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文档属性

名称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__高一历史统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上册同步课时作业(含解析)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28.3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3 11:04:15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13课清朝前中期的鼎盛与危机
1.清代奏折制度诞生后,拥有具奏权的督抚,遇大事往往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因此,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部臣的反对意见难以奏效。这反映奏折制度( )
A.造成了任人唯亲 B.强化了政务运行的制度化
C.加强了君主专制 D.提高了中枢机构决策效率
2.雍正帝在成立军机处后,可通过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同时各地督抚可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本人审批。这说明军机处( )
A.具有最高的决策大权 B.完善了中央行政体制
C.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 D.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
3.清朝皇帝常挂在嘴上的“乾纲独断”,既指朝政一般经过众议,最后由皇帝裁断的常规程序,也有如康熙帝的平三藩、禁南洋和乾隆帝平定准噶尔那样无须众议或摒弃众议的“圣衷宸断”。这反映了康雍乾时期( )
A.形成了古代最后的盛世 B.皇权决策具有灵活性
C.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D.完善了国家决策制度
4.清朝入主中原后,推行“剃发易服”政策,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由明朝藩国变成清朝藩国的朝鲜,向清政府请求继续穿明朝官服,皇帝认为“化外之民”可不用深究“东夷之邦也,风殊俗异”,默许了请求。这说明此时的清政府( )
A.倾慕汉族地区的风俗和文化 B.对藩属国的控制力不如明朝
C.十分重视中朝间的礼仪规制 D.对内政外交问题有明确区分
5.乾隆五十八年(1793年),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事无大小,均应禀告驻藏大臣办理”。下列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
B.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
C.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
D.密切了中央与西北边疆民族地区的联系
6.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寺庙建筑是闻名世界的历史文化遗产,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据此可知,这些历史文化遗存( )
A.推动了各少数民族之间的相互交流 B.体现了清政府对边疆地区控制松散
C.反映出清代民族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D.见证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
7.1846年,英使德庇时请求在西藏定界通商,钦差大臣耆英即以此要求“殊与成约不符”,予以驳斥。德庇时又以前往天津为要挟,耆英认为“惟有坚守条约”,并表示“即使驶往天津,所请亦不能允准”。道光帝也降旨“原立成约,自应永远遵守”“著仍坚守成约,持以镇静”。清政府这一做法( )
A.有效抵制了列强经济侵略 B.仍然坚守传统的外交体制
C.具有维护国家权益的色彩 D.取得了对外交涉的主动权
8.有学者这样评价改土归流:“如果从整个中国社会发展史的角度认识,它应该是在中国封建王朝统治下,由封建统治者发起的对落后形态制度的围剿,是一次脱离了社会制度形态的自然演进过程而人为兴起的先进对落后的拉动过程。”据此可知,清朝的改土归流( )
A.改变了民族结构状况 B.受到边疆少数民族欢迎
C维护了边疆地区稳定 D.促进了生产关系的调整
9.1759年,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其中,博格达山系(今新疆境内),素来为关外之民所重,尊之为“灵山”与“圣山”,犹“东岳”之于西域,故首先被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与三山五岳等同列为山川祭祀对象。这一做法( )
A.有利于增强国家认同观念 B.反映出宗教文化受到了政府重视
C.表明华夷之辨旧观念瓦解 D.意在强化对边疆地区的思想控制
10.是清代入关后逐渐形成的一项具有满族特色和政治意义的盛大狩猎活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从乾隆末期开始,逐渐衰落,嘉庆朝秋狝次数大为减少,道光、咸丰年间基本再未举行。这主要是因为( )
A.西方殖民侵略加剧 B.满族尚武传统丢失
C.社会危机日益加深 D.皇帝个人兴趣不同
11.“公行”也称作官行,是广州“一口通商”后十三行商成立的一个组织,其经过清廷这一官方特许,既有商业上也有外交上的功能,负责传达清廷政令、代缴粤海关税收、管理来华外商和对外贸易等一切具体事宜。清政府设立公行的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管理粤海关和商人,包括十三行商和外商。这表明当时( )
