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我爱这土地——九年级语文人教部编版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1.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嘶哑 喉咙 急怒 腐烂
B.黎明 温柔 深沉 敦厚
C.激流 契机 汹拥 神奇
D.复兴 悲愤 象征 挚爱
2.下列诗句的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
A.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B.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C.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D.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3.下列诗句空缺处所填内容正确的一项是( )
(1)我也应该用___________的喉咙歌唱。
(2)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___________的河流。
(3)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___________的风。
(4)连羽毛也___________在土地里面。
A.嘶哑 悲哀 狂怒 埋藏
B.沙哑 悲剧 愤怒 腐烂
C.嘶哑 悲愤 激怒 腐烂
D.沙哑 愤慨 激愤 埋藏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通过阅读艾青的《我爱这土地》,使我感受到了作者炽热的爱国情怀。
B.《经典咏流传》告诉我们,古诗词本身有着无穷魅力,今人只差一个爱上它的机缘。
C.《厉害了,我的国》这部纪录电影,从圆梦工程、创新驱动、绿色中国等角度,宣传了我国的大国风采。
D.我们既要脚踏实地,又要仰望星空,只要这样,才能走出一条丰富而精彩的人生之路。
5.选择一位同学朗读《我爱这土地》,你觉得哪个嗓音条件更合适?( )
A.小路 男 雄浑沉稳
B.小乖 男 高亢有力
C.小明 男 沙哑低沉
6.下列诗句中,与“然后我死了,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的意境最相似的一项是( )
A.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B.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C.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D.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7.初三1班在共读《艾青诗选》时组织了“写推荐词,发朋友圈”的活动。以下推荐词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艾青的诗歌蕴含着赤子的真诚,比如《大堰河——我的保姆》这篇带有自传性质的诗,用“我是地主的儿子,/也是吃了大堰河的奶而长大了的堰河的儿子”这个坦诚的声明深情表白了“我”对养母大堰河的赞美和怀恋。
B.爱国主义是艾青诗歌的重要主题,而其中“土地”的意象,凝聚着诗人对祖国命运深沉的忧患意识。《我爱这土地》《雪落在中国的土地上》等都是典型代表作,综合在一起读更容易理解诗人这种“土地的忧郁”。
C.母爱和童真也是艾青诗歌常常出现的主题。《大堰河——我的保姆》就寄寓了诗人对乳母以至对劳苦人民最朴素、最忠贞、最深沉的爱。作者善于在生活激流中捕捉住刹那间的情感闪光,用清新的语言,道出耐人寻味的哲思。
D.“太阳”是艾青诗歌的另一核心意象。《向太阳》中写到“太阳的炫目的光芒把我们从绝望的睡眠里刺醒了”“燃灼着我的肉体由于它的热力的鼓舞我用嘶哑的声音歌唱了”。太阳意象寄寓了诗人对理想和光明的追求和向往。
诗歌是我国文学艺术的精华,诗歌朗诵是九年级上语文学习的重要内容。朗诵诗歌,意义非凡。请你学习诗歌朗诵,并完成下面任务。
8.班上准备开展古诗朗诵比赛,让每位同学先做个人准备;你如何准备呢?请简要写出你的主要准备内容。
9.朗读诗歌
①朗读《沁园春 雪》(节选),用“/”划分句内节奏(每个分句划一处)。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②朗读《我爱这土地》(节选),在需要重音的部分下面标上“·”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朗读《周总理,你在哪里》节选内容,(节选),在需要重音的部分下面标上“·”。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
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
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
——你的人民想念你!
10.你认为朗诵诗歌有哪些作用?请用一组对偶句写出来(每个单句不少于7个字)。
阅读下面两首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我爱这土地
艾青
假如我是一只鸟,
我也应该用嘶哑的喉咙歌唱: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然后我死了,
连羽毛也腐烂在土地里面。
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
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中国的土地
刘湛秋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埋藏着黄金般的相思
一串串杜鹃花嫣红姹紫
激流的三峡传来神女的叹息
冬天从冻土层到绿色的椰子林
蔷薇色的海浪抚爱着沙粒
你可知道这块神奇的土地
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
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
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
挂霜的葡萄下跃动着欢乐
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
11.为下列三句诗划分朗读节奏。
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12.《我爱这土地》一诗中,“土地”这一意象指什么?
