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26.8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57:37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6课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
1.1956年,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围绕以苏联为鉴、根据中国实际情况走自己的路的基本思想,毛泽东作了《论十大关系》的报告。报告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形成对十大关系问题的正确论述。据此可知,《论十大关系》( )
A.推进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B.为国民经济的恢复提供了理论支撑
C.表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变化 D.意在反思苏联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
2.1956~1957年,在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资本主义国家在华专家的人数和比重从1961年起逐渐增加,至1966年,日本和法国的专家人数居在华外国专家前两位。导致上述变化的主要因素是( )
A.三线建设缺乏专业人才 B.科技交流摆脱冷战影响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 D.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开展
3.中共中央召开的一次工作会议指出,最近几年许多领导人放松了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进行得很有成效的调查研究工作。毛泽东也指出,“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吃亏就在于不注意调查研究。”由此,全党上下调查研究之风蓬勃兴起。这次调查研究( )
A.助推了国民经济一五计划的制定 B.促进了社会主义三大改造的完成
C.推动了中共八大正确方针的确定 D.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措施的落实
4.1962年3月1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强银行工作的集中统一、严格控制货币发行的决定》。该决定提出“把货币发行权真正集中于中央,把国家的票子管紧,而且在一个时期内,要比1950年统一财经时管得更严、更紧。”该决定的提出旨在( )
A.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 B.强化计划经济
C.服务于国民经济调整 D.巩固新生政权
5.下图为1959年4月14日出版的《人民日报》报道的头版(局部)。
高举红旗立志赶上全国高产冠军炉 鞍钢九号高炉利用系数直升到“2.02”
该版报道( )
A.体现了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B.增进了中苏间的友好关系
C.隐含了“左”倾跃进思想倾向 D.具有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
6.1962年下半年起,我国国民经济开始稳步增长。1963年,国家在财力尚有困难的情况下,积极改善职工待遇;全民所有制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连续三年分别提高26.7%、20.1%和22.5%。这反映了我国( )
A.落后面貌的彻底改变 B.调整发展的重要成果
C.经济体制的全面改革 D.市场经济的显著作用
7.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中的许多街道、老字号商店、学校的名称被修改为“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等。这一现象反映出( )
A.社会主义制度平稳发展 B.革命者应保持朴素作风
C.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D.国家政治影响社会生活
8.有一首歌词写道:“我是牛鬼蛇神,我是牛鬼蛇神,我有罪!我有罪!我对人民有罪,人民对我专政,我要低头认罪。只许老老实实,不许乱说乱动,我要是乱说乱动,把我砸烂,砸碎,把我砸烂,砸碎! ”这首歌应该流行于( )
A.解放战争时期 B.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
C.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D.“文化大革命”时期
9.下表所示为新中国整理二十四史的情况。其中,第二时期的整理出现曲折的主要原因是( )
阶段 时间 主要状况
第一时期 1958~1959年 集中精力整理前四史
第二时期 1960~1969年 主要整理《晋书》以下各史,从1966年开始,整理时断时续:1969年9月,中华书局全体人员去“五七干校”,整理工作全面中断
第三时期 1971年以后 整理《明史》《清史稿》
A.“走资派”的干扰与破坏
B.主要成员被调派研究如何扩大基层民主
C.“左”倾错误冲击文化领域
D.主要成员被组织参与制定新中国第一部宪法
10.胡绳说:“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那十年间也有不属于‘“文革”’的成就。科技方面的成就,外交方面的成就,这些都是大家看得到的。”对此准确的理解是( )
A.这些成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结果
B.科技、外交方面的成就与当时的政治生活无关
C.“文革”并没有冲击到科技、外交领域
D.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的错误和成就
11.
