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课 太平天国运动
1.《南京条约》……是促进中国人民觉醒的反面教材。马克思说:“看起来很奇怪的是,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惊醒作用。”下列事件与此观点相符的是( )
A.虎门销烟 B.太平天国运动 C.公车上书 D.南昌起义
2.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太平天国这样做( )
A.维护了国家权益 B.创新了斗争方式
C.动摇了清朝统治 D.打击了帝国主义
3.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历时14年,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势力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但这场运动最终以失败告终,导致它失败的主观原因是什么?( )
A.外国侵略势力的打击 B.农民阶级的局限性
C.清政府的镇压 D.天京事变
4.罗尔纲在《太平天国史纲》中写道:“正在这样的一个决定两个壁垒最终命运的关头,太平军方面乃有内讧的大事变发生。太平军自己来摧残自己的势力,使敌人有机会重新抬起头来向自己壁垒反攻,终归把自己扑灭了去。”材料中的“大事变”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
A.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 B.沉重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
C.标志着太平天国运动失败 D.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基础
5.马克思在《中国革命和欧洲革命》中写道:“中国的连绵不断的起义已经延续了约十年之久,现在汇合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革命;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了这次大爆发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这段论述中的“革命”爆发的标志是( )
A.虎门销烟 B.金田起义 C.武昌起义 D.五四运动
6.如图是太平天国运动发展过程中的大事件,其中①②处分别指的是( )
A.金田起义、定都天京 B.金田起义、天京事变
C.永安建制、定都天京 D.永安建制、天京事变
7.1844年,他和好友冯云山离开本乡去外县宣传教义,劝导世人信拜上帝。1851年1月11日,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村正式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他”( )
A.创办了大生纱厂,实业救国 B.领导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朝
C.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号” D.率领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
8.掌握历史事件发展线索是历史学习的基本目标。下面表格★处的内容应该是( )
兴起 全盛 失败
金田起义 ★ 北伐、西征 天京事变 天京陷落
A.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B.初步建制
C.颁布《资政新篇》 D.定都天京
9.太平天国建立了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政权机关,颁布和实行了一系列的制度和政策,表现了反封建的革命精神。下面能体现其反封建的是( )
A.大兴土木 B.《天朝田亩制度》
C.天京变乱 D.创立拜上帝教
10.太平天国颁布的《天朝田亩制度》规定,按人口和年龄平均分配土地;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这一变化( )
A.打击了清王朝的统治 B.挽救了太平天国危机
C.体现了时代发展潮流 D.适应了农民阶级需要
11.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中国人民寻求救国救民道路的历史。下列主张中,对动员广大农民参与革命斗争具有显著效果的是( )
A.民主共和 B.自强求富 C.有田同耕 D.实业救国
12.有人把太平天国运动的发展历程分为“宗教构梦、战争追梦、政策筑梦、内乱毁梦”四个篇章。“内乱毁梦”是指( )
A.永安建制,分封诸王 B.定都天京,军事全盛
C.天京事变,由盛转衰 D.颁布《天朝田亩制度》
13.【太平天国运动】
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五口通商,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同时,地主加紧了对农民的盘剥,土地兼并更为严重。1846—1850年,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广大农民家破人亡,陷入绝境。经过积极地酝酿和准备,1850年春夏间,洪秀全发布金田“团营令”。1851年1月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
——摘编自李侃《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洪仁玕之所以抛却在香港作为教会中人的平静生活,冒死投效与清军血战正酣的太平军的行列,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
——摘编自夏春涛《洪仁开的思想特征及其历史地位》
材料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历史背景。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什么?
(2)材料二中的“近代化方案”集中体现在哪部著作里?根据材料二概括洪仁玕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
(3)材料三所叙述的是什么历史事件?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概述太平天国运动有何历史意义?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
材料二: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
材料三: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以上三则材料反映的纲领性文件分别是在哪一革命运动中颁布的?