13.《中国的土地》中加粗的词语“嫣红姹紫”改为“姹紫嫣红”可以吗?为什么?
14.比较两首诗歌的感情基调有何不同。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拥——涌。
2.答案:D
解析:D.错误。正确的朗读节奏应为“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故选D。
3.答案:C
解析:选词填空首先要明确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再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来分析,可以从使用范围和语意侧重点角度来辨析。(1)嘶哑:声音沙哑。沙哑:(嗓子)发音困难,声音低沉而不圆润。此处应该用“嘶哑”;(2)悲哀:伤心。悲剧:比喻不幸的遭遇。悲愤:悲痛愤怒。愤慨:气愤不平。“悲愤”符合此处语境;(3)狂怒:极端愤怒。愤怒:因极度不满而情绪激动。激怒:刺激使发怒。激愤:激动而愤怒。用“激怒”形容风比较恰当;(4)埋藏:藏在土中。腐烂:肌体由于微生物的滋生而被破坏。此处应该用“腐烂”;故选C。
4.答案:B
解析:A.成分残缺,缺少主语,应删去“通过”或“使”;C.搭配不当,应将“宣传”改为“展示”;D.关联词搭配不当,应将“只要”改为“只有”;故选B。
5.答案:C
解析:《我爱这土地》写于1938年10月,武汉失守,日本侵略者的铁蹄猖狂地践踏中国大地。作者和当时文艺界许多人士一同撤出武汉,汇集于桂林。作者满怀对祖国的挚爱和对侵略者的仇恨便写下了这首诗。这首诗以“假如”领起,用“嘶哑”形容鸟儿的歌喉,接着续写出歌唱的内容,并由生前的歌唱,转写鸟儿死后魂归大地,最后转由鸟的形象代之以诗人的自身形象,直抒胸臆,托出了诗人那颗真挚、炽热的爱国之心。所以要读得沙哑深沉一些。故选C。
6.答案:C
解析:例句表现了诗人为祖国献身的愿望。A.意为梅花即使落了,化成泥土了,碾成尘埃了,它的品格也像它的香气一样永驻人间。与例句意境不相同;B.突出主人公对爱情的坚贞,展现出内心的坚定和执着的态度。与例句意境不相同;C.诗人抒发报国之志。与例句意境相同;D.是宋代诗人郑思肖《寒菊》中的诗句,意思是宁可在枝头上怀抱着清香而死,绝不会吹落于凛冽的北风之中。现在引申为坚守高尚节操,表达不屈不移、忠于信念的情怀。与例句意境不同;故选C。
7.答案:C
解析:C.童真和母爱是《新月集》(泰戈尔创作的诗集)中常常出现的主题;“作者善于在生活激流中捕捉住刹那间的情感闪光,用清新的语言,道出耐人寻味的哲思”是对泰戈尔作品的特色的分析;本项表述有误;故选C。
8.答案:示例:首先选择合适的古诗,如李白的《将进酒》,积极向上且富有感染力。然后反复诵读,理解诗句含义与情感,注意字音、节奏。最后练习朗诵技巧,如语调的抑扬顿挫,加入适当肢体动作增强表现力。
解析:一、选择合适的古诗。我会先从自己熟悉和喜爱的古诗中挑选,这样在朗诵时能更好地把握情感。例如李白的《将进酒》,这首诗豪迈奔放,很有感染力。也会考虑篇幅长度,根据比赛规定的时间来选择。如果时间较短,像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就比较合适,简洁却富有哲理。
二、理解古诗的内涵。查阅古诗的创作背景,了解诗人当时的心境。以杜甫的诗为例,他的很多作品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动荡不安,明白这些有助于在朗诵时更好地传达情感。深入分析诗句的含义,明确每一句诗想要表达的重点内容,这能让朗诵更有层次感。
三、练习朗诵技巧,注重语音语调,做到发音准确清晰,像“千锤万凿出深山”中的“凿”字要读准音。同时根据诗句的情感调整语调,如表达喜悦时语调轻快,表达悲伤时语调低沉。掌握节奏的把握,通过划分诗句的节奏来朗诵。练习表情和肢体语言,让自己的表情与古诗的情感相契合,适当的肢体动作可以增强朗诵的表现力。
四、选择合适的配乐(如果允许)。对于豪迈的古诗,可以选择像《十面埋伏》这样节奏强烈、气势磅礴的音乐。若是抒情的古诗,《渔舟唱晚》等舒缓优美的音乐可能更合适。音乐要起到辅助朗诵的作用,不能喧宾夺主。
五、反复练习每天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朗诵练习,不断熟悉古诗内容,提高朗诵的熟练程度。可以录制自己的朗诵过程,通过回放来发现不足之处并加以改进。
9.答案:①示例: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 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②示例: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和那来自林间的无比温柔的黎明
周总理,我们的好总理,你在哪里呵,你在哪里?你可知道,我们想念你,——你的人民想念你!
