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
1.1945年8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延安枣园召开了扩大会议。在会上,毛泽东把联合政府称为“独裁加若干民主”的形式,并说:“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走这个弯路将使我们党在各方面达到更成熟,中国人民更觉悟,然后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这反映了中共( )
A.基本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 B.首倡建立联合政府主张
C.为践行和平民主做出妥协 D.积极支持国共合作抗日
2.1946年,马歇尔调处国共冲突,之后国共在政治协商会议上达成改组国民政府、结束训政等诸多协议,军事方面也拟定整编方案。但随后,国民党右派修正立场,鉴于此共产党在部分事务上也有所保留。这一系列现象反映出( )
A.两党对国家未来规划趋同 B.国内复杂形势影响和谈落实
C.美国的介入导致和谈失败 D.和平建国的目标已完全破灭
3.1945年10月,毛泽东在国共重庆谈判期间撰文写道:“我们有决心、有办法实现和平,实现民主。只要我们同全体人民更好地团结起来了,中国的事情就好办了。”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中国共产党的任务是( )
A.积极构建和平民主的社会 B.号召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
C.致力于实现工作重心转移 D.发动群众建立革命根据地
4.下面是漫画家汪子美1946年11月创作的漫画《如此互惠》。该漫画折射出( )
A.国民政府成为美国侵华工具 B.官僚资本主义的迅速膨胀
C.美国与中国经济依存度增强 D.美元体系的霸权主义本质
5.下图是1947年春夏之际国民党军队和人民解放军的战场态势图。该战场态势( )
A.标志着全面内战突然爆发 B.为解放军战略反攻提供契机
C.摧毁了国民党的统治基础 D.实现了党的工作重心的转移
6.以下资料摘录自《榆林党史与方志》记录的毛泽东在某年的一段行程,该行程发生的历史背景是( )
3月18日,离开了延安3月25日,在高家崄村签发了青化砭战役战报7月1日,在小河旮旯沟召开纪念七一大会8月3日,在曹家庄村开会统一意见,中共中央和毛泽东都不过黄河9月3日,到达神泉堡村,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等重要文件
A.长征实现了红军的战略大转移 B.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
C.国民党发起对解放区重点进攻 D.小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
7.解放战争时期,中央军委5的一份电报中指出:“敌军密集不好打……让敌占领莱芜、沂水、莒县,陷于极端困境,然后歼击,并不为迟。”这是为了( )
A.消灭国民党的主力 B.粉碎国民党军队重点进攻
C.揭开战略进攻的序幕 D.奠定解放长江以南的基础
8.1946年7月,朱自清在《动乱时代》中写道,“胜利到来的当时,我们喘一口气,情不自禁地在心头描画着三五年后可能实现的一个小康时代。…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这个变化太快了,幻灭得太快了”。这表达了作者对( )
A.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 B.美好小康生活的向往
C.和平民主的美好憧憬 D.国共合作抗战的期盼
9.1948年,南京国民政府被迫进行币制改革,先发行金圆券,但是,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元、外币,甚至是清朝铜币都能自由流通。这最可能说明( )
A.抗战胜利后国家经济恢复 B.国民党军事失败导致金融崩溃
C.官僚资本用金融手段搜刮民财 D.通货膨胀严重破坏了国家金融秩序
10.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全史》统计,在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部队起义、投诚以及改编的部队总数近178万人,约占国民党作战军队总数的22%,被人民解放军俘虏的国民党军队总数为458万人。这说明( )
A.中国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了胜利 B.国共之间力量对比得到根本扭转
C.中国革命统一战线不断发展壮大 D.正确斗争策略加速战争胜利进程
11.1948年11月,中共冀中区党委指出,由于此前区党委“没有认识到城市工作的重要”,今后城市工作总的方针“就是贯彻政策,发展经济,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认真地解决贫苦市民生活(问题)……从多方面建设我们的城市”。这一方针旨在( )
A.激发人民支援前线的热情 B.适应解放区建设的新形势
C.提高干部管理城市的水平 D.推动城乡经济结构的转变
12.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现在准备随军南下的五万三千个干部,对于不久将要被我们占领的极其广大的新地区来说,是很不够用的,我们必须准备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这样…广大地区的工作就可以展开了。”这段讲话( )
A.体现了党管干部的原则 B.见证了新生政权的建立
C.预示了民主革命的胜利 D.推动了战略决战的到来
13.1949年1月,中共中央的一次会议指出:“全党大多数干部,在过去几年,特别是一九四八年,有系统地学会了在农村工作中,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的各项具体的政策和策略……这是一个最伟大和最根本的胜利。”这( )
A.提供了社会主义改造的理论依据 B.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
C.丰富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 D.指明了新生政权建设的根本方向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31年11月,中央执行委员会颁布《中华苏维埃共和国暂行财政条例》,要求税收由国家财政部门征收,地方政府不许自行其是。1932年,邓子恢出任中央财政部部长,他把统一财政当作“当头的重要工作”,指出:“只有把一切财政开支统一起来,……由中央作有计划的支配,才能把不必要的用款通通节省下去,拿去供给红军。”9月,财政部颁布训令:“各级政府必须按照中央颁布之财政条例,坚决执行。”他还要求各级财政部“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之建立与发展”,到1933年9月,据江西,福建两省17个县的统计,各种合作社共有1423个。
——摘编自苏俊才《中央苏区财经建设的若干问题》
材料二:
1947年1月,党中央采纳了晋察冀中央局的建议,决定召开华北各解放区财政经济会议,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3月,会议正式开始。最后通过了《华北解放区财政经济工作会议综合报告》。报告强调:“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4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负责统筹管理华北各个解放区财政经济。1948年4月,华北各解放区金融贸易会议在石家庄召开,进一步制定统一的政策和行动计划。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1948年5月党中央决定取消华北财政经济办事处,成立中央财政经济部。
——摘编自薛暮桥《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的财经工作》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概括指出中央苏区和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的异同。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解放战争时期华北解放区财经工作调整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多次使用了“现代性工业”“现代化”等概念,提出逐步并积极地引导个体经济“向着现代化和集体化的方向发展”,使“农业和手工业逐步地向着现代化发展”。他还指出,在革命胜利以后,迅速地恢复和发展生产,对付国外的帝国主义,使中国稳步地由农业国转变为工业国,把中国建设成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农业、现代工业、现代国防和现代科学技术的社会主义强国”的“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在此基础上,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此后,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先后提出“新三步走”发展战略,推进我国现代化总体布局由“三位一体”向“四位一体”再向“五位一体”转变等重大战略思想,丰富和拓展了中国现代化的科学内涵。中共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创立,“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根本遵循”。
——摘编自韩振峰《我们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历程及历史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式现代化探索历程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探索的历史经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对于这种形式的联合政府,我们还是要参加进去,进去是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可知,毛泽东认为,为了建立新民主主义的中国,中共要参加联合政府,给蒋介石“洗脸”,而不是“砍头”,这说明中共为践行和平民主做出妥协,故选C项;1949年新中国成立,标志着新民主主义革命基本完成,排除A项;1944年9月,中共参政员林伯渠在第三届国民参政会上,代表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建立联合政府的主张,排除B项;1945年8月15日,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可知,国民党右派势力妄图维持其独裁统治,所以修正立场,试图破坏和谈成果;共产党从人民利益出发,对国民党保持警惕,在部分事务上有所保留。当时国内政治形势极为复杂,各方利益交织,国内外各种因素相互影响。由此可知,国内复杂形势影响和谈落实,B项正确。两党对国家未来规划有着本质区别,国民党想维持独裁统治,继续一党专政,共产党希望建立民主联合政府,实现人民当家作主,A项错误。和谈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国民党坚持独裁内战的方针,美国的介入只是外部因素,不是和谈失败的根本原因,C项错误。虽然国民党右派修正立场,但共产党一直致力于推动和平建国,在之后还进行了一系列争取和平的努力,D项错误。
3.答案:A
解析:抗战胜利后,和平建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中国共产党以和平、民主、团结为号召,主张成立联合政府,力争建成一个新民主主义的国家,为此,毛泽东一行赴重庆与国民党谈判,共商和平建国大计,A项正确;1945年10月,正值国共两党和平谈判时期,中国共产党并未号召人民推翻国民党统治,排除B项;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致力于实现工作重心转移,排除C项;材料与建立革命根据地无关,排除D项。
4.答案:A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据材料可知,解放战争时期,国民政府与美国签订不平等条约,美国借此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收割中国的财富为其所用,这从本质上体现了国民政府成为美国侵华工具,A项正确;材料描述的是对国民政府的讽刺以及对美国的揭露,而非官僚资本的膨胀,排除B项;材料描述的是对中国的经济侵略,而非依存度,排除C项;材料描述的是对国民政府的讽刺,而非美元霸权,排除D项。故选A项。
5.答案:B
解析:根据图示信息可知,1947年春夏之际,国民党发动重点进攻,中共先后取得孟良崮和沙家店等战役的胜利,重点进攻后解放军取得更大优势,迫使国军改用重点防御,为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提供契机,B项正确。
6.答案:C
解析:据材料“青化砭战役”“《中国土地法大纲》”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青化砭战役和发表《中国土地法大纲》都发生在1947年,此时国民党对解放区发起重点进攻,故选C项;长征发生于1934—1936年,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A项;敌后战场成为全国抗战主战场是在抗日战争时期,排除B项;1949年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后,党的工作重心由乡村转到城市,排除D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国民党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选择B:分析题干材料“解放战争时期”“山东战区”等信息并结合所学可知,人民解放军这一行动的目的是粉碎国民党军队对山东解放区的重点进攻。排除A、C、D:A、D两项分别是三大战役的结果和意义,C项指的是人民解放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8.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全面内战的爆发。选择A:材料里的“胜利到来的当时”指的是抗日战争的胜利,“但是胜利的欢呼闪电似的过去了,接着是一阵阵闷雷响着”意味着人民期盼的和平没有到来,全面内战却开始了,表达了作者对中国前途命运的担忧。排除B:材料中作者最终表达的是担忧的情绪,B项不符合材料。排除C:材料体现的是和平民主的美好憧憬易错点:对美好小康生活的向往是省略号前面引用内容反映的,但材料落脚点是后半段,体现对中国命运的担忧破灭的情绪。排除D:国共合作抗战是1937—1945年,时间不符合。
