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173.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0:59:53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20课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的诞生
1.据统计,1919年传播新思想的青年学生刊物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仅五四运动后的半年内,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全国各主要省会城市。这反映出,当时中国( )
A.马克思主义已中国化 B.大城市新思潮涌动
C.救亡图存出现新变化 D.工农革命运动兴起
2.1915年在袁世凯召开的外交政策咨询会议上,驻墨西哥公使顾维钧首次大胆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与建议,即应将有关“二十一条”的条约内容以及日本强迫中国接受等情形透露给英美国家。据此可知( )
A.北洋政府的亲美色彩浓厚 B.中国已经卷入了世界大战
C.新文化运动提高民族觉悟 D.这是基于现实的外交考量
3.1914~1916年中国工人联合罢工事件表
时间 事件
1914 上海招商局、太古、怡和3个轮船公司的中国海员为要求增加工资,举行总同盟罢工
1915 苏州丝织业工人为争取合法权益,举行全行业同盟罢工
1916 北京等地为支援天津法租界工人大罢工而举行罢工
由此可知,该时期工人运动( )
A.深受马克思主义影响 B.为革命转型积蓄力量
C.存在全国性统一领导 D.彰显了民族主义色彩
4.1919年4月底,虽经中国代表的据理力争,巴黎和会上西方列强仍然决定将德国在山东的权益转让给日本。列强的这一行径,引发了国人“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从形成原因上,对“积压已久”理解全面的是( )
A.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 B.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
C.近代历史发展的结果 D.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
5.1919年6月5日之前,上海租界报纸时常表示对学生运动的同情;但6月5日之后,便开始警告公众不要在租界发放传单,禁止上街游行,《北华捷报》更是将学生运动称之为“骚乱”。这一转变( )
A.推动帝国主义侵华阵营瓦解 B.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运动方向的引导
C.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增强 D.表明了列强对于社会剧变的强烈排斥
6.《新青年》翻译外国著作有两个高峰:第一个高峰是在第四卷(1918年),翻译作品中文学类达89%左右。第二个高峰是在第八卷(1920年),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这一变化主要是因为( )
A.文学革命的深入开展 B.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C.中国革命性质的变化 D.民族资本主义快速发展
7.1919年8月,毛泽东在《民众的大联合》一文中写道:“旌旗南向,过黄河而到长江、黄浦汉皋,屡演活剧,洞庭闽水,更起高潮。天地为之昭苏,奸邪为之辟易。咳!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与此直接相关的重大事件是( )
A.新文化运动开展 B.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C.巴黎和会的召开 D.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8.1922年,中国共产党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审察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我们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的意义,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这一认识( )
A.推动党的工作重心转移 B.有利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讨论
C.导致工人运动陷入低潮 D.引起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
9.1926年7月,中国共产党就职工运动作出了决议,强调“中国工人阶级目前的主要职责是领导全民族的解放斗争,工会与其他阶级民众团体建立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行动的联合战线,就是实现这一职任的唯一策略”。该策略( )
A.有利于中苏友好合作 B.贯彻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C.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D.促进苏维埃政权的巩固
10.1922年,中共二大将无产阶级置于“帮助”“援助”“扶助”的地位。1925年,中共四大指出:“无产阶级的政党应该指导无产阶级参加民族运动,不是附属资产阶级而参加,乃以自己阶级独立的地位与目的参加,并且取得领导的地位,才能够得到胜利。”这表明中国共产党( )
A.完善工农武装割据革命理论 B.忽视了国内民族资产阶级力量
C.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 D.对中国的革命性质尚认识不清
11.1927年1月,一位国民党领导人说,“国民党的政治影响主要局限在城市中上层,而乡村地区由于共产党的深入工作,其影响力正逐步扩大。如果不及时调整策略,国民党可能会在广大农村失去支持。”由此可知,当时( )
A.农村革命根据地在不断发展壮大 B.国民党开始注重农民运动
C.国民党的政策受到城市居民欢迎 D.国共合作存在分裂的隐患
12.陈毅在纪念文章中肯定了列宁建立反帝“联合战线”和领导世界革命的意义,指出列宁逝世一年来中国革命运动继续蓬勃发展,尤其是工农阶级表现出“领导国民革命的力量,使一般敌人惊吓恐惧”。此时的“工农阶级”( )
A.积极声援五四爱国运动 B.致力于巩固革命统一战线
C.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 D.推翻了北洋军阀反动统治
13.1926年9月,中共湖南区委发布《为援助粤港罢工工友告民众书》,号召全省人民对英经济绝交,反对英帝国主义帮助吴佩孚、孙传芳进攻革命军,反对英国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取消中英间一切不平等条约。该事件可用于说明( )
A.列强侵略的隐蔽性 B.国民革命的群众性
