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课 鸦片战争
1.“当中国人实行一种激烈的禁烟运动而使危机加剧的时候,战争果然就来到了,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由此可知,英国发动这场战争是为了( )
A.维护鸦片贸易 B.打开中国市场 C.促进文化交流 D.加强友好往来
2.1839年清政府颁布《钦定严禁鸦片烟条例》规定:“鸦片烟贩,就地正法,斩立决;所有开设烟馆、提供吸烟场所,以及包庇贩毒的官员,就地正法,绞监候(死缓)。”清政府颁布这一条例是由于( )
A.藏富于民,维护国家统治 B.白银外流,威胁到清政府财政
C.外商冲击,自然经济解体 D.外敌入侵,破坏中国领土主权
3.1839年6月,一位美国传教士在参观销烟的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林则徐)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据此可推测( )
A.清朝政府禁烟态度坚决 B.虎门销烟得到民众的大力支持
C.当时中国已经禁绝鸦片 D.鸦片战争的爆发已经在所难免
4.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观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他们在整个工作中进行的细心和忠实的程度,远远超出我们的预料。……我对在沟里铺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材料反映的历史事件是( )
A.虎门销烟 B.甲午战争 C.公车上书 D.广州起义
5.据“环球网”报道,2024年8月10日,英国皇家海军发布声明称,两艘中国先进的军舰于8月9日在一艘英国军舰的密切监视下通过了英吉利海峡。英国皇家海军称之极为罕见,还说这是自1840年以来,从未有过的经历。“1840年”英国海军曾经来到中国,是为了( )
A.策划走私鸦片 B.发动鸦片战争 C.镇压金田起义 D.密谋侵占台湾
6.“这项条约是战胜者在炮口下强加给战败者的……最讽刺的是,作为这场战争的直接起因的鸦片竟然只字未提。”材料中的“这项条约”指的是( )
A.《南京条约》 B.《虎门条约》 C.《望厦条约》 D.《黄埔条约》
7.一位历史学家写道:“《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对于该说法,下列理解正确的是( )
A.清政府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 B.政府开放了内河航行的权益
C.五口通商让清政府感到不安 D.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
8.《复兴之路》解说词中提到:“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关于这一“国耻”理解最为贴切的是( )
A.皇家园林圆明园被放火烧毁 B.列强对中国掀起瓜分的狂潮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9.鸦片战争后,两江总督耆英说,“民已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更“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此实不能御寇之由”。耆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A.贫富不均 B.莠民作乱 C.民性懦弱 D.吏治败坏
10.《南京条约》有关条款规定:英商在五个通商口岸应纳进出口货物,必须“秉公议定责例”,实际上就是确定中英双方协议订立税率的原则,而且中国必须听从英方的意见。这一规定使清政府丧失了( )
A.领事裁判权 B.关税自主权 C.地方管理权 D.司法管辖权
11.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仅开放某港口作为对外通商口岸。该港口是( )
A.广州 B.泉州 C.明州 D.杭州
12.中英《南京条约》第十条有如下内容:“中国皇帝陛下同意在所有通商口岸制定一部公平的、正式的进出口关税和其它费用的则例,该则例将公开颁布”。“关税及其他费用的则例”本应“秉公议定”,却被英方以“需同英方商议”作为条约的最终解读文本执行。这表明( )
A.中英双方对文字的理解不同 B.英国片面追求商业利益
C.英方对清政府推行霸权外交 D.中英关系遭到极大破坏
1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这种机会也许不会再来,是不可能轻易放过的”。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1)材料一中的“运动”指的是哪个事件?有人说,没有这场“运动”就不会有这场战争,你同意这种说法吗?为什么?
材料二:1842年8月间,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厦门和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
——节选自义务教育教科书《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
(2)请把材料二《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补充完整。任选条约其中一项主要内容,说明其给中国带来怎样的危害?
