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526.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58:10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3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
1.1938年4月24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在新光大戏院举行,其中话剧《舞女泪》主要表达了舞女姐妹们的悲惨遭遇。她们通过游艺的方式来组织社会各界人士捐款,将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这一事件表明( )
A.妇女解放进入新阶段 B.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
C.话剧演出趋于商业化 D.沦陷区民众生活无望
2.下面是日本作家森村诚一对日本731部队在撤退之前毁灭罪证时的场景的描述(局部)。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那座利用特殊钢材和近50公分厚的水泥墙盖起来的特设监狱,十分牢固……部队人员拿着铁镐和铁锹走进特设监狱单人牢房的一刹那,都吓得呆立不动了……他们发现在单人牢房墙上闪耀着黑紫色的大字:“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中国共产党万岁!”。每个字约为20厘米见方。监狱里根本无法搞到笔墨,一看便知道那是用鲜血写成的。一个个黑紫色的字迹,像高压电流般地冲击着这些慌忙进行战败处理的731部队人员的大脑,使他们麻木了。
A.材料类型单一尚未形成有效证据链 B.印证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精神
C.文字记载的主观性限定了历史解读 D.史料记载无法还原历史真相
3.淞沪会战期间,蒋介石曾说“这一仗也是打给外国人看的,让外国人看到我们抗战的决心和能取胜的希望”;会战结束后,美、苏、英、法等国家由原来的观望态度,转变为对中国实际上的物资援助。这说明淞沪会战( )
A.有利于团结反法西斯力量 B.鼓舞全国人民抗战决心
C.粉碎日本的速决战计划 D.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4.据统计,1937年9月至1940年6月,有254家民营企业迁入四川大后方,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规定军需厂矿优于民营厂矿迁移,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国民政府上述措施旨在( )
A.适应民族战争需要 B.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
C.“围剿”农村革命根据地 D.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
5.下图为一定时期在华日军战死、病死和负伤的人数[数据源于日本学者井上清《昭和五十年》(1979年出版)]。据此可推断当时( )
A.日本全面侵华进程受阻 B.日军素质难以适应战争需要
C.中国抗日救亡运动高涨 D.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6.下图是1936年12月《上海漫画》刊登的一幅作品。据此可以推知,当时( )
A.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遭到破坏 B.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
C.片面抗战路线引发民众抗议 D.汪伪政权镇压抗日活动
7.晋察冀边区临时政府成立后,于1938年2月公布了调剂群众利益,改善人民生活的《减租减息条例》。3月,公布了《村镇公所组织法暨区长、村长、镇长、闾邻长选举法》,实行了普遍的民主选举,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这些举措旨在( )
A.完善苏维埃政权的治理 B.调动民众边区建设热情
C.加强民主政权法制建设 D.巩固扩大革命统一战线
8.观察下面抗战时期“陕甘宁边区政府组织机构关系”图,解读正确的有( )
①边区参议会、政府、法院并立制衡
②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
③边区政权建设适应了土地革命的需要
④边区政权建设是抗日民主制度的体现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9.全国抗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呼吁“真正实现新式代议制的民主共和国”,改国民大会为“全权的民意的机关”,赋予其制定宪法、选举与改组国民政府、决定政府各种基本政策等权力;休会期间,设立常驻机关,监督政府实施宪法与国民大会决议。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方案 B.公开反对国民政府的反动统治
C.秉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宗旨 D.坚决反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
10.1942年4月28日,美国总统罗斯福在“炉边谈话”中说道:“中国人民在这次战争中是首先站起来同侵略者战斗的;在将来,一个仍然不可战胜的中国将不仅在东亚,而且在全世界,起到维护和平和繁荣的适当作用。”下列项中,对上述材料理解正确的是( )
A.“这次战争”指日本挑起的太平洋战争
B.中国对维护世界和平产生了重要影响
C.“首先站起来”的战斗是指平型关大捷
D.美国始终以旁观者的身份评论该战争
11.下图为莫斯科保卫战后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的海报,对其理解正确的是( )