9.答案:D
解析:材料“金圆券的发行量就像洪水决堤,迅速膨胀”和“当时市场上黄金、银元、外币,甚至是清朝铜币都能自由流通”表明金圆券的过量发行使得通货膨胀的局面出现,最终导致市面上币制混乱,故选D项;币制混乱不利于经济的发展,不能表明国家经济恢复,且战后国家经济初步恢复是在1952年,排除A项;是金圆券的发行过量导致的金融市场混乱而非战争失败导致,排除B项;金圆券的发行是国民政府的行为,不能简单定义为官僚资本,排除C项。
10.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解放战争时期,中共采取了军事进攻与政治引导相结合、分化瓦解敌方势力与区别对待敌方阵营相结合、必须接受和平条件与宽大处置相结合的政策,使大量的国民党军队最终站在了中共及人民一边,大大削弱了国民党反动派进行内战的军事实力和战斗力,客观上使战争走势利于人民解放军,故选D项。
11.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48年(中国)。据材料“贯彻政策,发展经济,加强城市建设与管理工作,认真地解决贫苦市民生活(问题)……从多方面建设我们的城市”和所学知识可知,1948年解放战争进入战略决战阶段,中共开始重视城市工作,以适应解放区不断扩大和城市接管的新形势,B项正确;据材料可知,方针主要强调城市建设和管理,而非直接动员人民支援前线,排除A项;据材料可知,方针虽涉及城市管理,但核心目标是整体城市建设而非单纯提高干部水平,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城乡经济结构转变”此时尚未成为核心任务,排除D项。故选B项。
12.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把二百一十万野战军全部地化为工作队”“广大地区的工作”及所学知识可知,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提出了革命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在各方面的基本政策,这预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故C项正确。题干信息与党管干部原则(加强党组织领导和把关作用,确保选人用人工作的正确方向)没有直接关联,排除A项;中共七届二中全会召开于1949年春,此时新中国还没有建立,排除B项;根据所学可知,战略决战开始于1948年,排除D项。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1949年1月……学会了在农村……在城市工作中和在军事工作中……”可知,此时处于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中国共产党积极筹划将来国家建设工作,为中共七届二中全会的召开做了准备,推动了党的工作重心向城市转移,故选B项。
14.答案:(1)同: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都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异:中央苏区财经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华北多数解放区强调发展生产是工作中心;华北解放区还重视发展私营经济。
(2)意义: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解放区政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建国后的财经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
解析:(1)异同:同:依据材料一“要求税收由国家财政部门征收,地方政府不许自行其是”“统一财政”,材料二“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源”可知,强调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依据材料一“必须尽量指导和帮助各种合作社组织……之建立与发展”,材料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可知,都重视发展集体经济。异:依据材料一中的时间和信息“拿去供给红军”可知,中央苏区财经工作主要服务于军事斗争;依据材料二“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可知,华北多数解放区强调发展生产是工作中心;华北解放区还重视发展私营经济。
(2)意义:依据材料二的时间和信息“要求统一各区步调,克服本位主义,合用各区一切财经条件和资”“要努力发展各种生产,奖励人民发家致富,在公营经济还不能大量发展并占有主要地位的时候,应该注意发展私营经济和合作社经济”“会议强调华北各解放区除有部分地区仍在进行战争外,一般应以发展生产为一切工作的中心”并结合所学从促进了解放区经济发展,巩固了解放区政权;推动了解放战争的胜利进程;为建国后的财经管理奠定了重要基础等角度分析。
15.答案:(1)具有目标性,有步骤地有序进行;政府重视;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
(2)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必须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必须坚持深化改革开放。
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中国共产党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探索。第(1)问,根据材料中“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同志多次使用了‘现代性工业’‘现代化’等概念”
“1964年12月,周恩来同志在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正式提出了……‘四个现代化’宏伟目标”“1979年3月,邓小平同志明确提出‘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概念”“以江泽民同志、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接续带领全体人民不断探索中国式现代化”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有目标性、有步骤地有序进行,政府重视,对现代化的理解不断深入。第(2)问,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深化改革开放等角度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