解析:①在“山舞/银蛇,原驰/蜡象”中,“山舞”“原驰”是主谓结构,表示主语(山、原)发出的动作(舞、驰),“银蛇”“蜡象”分别是动作的对象,所以在主谓之间划分节奏,这样有助于清晰地体现句子结构,符合语法习惯,使读者在朗读时能够更好地理解诗句的含义和词性关系。
“欲与……试比高”表达一种想要和天公比试高低的意图,“欲与”作为一个整体表示想要和……,“天公”是与之比试的对象,所以在“欲与”和“天公”之间划分,在“天公”后稍作停顿,能够突出诗句中的对象关系和表达的层次,更能体现出诗人那种豪迈的气概,想要与天公一较高下的豪情壮志。
“须”是需要、等到的意思,是一个单独的动词,后面“晴日”表示晴天,是“须”的对象,这样划分节奏可以明确两者之间的动宾关系,有助于朗读时准确地表达出诗句的语义。
“看”是谓语动词,表示观看的动作,“红装素裹”是看到的景象,将它们划分开,符合语法上动宾结构的节奏划分原则,使朗读时语义表达清晰,能够更好地展现出所描绘的雪后初晴,大地一片艳丽景色的画面感。
“分外”是用来修饰“妖娆”的程度副词,在两者之间划分节奏,能够强调出景色的艳丽程度,在朗读中突出这种修饰关系,使诗句的表达更富有节奏感和感染力。
②第一首诗:朗读诗歌在“土地”上标重音,是因为土地是整首诗的核心意象,是诗人热爱的对象,强调这片土地正遭受着暴风雨的打击。在“悲愤”上标重音,因为“悲愤的河流”体现出人民内心的情绪,重读“悲愤”能更好地传达出这种情感。在“激怒”上标重音,“激怒的风”也象征着人民的反抗情绪,重读突出这种情感。在“温柔”上标重音,“温柔的黎明”象征着希望,重读强调黎明的美好特质。
第二首诗:“周总理”可重读。作为诗歌的核心人物,是整首诗情感的焦点。“好总理”可重读,强调了周总理在人民心中的崇高地位和深厚情感。“在哪里呵”可重读,表达了对周总理深切的怀念和无法割舍的情感。“想念可重读”直接表达了人民对周总理的思念之情。“人民”可重读。 突出了周总理与人民之间的紧密联系和深厚感情。
10.答案:示例:朗诵诗歌,传承文化增素养; 品味诗词,启迪心灵润情操。
解析:朗诵不是简单地读文字,而是要把握诗歌的停顿、重音、语速、语调等,通过这样深入地朗诵,能够更好地理解文章传递的思想和情感,有助于开启我们对诗歌内涵理解的心智之门。
通过朗诵诗歌,可以准确地感受到诗歌的美,如领略到大自然的美、语言的形象美、音乐美以及高尚的情操美等,在感受这些美的过程中,情操得到了陶冶。
根据以上分析可拟写为:诵诗歌开启心智,吟雅韵陶冶情操。
11.答案: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解析:“这”是指示代词,单独停顿,起到强调的作用。“被暴风雨”表明土地所遭受的情况,是一个整体,中间不停顿,与后面的“所打击着的”连起来,说明土地的状态。“所打击着的”是对土地受打击状态的描述,语速稍缓,与后面的“土地”断开。“土地”作为最后一个词,单独停顿,给人以深沉的感受。即断句为: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
“这”同样单独停顿,突出所指对象。“永远汹涌着”形容河流的状态,是一个连贯的动作描述,不停顿。“我们的悲愤的”修饰河流,语速稍慢,与前面的“永远汹涌着”和后面的“河流”断开,强调河流所承载的情感。“河流”作为最后一个词,单独停顿,让人感受到河流的磅礴气势和深沉情感。即断句为: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
