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习题课件(11份打包) 湘教版(2024)地理 八年级上册

文档属性

名称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习题课件(11份打包) 湘教版(2024)地理 八年级上册
格式 zip
文件大小 20.0MB
资源类型 教案
版本资源 通用版
科目 地理
更新时间 2025-07-02 21:36:45

文档简介

(共19张PPT)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2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降水、干湿地区和气候类型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降水的分布
(1) 空间分布:从  东南 沿海向  西北 内陆逐渐减少。
(2) 时间分布:降水主要集中在  夏秋季 。
我国重要的年等降水量线
① 8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与秦岭—淮河线一致;
② 400毫米年等降水量线大致通过大兴安岭—张家口—兰州—拉萨—喜马拉雅山脉东南部一线。
东南 
西北 
夏秋季 
2. 中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
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天然植被
湿润地区 东北山地、  秦岭—淮河 线以南、青藏高原东南部等 森 林
界线: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半湿润 地区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黄土高原大部分等 森林草原
界线: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秦岭—淮河 
森林
800 
400 
干湿地区 主要分布地区 天然植被
半干旱 地区 内蒙古高原东部、黄土高原一部分、青藏高原大部分、天山山地等 草 原
界线:  2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干旱地区 内蒙古高原西部、柴达木盆地、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藏高原西北部等 荒漠草原、荒漠
草原
200 
3. 复杂多样的气候类型
(1) 气候类型的分布
① 东部地区:热带季风气候、  亚热带季风 气候和温带季风气候。
② 西北部:  温带大陆性 气候。
③ 青藏高原:高原山地气候。
亚热带季风 
温带大陆性 
(2) 气候复杂多样的成因:我国地域辽阔,地跨众多的  温度带 和干湿地区,加上我国  地形类型 多样、地势高低悬殊,更增加了气候的复杂多样性。
温度带 
地形类型 
1. 以“强化国省互联互动,共促气候业务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第十四届全国气候中心主任联席会议在柳州市召开,重点研讨气候监测、预测的新成果、新形势和气候变化的新动态。如图是我国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四个城市气候资料图,据图概括我国降水的时间分布特点( B )
B
A. 自东南向西北递减 B. 夏秋多,冬春少
C. 南多北少 D. 降水年际变化大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古人在一篇游记中写道:“登高南望,俯视太行诸山,晴岚可爱。北顾但寒沙衰草,中原之风, 自此隔绝矣。”读图,回答2~3题。
2. 下列数据中,有可能为甲地多年平均降水量的是( C )
A. 890mm B. 260mm
C. 680mm D. 1000mm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古人游记所记载“北顾”的是我国某高原的深秋景色,有关该高原的描述,正确的是( B )
A. 是青藏高原 B. 属于干旱、半干旱区
C. 属于温带季风气候 D. 地跨中温带、暖温带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读我国干湿地区划分图,完成4~5题。
4. 下列关于我国干湿地区的分布及其天然植被的说法,正确的是( A )
A. 湿润地区主要分布在东北山地、秦岭—淮河线以南以及青藏高原东南部
B. 半湿润地区的植被类型以荒漠、草原为主
C. 半干旱地区主要分布在内蒙古高原东部及
四大盆地地区
D. 干旱地区的植被类型以草原为主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按照干湿地区的划分,河南大部分属于( C )
A. 湿润区 B. 干旱区
C. 半湿润区 D. 半干旱区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常考地图)分析降水量分布状况是认识区域差异的重要内容。读我国年降水量分布图,完成6~7题。
6. 我国年降水量( D )
A. 随纬度自南向北逐渐增加
B. 沿北纬40°线自东向西递增
C. 沿东经120°线自北向南递减
D. 从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递减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我国气候复杂多样,主要原因是( D )
① 地域辽阔,跨多种温度带和干湿地区 ② 河流湖泊众多 ③ 地形复杂多样,地势高低悬殊 ④ 各类土地资源齐全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③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教材改编题·P41活动)下面为中国部分城市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图1)与中国局部地区某月平均气温(单位:℃)分布图(图2)。读图,完成8~10题。
8. 下列对①②③三个城市气候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三个城市冬季气温都在0℃以下
B. 三个城市都有夏季高温多雨的气候特征
C. 三个城市中,③城市雨季最长
D. 三个城市中,②城市气温季节变化最大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图2反映了所示地区此季节的气温特征是( B )
A. 南北温差大 B. 普遍高温
C. 气温从东向西逐渐降低 D. 气温从北向南逐渐降低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若①②③三个城市的位置与图中甲、乙、丙三地对应,那么下列配对正确的是( C )
A. ①—甲、②—乙、③—丙
B. ①—乙、②—丙、③—甲
C. ①—丙、②—甲、③—乙
D. ①—丙、②—乙、③—甲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以下是学习中国气候时常用到的四幅图。结合所学知识,完成11~12题。
11. 四幅图中,表示降水年际变化的是( A )
A. 图① B. 图② C. 图③ D. 图④
A
12. 四幅图中,表示降水量季节分配的是( C )
A. 图① B. 图② C. 图③ D. 图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读我国温度带划分图(图1)和干湿地区划分图(图2),完成下列问题。
(1) 我国温度带划分的主要指标是  活动积温 。
活动积温 
(2) 我国干湿地区划分的根据是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
(3) 图1中温度带③和④的分界线大体是  秦岭 (填山脉)和  淮河 (填河流),和我国1月的  0℃ 等温线接近。该分界线也是图2中干湿地区D  半湿润 区和A  湿润 区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8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降水量与蒸发量的对比关系 
秦岭 

河 
0℃ 
半湿润 
湿润 
8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图1中⑥所在地区的气候类型是  高原山地 气候。
(5) 图2中的干湿地区B和D的分界线大致接近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高原山地 
4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16张PPT)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1课时 外流区为主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外流区为主
1. 外流河、内流河: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外流 河;最终没有流入海洋的河流称为  内流 河。
2. 外流区、内流区:外流区主要分布在东部  季风 区;内流区主要分布在西部  非季风 区;外流区与内流区界线接近  400 毫米年等降水量线。
外流 
内流 
季风 
非季风 
400 
二、 河流的水文特征
1. 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  季风 气候影响。
2. 秦岭—淮河线南北两侧河流水文特征
河流 水文特征
水量 汛期 含沙量 结冰期
秦岭—淮河线以北河流 小 短 大 有
秦岭—淮河线以南河流 大 长 小 无
季风 




3. 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 水源:主要来自  高山冰雪融水 。
(2) 水文特征:流量  小 ,有结冰期,汛期一般在夏季,水位季节变化大,大部分属于  季节性 河流。