A.宣传工作动摇了日本的军心 B.苏德战场形势发生根本转变
C.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 D.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利益
12.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9周年,某班级开展主题活动“牢记历史,勿忘国耻”,其中一位同学的分享内容如右。这说明( )
最早号召和建立抗日武装
倡导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实施全面抗战路线和持久战略
开辟敌后战场和敌后抗日根据地
领导人民同仇敌忾,铸就抗战精神
A.中共的敌后战场始终作为抗战主战场 B.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
C.中共认为只要有强大的军队必然胜利 D.中共成功维护了国共两党的党内合作
13.在中共七大上,毛泽东强调“由减租减息转变到耕者有其田”,要派干部到城市去,“掌握大的铁路、工厂、银行”。他主张新的中央委员应该包罗各种人才,“将来还要搞大工业”。他提出要夺取北平、天津等中心城市,并表示“我们一定要在那里开八大”。毛泽东的主张( )
A.基于对解放战争进程的判断 B.说明中国革命性质发生变化
C.重在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 D.憧憬着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未来
1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 全国抗战以来,广大海外华侨同仇敌忾,掀起抗日救国运动高潮。各地侨胞纷纷组织起来,成立抗日团体,从各方面支持祖国的抗战事业。1938年在新加坡成立南洋各属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推举陈嘉庚为主席。
1937—1945年,海外华侨以各种形式捐款捐物,捐款共达13亿余元。捐献的医药品,单是奎宁丸种,价值即达250万元。冬衣募集,南侨总工会负担了50万件。从1939年2月至9月,先后有九批共3200余人回国参加滇缅、滇黔等交通线的抗战物资运输工作。马来西亚的华侨机器工人不过千人,而应慕回国服务者达200人以上。
抗战期间,海外华侨进行抗日宣传,各地华侨报刊均开辟抗战专栏,报道祖国人民英勇奋战的消息,动员华侨声援祖国抗战。经周恩来推荐,胡愈之到新加坡就任《南洋商报》编辑主任。
从1941年元旦起,胡愈之每天写一篇社论,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抗日战争的最新消息、国内发生的重要事件及时在《南洋商报》发布。
——摘编自章伯锋、庄建平主编《抗日战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方式。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华侨支援祖国抗战的意义。
15.[经济政策与国家命运]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全国抗战爆发后,皖南敌后区以经济战为主要斗争形式,成为一块坚固的抗日堡垒。面对经济困难,皖南行署推行“一亩地运动”,“凡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团体一切人员及各界民众,不论男女,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必须垦荒一亩”,还举行春耕、冬耕运动。1939年2月,皖南总动员委员会在屯溪组织平衡物价委员会,设立安徽省进出口货物检查处等防止走私的执行机关,查禁敌货,并严禁资敌。设立粮食联合稽查机构,严防私运粮食。安徽地方银行“‘坚持抗战守土’,积极扶植战时工业,办理易货,运销土产,到沦陷区抢购、储备物资,促进本省抗战物资和金融流通,稳定人心,维持抗战大局”。
——摘编自张绪《危机与应对:论皖南地区的经济抗战》
材料二: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除使国家掌握相当数量的物质和缓解财政困难外,就是竭力扩大官僚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势力,为此,国民党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旨在排斥、打击乃至吞并民族资本企业的政策。
——傅志明《抗战时期国民党政府统制经济刍议》
(1)根据材料一概括皖南敌后抗日根据地实行经济抗战的举措,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皖南敌后经济抗战的意义。
(2)比较材料一、二,指出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战时经济政策的主要目的有何不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造成其不同的根本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据题干可知,在该时期,社会各阶层都投入抗日战争中,表明全民族抗战已经形成,故选B项;题干述及的是上海舞女界通过募捐支持抗日,不是“妇女解放”运动,排除A项;据题干“所得款项送给难胞”“余下的捐给前方将士”可知,上海舞女界救济难民游艺大会不属于“商业化”演出,排除C项;题干述及的是上海舞女界的募捐活动,并不能扩大为沦陷区民众生活的“无望”,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在这段描述中,特别提到了被关押的中国人民在极端恶劣的条件下,用自己的鲜血在监狱的墙上写下了反抗和抗议的口号,如“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和“中国共产党万岁!”。这些口号体现了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中的抗争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意志,故选B项。