“这”单独停顿,强调风的主体。“无止息地”描述风的持续状态,不停顿,与后面的“吹刮着的”相连。“吹刮着的”说明风的动作,与前面的“无止息地”一起,表现风的动态,与后面的“激怒的”断开。“激怒的”修饰风,语速稍缓,与后面的“风”断开,突出风的强烈情感。“风”作为最后一个词,单独停顿,给人以风的强烈冲击感。即断句为: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
12.答案:“土地”指被侵略者欺凌的祖国。
解析:“土地”象征着被侵略者欺凌的祖国。当时的中国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国土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诗中的“土地”被暴风雨打击着,这暴风雨可以理解为日本侵略者带来的战争风暴。土地遭受打击,正如同祖国在侵略者的铁蹄下饱受苦难。诗人艾青对这片土地饱含深情。他以鸟自喻,即便在生死之际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表达了对祖国深深的眷恋和热爱。这片土地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人民的希望,是诗人心中最神圣的存在。
13.答案:不可以,使用“嫣红姹紫”是为了押韵。
解析:不可以,这首诗押的是“i”韵。“土地”“相思”“姹紫”“叹息”“沙粒”“美丽”“契机”,韵母中都有“i”的音,使用“嫣红姹紫”是为了押韵。
14.答案:《我爱这土地》感情比较深沉,《中国的土地》感情较轻松愉悦。
解析:《我爱这土地》:这首诗创作于抗日战争初期,当时国家正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残酷蹂躏,国土沦陷,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诗人艾青满怀着对祖国的深深忧虑和对侵略者的无比愤恨,以鸟自喻,即便在生死之际也要用嘶哑的喉咙歌唱土地。 例如诗中“这被暴风雨所打击着的土地,这永远汹涌着我们的悲愤的河流,这无止息地吹刮着的激怒的风”等诗句,生动地描绘了祖国大地在战争的风暴中遭受的苦难,表达了诗人内心深处的痛苦和悲愤。
诗人对祖国的爱深沉而炽热,这种爱不仅仅是对祖国山河的热爱,更是对祖国命运的担忧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这句诗将诗人的情感推向了高潮,泪水背后是无尽的痛苦和对祖国深深的眷恋,情感极其深沉厚重。
《中国的土地》:与《我爱这土地》不同,《中国的土地》的创作背景相对较为和平稳定。这首诗展现了中国土地的神奇美丽、中国人民的优秀品质以及对国家未来的美好憧憬。诗歌中描绘了从北方的冻土层到南方的椰子林,从杜鹃花的嫣红姹紫到挂霜葡萄下的欢乐,展现了中国丰富多彩的自然景观和人民的生活场景,给人一种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感觉。
诗人在诗中赞美了中国土地的美丽和中国人民的性格特点,如“黄皮肤,黑头发是那样美丽”“敦厚的性格像微风下的湖水,顽强勇敢又如长江一泻千里”等诗句,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与赞美之情,情感较为轻松愉悦。诗的结尾“坚硬的核里已绽开复兴的契机”,更是表达了对国家未来发展的信心和期待,给人以积极向上的力量。
《我爱这土地》感情深沉,充满痛苦与悲愤,以及对祖国的深深眷恋和对民族解放的渴望;而《中国的土地》感情较轻松愉悦,充满对祖国美丽山河和人民的赞美,以及对国家未来的信心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