高山冰雪融水 
小 
季节性 
三、 京杭运河——世界最长的人工运河
1. 范围:北起  北京 ,南至  杭州 ,经过京、津、冀、鲁、苏、浙六省市。
2. 沟通五大水系:自北往南依次是海河、  黄河 、淮河、长江、钱塘江。
北京 
杭州 
黄河 
四、 湖泊
1. 种类:根据湖泊所在的流域特点,可将湖泊分为  内流 湖与  外流 湖。
2. 分布:主要分布在东部平原和  青藏 高原。
3. 主要湖泊:最大的湖泊是  青海 湖,最大的淡水湖是   鄱阳 湖。
内流 

流 
青藏 
青海 
鄱阳 
1. 下列位于非季风区且属于外流河的是( A )
A. 额尔齐斯河 B. 塔里木河
C. 黑龙江 D. 黄河
2. 关于我国河流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C )
A. 内流河主要分布在西部非季风区
B. 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深受季风气候影响
C. 秦岭—淮河线以北的河流水量大,汛期长
D. 塔里木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
A
C
1
2
3
4
5
6
7
读我国内外流区分布图,回答3~4题。
3. 与我国内流区和外流区的界线最接近的地理分界线是( A )
A.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B.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的分界线
C. 1月0℃等温线
D. 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A
1
2
3
4
5
6
7
4. 有关我国河流与湖泊的叙述,错误的是( B )
A. 我国最大的湖泊是青海湖,它属于咸水湖,最大的淡水湖泊是鄱阳湖
B. 外流区的面积比内流区小,但是河湖水量大
C. 秦岭—淮河线以南的河流较以北的河流含沙量小
D. 我国汛期最长的河流是珠江,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是黄河
B
1
2
3
4
5
6
7
我国地域广阔,地理事物的区域特征十分显著。读图,完成5~6题。
5. 关于图中四条河流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①河是我国水量最大的河流,注入南海
B. ②河无结冰期
C. ③河是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航运价值巨大
D. ④河是我国最长的内流河,水源主要来自高山冰雪融水
D
1
2
3
4
5
6
7
6. 对图中③河流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 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B. 水量丰富,汛期短,含沙量小,无结冰期
C. 水量丰富,汛期短,含沙量小,有结冰期
D. 水量丰富,汛期长,含沙量大,有结冰期
A
1
2
3
4
5
6
7
7. 读我国主要河流和湖泊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
(1) 下列关于我国主要河流的描述,错误的是  D 。
A. ①河流是我国和俄罗斯的界河
B. ③河流是我国开凿的最长的人工河
C. ④河流是我国唯一一条流入北冰洋的河流
D. ⑧河流是我国水能资源最丰富的河流
D 
1
2
3
4
5
6
7
(2) 关于②河流的水文特征的描述,正确的是  A 。
A. 我国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B. 冬季不结冰
C. 水量大、汛期长,容易出现洪涝灾害
D. 我国长度最长的河流
A 
1
2
3
4
5
6
7
(3) 图中序号所代表的河流中,水量最大的是  ⑥ (填序号)。该河中、下游地区夏秋季节降水集中,容易形成  洪涝 灾害。
(4) 图中序号⑤代表的河流是  塔里木河 ,它属于  内流河 (填“内流河”或“外流河”),位于  塔里木盆地 (填地形区)。
⑥ 
洪涝 
塔里木河 
内流河 
塔里木盆地 
1
2
3
4
5
6
7
(5) 河流②和⑥都发源于  青海 省,且受地势影响,两条河的上游都有丰富的  水能资源 (填资源类型)。
青海 
水能资源 
1
2
3
4
5
6
7(共19张PPT)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第2课时 地形复杂多样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地形类型分布:中国东部多  平原 、丘陵,西部多高原、   山地 和盆地。
平原 
山地
2. 我国主要地形区及特点
(1) 四大高原
高原 特点
青藏高原 高山  终年积雪 ,冰川纵横
内蒙古高原 高原开阔坦荡,地面起伏  和缓 
黄土高原  沟壑纵横 、支离破碎
云贵高原 地形  崎岖 ,石灰岩分布广泛
终年积雪 
和缓 
沟壑纵横 
崎岖 
(2) 四大盆地
盆地 特点
塔里木盆地 我国最大的内陆盆地,分布着我国最大的沙漠——  塔克拉玛干沙漠 ;盆地内油气资源丰富
准噶尔盆地 牧场广阔,畜牧业发达
柴达木盆地 平均海拔最高;矿产资源丰富,有“  聚宝盆 ”
之称
塔克拉玛干沙漠 
聚宝盆 
盆地 特点
四川盆地 有“  红色 盆地”或“  紫色 盆地”之称;气候温暖湿润,水网稠密,土壤肥沃,物产丰饶;盆地西部的成都平原素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红色 
紫色 
(3) 三大平原
① 东北平原:面积最大,且  黑土 面积广大。
② 华北平原:地形平坦,又称  黄淮海 平原。
③ 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势低平,湖泊众多,是著名的“  鱼米之 ”。
黑土 
黄淮海 
鱼米之乡
(4) 三大丘陵:辽东丘陵、  山东 丘陵、东南丘陵。
山东 
地形类型与地形区的区别
① 地形类型共五种:山地、高原、平原、丘陵、盆地。
② 地形区则多不胜数,较之地形类型更加具体,如青藏高原、华北平原、东南丘陵、塔里木盆地等。
3. 山区面积广大
(1) 山地面积约占全国陆地总面积的  1/3 。
(2) 山区包括山地、丘陵和比较崎岖的高原,约占全国总面积的  2/3 。
(3) 山区发展的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
① 有利条件:在农业多种经营、生态旅游开发等方面有较大优势。
② 不利条件:地面较为  崎岖 ,交通不便;基础设施建设难度较大。
1/3 
2/3 
崎岖 
纵横交织的山脉构成了地形的骨架,高原、平原、盆地和丘陵镶嵌其间。读图,完成1~3题。
1. 图中有“黑土地”之称的是( B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世界上最高的高原是(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3. 对图中③地形区的描述,正确的是( D )
A. 雪山连绵 B. 开阔坦荡
C. 地表崎岖 D. 千沟万壑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我国部分山脉分布示意图,完成4~5题。
4. 图中字母A山脉的走向是( C )
A. 东西走向 B. 南北走向
C. 弧形走向 D. 东北—西南走向
C
5. 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D )
A. 甲地位于四川盆地
C. 丙地有“ 鱼米之乡”之称
B. 乙盆地有“聚宝盆”之称
D. 丁地为青藏高原,有“世界屋脊”之称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中国各类地形面积占比图,完成6~7题。
6. 该图反映了我国的地形特征是( C )
A. 高原面积最大 B. 平原面积最小
C. 山区面积广大 D. 以平原、丘陵地形为主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下列关于我国山区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 地面较为崎岖、交通不便,不利于发展农业多种经营
B. 山区面积广大,在维护好生态环境的条件下可以发展旅游业、农业多种经营等
C. 森林和矿产资源丰富,只能发展木材加工业和采矿业
D. 山地坡度较大,但可以大力发展种植业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我国地形分布简图,完成8~9题。
8. 图中A盆地的名称是( B )
A. 四川盆地 B. 塔里木盆地
C. 准噶尔盆地 D. 柴达木盆地
B
9. 30°N纬线穿过的地形区,正确的是( D )
A. 黄土高原、四川盆地
B. 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
C. 东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
D. 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山脉纵横交织构成了大地的“骨架”,山脉也是重要的地理分界线。山脉与山脉之间镶嵌着高原、盆地和平原,构成祖国的大好河山。下图为我国地形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以下图中序号与古诗词中提到的山脉组合正确的是( A )
A. ①—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B. ②—飞趁昆仑山上去,须臾化作一天云
C. ③—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D. ④—天山雪云常不开,千峰万岭雪崔嵬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北纬30°·中国行》展现北纬30°沿线神奇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自东向西沿纬线行走拍摄。专题片有四集的标题分别是a. 雪域氧吧;b. 舟山,海天之间;c. 寻龙舟之源,游鱼米之乡;d. 古蜀新韵。按拍摄行程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C )