3.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材料反映了淞沪会战不仅仅是为了国内,也是为了让外国人看到抗战的决心和能取胜的希望,从而争取国际的援助,使得在淞沪会战后国际社会对中国抗战由观望到支援,这说明淞沪会战在国际上有利于团结反法西斯力量,故选A项。
4.答案:A
解析:据材料“有254家民营企业迁入四川大后方,政府所辖的9个兵工厂迁入重庆。……对民营工业也采取了鼓励、奖励、协助等优惠政策和措施”可知,全国抗战爆发后,国民政府组织军需厂矿、民营企业等内迁,这减少了战争对我国工业的破坏,有利于维持军需用品的供应,适应了抗日战争的需要,A项正确。民营企业内迁是战争形势所迫,并非为了摆脱经济危机的影响,排除B项;这一时期,国共已经实现第二次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排除C项;这一时期,中日民族矛盾成为主要矛盾,国民政府的主要任务是维护政权的存在和安全,并非维护国民党独裁统治,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示意图可知,1931—1935年日军伤亡人数不断上升,这与这一时期抗日救亡运动高涨,对日军的打击力度加大有关,故选C项。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开始全面侵华,排除A项;仅根据日军伤亡人数上升,不能得出日军素质难以适应战争需要的结论,排除B项;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促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D项。
6.答案:B
解析: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36年12月(中国)。“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出自金昌绪的《春怨》,大意为:我敲打树枝,赶走树上的黄莺,不让它在树上乱叫。漫画中树上的“人民阵线”寓意民众民族意识空前高涨,抗日救亡运动高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中日民族矛盾已经成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运动高涨,12月12日西安事变,蒋介石接受停止内战、联共抗日的主张,从而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奠定了基础,B项正确;1937年9月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A项;片面抗战路线指只依靠军队和政府进行抗战,不发动群众,材料不能体现片面抗战路线,且1937年七七事变后,蒋介石才表示准备抗战,排除C项;汪伪政权于1940年在日本的扶持下成立于南京,与本题时空不一致,排除D项。故选B项。
7.答案:B
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根据材料“改善人民生活的《减租减息条例》”“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可知,全国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边区实行减租减息,减轻人民负担,且推行民主选举,保障群众民主权利,这有助于推动民众参与边区建设,调动民众参与边区建设的热情,B项正确;边区政府属于抗日根据地的政权建设,并非完善苏维埃政权治理,排除A项;材料信息并不涉及法制建设,且材料涉及经济方面的内容,排除C项;革命统一战线出现于第一次国民大革命时期,并非全国抗战时期,排除D项。故选B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乡参议会和乡政府,县参议会和县政府,边区参议会和边区政府以及箭头指示方向可知,边区政府委员由边区参议会选举产生,②正确;上级参议会由下级参议会选举产生,政府由参议会选举产生,这都体现了边区政权的民主性,④正确;参议会选举产生政府,政府对议会负责,并非制衡的关系,①错误;根据“边区政府”并结合所学可知,当时处于抗战时期而非土地革命时期,排除③,综上,D正确,排除A、B、C项故选:D。
9.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抗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政体、国民大会的组织运作等进行了一些设想,表明中国共产党积极探索国家治理的新方案,A项正确。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一直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没有公开反对国民政府,排除B项;材料表明中国共产党的探索侧重于政体形式和国民大会的职能,未直接讨论人民当家作主问题,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对西方资产阶级代议制的态度,排除D项。
10.答案:B
解析:抗日战争的影响。
这次战争指的是中国的抗日战争,故A项排除;“首先站起来”的战斗发生在1931年,而平型关大捷是在1937年,故C项排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美国参加世界反法西斯战争,1942年,美国已不是旁观者,故D项排除。
11.答案: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反法西斯战争。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42年,莫斯科保卫战以苏联红军的胜利而告终。中国抗日根据地印制的海报表明法西斯必然走向灭亡,反法西斯符合各国民众的利益,故D项正确;材料无法体现日本的军心动摇,故A项错误;斯大林格勒战役是苏德战场的转折点,根本改变了苏德战场形势,故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中苏两国结成友好同盟关系,故C项错误。
