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课 秦统一中国(含答案)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文档属性

名称 第9课 秦统一中国(含答案)七年级历史统编版(2024)上册课后培优检测
格式 docx
文件大小 75.6K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统编版
科目 历史
更新时间 2025-07-02 20:55:01

图片预览

文档简介

第9课 秦统一中国
1.有学者认为,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虽有曲折,历史大势终归是要回到统一国家的正轨上来。他意在说明( )
A.王室衰微的表现 B.商靹变法的背景 C.秦灭六国的过程 D.秦朝统一的意义
2.《秦律·田律》规定,地方官员应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这反映了秦朝( )
A.推行轻徭薄赋政策 B.重视农业生产
C.实施休养生息政策 D.注重兴修水利
3.毛泽东评价秦朝,“百代皆行秦政制”;史学家钱穆评价秦朝,“中国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他们都肯定了秦朝( )
A.中央集权制度的影响 B.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
C.政权统治的长治久安 D.万里长城的坚不可摧
4.“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这表明,秦统一六国的有利因素是( )
A.商鞅变法的影响 B.有利的地理位置
C.外交策略的得当 D.军队战斗力强大
5.西安碑林博物馆有一石碑上刻有“皇帝立国……灭六暴强……一家天下”等字,该内容称颂的皇帝是( )
A.周武王 B.齐桓公 C.秦始皇 D.唐太宗
6.习近平强调加大对行政执法的监督,曾经指出:“健全国家监察组织架构,形成全面覆盖国家机关及其公务员的国家监察体系。”秦朝时,负责监察事务的是( )
A.丞相 B.太尉 C.刺史 D.御史大夫
7.嬴政用人,不分籍贯和出身。如李斯原是楚国小吏,尉缭原是魏国布衣,都得到重用。嬴政很欣赏韩非的学说,为得到这一人才,下令攻韩,迫使韩王将韩非送往秦国。由此材料可以了解嬴政( )
A.独断专行 B.及时听取建议 C.善于谋划 D.爱惜人才
8.“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材料说明了( )
A.秦朝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 B.秦始皇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
C.秦朝实行非常残酷的法律 D.秦朝加强了各地的文化交流
9.秦始皇对大臣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都是因为分封有侯王。实行分封就是树兵,想要寻求安宁,岂不难哉!”基于这一认识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县制 B.铸造“半两钱”
C.统一度量衡 D.修筑长城
10.为了适应国家统一的需要,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
A.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五铢钱作为统一货币
B.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
C.派兵开凿都江堰,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
D.把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11.琅琊刻石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书法刻石之一,其刻于秦朝。它所使用的文字应是( )
A.大篆 B.小篆 C.甲骨文 D.金文
12.秦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但秦朝的确也是一个伟大的王朝。称其伟大,原因如下( )
①“焚书坑儒”与秦末农民大起义
②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③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
④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13.阅读以下相关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
——李白《古风》(节选)
材料二:秦朝行政系统简表
(1)材料一中的秦王是指谁?“扫六合”在哪一年完成?
(2)材料二中的御史大夫掌管哪方面?在地方实行什么制度?
(3)材料二表明秦朝建立的是什么样的统治制度?这种制度以谁为中心?
14.【千古一帝秦始皇】
材料一:《秦朝的政治制度示意图》
材料二:《秦朝大事记》:
公元前221年,秦完成统一六国大业,建立秦朝。秦王嬴政自称“始皇帝”,定礼法,统一度量衡。车同轨,书同文。定全国36郡。
公元前219年,修灵渠。造阿房宫,为太极届。泰山封禅;派徐福发童男女数千人入海求仙人。
公元前215年,派将军蒙恬发兵30万北去匈奴,掠取河南地。
公元前213年,整治狱史,修筑长城,下《焚书令》。
公元前212年,修直道。坑杀儒生460人于咸阳。
公元前210年,七月,秦始皇病死于沙丘平台。
公元前209年,陈胜吴广起兵于大泽乡。攻占陈县,建立张楚政权。
公元前207年,秦朝灭亡。
材料三:秦时的赋税,远远超过农民,的负担能力,秦的赋税占农民收入的大半,当时全国人口约两千万:常年征发的徭役和兵役不下二三百万,约占男劳动力的一半,造成“男子力耕不足粮饷,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局面。
——左言东《中国政治制度史》
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我说秦始皇”为话题,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自秦始皇以后,中国人明白了自己的国家应该是什么样子”并所学知识可知,秦的统一,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诸侯国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D项正确;王室衰微的表现是春秋时期,排除A项;商靹变法的背景是战国时期,排除B项;秦灭六国的过程材料未体现,排除C项。故选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重视农业生产。根据“《秦律·田律》”“及时上报农田开垦面积、农作物生长、干旱、水涝、蝗灾等情况”可知,秦朝以法律形式规定官员应对农业生产情况及时上报,表现出秦朝重视农业生产,B正确。故选B。
3.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据题干可知,他们都肯定了秦朝创立的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A项正确;儒学独尊地位的形成是在汉武帝时期,排除B项;秦朝历二世而亡,是个短命王朝,排除C项;题干未涉及万里长城,排除D项。故选A。
4.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秦孝公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可得出秦统一六国的有利条件是地理位置优越,B项正确;商鞅变法使秦国国力大增,但与题干信息不符,排除A项;秦统一六国过程中采取“远交近攻”的正确外交方略,不符合题意,排除C项;题干强调的是秦国优越的地理位置,与军队战斗力强大无关,排除D项。故选:B。