A. a—d—c—b B. a—c—d—b
C. b—c—d—a D. b—d—c—a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读我国四大盆地地形剖面图,完成12~13题。
12. 关于四大盆地位置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 盆地①位于最东面 B. 盆地②位于季风区
C. 盆地①③都位于青藏高原 D. 盆地④人口稠密
B
13. 四大盆地中海拔最高与面积最大的分别是( D )
A. ①② B. ③② C. ①④ D. ④③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读中国主要山脉分布图,回答下列问题。
(1) ④  巫 山是  湖北 省和  重庆 市的主要分界线,其东西两侧地形差异大,东侧地形区A是  长江中下游平原 ,西侧地形区B是  四川盆地 。
巫 
湖北 
重庆 
长江中下游平原 
四川盆地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我国面积最大省区的行政中心是  乌鲁木齐 ,该省区的地形可以用“三山夹两盆”来概括:①  阿尔泰 山、②  天 山、③  昆仑 山、C  准噶尔 盆地、D  塔里木 盆地。
(3) ⑤是  横断 山脉,它大致为  南北 走向,其西侧的地形区平均海拔在  4000 米以上。
乌鲁木齐 
阿尔泰 
天 
昆仑
准噶尔 
塔里木 
横断 
南北 
40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17张PPT)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第3课时 地势西高东低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地势特征:地势  西高东低 ,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 地势的优越性: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地,形成  降水 。使许多大河滚滚东流,沟通了  东西 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地的联系。河流在从高一级阶梯流入低一级阶梯的河段时,因落差巨大而产生丰富的  水能 。
西高东低 
降水 
东西 
水能 
理解地势特征对交通、气候、水能等的影响
① 交通:地势西高东低→大河自西向东流→沟通东西交通→方便沿海与内陆的联系。
② 气候:地势西高东低→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形成降水→利于发展农业。
③ 水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阶梯交界处水能资源丰富→利于水电开发。
3. 三级阶梯地形分布
阶梯 平均海拔 主要地形类型
第一级阶梯 4000米以上 高 原
分界线:昆仑山脉—  祁连 山脉—横断山脉
第二级阶梯 1000~2000米 高原和盆地
分界线:大兴安岭—太行山脉—巫山—雪峰山
第三级阶梯 500米以下 平原和丘陵
高原
祁连 
1. 下列示意图中,能正确反映我国地势分布特点的是( D )
A B C D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的分界线是( C )
A. 大兴安岭—阴山—贺兰山—巴颜喀拉山
B. 昆仑山—祁连山—横断山脉
C. 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D. 秦岭—淮河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中的巫山位于图中的( D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以下古诗词中提到的山脉属于阶梯分界线的有( D )
①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② 祁连山下烽如月,无定河边阵是云
③ 云横秦岭家何在?雪拥蓝关马不前
④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纬度最高,且位于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B )
A. 天山 B. 大兴安岭
C. 横断山脉 D. 秦岭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读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图,完成6~8题。
6. 下列地形剖面图,能反映沿30°N地势起伏状况的是( B )
A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我国陆地地势特征( A )
A. 有利于海洋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B. 使各阶梯内部地势高差大
C. 使许多大河呈放射状流向四周
D. 使我国冬季南北气温差别大
A
8. 我国地势三级阶梯的划分依据是( B )
A. 山脉走向 B. 平均海拔
C. 地形种类 D. 地理位置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选项中①②③④四列山脉为我国地形区的天然界线,其中位于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上的山脉是( B )
A. ① B. ② C. ③ D. 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下图为我国地势特征的简图。读图,完成10~11题。
10. 图中反映了我国地势( A )
① 西高东低,呈三级阶梯状分布
② 山区面积广大
③ 地形复杂多样
A
A. ① B. ①② C. ②③ D. ①②③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1. 这种地势特征产生的影响有( B )
① 利于海上湿润气流深入内陆
② 第二级阶梯水能丰富,便于航运
③ 大河多自西向东流
④ 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利于发展畜牧业
A. ①② B. ①③ C. ③④ D. ②③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下图示意中国地势三级阶梯分布。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写出图中主要地形区的名称:A是  青藏 高原,B是  东北 平原,C是  东南 丘陵。
青藏 
东北 
东南 
(2) ①表示我国地势第二、三级阶梯分界线:大兴安岭、  太行山 、  巫山 、雪峰山。
太行
山 
巫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上分布的主要地形为  高原 和  盆地 ;第三级阶梯地势平坦,海拔多在  500 米以下。
高原 
盆地 
500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5张PPT)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3课时 中国第二长河——黄河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黄河概况
1. 发源地:  巴颜喀拉山 北麓。
2. 流向:  自西向东 。
3. 注入海洋:  渤海 。
4. 长度:全长5464 千米,是我国第  二 长河。
5. 黄河干流流经的地形区
青藏高原、  内蒙古 高原、黄土高原、  华北 平原。
巴颜喀拉山 
自西向东 
渤海 
二 
内蒙古 
华北 
6. 黄河干流流经的9个省级行政区域单位
青海省、甘肃省、  四川 省、  宁夏回族 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山西省、陕西省、  河南 省、山东省(自上游到下游)。
7. 河段划分
上、中游分界点:内蒙古  河口 ;中、下游分界点:河南  桃花峪 。
四川 
宁夏回族 
河南 
河口 
桃花
峪 
8. 各河段的特征
(1) 上游:落差大,  水能 资源丰富。
(2) 中游:落差大,流经  黄土 高原,河流含沙量大。
(3) 下游:流经华北平原,水流缓慢,泥沙淤积,形成“  地上河 ”。
水能 
黄土 
地上
河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不是我国第二大河
黄河虽然长度比珠江长,流域面积比珠江大,但主要流经干旱、半干旱和半湿润区,降水少,径流量小;而珠江流经地区降水丰富,珠江的年均径流量远大于黄河,所以黄河只是我国第二长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二、 治理与开发
1. 存在问题
(1) 上游:气候干旱,荒漠化严重;刘家峡至包头河段初春、初冬时易形成  凌汛 。
(2) 中游:流经黄土高原,由于黄土土质疏松,加之植被破坏严重,  水土流失 严重。
(3) 下游:流速缓慢,泥沙淤积形成“地上河”,多洪涝灾害;开封至入海口河段初春、初冬时易形成  凌汛 。
凌汛 
水土流失 
凌汛 
2. 治理
(1) 上、中游:大力开展水土保持工作,控制  水土流失 ,减少泥沙下泄。
(2) 下游:修堤筑坝,加固黄河大堤,提高御洪能力。
水土流失 
三、 黄河的奉献
1. 塑造平原:塑造了  宁夏 平原、  河套 平原、华北平原。
2. 提供灌溉水源。
3. 蕴藏着丰富的水能:中上游水能资源丰富,已建成多座大型水电站。
宁夏 
河套 
  读黄河流域图,完成1~4题。
1. 黄河是我国第二长河,流经了9个省级行政区,其中龙羊峡水电站所在的省级行政区域是( D )
