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开创与发展
1.1977年7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听取和讨论了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的报告,报告提出引进新技术一定要适合国情,不能“为‘先进’而先进”。中央政治局批准了该报告并要求“精打细算,买先进的关键设备……引进一百亿美元也可以,但要多快好省”。这表明中央( )
①秉持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②确定了工业发展的方向
③努力发展生产力的决心
④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2.1978年6月,邓小平同四位副总理谈话:“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胆子要大一点。”10月邓小平会见外宾时说:“你们问我们实行开放政策是否同过去的传统相违背。我们的做法是,好的传统必须保留,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邓小平的谈话( )
A.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方针 B.实现了伟大的历史转折
C.体现了对外开放的决心 D.完成了拨乱反正的任务
3.1980年,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其做法引发了全国的关注。1981年,《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关于此事件的讨论( )
A.促进了改革意识的发展 B.推动了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局面出现
C.提高了农民生产积极性 D.体现了经济体制改革正走向深入
4.自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进入真正意义上的改革时代,原有的国家—单位保障制逐渐向国家—社会保障制转变。社会保障制度进入“改革时代”的主要原因是( )
A.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 B.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
C.医疗卫生体系的形成 D.乡镇企业的大量涌现
5.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购销价格倒挂背景下,我国开始粮食市场化尝试;90年代初期粮食产量徘徊背景下,开启以调动种粮积极性为重心的保护价收购制度;90年代中后期通货膨胀背景下,进行防止粮价大幅波动的宏观调控;21世纪初粮食过剩背景下,开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取向的市场化改革。这说明( )
A.粮食安全事关国计民生 B.市场调节维护粮价稳定
C.改革开放推动农业发展 D.城乡之间差距不断缩小
6.1992年中共十四大做出了“积极建立待业、养老、医疗等社会保障制度”的决定。1993年十四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进一步健全失业保险制度。“待业保险”正式更名为“失业保险”。这一变化反映了( )
A.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
C.社会保障制度已经完善 D.思想解放推动经济体制改革
7.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01—2015年中国三大产业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如图所示,对图示解释合理的是( )
注:一般意义上,第一产业指农业,第二产业指工业,第三产业指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之外的其他行业。
A.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加速了农业发展 B.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促进了工业发展
C.国家电子商务立法保障第三产业发展 D.亚投行的成立推动了中国经济发展
8.下图是中国1981—1995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比上年增长(%)变化图。对此合理的解释是( )
A.对外开放全面走向世界 B.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
C.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D.国民生产总值实现倍增
9.1979年,时任广东省委第一书记的习仲勋向中央“要权”,提出让广东“先走一步”,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中央高度重视这一申请,多次讨论后出台了《关于大力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若干问题的规定》。以上举措( )
A.扩大了外资企业的经营权限 B.践行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
C.体现了经济特区外向型战略 D.明确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
10.1980年声势浩大的移山填湖在深圳罗湖展开,国贸大厦、香格里拉大酒店以及多栋高层建筑在罗湖地块上轰轰烈烈修建,“罗湖”之名并未随着罗湖山销声匿迹,反而衍生用于罗湖社区等各地物名称上。“罗湖”的发展反映了( )
A.对外开放推动了城市化进程 B.自然地貌影响城市发展格局
C.城市建设改变地方文化面貌 D.经济与环境保护的互补关系
11.自1990年以来,中国就开始建设境外经贸合作区,并分享建设经济特区、产业园区的经验,促进国际经贸合作的开展,在推动当地就业、投资、基础设施建设、区域发展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这说明( )
A.经济体制改革持续深入发展 B.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
C.对外开放优化我国工业结构 D.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
12.国内外多位学者称道我国某一时期“经济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这反映了( )
A.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新时期
