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91.4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03:34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5课两次鸦片战争
1.1847年,英国对华贸易商A.马塞松在回答中国贸易特别委员会质询时坦承: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这一对话反映了当时( )
A.鸦片走私已取代棉制品贸易 B.中国处于贸易逆差大量白银流出
C.英国以鸦片贸易打开中国市场 D.中国禁烟运动严重损害英国利益
2.1836年,某外文刊物发表旅华英人《与中国缔约的迫切需要》的文章,认为贸易增长起来,势必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却受到了阻碍,提出“要和中国签订一个条约,这个条约必须是在刺刀尖下依照我们的命令缔结,又必须在大炮的瞄准下发生效力”。据此,该文意图( )
A.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 B.维护英国垄断资产阶级的利益
C.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 D.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
3.英国海军军官宾汉在谈到鸦片战争时说:“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这一观点( )
A.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 B.反映了发动战争的真实目的
C.体现了政治立场改变战争属性 D.表明了中国战败的不可避免
4.1877年至1883年,在上海资本市场上以官督商办名义募集商股的中小矿业公司至少有16家。上海《字林沪报》在报道1882年上海的资本市场时说,凡开矿公司如荆门、徐州等处,“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上述现象说明( )
A.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 B.民族资本主义得到了较快发展
C.新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 D.股份制公司获得社会广泛支持
5.1842年,清廷拟照英军兵船式样造新船,“并以船炮图说,饬江苏、福建、浙江三省督抚详勘”。浙江巡抚认为现有旧船“虽不能争胜于外洋,尚可牵制于内港”,“与其务高大之名”,不若造“适用之船”,其他督抚亦有相似意见。道光皇帝遂决定“暂缓办理”。这反映出( )
A.因循守旧思想阻碍革新 B.中央与地方矛盾尖锐
C.中体西用思想影响广泛 D.清政府行政效率低下
6.19世纪50年代后,各地商人争相到上海采购,逐渐形成若干帮别,其中比较大的有北京帮、东北帮、川帮等,还有来自西北、西南边远省份的规模较小的帮别。各地客帮采购贩运,推动了转批分销业务的发展。材料主要反映了( )
A.区域经济水平存在差别 B.口岸辐射效应显著
C.列强资本深入中国内地 D.传统商路日趋衰落
7.1858年,清政府在上海与英法就税则谈判时,西欧其他国家即向清政府发出照会,提出了订约的要求。奕訢认为:这些国家依附在英、法、美三国名下通商,“中国未忍驱逐,已属格外邀恩”。如果这些国家效法英、法、美三国,意图换约,“必当严行拒绝,以杜要求”。这一事件表明当时的清政府( )
A.依旧秉持天朝上国观念 B.外交体制逐渐近代化
C.努力维护国家主权完整 D.主动对列强实行开放
8.19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李鸿章幕僚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材料表明中国当时( )
A.宗藩外交体制的瓦解 B.维护了国家司法主权
C.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 D.民族危机的日益深重
9.1886年,清政府开始《大清会典舆图》的编制工作。《大清会典舆图》仍采用传统地图绘制方法绘制省、府两级地图,但使用了现代地理科学中
的正轴圆锥投影技术绘制全国总地图,并以文字叙述了清朝疆域范围与各省的经纬度。材料表明,清朝( )
A.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B.实现中西科技融合
C.领土主权意识增强 D.洋务运动成效显著
10.虎门销烟后,针对鸦片贩子藏身澳门,林则徐发布严禁贩卖鸦片的告示,“无论澳门铺户以及出海商船,并住澳之西洋夷人,一有犯法,皆必从重惩办”,并强调“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1839年9月还亲自巡视澳门,“华民扶老携幼,夹道欢呼”。这反映了林则徐( )
A.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 B.塞防海防并重的思想
C.主张废除不平等条约 D.认为治国应以民为本