A. 陕西省 B. 山西省
C. 甘肃省 D. 青海省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当地人用“一碗水半碗泥”来形容浑浊的黄河水,这里的“当地人”生活在哪个河段( C )
A. 兰州以上 B. 兰州至河口
C. 河口至桃花峪 D. 桃花峪以下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三盛公水利枢纽工程是世界上屈指可数的特大型自流区源头枢纽工程,是国家水利建设的重点工程。三盛公水电站至河口河段流经的地形区是( A )
A. 河套平原 B. 黄土高原
C. 宁夏平原 D. 华北平原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4. 关于桃花峪以下河段的说法,正确的是( B )
A. 流速快 B. “地上河”
C. 流域面积广 D. 水能丰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长江和黄河均发源于青藏高原,是中国南北横亘东西的两条巨龙。长江和黄河共同流经的省份是( C )
A. 青海 西藏 B. 四川 云南
C. 青海 四川 D. 西藏 四川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下列关于黄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的叙述,错误的是( C )
A. 黄河干流的上游水能资源丰富
B. 历史上,黄河流域曾经是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C. 黄河是我国流量第二大河,水资源丰富
D. 黄河流域矿产资源丰富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黄河被誉为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劳动、生息在黄河流域,并孕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读黄河流域图,完成7~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之后流经的主要地形区依次是( A )
A. 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B. 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C. 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华北平原
D. 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8. 下列关于黄河水文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汛期短,春汛径流量大于夏汛
B. 下游落差大,流速快
C. 冬季结冰,冬末春初河流上游和下游有凌汛现象
D. 含沙量大,水位季节变化小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图1示意黄河上、中、下游的划分,图2示意黄河干流含沙量的变化。据此完成9~10题。
9. 黄河从兰州流至河口径流量减少,其主要人为原因是( A )
A. 农业引水灌溉 B. 流经干旱、半干旱地区,蒸发量大
C. 生活用水量大 D. 沿途植被覆盖好,河水下渗严重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0. 在黄河生态保护治理中,治沙为首位,图2中能正确反映黄河含沙量沿途变化折线的是( D )
A. ①折线 B. ②折线
C. ③折线 D. ④折线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黄河哺育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但黄河流域也存在着许多生态问题。读黄河流域图(图1)和开封“地上河”示意图(图2),完成11~12题。
11. 图2所示的景观,出现在图1中的( D )
A. ①河段 B. ②河段
C. ③河段 D. ④河段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下列有关黄河各河段存在的问题及治理的做法,正确的是( B )
A. 上游—气候寒冷干燥—加高加固堤坝
B. 中游—植被破坏严重—退耕还林、还草
C. 下游—形成“凌汛”—建立自然保护区
D. 下游—黄土结构疏松,形成“地上河”—修筑梯田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习近平总书记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指出,黄河治理与开发要量水而行,上下游统筹谋划,促进全流域高质量发展。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国家重大战略。多年来,黄河流域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生态环境持续向好。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李白诗句“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中的“海”是指  渤海 。
(2) 图1中①和②是我国重要的农业区,它们因得益于黄河水的灌溉而成为“塞上江南”,其中①是  河套平原 (填地形区)。
渤海 
河套平原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图2中的贺兰山的走向是  南北 ,该山脉被称为宁夏平原的“守护神”,根据所学试分析原因:  贺兰山冬春季阻挡西北冷空气入侵宁夏平原;贺兰山阻挡沙漠(风沙)入侵宁夏平原 。
(4) 受纬度位置和河流流向影响,图1黄河ABC河段在初冬和初春时节不可能出现凌汛现象的是  B (填字母)河段。
南北 
贺兰山冬春季阻挡西北冷空气入
侵宁夏平原;贺兰山阻挡沙漠(风沙)入侵宁夏平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5) 黄河B河段流经  黄土高原 (填地形区),该地区  水土流失 问题严重;进入C平原后,由于地势平坦,水流减缓,泥沙淤积,从而使河床不断抬高,形成举世闻名的“地上河”景观。
(6) 治理黄河的关键是治沙,简要说明黄河中游治沙的基本措施。
植树造林;打坝淤地;修筑梯田;兴修水利工程等。
黄土高原 
水土流失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24张PPT)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3课时 季风气候显著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季风的成因:  海陆热力性质 差异。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兴安岭—  阴山 山脉—贺兰山—  巴颜喀拉 山脉—冈底斯山脉以东一线。
3. 季风区:受  夏 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
海陆热力性质 
阴山 
巴颜喀拉 
夏 
4. 季风的源地、风向、性质及对气候的影响
类型 夏季风 冬季风
源地 太平洋、印度洋 西伯利亚、蒙古
风向 偏南风 偏北风
性质 温暖 湿润 寒 冷干燥
对气候的影响 高温多雨 低温少雨
温暖湿润
寒冷干燥
5. 夏季风对我国降水的影响
夏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  时空 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6. 夏季风对生产生活的影响
(1) 有利影响:  雨热同期 ,有利于农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长。
(2) 不利影响:不稳定,容易引发  旱涝 灾害。
时空 
雨热同期 
旱涝 
7. 大陆性特征显著
(1) 与同纬度的其他地区相比,冬季偏冷,夏季偏热,气温年较差  大 。
(2) 成因:中国大陆面积广阔,西部伸入亚洲内陆,海陆热力性质差异明显。
大 
  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和四城市降水量逐月分配图,完成1~2题。
1. 我国非季风区是指( B )
A. 冬、夏季风均难以到达的地区
B. 夏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
C. 冬、夏季风均能到达的地区
D. 冬季风难以到达的地区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经过的山脉是( D )
A. 秦岭 B. 巫山
C. 武夷山脉 D. 大兴安岭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南岭五,江淮六,两北七八,九回头”生动形象地描述了我国东部地区雨带随夏季风推移的一般规律。读我国东部地区雨带移动示意图,完成3~6题。
3. 图示反映我国气候的显著特征是( A )
A. 季风气候显著 B. 气候复杂多样
C. 海洋性特征显著 D. 夏季南北温差大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风调雨顺”是全国人民的企盼,此处的“风”主要是指( B )
A. 冬季风 B. 夏季风
C. 龙卷风 D. 台风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正常年份,6月份雨带随夏季风推移至( B )
A. 珠江三角洲地区 B. 长江中下游地区
C. 华北地区 D. 东北地区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若夏季风势力强劲,雨带推进迅速,且在北方滞留时间长,易导致( B )
A. 南涝北旱 B. 南旱北涝