B.设立经济特区取得良好收效
C.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的宪法得到认可
D.中共十四大对中国影响深远
13.中共十四大报告指出:“它不是要改变我们社会主义制度的性质,而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是同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结合在一起的。”材料中的“它”是指( )
A.国有企业改革 B.社会主义有计划的商品经济
C.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4.一瓶小可乐,见证大历史。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77年,可口可乐总裁马丁访问北京,提出希望重返中国并在中国设厂。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从1979年起,用寄售方式由中粮总公司安排销售。1979年1月24日,3万箱可口可乐被运到广州、上海和北京的大商场和宾馆寄卖,标志着可口可乐重返中国市场,成为港澳之外第一家进入大陆的外企。
——据马立诚(交锋三十年-改革开放四次大争论条历记)
材料二 1993年可口可乐公司与原轻工业部签署合作备忘录,双方提出了一个基于“真诚合作、共同发展”原则的长期发展规划。根据这个规划,可口可乐公司在此后5年里发展10家装瓶厂,多数分布在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包括西安、武汉、沈阳、青岛、哈尔滨、太原、昆明、合肥、成都等地。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投产的企业经营状况多数良好。
——据王志乐《可口可乐在中国的投资与发展》
材料三
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达民俗除望大赛。如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旦、净、末、丑5种京剧行当。在美国总统克林顿1998年访华期间,夫人希拉里与中国“希望工程”孩子见面,学生向她赠送了此雕塑的微型版,希拉里说:这是她一生中见到的最漂亮的可口可乐瓶子。此作品现被收藏在可口可乐亚特兰大博物馆中。
——摘编自陈楠《可口可乐瓶与奥运的故事》等
(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可口可乐20世纪70年代重返中国和90年代在中国迅速发展的时代原因。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解读中国学生向希拉里赠送可口可乐艺术瓶(雕塑的微型版)的寓意。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81年5月,国家经委等十个部门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有关扩权文件,巩固提高扩权工作的具体实施暂行办法》,强调政府各企业管理部门要在企业计划、产品销售、企业机构设置、减少企业额外负担等方面,做好协调配合工作,为企业改革创造好的条件,把应该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使各项改革能够同步配套进行。
——摘编自武国友《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4卷》
材料二 1988年2月,《国家体改委关于一九八八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方案》指出:“深化企业改革的方向,就是要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在不改变所有权的情况下,把资产占有权、使用权、支配权交给企业,强化企业在经营上的责任,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摘编自顾海良等《中国共产党经济思想史·第3卷》
材料三 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中国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分开、管理科学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摘编自陈述《中华人民共和国通史·第5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析20世纪80年代国企改革面临的问题。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阐述国企改革的目标是如何与时俱进的。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本题是组合选择题。时空是1977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该报告明确提出“引进新技术一定要适合国情,不能‘为‘先进’而先进’”,反对盲目追求技术先进,强调从实际出发。这体现了对“文革”期间“左”倾冒进思想的纠正,回归实事求是的原则,①正确;题干仅涉及“引进新技术”的具体策略(如买关键设备、注重效益),未明确“工业发展方向”(如优先发展重工业、轻工业等),②错误;引进技术是发展生产力的手段,“精打细算”“买先进关键设备”体现了对效率的重视,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目标一致,③正确;1978年12月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正式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决策,④错误。A项正确,排除BCD项。故选A项。
2.答案:C
解析: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现代(中国)。据“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实行开放政策”“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邓小平明确提出要大胆同国外做生意,实事求是地坚持传统、创新政策,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积极对外开放以促进国内社会经济发展的决心,C项正确;材料聚焦的是“做生意”和“开放”,而非思想路线本身,排除A项;据所学,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是实现伟大历史转折的标志,排除B项;据所学,全面完成拨乱反正任务的标志是1981年召开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排除D项。故选C项。