11.近代前期,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旗帜以求纾解民困、匡时济世的良策,洋务派提出“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梁启超在《古议院考》中强调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只是被后来的“民贼”湮没。这表明近代前期的中国( )
A.救亡探索深受传统文化影响 B.传统文化的内涵进一步丰富发展
C.向西方学习以达强国御侮之道 D.“托古改制”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12.《海国图志》刊行之初得到了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的赞赏,其中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该现象折射了( )
A.西方的风土研究比技术更有价值 B.学科技不能挽救民族危机
C.作者的思想主张危及统治者利益 D.封建传统积习太深难以迅速转向
13.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主张师夷兵工以筹海,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近谋”;徐继畬则更深入探究西方兵工赖以产生的制度基础,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谓睁眼看世界之“远略”。这说明( )
A.根深蒂固的华夷观念得以转变 B.外来侵略促进民主意识增强
C.中体西用的价值理念付诸实践 D.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
14.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直到1840年7月底,亦即英国认为武装对抗已经开始一年以后,道光皇帝还没有意识到他要打一场仗了。那一年8月,英国的军舰开到了天津,致送了一封英国外交大臣给“中国皇帝的大臣”的信件的时候,他对英国的枪炮为什么连续轰击东部沿海还一头雾水。在终于正式确认中英之间发生冲突后,道光帝和他的大臣还是不承认这是一场“战争”,他们更倾向于把这称之为一场“边衅”,是中国海防线上一系列单个的地方性冲突。
即使是在英国人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的中国军队时,英国人在中方文件中仍然被看作“丑类”“匪类”“强盗”“贼寇”“叛贼”—这些都是用来指反抗清政府仍在坚定地作为其核心观念的世界秩序的犯上作乱者,而这些犯上作乱者都是不能长久的。在中国统治者眼里,英国的犯上作乱不过是又给他们多添了个麻烦,与中国政府那时正在镇压的其他内乱和边患相比,不值得大惊小怪。
——摘编自(英)蓝诗玲《鸦片战争》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清廷在鸦片战争初期的反应。
(2)如何看待蓝诗玲对鸦片战争的诠释?
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中国的出口品仍为茶叶等农副产品。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生产规模较小,仍处于自然经济的落后态势中。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拓,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大。
——摘编自张易《近代中国对外贸易与经济的发展》
材料二 张謇,中国棉纺织领域早期的开拓者,中国近代史上实业救国的领军人物。1894他开始筹备举世闻名的大生纱厂,直到1899年4月,纱厂才正式开车出纱。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大生纱厂迎来了它的鼎盛春秋。在第一第二两个纱厂的基础上又创办大生三厂,1917年大生纱厂纯利76万两,后更高达263万两。大生集团的支柱第一、第二两个纱厂,资本接近370万两,历年纯利累计共达1660余万两。
——摘编自网络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中国对外贸易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一战期间张謇“大生纱厂迎来鼎盛春秋”的原因。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19世纪英国对华鸦片贸易的原因。选择C:根据材料“如果没有鸦片贸易,棉制品贸易也就不会发展”“如果装载棉制品的船不携带鸦片的话,该船恐怕连路费都赚不回来”可知鸦片贸易对于英国棉制品贸易的发展是至关重要的,结合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以英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逐渐把侵略的矛头指向中国,英国以鸦片贸易来扭转对华贸易逆差,打开中国市场。排除A:A项说法过于绝对,“取代”无从体现。排除B:材料没有强调鸦片贸易对中国贸易地位的影响。排除D:材料体现的是英国利用鸦片打开中国市场,没有中国禁烟运动损害英国利益的内容。
2.答案:A