C. 南北皆旱 D. 南北皆涝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季风气候显著。在我国受夏季风影响明显的地区称为季风区,其他地区称为非季风区。图1为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图2为我国东部四城市气温变化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据此完成7~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受夏季风影响,我国( B )
A. 降水季节分配均匀 B. 降水量空间分布差异大
C. 夏季南北温差加大 D. 冬季气温较同纬度地区偏低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图1中甲、乙、丙、丁与图2气候类型搭配合理的是( D )
A. 甲—② B. 乙—③
C. 丙—① D. 丁—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是世界上季风气候最为显著的国家。读图,完成9~11题。
9. 图中所示的季风盛行于我国( B )
A. 春季 B. 夏季 C. 秋季 D. 冬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该季风影响不到的地区是( B )
A. 东北平原 B. 塔里木盆地
C. 四川盆地 D. 黄土高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1. 该季风给我国带来的影响,错误的是( D )
A. 是导致我国降水时空分布不均的主要原因
B. 形成了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差异
C. 进退失常,往往会造成旱涝灾害
D. 大部分地区的降水集中在冬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一曲《信天游》反映了我国季风气候显著的特征。读我国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示意图,完成12~13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四川盆地有“有季风之利而无季风之害”一说,因为四川盆地受地形的影响( B )
A. 只受夏季风的影响
B. 受夏季风影响强,受冬季风影响弱
C. 受夏季风影响弱,受冬季风影响强
D. 只受冬季风的影响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关于图中季风①②③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①是西北季风,来自太平洋,带来大量降水
B. ②季风与③季风相比,③季风影响我国的范围更广
C. ③是西南季风,来自印度洋,带来大量降水
D. ①是冬季风,难以越过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读我国的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图(图1)和夏季风示意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 图1中A、B所代表的区域,表示季风区的是  A ,它与非季风区大致以大兴安岭—阴山山脉—贺兰山—  巴颜喀拉山脉 —冈底斯山以东一线为界。
A 
巴颜喀拉山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分析图2可知,影响我国的夏季风主要来自东面的太平洋和西南面的  印度 洋,盛行的是偏  南 (填“南”或“北”)风,气流特点是  温暖湿润 (填“寒冷干燥”或“温暖湿润”)。
印度 
南 
温暖湿润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我国是季风气候显著的国家,夏季风的影响是我国降水时空分配不均的主要原因,分析回答:
① 受夏季风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主要集中在  夏 季。
② 我国年降水量空间分布的总趋势是从  东南沿海 向  西 北内陆 递减。
③ 夏季风活动不稳定容易导致  旱涝 灾害。
夏 
东南沿海 
西北内陆 
旱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共15张PPT)
第四节 中国的自然灾害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自然灾害
  中国自然地理条件  复杂 ,自然灾害  种类多 ,分布  范围广 ,发生频率  高 ,地域差异  大 ,每年因自然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经济损失  巨大 。
复杂 
种类多 
范围
广 
高 
大 
巨大 
二、 多地质灾害
地质灾害主要有  地震 、  滑坡 、  泥石流 、崩塌和地面沉降等,山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频率较高。
地震 
滑坡 
泥石流 
三、 多气象灾害
气象灾害主要有  洪涝 、  干旱 、  寒潮 、沙尘暴、  台风 等。
洪涝 
干旱 
寒潮 
台风 
  我国地域辽阔,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自然灾害种类多,分布广,灾害损失严重。据此完成1~2题。
1. 有关我国自然灾害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洪涝灾害仅分布在北方地区
B. 寒潮会影响青藏高原、横断山区
C. 西南地区处于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多发地震
D. 台风主要影响我国海南、广西、台湾等东部沿海省区
D
1
2
3
4
5
6
7
8
2. 当自然灾害来临时,采取适当的方法,可以有效避灾,下列避灾方法错误的是( C )
① 当滑坡发生时,可以快速向地势低处逃生到安全的空旷地带
② 当地震发生时,如果不能及时撤离,可以暂时躲在小开间的墙角
③ 当台风来临时,如果不能跑回家,可以在广告牌下避风
④ 当发生泥石流时,应向垂直于泥石流流动方向的山坡上跑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C
1
2
3
4
5
6
7
8
  图1为侵入中国的寒潮路径图,图2为我国平均每年寒潮出现次数分布图。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省区中,寒潮年等频次最高的是( B )
A. 四川省 B. 内蒙古自治区
C. 江苏省 D. 湖南省
B
1
2
3
4
5
6
7
8
4. 成都与南京纬度相近,但成都受寒潮影响次数较少,主要影响因素是( C )
A. 纬度位置 B. 海陆位置
C. 地形因素 D. 人类活动
C
1
2
3
4
5
6
7
8
  我国某种地质灾害的分布如图1所示,该地质灾害产生的条件及遇到该地质灾害时正确的逃生方法如图2所示。据此完成5~7题。
5. 图中所示的地质灾害是( D )
A. 地震 B. 寒潮 C. 台风 D. 泥石流
D
1
2
3
4
5
6
7
8
6. 图示区域该地质灾害多发的原因有( B )
① 海拔较高,太阳辐射强 ② 夏季降水集中,多暴雨
③ 山地广布,地势落差大 ④ 气候炎热,蒸发量较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①③ D. ②④
B
1
2
3
4
5
6
7
8
7. 遇到此地质灾害时,以下做法正确的是( D )
A. 躲在他人身后不动等待救援
B. 逆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上跑
C. 顺着流动方向沿沟谷往下跑
D. 垂直于流动方向往山坡上跑
D
1
2
3
4
5
6
7
8
8. 每年5月12日是“全国防灾减灾日”。图1为中国部分自然灾害分布图,图2为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前六名的省级行政区分布图。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的国家之一。图1中甲、乙、丙、丁四个图例代表的都是我国主要的  气象 (填“气象”或“地质”)灾害。
气象 
1
2
3
4
5
6
7
8
(2) 图1中,丁图例代表的自然灾害主要分布在  南方 (填“南方”或“北方”)地区,因为这里年降水量大,降水季节分配不均且雨季长。而我国华北地区降水量少,尤其是春季降水少,所以易发生  春旱 (填自然灾害)。
南方 

旱 
1
2
3
4
5
6
7
8
(3) 从图2滑坡、泥石流发生次数的省级行政区分布看,发生该地质灾害的主要是  西南 地区,发生该自然灾害次数最多的省区a是  云南省 。
西南 

南省 
1
2
3
4
5
6
7
8
(4) 我国也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当地震发生时:人们如果在平房或一楼,可以迅速跑到室外的空旷地带;在高层房屋内应该采取的避震方法是  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躲到结实的桌子下,保护头部;避免乘坐电梯,通过楼梯撤离等 。
暂时躲在小空间的墙角;躲到结实的桌子下,保护头部;避免乘
坐电梯,通过楼梯撤离等 
1
2
3
4
5
6
7
8(共17张PPT)
第一节 中国的地形
第1课时 山脉纵横交织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不同走向的山脉
(1) 东西走向:北列:  天山 —阴山;中列:昆仑山—  秦岭 ;南列:  南岭 。
(2) 南北走向:贺兰山、六盘山、  横断 山脉。
(3) 东北—西南走向:西列:  大兴安岭 —太行山—  巫山 —雪峰山;中列:长白山—  武夷山 ;东列:  台湾 山脉。
(4) 西北—东南走向:  阿尔泰 山、  祁连 山等。
(5) 弧形山脉:  喜马拉雅 山脉。
天山 