材料三:对于中国人来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它铭刻着中世纪古老的社会在炮口逼迫下赶往近代的最初的一步。……英国兵轮鼓浪而来,由沿海入长江,撞倒了堡垒一壁。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3)为什么说“这场战争是一块界碑”?从这场战争中认识到,青年学生应怎样做?
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民除受地主剥削外,还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他们将战争的恶果转嫁到农民身上,给农民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新税。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农民背上三把刀,徭役苦,租米重,利钱高”。而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沦为通商口岸“猪仔馆”买卖人口的对象。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1)鸦片战争后签订的中国近代历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什么?
(2)阅读以上材料,围绕其主题提炼一个观点,并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楚)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题干明确提出“……可是它并不是为了维护鸦片贸易而进行的斗争”排除A项;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项符合题意;鸦片战争与促进文化交流无关,排除C项;英国不惜发动战争打开中国市场,而不是为了友好往来,排除D项。
2.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清政府禁烟。由于英国等西方国家向中国大量走私鸦片,中国白银外流,严重威胁到清政府财政,在此背景下,清政府颁布严禁鸦片的法令。故选B。
3.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观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我对在沟里铺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符合题意。B.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C.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春,要求拒和、迁都、变法,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D.广州起义发生在1895年10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故选:A。
4.答案:A
解析:A.根据材料“一位美国传教士应邀参观销烟过程后写道:我们已反复检查了销毁烟土过程的每一个部分。……我对在沟里铺毁烟土的检查,感到非常满意。”和所学知识可知,在林则徐的主持下,1839年6月3日至25日,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被当众销毁。虎门销烟是中国人民禁烟斗争的伟大胜利,显示了中华民族反抗外来侵略的坚强意志,符合题意。B.甲午战争发生在1894年到1895年,使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大大加深,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C.公车上书发生在1895年春,要求拒和、迁都、变法,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D.广州起义发生在1895年10月,是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的武装起义,与题干虎门销烟无关,排除。故选:A。
5.答案:B
解析:1840年,英国以林则徐虎门销烟为借口,发动鸦片战争,企图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商品、掠夺原料,B正确。英国走私鸦片是在鸦片战争前,A错误;金田起义爆发于1851年,与1840年无关,C错误;1840年英国海军来中国并非密谋侵占台湾,D错误。
6.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是中国的禁烟运动,但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原因是要打开中国市场,倾销工业品,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因此,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被迫与英国签订的《南京条约》里没有关于鸦片的内容。
7.答案:A
解析:根据材料“《南京条约》和附约里各种苛刻的待遇,满人汉人的官僚都接受,倒是内中提及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开夷人随意置喙之门,反而使他们不安。”可以看出,清政府缺乏国家平等的观念,A项正确;政府开放了内河航行的权益,与材料无关,排除B项;材料中“今后两方的文书要用平等的语气来往”,使清政府不安,而不是五口通商让清政府感到不安,排除C项;开始传播“师夷长技”的新思潮,材料中没有涉及,排除D项。故选A项。
8.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20世纪的大幕拉开了,紫禁城依然巍峨庄严,但太和殿前却留下了中国在20世纪的第一年所遭受的国耻。”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0年的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侵略军进入北京,攻入紫禁城,1901年,清政府被迫签订《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D项正确;1840至1842年的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排除A项;第二次鸦片战争使中国丧失了更多主权,中国的中国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排除B项;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了《马关条约》,使外国侵略势力进一步深入中国腹地,大大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化,排除C项。故选:D。