C.资产阶级的两面性 D.军阀混战的破坏性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18年,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在演讲中喊出了“劳工神圣”的口号,“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五四知识分子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阶级争斗”等概念,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以具体事例、详实数据呈现劳工的生存状况,并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摘编自熊秋良《“寻找无产者”:五四知识分子的一项社会调查》
材料二:钱杏邮调查南京胶皮车夫的状况后认为,车夫“每天就做那非人生活至‘力竭声嘶’也不能供养一家……只给那吃人不出血的资本家弄资产”。包惠僧调查武汉工人状况后提出,要使工人不受资本家的支配,第一,“非先有阶级的觉悟不可,要如何使你们发生阶级的觉悟 那么惟有‘劳工教育’四字”;第二,“要打破资本主义,就要阶级斗争,劳工必须有强固的团结”。
——据《劳动界》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五四知识分子开展劳工调查的意义。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中共一大纲领规定: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不断学习,深入剖析。中共二大认为:我们认定民主的革命固然是资产阶级利益,而于无产阶级也是有利益的;因此中国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革新党派,组成民主的联合战线。这里的“联合战线”就是要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就是通过召开联席会议的形式,讨论问题、协同动作。而且“联合战线”不仅是同国民党的合作,还包括与其他进步的党派和团体的合作。但此时孙中山并不接受党外合作的主张。
1922年8月,中共中央西湖会议之后再议国共合作,于是在中共中央范围内初步接受党内合作的主张。1923年6月,中国共产党在广州召开了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决定中国共产党党员以个人身份加入国民党,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
——摘编自吴敏娜《统一战线源始略论——中共三大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共二大决议产生的历史依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共产党早期工作的变化并简析变化的意义。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五四运动后,宣传马克思主义的进步报刊达200多种,遍布各主要省会城市,这表明当时马克思主义的传播较为广泛,中国人的救国方式发生变化,由向西方学习转向向俄学习,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可知,1915年,日本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企图独霸中国,而中国是弱国,只能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争取英美的支持以对付日本,故选D项;据材料“透露给英美国家”,不单单是美国,且顾维钧不能代表整个北洋政府态度,排除A项;中国参加一战的时间为1917年,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B项;1915年新文化运动刚开始,并不能很快地提高民族觉悟,排除D项。
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辛亥革命后,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有了进一步发展,工人阶级在斗争中开始出现相互支援和联合的趋势,为中国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转型积蓄了力量,故选B项。
4.答案:C
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近代中国长期存在着封建统治者同人民大众、中华民族同外国侵略者的矛盾,这些矛盾成为影响近代中国社会的突出问题。在本国封建势力和外国帝国主义势力长期压制下,这些矛盾终于因巴黎和会对中国的不公正待遇而爆发。巴黎和会上列强的行径,既是其殖民侵略和压迫中国的缩影,也是自鸦片战争以来政府无能、国势不盛的反映,这说明“积压已久”是近代历史发展的综合因素作用的结果,故选C项。“五四爱国运动的激发”是“积压已久的不满与愤怒”的结果而不是原因,排除A项;“群众爱国意识的觉醒”与材料设问虽有一定关联,但不能全面反映出“积压已久”的历史内涵,排除B项;“列强压迫中国的反弹”可以解释国人的“不满与愤怒”和“积压已久”的一个方面的原因,但不是对原因的全面解释,排除D项。
5.答案:C
解析:据所学可知,在1919年6月5日之前,五四运动的中心在北京,主要斗争形式是学生罢课,到6月5日之后,五四运动的中心转移到了上海,其主要斗争形式出现了工人罢工、商人罢市,体现在题干中就是上海租界报纸对该事件的态度由“同情”转变为“禁止”,据此可知,这一转变折射出五四运动影响力的不断增强,故选C项。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其中文学类只有23%,而政治类和社会类则占了73%左右”可知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并且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提高了知识分子对社会政治变革研究的积极性,故选B项;“其中文学类只有23%”说明当时人们对社会政治变革的研究比文学革命更加积极,排除A项;近代中国的革命性质始终是民主革命,排除C项;一战结束后,西方列强卷土重来,加速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再次萧条,排除D项。
7.答案:D
解析:据材料“1919年8月”“我们知道了!我们觉醒了”可知毛泽东强调的是五四运动的风潮逐渐影响到了南方地区,促进了进步知识分子的觉醒,故选D项;新文化运动经历了从上海到北京的迁移过程,与材料中“过黄河而到长江”的说法不符,排除A项;俄国十月革命扩大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影响,但这属于间接影响,而且1917年十月革命在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排除B项;巴黎和会在1919年1月召开,时间与材料不符,排除C项。
8.答案:B