秦岭 
南岭 
横断 
大兴安岭 
巫山 
武夷山 
台湾 
阿尔泰 
祁连 
喜马拉雅 
2. 我国山脉分布特点:  纵横交织 ,呈网格状分布。
纵横交织 
巧记中国的主要山脉
三撇三横一弧形,兴安太行巫雪峰。
长白武夷夹在中,台湾山脉在最东。
天山阴山北连横,昆仑秦岭横居中。
南岭喜马南卧龙,珠峰傲立中尼境。
3. 五岳名称和所在省区:东岳泰山位于  山东 省,西岳华山位于  陕西 省,南岳  衡山 位于湖南省,北岳恒山位于山西、河北交界处,中岳嵩山位于  河南 省。
山东 
陕西 
衡山 
河南 
1. 下列山脉中,属于东西走向的是( D )
A. 横断山脉 B. 大兴安岭
C. 太行山 D. 天山
2. 下列山脉中,属于南北走向的是( C )
A. 武夷山 B. 阿尔泰山
C. 横断山脉 D. 阴山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下列山脉的走向大体一致的是( B )
① 天山 ② 大兴安岭 ③ 太行山
④ 昆仑山 ⑤ 秦岭 ⑥ 巫山
A. ①②④ B. ②③⑥
C. ①③⑤ D. ③④⑤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4. 山脉往往是我国省级行政区域的天然分界线,下列示意图中错误的是( C )
A B C D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读图(序号表示各图山脉),完成5~6题。
5. 关于图中山脉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 ①昆仑山脉 B. ②大兴安岭
C. ③秦岭 D. ④祁连山脉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6. 上图中③山脉的走向是( B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西北—东南走向 D. 东北—西南走向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我国是一个多山的国家,山脉纵横交错。读中国山脉分布图,完成7~9题。
7. 图中M是我国东部最高峰( C )
A. 珠穆朗玛峰 B. 泰山
C. 玉山 D. 祝融峰
C
8. 图中N是世界第一高峰( B )
A. 南迦巴瓦峰 B. 珠穆朗玛峰
C. 各拉丹冬峰 D. 乔戈里峰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9. 图中①②③④代表的山脉名称依次是( C )
A. 天山、阴山、长白山、太行山
B. 喜马拉雅山、昆仑山、阿尔泰山
C. 祁连山、太行山、长白山、大兴安岭
D. 贺兰山、横断山、秦岭、南岭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读我国某区域图,完成10~11题。
10. 图中吕梁山的走向是( C )
A. 南北走向 B. 东西走向
C. 东北—西南走向 D. 西北—东南走向
C
11. 歌曲《人说山西好风光》中唱道:“左手一指太行山,右手一指是吕梁”,则歌唱者面朝的方向是( B )
A. 东方 B. 南方
C. 西方 D. 北方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2. 山脉往往成为天然的区域界线。下面山脉两侧的省级行政区完全正确的是( B )
A B C D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五岳是中国五大名山的总称,以中原为中心,按东、西、南、北、中方位分别命名,具有景观和文化的双重意义。下图为我国五岳位置图。读图,完成13~14题。
13. 依据五岳的命名方式,东岳为( A )
A. 泰山 B. 嵩山 C. 衡山 D. 华山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4. 北瞰黄河,南连秦岭,东接晋豫,西望长安的名山是( D )
A. 恒山 B. 嵩山 C. 泰山 D. 华山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5. 读中国山脉分布示意图,回答下列问题。
(1) 图中山脉A为  天山 ,呈  东西 走向,与该山脉走向相同的山脉有  阴山 、  昆仑山 、  秦岭 、  南岭 。
天山 
东西 
阴山 
昆仑山 
秦岭 
南岭 
(2) 山脉B为  太行山 ,它位于  山西 省和  河北 省的交界处。
太行山 
山西 
河北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3) 图中山脉C为  大兴安岭 ,图中和该山脉走向相同的是  B、D、E、H (填字母)。
(4) 山脉F为  横断山脉 ,其西侧是  藏 (填省级行政区简称)。
(5) (教材改编题·P28活动)读图可知,我国的山脉分布特征是  山脉纵横交织,呈网格状分布 。
大兴安岭 
B、
D、E、H 
横断山脉 
藏 

脉纵横交织,呈网格状分布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共22张PPT)
第三节 中国的河流
第2课时 中国第一大河——长江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一、 长江概况
1. 发源地:青藏高原唐古拉山脉主峰  各拉丹冬峰 。
2. 注入海洋:  东海 。
3. 中国第一大河
(1) 长度:约6300千米,是我国长度  最长 的河流。
(2) 流域面积:约180万平方千米,是我国流域面积  最广 的河流。
(3) 年径流量:约10000亿立方米,是我国水量  最大 的河流。
各拉丹冬峰 
东海 
最长 
最广 
最大 
4. 长江流经  11 个省级行政区,简称分别为:青、川、藏、滇、渝、  鄂 、湘、  赣 、皖、苏、沪。
5. 长江干流流经的地形区(自西向东):青藏高原、  横断 山区、云贵高原、  四川 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
长江流经的11个省级行政区域
青海省,长江源,川藏云渝鄂湘赣。
皖苏之后上海滩,注入东海六千三。
11 
鄂 
赣 
横断 
四川 
6. 主要支流与湖泊
(1) 支流
北岸:雅砻江、岷江、嘉陵江、汉江;南岸:乌江、湘江、  赣江 。
(2) 湖泊:  洞庭 湖、  鄱阳 湖。
7. 河段划分
上、中游分界点:湖北  宜昌 ;中、下游分界点:江西  湖口 。
赣江 
洞庭 
鄱阳 
宜昌 
湖口 
8. 长江各河段特征
上游:支流多,水量丰富,落差大,峡谷多,水能丰富;
中游:河道  蜿蜒曲折 ,多支流、湖泊;
下游:水流  平稳 ,江面开阔。
蜿蜒曲折 
平稳 
二、 丰富的水能
1. 水能资源丰富,约占全国水能总量的四成,可利用水能资源占到全国的一半以上,有“  水能宝库 ”之称。
2. 分布:主要集中在  上游 河段,最大的水利枢纽是  三峡 。
水能宝库 
上游 
三峡 
三、 巨大的航运价值
1. 长江是中国东西向交通的大动脉,自古以来就享有“  黄金水  ”的盛誉。
2. 水陆交通的重要枢纽:重庆、  武汉 、南京等。
3. 长江干支流通航里程超过7万千米,货运量占全国内河货运量的60%左右。
黄金水道
武汉 
1. 下列关于长江概况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长江流经9个省区
B. 长江上、中游的分界点是湖口
C. 长江最大的支流是汉江
D. 长江形状呈“V+W”,自东向西注入东海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长江上游河段流经的地形区是( B )
A. ①③④ B. ①②③
C. ②③④ D. ①②④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长期以来,由于自然和人为原因,长江流域几乎每年都发生洪涝灾害,水土流失和水污染等问题也比较严重。据此完成3~4题。
3. 下列有关长江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C )
A. 我国第一长河
B. 巨大的“水能宝库”
C. 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
D. 航运价值高,被称为“黄金水道”
C
4. 为解决材料中的生态问题,下列措施最可行的是( B )
A. 提倡绿色出行 B. 植树种草
C. 禁止工业生产 D. 围湖造田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跨学科·语文)诗句“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描写诗人李白乘船从白帝城(今重庆奉节)到江陵(今湖北荆州)的所见所闻。结合长江流域图,完成5~6题。
5. 下列关于白帝城、江陵所处的长江河段位置的说法,正确的是( D )
A. 白帝城—上游,江陵—上游
B. 白帝城—下游,江陵—下游
C. 白帝城—下游,江陵—中游
D. 白帝城—上游,江陵—中游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6.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反映了长江此河段( A )
A. 流速快 B. 流量大
C. 水位季节变化大 D. 汛期长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7. 长江的航运价值大,主要体现在( D )
① 落差巨大,水能丰富  ② 干流连接东西,支流沟通南北 
③ 湖泊众多,水资源丰富 ④ 江阔水深,终年不冻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长江湖北枝城到湖南城陵矶段又称荆江。下图为长江荆江段人工裁弯取直工程图。据此完成8~9题。
8. 万里长江,险在荆江。荆江发生洪涝的自然原因是( C )
A. 河道弯曲,围湖造田 B. 河道弯曲,水能丰富
C. 河道弯曲,降水丰沛 D. 植被破坏,围湖造田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9. 实施“人工裁弯取直工程”的主要目的是( A )
A. 疏浚河道,利于防洪和航运
B. 有利于沿江城市建设
C. 更好地发挥河流的灌溉功能