3.答案:A
解析:题干述及的时间是1980年,即改革开放初期,结合题干可知,针对广东肇庆农民陈志雄“跨队承包鱼塘,雇用了几名雇工”的做法,《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一场关于承包鱼塘的争论》的文章,并开辟《怎样看待陈志雄承包鱼塘问题》专栏,一共刊登了21篇来信和讨论文章,据此可知,该做法促进了人们思想的解放,更进一步促进了人们改革意识的发展,故选A项。
4.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80年代中期起,随着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展开,国有企业推行承包经营责任制,社会保障制度也由以往单位包办转变为个人承担部分缴费责任,即由国家一单位保障制迈向国家—社会保障制,故B项正确。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确立于21世纪初,与材料时间不符,A项错误;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基本医疗卫生体系,但材料论及的是社会保障制度,C项错误;“国家—单位保障制”中的“单位”指的是国有企业,与乡镇企业的涌现无关,D项错误。
5.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90年代中后期通货膨胀背景下,进行防止粮价大幅波动的宏观调控;21世纪初粮食过剩背景下,开启供给侧结构性调整取向的市场化改革”结合所学可知,题干中多次提到粮食问题,并强调国家通过政策调整保障粮食供需平衡和价格稳定,直接体现粮食安全的重要性,A项正确;题干提到“市场化尝试”和“市场化改革”,但更强调宏观调控和政策干预,而非单纯依赖市场调节,排除B项;题干未直接提及改革开放对农业的推动作用,而是聚焦粮食政策调整。偏离主题,排除C项;题干重点强调的是在不同时期针对粮食政策进行的改革,题干未涉及城乡差距问题,无关选项,排除D项。故选A项。
6.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待业保险”制度是一种覆盖范围仅限于国营企业且保障层次很低的失业救济制度,仅仅是为了解决失业者最基本的生活困难,实行“失业保险”制度表明我国已能实事求是地面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过程中出现的失业现象,摆脱了旧有观念的束缚,依照市场经济的内在规律寻找多种可行的解决办法,从而使失业保险真正发挥应有的功能,可见思想解放推动了经济体制改革,D项正确;并不是经济改革引发失业现象,是国家对失业现象的界定变了,排除A项;1992年中共十四大明确了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21世纪初,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建立,排除B项;材料主旨不是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且“已经”的说法夸大了,排除C项。故选D项。
7.答案:B
解析:据材料图示可知,2001—2011年,相对于其他两个产业,我国第二产业生产总值最大,并结合所学可知,2001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工业品进出口贸易大大增长,因此推动了我国这一时期工业的显著发展,B项正确;我国早在1978年就开始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而材料时间是2001—2015年,且A项不能反映材料主旨,排除;我国电子商务立法自2013年底启动,不能全面解释材料现象,排除C项;2015年,由中国倡议设立的亚投行成立,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观察图中信息可知,1981—1995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绝大多数年份处于增长状态,这是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的结果,故选C项。材料现象是对内改革的结果,而非对外开放的结果,排除A项;现代企业制度逐步建立是在1993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后,排除B项;材料中呈现的数据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而非国民生产总值,D项偷换概念,排除。
9.答案:B
解析:1979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深圳、珠海两市试办出口特区”“发展对外贸易增加外汇收入”→对内改革,对外开放。这些举措是贯彻落实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的体现,B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广东试行对外开放,未提及对外资企业发展的影响,排除A项;1980年,党和国家决定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经济特区,排除C项;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在1992年的中共十四大上提出的,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城市化速度与对外开放政策有直接联系,1980年开放深圳作为首批经济特区,在深圳进行的移山填湖和高层建筑的修建,是城市化进程的显著标志,故选A项;“罗湖”名称来源于地理特征,但它的发展与地貌关系不大,排除B项:材料信息体现了深圳城市建设的规模和速度,未涉及文化面貌,排除C项;深圳初期的开发聚焦在城市化的发展上,而非经济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贡献。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积极开展对外合作、分享建设经验,为新兴国家和地区引进技术、利用外资提供了借鉴,促进了当地的发展,说明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故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对外发展,经济体制改革是对内改革,排除A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建立的,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对外开放对我国工业结构的影响,排除C项。
12.答案:D