图1、图2分别为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神笔》《骄傲的将军》的剧照,两部影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这体现出新中国艺术创作( )
A.探索民族化道路的取向 B.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
C.摆脱外来艺术形式影响 D.服务于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
12.下表是1949—1978年我国产业政策演变的相关内容。
阶段 主要产业政策
1949—1957年 ①优先发展重工业 ②引进和采用先进的设备和技术
1958—1962年 ①“以钢为纲” ②建立地方独立的工业体系
1963—1978年 ①注重石油工业的发展 ②把三线建设、国防建设放在第一位
据表可知,1949—1978年间我国产业政策重在( )
A.巩固农业的基础地位 B.发展西部经济
C.持续推进工业化建设 D.优化产业结构
13.据下表可知。我国( )
时间 内容
1956年 中央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毛泽东号召全党努力学习科学知识
聂荣臻受命主管全国科学技术工作
1958年 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成立
1962年 科研机构由1956年的380多个发展到1962年的1300多个
研究人员从1956年的9000多人发展到1962年的94000多人
A.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 B.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
C.推动“一五”计划的加速完成 D.改变了经济文化落后的状况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年初,党中央确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1962年又提出了“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指导”方针。农业方面的措施主要有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提高粮食收购价格等。一些地区曾推行包产到户,但被废止。工业方面,大力压缩基建、降低发展速度。1963年后,加快发展轻工业,并多途径提高技术能力、产品质量,进行“充实、提高”工作,采取措施重建了高度集中的中央管理体制,改变了1958年经济权力下放造成的混乱局面。在毛泽东“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的指示下,借鉴资本主义托拉斯形式,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并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1965年(按当年价格计算)与1957年相比,国内生产总值增长60.1%,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明显提高。
——摘编自郑有贵主编《中华人民共和国经济史(1949—2019)》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20世纪60年代经济调整工作的影响。
15.坐落在石家庄市的华北制药厂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医药长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53年6月,华北制药厂开始筹建。该厂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医药工业的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就占了三项,即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这三个项目于1955—1956年先后开始建设,到1958年全部建成投产。
新中国成立初期,青霉素菌种全部依靠进口。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在1958年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结束了中国不能自己选育菌种的历史。在此基础上,1959年又选育出了中国第一株链霉素菌种,1961年选育出土霉素新菌种,彻底结束了中国抗生素菌种依靠进口的历史。
改革开放后,华北制药厂迸发了新的活力,逐步转型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华北制药厂旧厂区已基本腾退,2008年华北制药厂办公楼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摘编自《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北制药厂建成投产的原因。
(2)2019年华北制药厂旧址入选第二批“中国工业遗产保护名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为华北制药厂旧址撰写入选理由。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论十大关系》是在以苏联为鉴、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形成的,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发展,A项正确;国民经济在1952年底基本恢复,排除B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在1956年中共八大上提出的,排除C项;反思苏联经济体制弊端,是为了中国经济的更好发展,排除D项。
2.答案:C
解析:1956年到1966年是我国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时期,需要大量的人才和专家。这一时期,中国科学院出版的译著中,“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体现了中国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做出的政策调整,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故C项正确。三线建设开始于20世纪60年代,不能解释1956—1957年“以社会主义国家的著作为主,但资本主义国家的著作数量增长很快”,故排除A项;此时仍然处于冷战时期,科技交流并未摆脱冷战影响,故排除B项;“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提出于21世纪,与题干时间不符,故排除D项。
3.答案:D
解析:根据次题干设问词,可转债这是推断题、影响题。据材料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解放以来特别是最近几年”“我们吃亏就在于不注意调查研究”等信息可知,这次工作会议针对的是新中国成立后一段时间内出现的问题。“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使国民经济出现严重困难,在此背景下,中共中央强调调查研究。1961年,中共中央提出“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为落实这一方针,全党上下开展调查研究。通过深入实际调查,了解经济建设中的问题,为制定切实可行的调整措施提供了依据,推动了国民经济调整工作的开展,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措施的落实,D项正确;一五计划制定于1953年,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于1956年,均早于题干中所说的“最近几年”出现问题的时间,排除A、B、C项。故选D项。
4.答案:C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据材料“把货币发行权真正集中于中央,把国家的票子管紧,而且在一个时期内,要比1950年统一财经时管得更严、更紧”结合所学可知,1959至1961年,我国经济出现了严重困难。为进一步争取国家财政经济更有利于国民经济调整与发展,国家出台了该决定,C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四个现代化目标提出于1964年第三届人大,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已是计划经济,且当时强化计划经济的目的也是调整和发展国民经济,排除B项;巩固新生政权是建国初期的50年代的执政目标,而20世纪60年代政权早已巩固,排除D项。故选C项。
5.答案:C
