”可知,勿夺农时;根据材料一中“计利而畜民……利足以生民”可知,从实际出发,保证农民的物质利益;根据材料一中“足国之道,节用裕民而善臧其余”可知,主张节约,反对统治者增加百姓负担;根据材料一中“望时而待之,孰与应时而使之”可知,顺应天时使之为农业发展服务。第(2)问,农业地位,根据材料二中“上帝之粢(音,古代供祭祀的谷物)盛于是乎出”可知,农业是祭祀物质的保证;根据材料二中“民之蕃庶(人口)于是乎生”可知,人口繁衍的依托;根据材料二中“事之供给于是乎在,和协辑膝于是乎兴”可知,国事给养的来源和社会安定的条件;根据材料二中“财用蕃殖(财物增长)于是乎始,敦庬纯固(强大国力,庬,音mng)于是乎成”可知,财物增长的源泉和国力巩固的支撑。民生角度,根据材料二中“得时之稼,其臭(音ù)香……凶气不入,身无苛殃”可知,影响到民生的物质生活质量、精神需求质量。
15.答案:(1)背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大变革;王室衰微,诸侯国之间兼并战争不断;封建经济发展,齐国的经济实力为其提供物质基础;士阶层的崛起与活跃,齐国礼贤下士;齐国开放的社会风气,使其能兼容并包诸子百家;私学兴起,学术下移。
(2)评价:百家争鸣是春秋战国时期社会经济发展、阶级关系变化在思想领域的反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为新兴地主阶级登上历史舞台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成为后世中华思想文化的源头活水;对齐国的繁荣富强、教育方式转变乃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具有深远影响。
解析:本题以“稷下学宫”材料为依托,考查百家争鸣现象出现的历史背景及影响。
第一问分析稷下学宫出现的背景。从材料中可找到“齐拥四塞之坚,山河之险,鱼盐之”“雄厚的经济实力为官学准备了充足的物质支持”以及“齐国开发的社会风气”能包容各种学说。同时结合春秋战国时代特色,从社会变革、政治、经济、阶级、文化教育等不同角度入手思考。
第二问评价以稷下学宫为依托的百家争鸣现象。考查学生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评价百家争鸣应该从其性质、对齐国及各国的作用及对后世的影响等多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