解析:材料“经济体制改革由过去侧重于突破旧体制转向侧重于建立新体制……由单项改革转向综合配套改革”体现了中共十四大明确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的积极影响,D项正确;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是改革开放的开始,排除A项;1980年设立经济特区并未“侧重于建立新体制”,排除B项;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修改宪法主要是增加了适应改革开放的新规定,并非“由政策调整转向制度创新”,排除C项。故选D项。
13.答案:D
解析:结合题干中的会议中共十四大以及材料中“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可知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有关,故选D项。
14.答案:(1)重返原因: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建交。发展原因:十四大召开,中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向市场经济转型);两极格局瓦解,经济全球化加速。
(2)解读:可口可乐见证中国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和伟大成就;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证明了中美合作共赢;加强中美经济合作和文化交流等。
解析:(1)原因:根据材料一“…1978年12月13日,可口可乐公司与中国粮油进出口总公司在北京饭店签订协议…”,并结合所学知识,从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中国实行改革开放;中美关系改善,中美建交;可口可乐总裁马丁个人的努力等方面分析可口可乐重返中国的原因。
(2)说明:根据材料二“…可口可乐公司在此后5年里发展10家装瓶厂,多数分布在中国中西部中心城市,包括西安、武汉、沈阳、青岛、哈尔滨、太原、昆明、合肥、成都等地。至此,可口可乐公司在华投资已经实现了从广州、北京等‘点’,发展到东部沿海一线,最后到覆盖全国一片的发展历程。可口可乐在中国碳酸饮料市场取得了首屈一指的地位,可口可乐投产的企业经营状况多数良好”,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可口可乐在中国发展迅速,积极向中西部地区扩大投资,形成了“点、线、片”结合的发展格局,在中国饮料市场首屈一指。根据材料三“1995年可口可乐与中国奥委会合作,在中国举办‘可口可乐’奥运民俗雕塑大赛。如图所示为中国提交的获奖作品,充分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京剧脸谱,描绘的人物栩栩如生,创意灵感来源于生、旦、净、末、丑5种京剧行当…”,并结合所学可得出,可口可乐借助传统文化,融入中国市场;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90年代以来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还得益于:90年代以来,邓小平南方讲话,解放了思想;十四大召开,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中国积极融入全球化等。最后总结说明。总之,可口可乐在中国的发展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见证。利于中美政治经济文化交流。
15.答案:(1)国企仍对国家有很强的依赖性;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仍需进一步落实;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差距;国企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足;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程度不够;等。
(2)国家制定国企改革的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企改革;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优化国资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
解析:(1)第一步:审设问。
知识范围: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
主体:国企改革。
角度:面临的问题。
答题思路:优先概括材料信息。从国家、企业、制度等角度入手。
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组织答案。
提取信息 组织答案
材料一“政府各企业管理部门要在企业计划……做好协调配合工作” 国企仍对国家有很强的依赖性
材料一“把应该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进一步落实” 扩大给企业的自主权仍需进一步落实
材料二“要解决全民所有制企业政企分开和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问题” 与现代企业制度的差距
材料二“建立起既有激励、又有约束的企业经营机制” 国企资产管理体制和制度的不足
材料二“逐步把企业推上市场竞争、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轨道” 参与市场经济竞争程度不够
(2)第一步:审设问。
知识范围:改革开放中的国企改革。
主体:国有企业改革的目标。
设问角度:如何与时俱进。
答题思路:优先概括材料信息,再结合所学进行梳理。
第二步:提取材料信息,组织答案。
提取信息 组织答案
材料三“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改革的方向是建立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化大生产要求的……现代企业制度” 国家制定国企改革的方向;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思路推进国企改革
材料三“通过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企业成为……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实体” 国有经济布局优化和结构调整;推动国有资本向国民经济命脉的关键领域集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优化国资监管体制,提高国有资本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