解析:材料中报道具有高指标和浮夸的特点,符合1958年我国开始的“大跃进”运动的“左”倾特征,故选C项;“大跃进”运动以全民大炼钢铁为中心,不利于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排除A项;1956年苏共二十大之后,中苏关系出现裂痕,排除B项;材料主要是经济领域现象,与意识形态色彩无关,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1962年后国民经济稳步增长、职工待遇改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等情况,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初,党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进行国民经济调整,材料所述数据变化反映出了国民经济调整取得了重要成果,B项正确;材料数据反映的是三年困难时期之后国民经济的恢复,“落后面貌彻底改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经济体制改革开始于改革开放之后,而不是20世纪60年代,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我国依旧是计划经济体制,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革”。选择D:“20世纪60年代”“反修路”“东风商店”“红卫战校”表明是“文化大革命”时期,这一时期社会生活受到了国家政治的影响,因此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排除A:“文化大革命”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对社会主义制度造成了破坏。排除B:“革命者”和“朴素作风”在材料中均未体现。排除C:材料中街道、商店、学校名称的变化体现的是“文革”对民众生活的影响,而非城市民众“提倡”革命理想。
8.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难度中等。根据材料“我是牛鬼蛇神”“人民对我专政”“把我砸烂,砸碎”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化大革命”时期,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法制遭到严重破坏,许多知识分子、民主人士和干部遭到批斗,生命安全得不到保障。结合上述分析可知,这首歌应流行于“文化大革命”时期,故选D项。
9.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文化大革命”的影响。结合所学可知,1966~1976年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第二时期的整理出现曲折应与“文化大革命”的“左”倾错误冲击文化领域有关,C项符合题意。材料与“走资派”无关,排除A项。“文化大革命”期间基层民主受到破坏,B项不符合1960~1969年的史实,排除。1954年制定了新中国第一部宪法,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文革”冲击了社会的各个方面,但我国在科技、外交等方面仍取得了重大成就,这些就是抵制“左”倾错误的体现,故选A项。“文革”冲击了社会的方方面面,各个方面都体现了政治色彩,排除B项。科技、外交领域也受到“文革”的冲击,只是在冲击之下仍然取得了巨大成就,排除C项。要一分为二地区别看待“文革”十年的历史进程,而对于“文革”的错误本身,给国家和民族带来了严重的灾难,应该彻底否定,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从题干“1955—1956年拍摄的动画片”“融入了中国传统戏曲、诗画等元素”等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艺术创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体现出探索民族化道路的价值取向,故A项正确。两部影片在世界影坛上独树一帜,体现的是其世界影响,并不能说明新中国艺术创作以进入世界市场为主要目标,故B项错误;《神笔》《骄傲的将军》都是利用电影这一外来艺术形式进行艺术创作的,故C项错误;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故D项错误。
12.答案:C
解析:据材料“优先发展重工业”“以钢为纲”“建立地方独立的工业体系”“注重石油工业的发展”可知,新中国成立以后到1978年改革开放前三个阶段的主要产业政策都与发展工业有关。由此可以推知,1949—1978年间我国持续推进工业化建设,故C项正确。材料中各阶段的主要产业政策只提及工业发展,并未提及农业,排除A项;三线建设与发展西部经济、国防有关,但不符合设问中“1949—1978年间我国产业政策”的时间及主旨限定,排除B项;材料中只涉及工业,并未提及其他产业,与优化产业结构无关,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召开知识分子问题会议,统一管理全国科学技术工作,成立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和国家科学技术委员会,科研机构和研究人员迅速增多,这些都体现了我国在建设适合基本国情的科研体制,故选A项。“实现了赶超世界的科研目标”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一五”计划在1957年已经完成,且表格内容与“一五”计划的完成无直接关联,排除C项;材料主要涉及科研体制建设,未涉及经济文化状况的改变,排除D项。
14.答案:(1)特点:坚持和突出了党中央的领导;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把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具有持续性。
(2)影响:恢复、发展了社会经济;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一定程度上优化了国民经济结构;深化了中共对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为以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基础。
解析:第(1)问,根据“党中央确定了”“在毛泽东……指示下”等得出坚持和突出了党中央的领导;根据“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取代政府机关直接进行经营管理”等得出行政手段与经济手段相结合;根据“改基本核算单位由人民公社为生产队”“组建了一批国有大集团”等得出把经济发展与经济改革相结合;从材料整体可以看出中央的经济措施具有持续性。第(2)问,从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为之后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基础等方面作答。
15.答案:(1)原因: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苏联等国的援助;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
(2)理由: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历史载体;是新中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中苏关系提供重要素材;是展现河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国企改革成果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
解析:华北制药厂与工业遗产保护。第(1)问,解题思路如下表所示。
材料有效信息及所学知识 原因
华北制药厂是当时国家的重点建设项目 新中国成立,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一五”计划期间,全国医药工业的四个项目中,华北制药厂就占了三项及所学 国民经济的恢复,“一五”计划的实施
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华北制药厂 苏联等国的援助
经过科研技术攻关,在1958年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及所学 人民群众的建设热情,科研人员的努力攻关
第(2)问,根据材料华北制药厂被称为新中国制药工业的摇篮→是新中国成立后石家庄工业化和城市化成果的历史载体;华北制药厂经过科研技术攻关,成功选育出中国第一株青霉素新菌种及所学→是新中国制药工业发展历程的重要见证;从苏联引进的抗生素厂、淀粉厂和从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引进的药用玻璃厂→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新中国外交事业的发展历程,为研究中苏关系提供重要素材;华北制药厂逐步转型为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被列为河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是展现河北地区改革开放历程与国企改革成果的重要工业文化遗产。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