解析:英国对华市场扩张意图。提取材料信息:1836年,旅华英人认为英国经济发展需要开辟新的门径,但在中国受到了阻碍,应用刺刀尖和大炮打开中国大门,与中国签订条约→英国完成工业革命,急需更多的原料产地与商品销售市场,但在中国受到阻碍,该文提出以武力打开中国大门,据此可知,该文意图要求英国武力对华进行市场扩张,故A项正确。余项分析: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B项时空错位;材料强调的是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为英国提供更广阔的市场,并没有明确提到迫使中国增开沿海内陆贸易口岸,C项材料依据不足;谋取对华贸易片面最惠国待遇是指英国片面享受中国给予其他国家的权利与优惠,而不给予中国同等的权利与优惠,而材料强调的是要用武力打开中国的大门, 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
3.答案:A
解析:考查鸦片战争的性质。根据材料“大不列颠民族从愚昧而骄傲的中国官员手里所受到的无数侮辱”“因中国政府的固执和狡诈行为迫使我们不得不对他们加以打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海军军官把侵略战争说成是代表“先进文明”的西方开发“落后愚昧”的东方的行动其观点掩盖了英国发动战争的侵略性故A项正确。材料并未说明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真实目的排除B项;鸦片战争的性质是客观的不会因政治立场不同而有任何变化故排除C项;中国战败的必然性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D项。
4.答案:C
解析:材料“一经禀准招商集股,无不争先恐后,数十万巨款,一旦可齐”表明当时认购股票的投资方向逐渐得到认可,C项正确。1877年至1883年即洋务运动中后期,民族资本主义刚刚产生,并不是“较快发展”阶段,排除B项;清政府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是在甲午战后,排除A项;材料不足以说明“股份制公司获得社会广泛支持”,排除D项。
5.答案:A
解析:A项正确:
B项 概念混淆 材料显示地方官员的因循守旧思想阻碍中央革新措施的实施,属于革新派与守旧派的矛盾,不属于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项 无中生有 材料显示在向西方学习的过程中守旧势力的阻碍作用,不涉及“中体西用”
D项 内涵混淆 行政效率低下主要表现为程序繁琐、官员推诿扯皮等,材料中讨论的是是否造新船,没有涉及行政效率
6.答案:B
解析:据材料可知,鸦片战争后,上海地区成为商业采购集中地,并形成若干帮别,推动了商品流动销售。据此联系所学可知,《南京条约》签订后,上海成为通商口岸,因此材料主要反映了口岸辐射效应显著,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及各地区经济水平的差异,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天津条约》的签订,使列强侵略由沿海深入内地,排除C项;材料与“传统商路”无关,排除D项。
7.答案:A
解析:据材料可知,对于西欧其他国家的订约要求,奕訢认为这些国家与中国通商是依附在英、法、美三国名下的,“未忍驱逐”已经是对这些国家的“格外邀恩”,表现出清政府对国际形势的认识依然滞后,体现出其依旧秉持“天朝上国”观念,故选A项。清政府当时并未采用近代化的外交手段,依旧保持传统的“天朝上国”心态,排除B项;奕訢的态度并非基于其坚决维护国家主权的立场,而是出于对这些国家的不屑,排除C项;奕 明确表示拒绝这些国家的要求,并未表现出清政府主动开放的态度,排除D项。
8.答案:C
解析:材料“19世纪中后期,在与英国进行西南边界勘定和界务谈判中,李鸿章幕僚薛福成抛弃传统的‘天下——王土’观念,代之以‘寸土必争’的领土主权意识”表明薛福成已具备领土主权意识;材料“1892年,薛福成与英国就滇缅边界划分进行了多次谈判,援引国际公约,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表明薛福成在国际谈判中引用国际公约,以解决领土争端。这说明晚清外交观念逐步近代化,C项正确。中国与英国并非传统的宗藩关系,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维护领土主权而不是“司法主权”,排除B项;材料“收回了滇边部分领土和权益”是维护领土主权的部分胜利,不能据此说明民族危机日益深重,排除D项。
9.答案:C
解析:据材料可知,清政府绘制精准的全国地图,并以文字说明了清朝的疆域范围,这表明清政府的领土主权意识增强,C项正确。虽然这套地图同时使用了传统地图绘制方法和现代地图绘制技术,但都是“用”的层面,不涉及“体”,排除A项;仅从《大清会典舆图》的绘制同时使用传统的地图绘制方法和现代地图绘制技术无法得出清朝已实现中西科技融合,且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地图绘制技术的逐渐转型,说明当时中国已经开始学习现代科技,但仅以此无法证明洋务运动的成效“显著”,排除D项。
10.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澳门虽滨海一隅,亦是天朝疆土”可知,林则徐具有强烈的领土主权意识,故选A项。19世纪70年代,清政府内部出现塞防与海防之争,排除B项;1842年签订的《南京条约》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而材料时间是1839年,排除C项;材料和民本思想无关,排除D项。