A.十三行商人从垄断外贸特权中崛起 B.清政府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
C.清政府暂时地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 D.外贸采用以官制商和以商制夷方针
12.下表反映了( )
清代前期主要财政岁入一览表
单位:万两(银)
年代 总额 地丁银 % 盐课 % 关税 % 杂赋 %
1685年(康熙二十四年) 3424 2823 82.4 388 11.3 122 3.6 91 2.7
1724年(雍正二年) 3649 3028 83.1 387 10.6 135 3.7 99 2.7
1753年(乾隆十八年) 4266 2964 69.5 701 16.4 459 10.8 142 3.3
1766年(乾隆三十一年) 4254 2991 70.3 574 13.5 540 12.7 149 3.5
A.繁荣背后潜藏危机 B.近代前夜发展停滞
C.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D.土地兼并程度加深
13.有学者指出:乾隆时代的制度犹如台球那样结实一它是那么完整、精确、苛求,以至想不服从就会冒很大的风险。要摆脱它要么靠贪污舞弊,或者靠惰性—即使什么也不干……只要参照惯例就够了。这可用于说明,乾隆时代( )
A.制度僵化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 B.闭关自守无法适应新环境
C.君主专制使官员贪污腐败成风 D.思想专制阻碍了社会发展
14.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一 康熙年间,在平定噶尔丹的战役中,陕甘绿营战绩甚多,其中除汉族,还有相当比例的回族士兵。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兴等亦主动请缨,派遣土兵五百人随同清军参与统一西藏。在清朝统一台湾之际,包括高山族在内的台湾“各乡社百姓以及土番,壶浆迎师,接踵而至”。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认为“蒙古及边诸部落,俱归版图,……乃中国臣民之大幸,何得尚有华夷中外之分论哉!”在西南改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将青海蒙古正式编旗,共置蒙古28旗。
——摘编自邓涛《“四个共同”的历史印证——以各族对清代中国疆域统一的贡献为中心》
材料二 秦汉以来历代王朝在边疆民族地区均设置有正式政区,然则朝廷派出的官员大多视边疆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长期留驻,导致这些政区被弃置,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对边疆地区持续有效地行使管辖权。清廷拓展出大片迥异于内地的“新辟之地”,亟待能员干吏填补边疆施政空白,“边缺”由此应势而生。该制度以“人地相宜”为宗旨,量地定缺、奖抚并用。雍正九年议准官缺等级制度时,还特别强调沿海、苗疆、烟瘴等缺,不受地方官缺等级和州县等级影响,充分尊重地方督抚的意见,体现出边疆治理的灵活性。此外,“边缺”制度还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缩短了官员的历俸年限,加速了官员升迁,有效提升了“边缺”所在地的吸引力。
——摘编自张轲风、戴龙辉《清前期“边缺”与边疆治理述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清朝疆域形成的因素。
(2)根据材料二,分析清代“边缺”制度对边疆治理的影响。
1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早在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制,巴被封为子国。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唐王朝实行“树其酋长,以镇抚之”的政策。从元代起,封建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到明代日臻完善。土司制度是一种军政合一的组织,受中央王朝任命的土司、土官实行封建世袭制,土司既是政治上的统治者,拥有一定数量的武装,又是各自区域内最大的封建领主,土民与土司是一种人身隶属关系。自清雍正五年开始,清政府废除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到乾隆末年,改土归流基本完成。
——摘编自冯泽民《中国少数民族服饰文化与传统技艺土家族》
材料二:“明以武功定天下,革元旧制,自京师达于郡县,皆立卫所。”洪武十四年明廷设置施州卫,并不断完善建制。大量的施州卫移民于鄂西万山中驻扎生根。施州卫移民多来自长江中下游一带,除大田所有一部分军士是土家族外,其余均为汉族。施州卫建立之初旨在“控蛮戍边”,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构建了以汉族为主体的民族凝聚核心。由明迄清,卫所移民与土民相互融入、彼此互嵌,渐成一体。卫所与土司介于不同情形、不同时期的交流与互动之中,在治理结构、政治身份、民族关系、经济方式、文化习俗等层面表现出卫所移民与土民形式多样的互动互融互嵌……明代在南方少数民族地区广设卫所,这些成百上千的卫所与数百万汉族移民汇聚,巩固了统治、稳定了地方,促进了民族交融,在长久的历史岁月中成为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形成进程的重要“无形遗产”。
