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氧气——九年级化学人教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1.下列关于氧气物理性质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
A.通常状况下,氧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
B.氧气的密度比空气略大
C.液态氧是无色的,固态氧是淡蓝色的
D.鱼能在水中生存,说明氧气可以溶解于水
2.下列关于氧气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是化学变化
B.植物的光合作用消耗氧气
C.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氧气易溶于水
D.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
3.下列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会产生有毒气体的是( )
A.红磷 B.甲烷 C.硫粉 D.铁丝
4.在探究氧气性质的实验中,某小组计划完成硫、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无须标注提醒的实验图标是( )
A.锐器 B.护目镜
C.热烫 D.明火
5.下图是硫粉分别在空气和氧气里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集气瓶中放入水主要是防止集气瓶底炸裂
C.硫燃烧的剧烈程度主要与氧气的浓度有关
D.硫燃烧的化学方程式是
6.对比实验一和实验二,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都有放热的现象 B.都生成气体
C.都会生成黑色固体 D.都是氧化反应
7.水在实验中有重要作用。下列有关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的是( )
A.①测量红磷燃烧时所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体积
B.②吸收反应放出的热量及生成的气体
C.③主要防止集气瓶炸裂
D.④仅起到提供热量的作用
8.同学们在实验室中进行“铁丝在氧气中燃烧实验”时,基于安全考虑所进行的操作是( )
A.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水 B.铁丝在实验之前先打磨
C.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瓶中 D.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
9.纳米铁粉在空气中不易自燃,但稍加热即可剧烈燃烧,如图所示是纳米铁粉在锥形瓶中燃烧的实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水可防止生成物溅落炸裂瓶底
B.气球先膨胀后又变小
C.激光手电筒照射为反应提供能量
D.对比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可知物质种类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0.下图为大自然中的氧循环示意图,通过图中信息不能得出的结论是( )
A.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
B.地球人口增多,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耗氧越来越多
C.光合作用的反应物有二氧化碳,产物有氧气
D.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11.A、B两图分别表示硫、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示意图。
(1)可观察到的实验现象:A中产生_______火焰;B中生成_______。
(2)A中的水是用来吸收产生的二氧化硫,防止_______,B中的水的作用是防止_______。
(3)写出硫在纯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式_______。
12.如图是木炭在氧气中的反应。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证明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的方法是______。
13.如图所示是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全过程。请回答下列问题:
(1)选用的铁丝应用_________进行处理。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文字表达式为__________________。
(3)铁丝绕成螺旋状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4)实验开始时先点燃火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5)集气瓶底部留少量水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14.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图1是空气成分示意图:气体b是________,约占空气体积的________。
(2)图2所示,若用A表示氧化反应,B表示化合反应,则下列反应中可用A表示的是________,可用C表示的是_________。
A.氧化汞汞+氧气
B.石灰石+盐酸氯化钙+二氧化碳+水
C.酒精+氧气水+二氧化碳
D.碳+氧气二氧化碳
15.氧气是生产生活中重要的物质。
(1)氧气有很多用途,下列属于氧气用途的是_____(填序号)。
A.医疗急救 B.食品防腐 C.航天火箭 D.霓虹灯
(2)如图所示“氧气”要穿过迷宫,从进口顺利地走到出口,途中遇到不反应的物质才能通过(反应条件省略)。
①“箭头”画出了“氧气”应行走的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你认为甲处放的物质是_____(填字母)
A.硫 B.水 C.氮气
②氧气在进迷宫过程中,碰到了三种能阻止它前进的物质,这三个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_____(填“相同”或“不相同”)。
③写出红磷燃烧的符号表达式_____。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液态氧和固态氧都是淡蓝色的。
2.答案:D
解析:A、工业上利用分离液态空气获得氧气的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发生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错误;
B、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消耗二氧化碳和水产生氧气和葡萄糖;错误;
C、水生动物能在水中生存是因为水中溶解有氧气,氧气不易溶于水;错误;
D、氧气具有助燃性,所以液态氧可用作火箭助燃剂;正确;
故选D。
3.答案:C
解析:A、红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固体,故选项错误。B、甲烷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故选项错误。C、硫粉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有毒气体二氧化硫,故选项正确。D、铁丝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固体,故选项错误。故选:C。
4.答案:A
解析:A、在硫、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主要使用的仪器有集气瓶、燃烧匙、酒精灯等,并不涉及尖锐器具的使用,所以无须标注“锐器”的实验图标,符合题意;
B、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木炭在氧气中燃烧发出白光,需要佩戴护目镜,以保护眼睛,所以需要标注“护目镜”的实验图标,不符合题意;
C、在硫、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燃烧匙在燃烧过程中会变得很热,集气瓶在燃烧反应后温度也会升高,如果不小心触摸,很容易造成烫伤,所以需要标注“热烫”的实验图标,不符合题意;