5.答案:C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一家天下”,可知与秦灭六国统一全国相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始皇先后兼并了韩、赵、魏、楚、燕、齐;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秦朝,C项正确;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通过牧野之战,打败商纣,推翻商朝统治,建立西周,与题干信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一家天下”不符,排除A项;禹接受治水的重任后,总结教训,采用疏导的方法,开凿河渠疏导洪水入海。他全身心投入治水,曾三过家门而不入,经过10多年的努力,终于消除了水患,与题干信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壹家天下”不符,排除B项;禹死后,儿子启继承了禹的位置,从夏朝开始世袭制代替了禅让制,“公天下”变成了“家天下”,与题干信息“皇帝立国……灭六暴强……一家天下”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
6.答案:D
解析: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封建统治,秦始皇创立了一套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故选:D。
7.答案:D
解析:题干提到嬴政任用人才时,不看籍贯和出身,像李斯是楚国小吏、尉缭是魏国布衣都被重用。还说嬴政欣赏韩非学说,为得到韩非这一人才,甚至下令攻韩,迫使韩王送韩非到秦国,可以明显看出嬴政对人才的重视和爱惜,D项符合题意;题干中主要描述的是嬴政在用人方面的举措,并没有体现他独断专行的特点,独断专行强调做事不考虑他人意见,自行决断,这里没有相关信息,排除A项;题干中没有任何关于嬴政听取建议的内容,重点在说他任用不同出身的人才以及为得韩非采取的行动,排除B项;题干未突出嬴政在谋划方面的表现,主要围绕他对人才的任用和获取,排除C项。
故选:D。
8.答案:B
解析: 依据材料:“秦始皇规定皇帝自称‘朕’,皇帝的命令称‘制’‘诏’,印章称‘玺’,其他人都不许用,对皇帝的名字也要避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这种制度在决策方式上的君主专制的特点,皇权至上的特点。秦朝统一后,秦始皇创建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称皇帝,并确立了皇权至高无上的地位。在中央设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分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丞相为百官之长,协助皇帝处理政务。B符合题意,ACD错误。
9.答案:A
解析:秦始皇认为分封诸侯导致天下战乱不休,为避免这种情况,他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控制。B选项铸造“半两钱”是为统一货币;C选项统一度量衡是为促进经济交流;D选项修筑长城主要是为抵御北方匈奴入侵。所以基于秦始皇的认识采取的措施是实行郡县制,选A。
10.答案:D
解析:秦始皇统一六国后,把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促进了文化的交流与发展,D选项正确。下令废除六国货币,以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统一货币的是秦始皇,五铢钱是汉武帝时期铸造的,A选项错误;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尊崇儒术的是汉武帝,B选项错误;派兵开凿灵渠,统一岭南及东南沿海地区的是秦始皇,都江堰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的,C选项错误。
11.答案:B
解析: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战国时,七国的文字书写各异。秦始皇为消除文字上的差异,命丞相李斯等人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文字的统一使政令能够在全国各地顺利推行,也使不同地域的人民能够顺畅沟通,有利于交流与发展。所以琅刻石上的文字应该是小篆,而非大篆,B项正确,排除A项,甲骨文和金文是商周时期使用的文字,不是秦朝建立后统一使用的文字,排除CD项。故选:B。
12.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的“伟大”之处在于: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车辆和道路的宽窄等;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②③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
“焚书坑儒”与秦末农民大起义均与秦朝的暴政相关,并不是其“伟大”之处,①不符合题意,ABD选项中均包含①,排除ABD项。故选C项。
13.答案:(1)嬴政或秦始皇;公元前221年。
(2)掌管监察;郡县制
(3)中央集权制度;皇帝
解析:(1)秦王:根据材料一“秦王扫六合(六合,天地四方。扫六合,横扫天下之意),虎视何雄哉!挥剑决浮云,诸侯尽西来”和所学知识可知,这是李白赞赏秦始皇(嬴政)统一六国的史实。
时间:根据所学知识可知,从公元前230年至前221年,秦王嬴政陆续灭掉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秦朝。
(2)御史大夫职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丞相负责行政,太尉负责军事,御史大夫掌管监察事务。
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郡守”“县令”和所学知识可知,在地方上秦朝废除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3)制度:根据材料二图片“皇帝”“丞相、太尉、御史大夫”“郡(守)”“县(令)”和所学知识可知,秦统一后,为了适应新的社会发展,加强对全国的统治,秦始皇确立了皇帝制度,在中央设立三公九卿制(三公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在地方实行郡县制,确立了大一统的中央集权制度。
中心:根据材料二图片所示“皇帝”的位置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创立了中央集权制度,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所以中央集权制度的中心是皇帝。
14.答案:观点:秦始皇的功与过。论述: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总之,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解析: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起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封建国家,确立中央集权制度,推行一系列巩固统一的措施,对后世有深远影响。然而,秦朝实行残暴统治,最终在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打击下走向灭亡。评价历史人物应该辩证客观,秦始皇有功有过,可拟观点为:秦始皇的功与过。再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如:
论述:秦始皇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的战乱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开创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统一了文字、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各地区、各民族间的经济文化交流,对后世影响深远。同时秦始皇的暴政影响了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使人民处于水深火热之中;他焚书坑儒,钳制了思想,摧残了文化。
最后总结:总之,秦始皇有功也有过,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