解析:根据材料“审察今日中国的政治经济状况,我们无产阶级和贫苦的农民都应该援助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不是无产阶级降服资产阶级的意义,这是不使封建制度延长生命和养成无产阶级真实力量的必要步骤”和所学可知,中共二大提出民主革命纲领,将斗争目标转为反帝反封建,这需要团结一切革命力量。因此,这一认识有利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讨论,B项正确。此时党的工作重心没有转移,排除A项;此时工人运动还未陷入低潮,排除C项;这一认识有利于国共合作问题的讨论,并没有引起帝国主义国家武装干涉,排除D项。
9.答案:B
解析:B项正确:
A项 中苏友好合作一般指新中国成立初期的中苏关系,且材料内容为国内联合战线的建立,与苏联无关
C项 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第一次国共合作正式形成
D项 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成立
10.答案:C
解析:从中共二大到中共四大,中共逐渐明确了在民族运动中的地位,主张独立地位、领导地位,这表明中共在总结经验教训中不断发展,故C项正确;A项是十年内战时期,排除;材料没有涉及民族资产阶级在革命中的作用,排除B项;中共二大已对中国的革命性质有了明确认识,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1927年正处于国民大革命时期,国共两党合作打击北洋军阀统治。材料中所列的言论反映了国共两党在国民大革命中的策略有别,而作为国民党领导人,这一言论的出发点是维护国民党的政治影响,试图和共产党争夺在农村地区的控制权。这一言论代表了很大一部分国民党人的态度由此可知,国共合作存在分裂的隐患,D项正确;农村革命根据地是土地革命时期出现的,排除A项B项错在“开始”,通过材料无法判断这一时期是否是国民党注重农民运动的起点,排除B项;材料没有提到城市居民对于国民党政策的态度,排除项。故选D项。
12.答案:B
解析:B项正确:
A项 时间错位 列宁逝世于1924年,而五四运动发生在1919年
C项 时间错位 “坚持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发生于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
D项 时间错位 1926—1927年的北伐战争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13.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1926年9月,为援助粤港工人罢工,中共湖南军委号召全省人民反对军阀和列强的侵略活动,这体现出国民革命的群众性,故选B项。“反对英国船只在中国内河自由航行”体现了英国侵略的直接性,而非隐蔽性,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资产阶级,排除C项;革命军不是军阀军队,而是国共两党合作建立的新式军队,“吴佩孚、孙传芳进攻革命军”不属于军阀混战,排除D项。
14.答案:(1)“劳工神圣”思潮兴起;马克思主义传播;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以新视角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劳工状况;有助于探索解决中国劳工问题的途径;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解析:(1)根据材料一关键信息概括即可:
材料一信息 答案要点
“‘劳工神圣’思潮很快在中国兴起” “劳工神圣”思潮兴起
“五四知识分子……尝试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进行解释” 马克思主义传播
五四运动爆发
“五四运动中的‘六三’大罢工及随之不断发动的罢工运动被视为‘劳动运动的曙光’” 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即可:
材料信息及所学知识 答案要点
材料一“将初步接受的‘资本家’……运用到对劳工界的社会调查中” 以新视角进行调研,深入了解劳工状况
材料二“非先有阶级的觉悟不可”“就要阶级斗争,劳工必须有强固的团结” 有助于探索解决中国劳工问题的途径
所学知识:五四运动的意义 有助于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15.答案:(1)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战后帝国主义加紧了侵略中国的步伐;帝国主义与封建军阀势力强大;工人运动失败的教训;国共两党分别是独立政党;苏俄及共产国际的影响。
(2)变化:从最高纲领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从排斥党派合作到重视党派合作;从党外合作到党内合作;中心工作从领导工人运动到进行国民大革命;会议地点从上海到广州。
意义:从中共一大到中共三大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不断成熟,体现了党对革命的性质、动力、对象、策略等有了更明确的认识;党的决议变化体现出党在理论上不断创新;党派合作方式的变化表明党较好地处理了党派关系,为以后的统战工作提供借鉴;会议地点从上海到广州,推动了工人运动和国民革命的发展促进了革命高潮的到来。
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共产党的早期工作。
第(1)问,根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黄色的知识分子(有资本主义倾向的知识分子)及与其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应永远站在完全独立的立场,只维护无产阶级的利益”“随后,由于客观环境的推动及革命形势的促使”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从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国际环境、国内军阀割据的局面、工人运动的发展及党派斗争等角度分析。
第(2)问第一小问,根据材料中中共一大和中共二大纲领的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革命纲领的制定情况来看,从最高纲领转变到民主革命纲领的制定;根据材料中“中国共产党彻底断绝与……类似的其他党派的任何联系”“中国共产党应该出来联合全国各新党派”“建立对等的‘党外合作’”“实现中国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党内合作”可知,从对待党派合作的态度和党派合作方式来看,中国共产党从排斥党派合作转变到重视党派合作,从党外合作转变到党内合作;根据材料中中共一大和中共三大决议的内容,从中国共产党的工作中心来看,党的中心工作从领导工人运动转变到进行国民大革命;根据材料中中共三大的召开地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共一大至中共三大的会议地点从上海转移到广州。第二小问,根据第一小问的分析并结合所学知识,从体现中国共产党不断成熟、党对革命的认识、党的决议的变化、党派关系的处理以及对革命发展的推动等角度分析即可。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