——摘编自陈文元《卫所移民、社会流动与民族互嵌——以湖广施州卫为考察中心》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方式的演变并分析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主要方式,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种治理方式带来的影响。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结合材料“督抚……先通过密折与皇帝商议”“皇帝往往对事情已有定见”可知,奏折制度让皇帝得以与地方官员单独沟通,从而在与中央部臣讨论前,已有定见,这种制度削弱了中央官员对决策的影响,强化了皇帝个人专断,加强了君主专制,故选C项,
2.答案:D
解析:军机处将机密谕旨直接寄给地方督抚,各地督抚将重大问题直送军机处转皇帝审批,说明军机处的设立有助于强化君主专制,故选D项。军机处只负责谕旨和奏折的传递,最高决策大权属于皇帝,排除A项;军机处属于中枢秘书机构,不是行政机构,且材料并没有体现中央行政体制的完善,排除B项;材料体现军机处的作用,并未说明军机处取代了内阁的票拟权,排除C项。
3.答案:B
解析:康雍乾时期的决策方式,既有经正常的众议后皇帝裁决,也有皇帝直接决定,这表明其决策的灵活性,故选B项;康乾盛世形成的原因不仅有决策方式的灵活,还有政局稳定、经济繁荣、疆域开拓并巩固等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排除A项;材料强调皇权决策具有灵活性,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无关,排除C项;“完善”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
4.答案:D
解析:据材料“禁止汉族人保留前朝衣冠”“默许了请求”可知,清政府对国内人民严禁保留前朝衣冠,但对藩属国朝鲜却默许可以保留旧俗,体现了其在内政外交方面采取不同举措,故选D项;清政府禁止汉族人民保留前朝衣冠,并非倾慕汉族风俗,排除A项;清朝仅是默许了朝鲜保留旧俗,并未体现其对朝鲜的控制力,排除B项;清政府默许了朝鲜保留旧俗,若是重视礼仪规制,应该内外一致,排除C项。
5.答案:B
解析:据材料“清政府颁布的章程规定,西藏的各级地方官员由驻藏大臣会同达赖、班禅共同选任”并结合所学可知,清朝设立驻藏大臣,代表中央与达赖和班禅共同管理西藏,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故B正确。元朝设置宣政院,标志着西藏开始由中央政府直接管辖,排除A;“驻藏大臣成为管理西藏的最高统治者”与史实不符,排除C;西藏地处西南地区,排除D。
6.答案:D
解析:据材料“山庄正门‘丽正门’用满、蒙古、汉、藏、维吾尔五种文字镌刻,外八庙的碑文多用满、蒙古、汉、藏四种文字书写”可知,承德避暑山庄的正门及外八庙的碑文用多种民族语言书写,是各民族交往交融和民族团结的见证,反映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发展,故选D项。
7.答案:C
解析:据材料“殊与成约不符”“惟有坚守条约”“著仍坚守成约,持以镇静”可知清政府面对英国对西藏的领土侵略,给予了坚决的回击,坚定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基本立场不变,具有维护国家权益的色彩,故选C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改土归流在当时产生了积极影响,适应了社会的发展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政府在西南大规模地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因此该政策调整了地方和中央关系的同时,还加强了政府对人口、赋税和土地的管理,促进了当时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调整,故选D项。
9.答案:A
解析:乾隆举办“定西域祀典”时,把关外人民看重的博格达山系纳入清朝国家祀典体系之中,有利于增强边疆地区民族的国家认同观念,故选A项。
10.答案:C
解析:据材料“康乾年间最为兴盛……道光、咸丰年间基本再未举行”可知,木兰秋狝活动在康乾年间最为兴盛,嘉庆、道光、咸丰年间逐渐衰落,这主要是因为清朝社会危机逐渐加深,统治者无暇顾及狩猎活动,该项活动失去了原有的积极意义,故选C项;乾隆、嘉庆时期,西方尚未发动对华侵略战争,排除A项;秋弥活动的衰落主要是因为国力衰落,统治危机加深,并不是因为尚武传统的丢失,排除B项;皇帝个人兴趣不同是原因之一,但不是主要原因,排除D项。
11.答案:D
解析:选择D:材料明确提到公行是清廷特许的组织,既有商业功能也有外交功能,目的是最大限度地管理粤海关和商人(包括十三行商和外商)。这反映了清政府在外贸上采取官方控制商人(以官制商),同时利用商人来管理外商(以商制夷)的方针。排除A:材料并未涉及十三行商人如何崛起,只是描述了“公行”的功能和目的。排除B:虽然公行的设立有助于清政府管理外商,但“确保了控制外商的在华贸易”表述太过绝对。排除C:材料主旨强调“公行”的功能和目的,并未提及清政府是否放弃了闭关自守政策。
1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繁荣背后的危机。由表格数据可知,清政府的税收收入主要来源是地丁银,体现了清政府比较稳定的经济结构,即依旧以小农经济为主,结合当时世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趋势,以及晚清时列强侵略中国的史实,可推知清代经济发展繁荣的背后潜藏危机,故选A项;由表格数据可知,当时中国的经济仍然在发展,并没有停滞,排除B项;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就已出现,排除C项;材料中表格数据无法体现清代土地兼并程度加深,排除D项。
1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清朝统治危机的原因。选择A:据材料“要么靠贪污舞弊……参照惯例就够了”可知,该学者认为乾隆时代制度僵化,造成贪污腐败和因循守旧,这样的僵化必然会对社会稳定构成威胁。排除B:闭关自守是限制对外交往的政策,这与题干中的制度僵化的主旨不符。排除C:君主专制是制度僵化的表现之一,不能完整说明材料主旨。排除D:思想专制也是制度僵化的表现之一,因此思想专制也不能完整说明题中主旨。