D. 减少区域内水体污染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白鹤滩水电站是金沙江下游干流河段梯级开发的梯级电站,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改善下游航运条件等综合效益。读西南水电站群落示意图,完成10~12题。
10.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 B )
A. 长江中游河段 B. 地势第一、二级阶梯交界处
C. 四川盆地内部 D. 四川省和重庆市交界处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1. 这里水能丰富的原因有( A )
① 流经阶梯交界处,落差大,水流急 ② 降水多,水量大
③ 当地用电量大,需求大 ④ 汛期集中在夏季
A. ①② B. ②③ C. ②④ D. ③④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2. 据材料分析,白鹤滩水电站建成带来的有利影响包括( C )
① 有利于减少四川省的洪涝灾害
② 有利于改善水电站下游航运条件
③ 有利于相关产业的发展
④ 破坏环境,生物多样性减少
A. ①③④ B. ①②④
C. ①②③ D. ②③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 [绿色先行——江河守望] 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万里长江,以“绿”为先。长江保护法颁布施行后,进一步巩固了长江治理与发展成果,让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更深入人心。
材料二 中国邮政发行了一套《洞庭湖》特种邮票。邮票“通江达海”描绘了洞庭湖水入长江处三江口水面宽阔、百舸争流的壮丽景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 《洞庭湖》特种邮票“通江达海”,“达海”表示该河流通往东海,贸易通全球,实现江海联运。说明长江航运价值高,享有“  黄金水道 ”的盛誉。
黄金
水道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2) 受自然和人为因素影响,长江流域环境问题频发。据上图,完成下边框图。
①  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修建防护林、封山育林等) ,②泥沙淤积,③  洪涝 。
植树造林(或退耕还林、修建防护林、封山育林等) 
洪涝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3) 由图可知,长江丰富的水能资源主要集中在  上游 (选填“上游”“中游”或“下游”)河段,此河段最大的水利枢纽名称是  三峡 水利枢纽。
(4) 保护生态环境是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如果你是一位环保大使,请你提出一条保护河流的宣传标语。
示例:保护长江,就是保护我们的生命之源。
上游 
三峡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共30张PPT)
第二章整合提升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知识体系构建
02
重难考点精讲
03
中考真题体验


考点1 中国主要地形区及界线
例1 山脉构成我国地形的骨架。如图为我国四座重要山脉及其两侧地形区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 关于图中山脉的判断,不正确的是( D )
A. ①是大兴安岭 B. ②是天山山脉
C. 巫山是东北—西南走向 D. 祁连山脉是东西走向
D
(2) 图中山脉两侧地形区的判断,正确的是( B )
A. 甲为黄土高原 B. 乙为塔里木盆地
C. 丙为东南丘陵 D. 丁为长江中下游平原
B
考点2 我国冬、夏季气温分布特点及成因
季节 特点 成因 纬度因素 季风影响
冬季 南北气温差异大 太阳直射南半球 北方 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昼较短 受冬季风影响大
南方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昼较长 受冬季风影响小
季节 特点 成因 纬度因素 季风影响
夏季 大部分 地区 普遍 高温 太阳 直射 北半球 北方 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小,但昼较长 受夏季风影响时间短,晴天多
南方 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大,但昼比北方短 受夏季风影响时间长,阴雨天多
例2 读图,完成(1)~(3)题。
(1)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从地理学角度解释该诗句所描述的现象,正确的有( B )
① “春风”指夏季风 ② “春风”指冬季风
③ “玉门关”位于季风区 ④ “玉门关”位于非季风区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B
(2) 拉萨的气温比同纬度的成都低很多,以下诗句描述的景象与此成因相同的是( A )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C.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D. 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A
(3) 以下山脉不处于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界线处的是( D )
A. 大兴安岭 B. 阴山
C. 贺兰山 D. 巫山
D
考点3 长江、黄河的治理与开发
河段 主要问题 治理措施 开发利用
长江 上游 水土流失 植树造林、退耕还林还草 水能资源
中游 洪涝灾害 加固堤坝、退耕还湖、裁弯取直 航运、淡水养殖、旅游
下游 水污染 防治水污染 河段 主要问题 治理措施 开发利用
黄河 上游 土地荒漠化、凌汛 植树种草、炸冰泄洪 水能、引黄灌溉
中游 水土流失 植树种草 下游 “地上河”、凌汛 加固大堤、炸冰泄洪 引黄灌溉
例3 习近平主席对长江流域进行考察后,提出了“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的长江发展新理念。读图,完成(1)~(2)题。
(1) 关于长江、黄河的叙述,正确的是( C )
A. 长江发源于青藏高原,下游流经华北平原
B. 黄河干流主要流经湿润地区,水量充足
C. 长江上游落差大,被誉为“水能宝库”
D. 黄河下游航运价值大,被誉为“黄金水道”
C
(2) 以下措施符合“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理念的是( D )
① 沿岸生产生活污水达标排放
② 多在长江干流上修建水电站
③ 退耕还林还湿还湖,植树造林
④ 迁走长江沿岸1千米范围内的化工厂
A. ①②③ B. ②③④
C. ①②④ D. ①③④
D
  (2024·宿迁)图1为中国沿32°N地形剖面图,图2为中国地形类型构成图。据此完成1~3题。
1. 图中序号表示的地形区,正确的是( B )
A. ①云贵高原 B. ②四川盆地
C. ③大兴安岭 D. ④华北平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我国地形地势特点是( C )
A. 地势南高北低 B. 地形以平原为主
C. 地势西高东低 D. 地形的类型单一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3. 我国的地形地势产生的影响有( B )
A. 山区面积广大,为粮食种植提供有利条件
B. 地形复杂多样,有利于开展农业多种经营
C. 地势特点不利于海洋水汽进入,气候干旱
D. 地势阶梯分界线处河流流速快,利于航运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陕西)我国山水画常以自然景观为主要描绘对象。如图为我国宋代著名山水画《寒鸦图》(局部),描绘的是我国某地冬雪消融时的景象。据此完成4~5题。
4. 画中景象除了描绘“群鸦寒塘”,还涉及的地理要素有( C )
A. 山峦叠嶂 B. 草木苍翠
C. 雪霁严林 D. 耕牛田舍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5. 画中所描绘地区的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最可能是( A )
A B C D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山东青岛)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是实施“西电东送”的国家重大工程之一,将大量电力输送到电力紧缺的我国东部地区。下图示意长江干流上的6座巨型梯级水电站。据此完成6~8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6. 长江干流从乌东德水电站到葛洲坝水电站流经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 D )
A. 青、川、滇、湘 C. 川、贵、粤、沪
B. 藏、川、滇、皖 D. 川、滇、渝、鄂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7. 图示河段水能丰富的最主要原因是( A )
A. 地势落差大 B. 水量稳定
C. 无结冰期 D. 河道宽阔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8. 梯级水电站的建设对我国东部地区的有利影响有( C )
① 改善空气质量 ② 增加旅游资源