D、在硫、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中,需要使用酒精灯来点燃硫和木炭,酒精灯的使用涉及到明火操作,存在火灾风险,所以需要标注“明火”的实验图标,不符合题意。
故选:A。
5.答案:C
解析:A、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B、硫在氧气里燃烧生成污染空气的二氧化硫,集气瓶中放入水主要是吸收二氧化硫,防止污染空气,故选项说法错误。C、硫在氧气里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硫在空气里燃烧,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则硫燃烧的剧烈程度主要与氧气的浓度有关,故选项说法正确。D、硫在氧气里燃烧生成二氧化硫,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故选项说法错误。故选:C。
6.答案:C
解析:A、硫、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都放出热量,说法正确;B、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都生成气体,说法正确;C、硫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硫,碳与氧气在点燃条件下反应生成二氧化碳,都生成气体,说法错误;D、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反应叫做氧化反应,硫、木炭与氧气在点燃的条件下反应,都属于氧化反应,说法正确;答案:C。
7.答案:D
解析:A、用弹簧夹夹紧胶皮管,点燃红磷,立即伸入瓶子并把塞子塞紧,红磷燃烧消耗氧气,集气瓶中压强减小,待红磷熄灭并冷却后,打开弹簧夹,观察到烧杯中的水会回流到集气瓶,并约占集气瓶中空气体积的1/5,所以①能测量红磷燃烧时所消耗集气瓶中的氧气体积,水的作用解释正确;
B、②中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的二氧化硫气体有毒,扩散到空气中会污染空气,水能够吸收二氧化硫生成亚硫酸,从而防止了二氧化硫向外扩散。即水的主要作用是吸收二氧化硫,其次水还能吸收硫燃烧放出的热量,故水的作用解释正确;
C、③中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生成物的温度很高,水能吸收铁丝燃烧产生的热量,且能降低生成的熔融物的温度,防止造成集气瓶底炸裂,故水的作用解释正确;
D、实验④中的水既能起到隔绝氧气的作用,还能起到加热白磷的作用,故水的作用解释不正确;
故选:D。
8.答案:A
解析:A.铁丝在氧气中燃烧非常剧烈,火星四射,防止高温生成物炸裂瓶底,集气瓶底部预留少量水,是基于安全考虑,故选项符合题意;B.铁丝在实验之前先打磨,是除去铁锈,使铁丝充分燃烧,与安全无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C.火柴快燃尽时插入瓶中,防止火柴消耗氧气,为了使铁丝与氧气充分反应,与安全无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D.铁丝自上而下缓慢插入,为了使铁丝与氧气充分反应,与安全无关,故选项不符合题意;故选:A。
9.答案:D
解析:铁丝在空气中不能燃烧,铁粉在空气中可以燃烧,可知物质与氧气的接触面积是反应能否发生的因素之一。
10.答案:D
解析:由图示可知,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之一因此二氧化碳的含量高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生物的呼吸作用消耗氧气,燃料的燃烧消耗氧气,因此地球人口增多,呼吸和使用的燃料耗氧越来越多;光合作用的原料有二氧化碳,生成物有氧气;由图示无法判断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过程中都放出热量。
11.答案:(1)明亮的蓝紫色;黑色固体
(2)污染空气;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3)硫+氧气二氧化硫
解析:(1)硫在氧气中燃烧产生明亮的蓝紫色火焰;而铁丝燃烧时的现象为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热;
(2)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二氧化硫是一种空气污染物,所以集气瓶里加水的目的是吸收生成的,防止污染空气;铁丝在氧气里剧烈燃烧生成灼热的四氧化三铁,所以集气瓶里加水的目的是防止高温生成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3)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为:硫+氧气二氧化硫。
12.答案:碳+氧气二氧化碳;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解析:木炭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碳+氧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要证明木炭燃烧有二氧化碳生成,可向烧杯内倒入澄清的石灰水,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说明木炭燃烧产生了二氧化碳。
13.答案:(1)砂纸
(2)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
(4)引燃铁丝
(5)防止燃烧产生的高温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
解析:(1)由于铁丝的表面有锈,选用的铁丝应用砂纸进行打磨处理;该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2)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现象:铁丝剧烈燃烧,火星四射,放出大量的热,生成了一种黑色的固体;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铁+氧气四氧化三铁;
(3)为了增大铁丝与氧气的接触面积和增大铁丝的受热面积,要将铁丝绕成螺旋状;
(4)铁丝前端要系一根火柴的作用是引燃铁丝;
(5)为防止燃烧产生的熔融物溅落瓶底,使瓶底炸裂,集气瓶内要预先装少量水或铺一层细沙;
14.答案:(1)氧气;21%
(2)CD;D
解析:(1)空气的成分按体积计算,大约是:氮气占78%、氧气占21%、稀有气体占0.94%、二氧化碳占0.03%、其他气体占0.03%,气体b是氧气,约占空气体积的21%。
(2)用A表示氧化反应,B表示化合反应,C既是化合反应又是氧化反应。
A.该反应符合“一变多”的形式,属于分解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和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B.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三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不是物质和氧的反应,不属于氧化反应。
C.该反应的生成物是两种,不符合“多变一”的形式,不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
D.该反应符合“多变一”的形式,属于化合反应;该反应是物质与氧气发生的化学反应,属于氧化反应。可用A表示的是C,可用C表示的是D。
15.答案:(1)AC
(2)①A
②相同
③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
解析:(1)A.氧气能够供给呼吸,可用于医疗急救,故A正确;
B.氧气具有氧化性,不能用于食品防腐,故B错误;
C.氧气能支持燃烧,可用作火箭的助燃剂,故C正确;
D.稀有气体在通电时能发出有色的光,可用于霓虹灯,故D错误。
(2)①箭头画出了“氧气”的行走路线,“氧气”不能从甲处通过,甲处的物质是硫,硫能与氧气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硫,氧气不能与水和氮气反应;
②铁在氧气中能燃烧生成四氧化三铁,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硫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硫,三个反应都是多变一,属于化合反应;
③红磷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五氧化二磷,文字表达式是: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