14.答案:(1)因素:在前代基础上开拓和巩固;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国家认同、民族向心力的增强。
(2)影响:缓解了边疆缺官的问题;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加强对边疆地区的行政管理);使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有利于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和巩固;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解析:(1)本题为原因题。时空为清朝(中国)。据材料一“雍正帝对前代贬低夷狄不以为然”并结合所学,可得在前代基础上开拓和巩固;据材料一“云南丽江纳西族土知府木兴等亦主动请缨,派遣土兵五百人随同清军参与统一西藏”和“在西南改土府为府、州,设流官并派兵镇守”,可得清朝统治者因俗而治的多元民族政策;据材料一信息并结合所学清代社会特征,可得出,政治上,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高度发展;民族关系上,国家认同与民族向心力的增强、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等。
(2)本题为影响题。时空为清朝(中国)。据材料二“该制度以‘人地相宜”为宗旨,量地定缺、奖抚并用”,可得缓解了边疆缺官的问题;据材料二“然则朝廷派出的官员大多视边疆为畏途′而不愿赴任或长期留驻,导致这些政区被弃置”并结合背景思考,可得加强了中央对边疆地区的控制力;据材料二“充分尊重地方督抚的意见,体现出边疆治理的灵活性”和”边缺”制度还打破官员循例推升’常规,缩短了官员的历俸年限”,可得使边疆治理更具灵活性;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还可以从边疆地区的治理上进行分析,如有利于推动边疆地区的发展;可以从民族关系上进行分析,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结合所学清朝疆域可知,有利于清朝国家疆域的开拓和巩固以及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
15.答案:(1)方式演变:周王朝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秦实行郡县制,设郡管理(设立巴郡、南郡和黔中郡);唐推行羁縻政策(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元明实行土司制度;清基本完成改土归流。
特点:起源早、历史悠久;灵活务实,因俗而治;以怀柔招抚(羁縻政策)为主,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治理方式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2)方式:卫所与土司制度相结合。
影响:加强中央集权,有利于西南地区的稳定;推动民族交融,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解析:(1)第一小问管理方式演变,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材料一“早在周王朝时期,土家族地区就开始了行政建制,巴被封为子国”,结合所学 周王朝主要是实行分封制,建立诸侯国
材料一“秦灭巴,统一六国后,在巴人住地设巴郡、南郡和黔中郡”,结合所学 秦朝主要是实行郡县制,设郡管理(设立巴郡、南郡和黔中郡)
材料一“唐王朝实行‘树其酋长,以镇抚之’的政策” 唐朝主要是实行羁縻政策(任用当地首领进行管理)
材料一“从元代起,封建王朝开始在土家族地区建立土司制度,到明代日臻完善” 元明时期主要实行土司制度
材料一“自清雍正五年开始,清政府废除土司统治,委派流官治理,到乾隆末年,改土归流基本完成” 清朝基本完成实行改土归流
第二小问特点,
答案来源 答案要点
材料一“早在周王朝时期” 中国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起源早、历史悠久
材料一不断变化的民族政策 中国古代对西南少数民族管理较为灵活务实,因俗而治
结合材料一及所学可知,大多数时期都是以和平方式管理 以怀柔招抚(羁縻政策)为主,直接管理与间接管理相结合
不同时期对前面王朝的民族关系处理有所借鉴 治理方式在继承中创新发展
(2)第一小问方式,根据材料二“洪武十四年明廷设置施州卫”“卫所与土司介于不同情形……卫所移民与士民形式多样的互动互融互嵌”等可以得出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治理的主要方式是卫所与土司制度相结合。第二小问影响,根据材料二“巩固了统治、稳定了地方,促进了民族交融……”“无形遗产”及结合所学,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后世影响等多个角度作答:政治上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维护西南地区的稳定;从经济、文化(民族关系)角度看,明朝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治理有利于推动民族交融,巩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发展,促进西南边疆地区的进一步开发,促进中原地区与西南地区的经济、文化交流;从其对后世的长远影响来看,可以为后世处理民族关系提供借鉴。
同课章节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