③ 缓解能源紧张 ④ 优化能源结构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024·苏州)沙尘天气包含浮尘、扬沙和沙尘暴等类型,春季是我国沙尘天气的多发季节。读全国空气污染气象条件预报图,完成9~11题。
9. 沙尘暴区域主要位于( C )
A. 新疆南部 B. 宁夏西北部
C. 内蒙古中部 D. 河北西北部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0. 与江苏相比,广东省受沙尘影响较小的原因是( B )
A. 海拔较高 B. 纬度较低
C. 距海洋近 D. 人口较少
11. 受沙尘天气的影响,当地网购量明显增高的商品可能是( A )
A. 口罩 B. 烘干机
C. 防晒霜 D. 除湿机
B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2024·福建)丹江口水库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泗河穿过湖北十堰市,注入该水库。M河为泗河支流,其流域位于秦巴山区。为了确保水库水质,十堰市探索“绿”“富”共赢之路。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 图中M河的流向为  自西南向东北 ,易发生山洪的季节为  夏秋季 。
自西南向东北 

秋季 
(2) 昔日M河流域内水土流失严重,带来的危害主要表现在:耕地面积  减少 ,江河的泥沙  淤积(沉积) ,抬高河床,导致生态恶化。
减少 
淤积(沉积)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M河流域水土流失的治理:在海拔较高的地方种植茶树、桑葚,在陡坡植树种草,在缓坡的梯田等地种樱花、梅花、紫荆花等。如今该小流域林草苍翠,花果飘香,吸引众多游客。
(3) 指出M河流域治理水土流失措施产生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
生态效益: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经济社会效益: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观光休闲产业等多种产业;增加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共23张PPT)
第二节 中国的气候
第1课时 气候复杂多样——气温和温度带
第二章 中国的自然环境
01
核心知识梳理
02
课时达标精练
03
综合素养提升


1. 中国冬夏气温的分布特点
(1) 特点:冬季南北气温差异  大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  普遍高温 。
大 
普遍高
温 
(2) 成因
① 冬季:受  纬度位置 和  冬季风 的影响。 ② 夏季:北方比南方太阳高度低,但白昼长。
2. 中国温度带划分的依据: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   活动积温 为主要指标。
纬度位置 
冬季风 
活动积温 
3. 温度带的活动积温、分布、作物熟制和主要作物
温度带 活动积温 分布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寒温带 <1600℃ 大兴安岭北段及其 两侧 一年一 熟 春小麦、马铃薯等
中温带 1600~3400℃ 准噶尔盆地、内蒙古高原、东北平原 一年一熟  春小麦 、玉米、大豆、甜菜等
一年一熟
春小麦 
温度带 活动积温 分布 作物熟制 主要作物
暖温带 3400~4500℃  塔里木 盆地、黄土高原、华北 平原 两年三熟 或  一年两 熟  冬小麦、玉米、甘薯、花生等
亚热带 4500~8000℃ 秦岭—淮河线以南 一年两熟到三熟 水稻、油菜、甘薯、茶叶等
热带 ≥8000℃ 云南、广东、台湾省南部及海南省 一年三熟 水稻、热带作物等
 此外,还有一个地高天寒、面积广大的高原气候区。
塔里木 
一年两
熟 
我国温度带和全球五带
我国的五个温度带是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并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主要指标划分的,分别是寒温带、中温带、暖温带、亚热带、热带。地球上的五带是根据不同纬度地带获得的太阳光热的多少划分的,全球共划分为热带、南温带、北温带、南寒带和北寒带。
  “十一”假期过后,冷空气频繁影响我国,推进了北方秋冬季节的转换。“你在北方穿貂,我在南方露腰”一句调侃语道出了南北方气候的差异。据此完成1~3题。
1. “你在北方穿貂,我在南方露腰”所处季节,我国气温分布的特点是( B )
A. 从北向南递减 B. 南北温差大
C. 从西向东递减 D. 东西部气温相同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2. 相较于秋冬季节多样化的穿衣风格,我国夏季穿衣风格更趋一致,最主要的原因是( C )
A. 地势西高东低,有利于气温升高
B. 我国纬度位置很低
C. 夏季我国各地获得太阳光热普遍较多
D. 我国各地风俗习惯一致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根据气温的南北差异,结合农业生产实际,以活动积温为指标,习惯上将我国划分为五个温度带和一个高原气候区,其中暖温带的熟制多为( B )
A. 一年一熟 B. 两年三熟或一年两熟
C. 一年两至三熟 D. 一年三熟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一般情况下,连续10天平均气温稳定超过5℃时,杨树、柳树、桃树、槐树等落叶林木会陆续长出绿色的叶子。下图为全国树叶变绿进程预估示意图。读图,完成4~5题。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读图可知,北京地区落叶林木变绿的时间大致在( B )
A. 2月底前 B. 3月底前
C. 4月底前 D. 5月底前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5. 影响我国北方地区树叶变绿进程的主要因素是( B )
A. 海陆分布 B. 纬度位置
C. 人类活动 D. 地形地势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6. “花开人来,花落人走”,蜂农不停地迁徙放蜂“追花夺蜜”。下图为我国广东、福建等地蜂农放蜂路线图。影响蜂农迁徙放蜂时间的主要因素是( A )
A. 气温 B. 降水 C. 地形 D. 土壤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7. 下列关于我国温度带的叙述,正确的是( D )
A. 青藏高原属于寒温带
B. 塔里木盆地属于亚热带
C. 广西南部在北回归线以南,属热带范围
D. 东北平原基本上属于中温带范围
D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8. 国庆期间,小桐同学和父母乘坐高铁从广州到北京旅游,请问她沿途经过的温度带依次是( B )
A. 亚热带 中温带 B. 亚热带 暖温带
C. 暖温带 亚热带 D. 暖温带 中温带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出暑入秋的表现也大相径庭。下图为我国初秋各地天气差异示意图。据此完成9~10题。
9. 据图,我国东部少数民族集中分布地区此时的天气表现为( C )
A. 秋老虎 B. 一场秋雨一场寒
C. 秋高气爽 D. 雷雨频繁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0. 此时我国气温分布规律总体为( A )
A. 由北到南气温越来越高 B. 由南到北气温越来越高
C. 由东到西气温越来越高 D. 由西到东气温越来越高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如图为我国冬季集中供暖区域示意图和我国1月部分等温线(单位:℃)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1~13题。
11. 集中供暖区域与未集中供暖区域的分界线大致与我国1月     ℃等温线接近( C )
A. -16 B. -8 C. 0 D. 8
C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2. 我国各地区是否要集中供暖,主要考虑( A )
A. 各地气温的差异 B. 各地降水的差异
C. 各地地形的差异 D. 各地人口多少的差异
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3. 我国冬季集中供暖区域示意图反映我国( B )
A. 冬季东西温差大
B. 冬季南北温差大
C. 冬季气温从西北向东南递减
D. 冬季气温从东南向西北递减
B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4. 读我国常年平均入冬时间分布图(图1)和1月平均气温分布图(图2),回答下列问题。
(1) 读图1可知,吉林省当前属于“  当前冬季 区域”。
(2) 我国东部各地入冬时间分布规律为自  北 向  南 逐渐变晚,这种现象的主要影响因素为  纬度位置 。
当前冬季 
北 
南 
纬度位置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3) 拉萨纬度比哈尔滨  低 ,但两地入冬时间相近,是因为  拉萨海拔高,气温低 ;乌鲁木齐比上海1月平均气温低,除了纬度高外,另一个原因是乌鲁木齐距离  冬季风 源地更近。
低 
拉萨
海拔高,气温低 
冬季风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4) 在我国,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冬季避寒游逐渐流行起来。据研究,1月平均气温在10℃到22℃的地方适合作为避寒游的目的地,读以上两幅地图判断,适合作为冬季避寒游目的地的可能是  海口(或台北等) 。(写出一个城市即可)
海口(或台
北等)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