12.答案:B
解析:题干中的信息都属于中国共产党在抗日战争中的表现,由此可以看出中国共产党最早号召和建立抗日武装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倡导和践行全面抗战路线与持久抗战的战略,凝聚了全民族力量去抗日,说明中共在抗战中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故选B项。
13.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中共七大。从材料可知,中共七大上毛泽东主张调整土地政策,派干部到城市去开展工作,选举产生新的有才能的中央委员,夺取中心城市等,反映了其对抗战胜利后新民主主义国家未来的憧憬,故选D项。中共七大召开于1945年,当时解放战争尚未开始,排除A项;材料中毛泽东的主张并未触及中国革命的性质问题,排除B项;中共七大召开之时抗战即将取得胜利,毛泽东的主张主要是憧憬未来,而非强调抗战必胜的坚定信念,排除C项。
14.答案:(1)方式:组建抗日团体;进行经济援助,筹措物资捐赠;直接参加抗战工作(或回国报效国家,增加人力);开辟报刊专栏;多方式地进行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
(2)意义:增强民族凝聚力;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维护和巩固抗战大局;为抗战提供物质基础;促进国际合作(或促进国际反日、反法西斯联合战线形成);推动抗战胜利的到来;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
解析:东方主战场。(1)“方式”,根据材料中“成立抗日团体”可得出成立抗日团体;根据材料“捐款捐物,捐款共达13亿余元”可得出在经济上筹措物资捐赠;根据材料“3200余人回国参加滇缅……达200人以上”可得出直接参加抗战工作;根据材料“进行抗日宣传,各地华侨报刊均开辟抗战专栏”“把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及时在《南洋商报》发布”可得出开辟报刊专栏,进行多种方式的抗日宣传和动员工作。
(2)“意义”,根据材料中“华侨以各种形式捐款捐物”可得出为抗战胜利提供物资;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出增强民族凝聚力、促进国际合作、提高中国国际地位等内容。
15.答案:(1)举措: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应;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扩大银行业务,稳定金融秩序。
意义: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经济困难;有利于粉碎敌人的经济进攻,振奋军民抗战信心;为皖南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2)不同目的: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国民党是为了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富,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
根本原因:由政党的性质(阶级立场、代表的利益)决定,中国共产党是代表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利益的无产阶级政党,国民党是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利益的政党。
解析:考查点: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抗战。
(1)提取材料一信息概括即可:
材料一信息 答案要点
“举措” “意义”
“推行‘一亩地运动’”“凡党政军机关、学校、工厂、团体一切人员及各界民众,不论男女,年龄在十八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必须垦荒一亩”“还举行春耕、冬耕运动” 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粮食供应 有利于增加耕地面积,提高粮食产量,缓解经济困难
“组织平衡物价委员会……设粮食联合稽查机构,严防私运粮食” 平抑物价,稳定市场秩序 有利于粉碎敌人的经济进攻,振奋军民抗战信心;为皖南地区乃至东南战场持久抗战奠定了经济基础,为全国抗战的最终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
“地方银行‘坚持抗战守土’,积极扶植战时工业,办理易货,运销土产,到沦陷区抢购、储备物资,促进本省抗战物资和金融流通,稳定人心,维持抗战大局” 扩大银行业务,稳定金融秩序
(2)第一小问,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战时经济政策主要目的的不同点,提取材料信息概括即可:
材料信息 答案要点
材料一“皖南敌后区以经济战为主要斗争形式,成为一块坚固的抗日堡垒……维持抗战大局” 中国共产党是为了满足抗战的需要,维护人民的利益
材料二“国民政府经济政策的基本着眼点,除使国家掌握相当数量的物质和缓解财政困难外,就是竭力扩大官僚垄断资本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中的势力” 国民党是为了垄断国家经济命脉,掠夺人民财富,满足统治阶级的利益
第二小问,结合所学国共两党的阶级属性分析根本原因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