(2)上述材料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从这些文件实施的结果中,我们可以获得哪些启示?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是促进中国人民觉醒的反面教材”“鸦片没有起催眠作用,反而起了警醒作用”,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太平天国运动虽然失败,但沉重地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B项正确;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是鸦片战争的导火线,排除A项;公车上书拉开了维新变法运动的序幕,排除C项;南昌起义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端,排除D项。故选B项。
2.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
选项 解析 判断
A “太平天国严禁鸦片贸易,不承认西方列强强加于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多次拒绝外国提出的侵略要求”,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 √
B 材料主要强调了太平天国面对西方侵略者的态度,而非斗争方式的创新 ×
C 材料没有涉及动摇清朝统治 ×
D 资本主义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太平天国运动发生于1851—1864年,可以说太平天国反侵略,但不能说反帝 ×
3.答案:B
解析:1856年,太平天国内部为了争权夺利爆发内讧,这就是天京事变,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这是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导致的,B项正确;AC项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失败的客观原因,排除;天京事变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由盛转衰的标志,不是农民阶级的主观局限性,排除D项。故选:B。
4.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中的“内讧”是指天京事变,1856年,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化,导致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故选A。
5.答案:B
6.答案:D
解析:阅读折线图,找到序号①②对应的阶段特征,即发展和转折。由所学知识可知,永安建制标志着太平天国初步建立起政权组织,是其发展阶段;而天京事变使太平天国由盛转衰,是其转折点。故选D。
7.答案:B
解析:A创办了大生纱厂,实业救国的是张謇,排除。B.根据材料“1851年1月11日,他率各地集结而来的会众在金田村正式誓师起义,向清王朝宣战”和所学知识可知,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广西桂平县金田村发动武装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太平天国运动打击清朝统治,符合题意。C指挥致远舰冲向日舰“吉野号”的是邓世昌,排除。D.率领独立团赢得“铁军”称号的是叶挺,排除。故选:B。
8.答案:D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通过西征达到全盛,在此之前的事件应是1853年北伐西征前的定都天京,建立与清政府对峙的政权,D项正确;颁布《天朝田亩制度》是在定都天京后,由于《天朝田亩制度》并没有实施,故不能作为走向全盛的重要事件,排除A项;初步建制指的是1852年的“永安建制”,太平天国还没有走向全盛,排除B项;颁布《资政新篇》是在天京事变之后,排除C项。故选D项。
9.答案:B
解析:太平天国运动的反封建性主要体现在其政治、经济和社会制度改革上。选项A“大兴土木”是封建统治者的行为特征,与反封建精神背道而驰。选项C“天京变乱”是太平天国内部的权力斗争,并非其反封建政策的体现。只有选项B《天朝田亩制度》体现了太平天国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现土地平均分配的理想,是其反封建的核心纲领。因此,正确答案是B。
10.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而之后的《资政新篇》却主张学习西方,发展资本主义”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献从《天朝田亩制度》变成了《资政新篇》《资政新篇》向西方学习,发展资本主义,体现了当时的时代发展的潮流——发展资本主义,C项正确;《资政新篇》没有推翻清王朝的统治,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统治,排除A项;《资政新篇》没有实施,也就没有挽救太平天国的危机,太平天国最后还是以失败而告终,排除B项;《资政新篇》没有传播民主共和思想,资产阶级革命派传播民主共和思想,排除D项。故选C项。
11.答案:C
解析:据材料“对动员广大农民”结合所学可知,农民阶级较为关注土地问题,动员农民需要从农业角度出发,因此提出“有田同耕”效果显著,C项正确;民主共和是革命派的主张,始于动员资产阶级,排除A项;自强求富是洋务派的主张,与农民阶级关系不大,排除B项;实业救国是张謇等民族资本家提出的主张,与农民关系不大,排除D项。故选C项。
12.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天京事变。根据“内乱毁梦”及所学可知,1856年,由于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内部争权夺利,矛盾日渐尖锐,天京事变发生。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领导集团的一场血腥内讧,使太平天国元气大伤,由盛转衰。故选C。
13.答案:(1)背景:腐败的清朝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国内阶级矛盾激化;自然灾害严重;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阶级矛盾。标志:金田起义。
(2)著作:《资政新篇》。目的: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统治;实现国家富强。
(3)事件:天京陷落;意义: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解析:(1)本题考查太平天国运动的知识。根据材料一“清政府将大笔军费和巨额赔款全部转嫁给劳动人民”归纳出腐败的封建统治和沉重的封建剥削,导致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一“外国的工业产品涌进中国,排斥了中国传统的家庭副业和手工业,使东南沿海地区的农民和手工业者纷纷破产,失去生计”归纳出外国资本主义的侵略加剧了阶级矛盾;根据材料一“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各省都遭到严重的水旱灾害”归纳出自然灾害的影响。根据材料一“1851年1月11日,洪秀全在金田宣布起义,建国号‘太平天国’。”可知,洪秀全发动此次农民起义的开始标志是金田起义。
(2)本题考查《资政新篇》的知识。根据材料二“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结合所学可知,洪仁环写的著作是《资政新篇》;根据材料二“除了身为洪秀全族弟和心系攘夷大业的因素外,更为其拳拳报国之心所驱使,即试图在太平天国实施他的近代化方案,使中国也走上富强之路。”可知,洪仁环提出这一方案的目的是:振兴太平天国;反对清朝统治;实现国家富强。
(3)本题考查太平天国的灭亡。根据材料三“1864年6月1日,洪秀全在多日以野草充饥后病逝,幼天王洪贵福继位。7月19日天京失守,随后清军屠城,许多平民百姓被杀,其惨况无可描述。湘军攻破天京后太平军放火烧城,湘军在大肆抢劫后也到处纵火。”可知,材料三所叙述的是天京陷落;结合所学可知,太平天国运动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宏大的一次农民战争,沉重打击了清朝的统治和外国侵略势力,谱写了中国近代史上壮烈的一章。
14.答案:(1)材料一:太平天国运动;材料二:辛亥革命;材料三:解放战争。
(2)共同问题:土地问题。
启示: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
解析:(1)革命运动:由题干材料一“凡分田,照人口,不论男妇,算其家口多寡,人多则分多,人寡则分寡,杂以九等……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一反映的是太平天国颁布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中的有关土地问题的规定,由题干材料二“平均地权,即核定全国地价,国家根
据核定地价征收地租税,同时逐步向地主收买土地,实现土地国有,解决贫富不均等问题。”并结合所学可知,材料二反映的是辛亥革命时期为了解决土地问题而实施的民生主义;由题干材料三“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并结合所学可知,解放战争时期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2)共同问题:由以上三则材料可知,要解决的共同问题是土地问题。启示:由以上材料可知,只有中国共产党颁布的土地政策得以实行,据此可知,制定政策要遵循客观经济规律;政策的制定应实事求是,符合国情,符合人民利益;生产关系的调整应适应生产力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