9.答案:D
解析:根据材料“民己焦头烂额,官犹诩诩自得,扬言……民情柔懦,安得闹事”、“欺压良善,自命为能员”可知嗜英认为鸦片战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吏治腐败,选项D符合题意,选项ABC不符合题意。故选:D。
10.答案:B
解析:据题干“英商在五个通商口岸应纳进出口货物,必须秉公议定责例,实际上就是确定中英双方协议订立税率的原则,而且中国必须听从英方的意见。”可知,《南京条约》规定英商在通商口岸的进出口货物税率需“秉公议定”,实际上是由中英双方协议确定,且清政府被迫接受英方意见。这一条款剥夺了清政府自主制定关税税率的权力,即丧失了关税自主权,B项正确;领事裁判权和司法管辖权涉及司法领域,与题干无关,排除AD项;地方权力指的是地方政府在其管辖范围内,依据法律规定所享有的自治和管理权力,地方管理权未在条约中体现,排除C项。故选B项。
11.答案:A
解析:清朝实行“一口通商”政策,即只允许广州一个港口进行对外贸易。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清政府正式规定所有对外贸易都必须经由广州进行,由“广州十三行”垄断经营。因此,答案为A。其他选项,泉州、宁波(明州)和杭州,虽然历史上都曾是重要的贸易港口,但在“一口通商”政策下并未开放。
12.答案:C
解析:据题干“需同英方商议,作为条约的最终解读文本执行”和所学知识可知,“关税及其他费用的则例”本应“秉公议定”,但英方以需同英方商议作为最终解读文本执行,这表明英国不顾公平原则,凭借其武力优势,强行将自己的意志强加给清政府,在关税规则制定上推行霸权外交,C项正确;题干主要强调的是英国在关税等规则制定上的霸权行为,而非中英双方对文字理解不同,排除A项虽然英国发动鸦片战争有追求商业利益的目的,但题干重点突出的是英国在关税规则制定权上的霸权做法,排除B项;题干主要围绕关税规则制定权问题,没有直接体现出中英关系遭到极大破坏,排除D项。故选C项。
13.答案:(1)事件:虎门销烟。
观点:不同意。
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2)内容: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圆。
危害: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3)原因: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的开端。认识: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解析:(1)事件:根据材料“1839年的这场运动给了我们一个战争的机会……可以使我们终于乘战胜之余威,提出我们自己的条件,强迫中国接受”及所学知识,1839年6月,林则徐主持虎门销烟,沉重打击了侵略者,但英殖民者以此为借口发动了侵略中国的鸦片战争。结合所学虎门销烟和鸦片战争的关系可知,虎门销烟是鸦片战争的直接原因,不是根本原因,因此,就算没有这一事件,鸦片战争仍有爆发的必然性。即观点:不同意。原因:英国发动鸦片战争的根本目的是开拓中国市场、倾销工业产品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虎门销烟仅仅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而已。
(2)内容:结合所学知识,《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有:开放广州、福州、厦门、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割香港岛给英国;赔款2100万银圆;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危害:结合所学知识,割香港岛给英国,破坏了中国领土主权的完整;英商进出口货物应纳税款,必须经过双方协议,破坏了中国的关税主权等。
(3)原因:结合所学鸦片战争的影响可知,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成为中国近代史开端的标志事件。认识:开放性试题,言之成理即可。勿忘国耻,奋发图强。
14.答案:(1)《南京条约》
(2)观点: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
论述: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其他观点如:鸦片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严重灾难;侵略战争使被侵略国家遭受危害。其他观点及其论述只要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解析:(1)1840~1842年的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战败,被迫与英国签订《南京条约》,这是中国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
(2)据材料“鸦片战争后,农副产品开始纳入世界市场,农民除受地主剥削外,还要受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剥削。同时,条约所规定的巨额赔偿加重了清政府的财政负担,他们将战争的恶果转嫁到农民身上,给农民加上了更为沉重的新税。当时流行这样的民谣:‘农民背上三把刀,徭役苦,租米重,利钱高’。而随着大量外国商品的涌入,手工业者大量破产而沦为通商口岸猪仔馆'买卖人口的对象”可知,围绕主题可以提炼观点为侵略战争及签订的不平等条约给中国带来严重危害,理由是1842年鸦片战争结束,清政府被迫签订《南京条约》,赔款使清政府财政负担加重,他们将战争后果转嫁到农民身上,使农民背上了沉重的赋税,手工业者也因外国商品的涌入而大量破产。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结束后签订《辛丑条约》,庞大的赔款数目、拆炮台、允许外国驻军、划使馆界等内容使中国主权严重丧失,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