11.答案:A
解析:据材料“林则徐、魏源高举‘经世致用’”“‘中体西用’仍受当时盛行的‘经世致用’思想的影响”“中国古代早有‘议院’”可知,伴随着列强的侵略,民族危机的出现,近代中国人均从传统文化中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道路,故选A项;传统文化在近代前期继续发挥作用,并非其内涵的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明显是借助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而非向西方学习,排除C项;林则徐、魏源以及洋务运动并非要改变政治制度,不属于“托古改制”范畴,排除D项。
12.答案:D
解析:据材料“大多数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却对该书核心观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可知,在中国面临“数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时,却对“师夷长技以制夷”漠然而视,说明人们仍怀有“骄傲自大、天朝上国”的心态,封建传统积习太深,故选D项;“只是为书中展现的万国风土人情所折服……漠然而视”说明封建士大夫的封闭、腐朽,没有对比西方的风土人情与技术谁更有价值,排除A项;当时一些文人和官员仍沉浸在“天朝上国”中,没有认识到学科技的必要性,排除B项;“师夷长技以制夷”的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排除C项。
13.答案:D
解析:据材料“鸦片战争后,魏源将西方的强大归于兵工……徐继畬……提出师法泰西文明以自强……”可知,鸦片战争后,民族危机日益加深,以林则徐、魏源、徐继畬等为代表的地主阶级开明派,积极主张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说明民族危机引发士人思想嬗变,故选D项。
14.答案:(1)清廷在战争爆发之初,反应迟钝,不了解敌情;同时忙于镇压内乱和边患,无法有效组织反抗。这一反应表明当时清廷和道光帝的天朝上国观念(华夷观念)和盲目愚昧,反映了封建专制帝国的腐朽和军事力量的落后。这就为战争的失败埋下了隐患,并引发了部分开明官员的反思,近代中国出现了“开眼看世界”“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潮。
(2)蓝诗玲主要从英国的视角来诠释鸦片战争,具有新意和一定客观性。但蓝诗玲的诠释忽略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性质,模糊了中方反侵略的正义立场。
解析:(1)第一步,分析设问,明确答题要求。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答案来源),评析(作答要求)清廷在鸦片战争初期(时间限定)的反应(作答指向)。
第二步,提取材料关键信息,组织答案。
材料关键信息 反应 评析
道光皇帝还没有意识到他要打一场仗了;把这称之为一场“边衅” 清廷反应迟钝,情报意识淡薄 反映了清廷天朝上国的观念,思想愚昧落后,制度腐朽,军备废弛;刺激部分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寻求救国救民之道
用当时最新的军事技术打败缺乏训练、指挥混乱的中国军队;正在镇压的其他内乱和边患 忙于镇压内乱和边患,无法有效组织反抗
(2)首先,思考学者的立场,明确其所持观点是否客观。然后,结合所学运用辩证法具体分析。
15.答案:(1)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增强;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交易商品种类趋向正常化。
(2)原因: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解析:(1)特点:根据“鸦片战争后,中外贸易不断扩大,其主要进口产品为鸦片和棉纺织品”可知,贸易不断扩大、进口产品以工业品为主;根据“我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产品、初级矿产品、手工制品,其科技含量很低”可知,中国出口商品主要为农副产品,科技含量低;根据“随着中国市场的逐渐开拓,19世纪70年代以后鸦片贸易的比重就逐渐减少了,而正常的商品交易则越来越扩大”,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日益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被动性不断增强,交易商品种类趋向正常化。
(2)原因:根据所学,“一战期间大生纱厂迎来了它的鼎盛春秋”指的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短暂春天,因此结合所学知识即可得出:中华民国建立,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提供了一些条件;一战期间,列强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的推动;南京临时政府鼓励民间兴办实业;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